?

論唐太宗對隋煬帝文學觀的揚棄

2020-01-21 09:38李強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0年9期
關鍵詞:隋煬帝唐太宗評價

摘 要: 隋朝是中國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重要朝代。唐朝與隋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一脈相承,作為兩朝初期的一代帝王,隋煬帝和唐太宗身份地位特殊,人生經歷、政治理想和文化政策都驚人的相似,但在文學創作觀念,尤其是對待宮體詩態度上又存在諸多的不同。筆者認為這既是唐太宗對隋煬帝人生閱歷總結提煉的結果,又是對其文學思想的揚棄,更是文學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關鍵詞:隋煬帝 唐太宗 文學觀 評價 揚棄

一、引言

作為隋唐易代大背景下的一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在戰火中奪取了終結南北戰亂的隋代帝祚,所以評論前朝得失,鼓吹自己建立的王朝合法性問題,自然成為探討王朝興衰之理離不開的話題。針對隋煬帝性格、才德與治國、文藝和文化政策,對外軍事等方面的問題,唐太宗一人的評價就多達幾十條。從 《資治通鑒》 《貞觀政要》《舊唐書》等史料中,可以看到這些評論的特點便是把隋煬帝作為一部反面教材,具有顯著的鑒戒屬性。而當唐太宗評論煬帝的目光放在文學領域的時候發現他對煬帝的文學創作的認知與對煬帝其人的評價是具有顛覆性反轉的。如《資治通鑒》載:唐貞觀二年六月,唐太宗就對大臣們說:“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對曰:“人君雖圣哲,猶當虛己以受人……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知已至覆亡也?!盿唐太宗疑惑那個治理國家時常施以桀紂之行的昏庸帝王何故在文學創作中卻有一股難得的堯舜之音?貞觀史臣的魏征更是極力贊揚:“高祖初統萬機,每念斫雕為樸,發號施令,咸去浮華。然時俗詞藻,猶多淫麗,故憲臺執法,屢飛霜簡。煬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暨乎即位,一變其風。其《與越公書》《建東都詔》《冬至受朝詩》及《擬飲馬長城窟行》并存雅體,歸于典制。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浮蕩。故當時綴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眀

這種存雅體、歸典制、去驕淫、無浮蕩的創作風格是被唐太宗、魏征及其他貞觀朝同僚所極力推崇的,更是成為唐太宗貞觀一朝的詩學理想。何以至此?我們不得不深思其背后的原因。

二、唐太宗對隋煬帝文學觀的推崇及其原因

正如前文中評價的那樣,隋煬帝的詩文既講究華辭麗藻又追求遠奧博深的內旨。這種內旨與唐太宗所推行的偃武興文的弘文觀念所契合,所以用文治去撫平戰亂的創傷,借以恢復國力、發奮圖強是唐太宗對現實的深層考量。隋煬帝和唐太宗同為在軍旅戎馬生涯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帝王文學家,其開闊的視野和胸襟造就了他們邊塞詩的雄渾壯闊,對開啟唐朝典正雅致之風有重要作用,所以兩人對文學發展規律的態度和看法是一致的。首先就邊塞題材來說,隋煬帝的軍旅詩剛健豪邁,慷慨質樸,改變了南北朝以來的那種頹廢低靡的詩風。其《擬飲馬長征窟行》一洗頹風,變浮艷為清剛勁健,深厚質樸。這種變革既是對南朝以來浮靡、輕側文風的變革,又開初盛唐邊塞詩的先河,故而能將北方詩人的慷慨意氣與南方詩人的細膩情懷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深沉蘊藉的詩境來。c劉師培盛贊煬帝:“隋煬詩文,遠宗潘陸,一洗浮蕩之言。唯隸事研詞,尚近南方之體,楊薛之作,漸浮隋煬,吐音近北,螭藻師南。故隋唐文體,力剛于王謝,采縟于潘張,折中于南體北體之間而自成一派?!眃唐太宗則極力效仿煬帝的邊塞詩,他不光有與煬帝同題并且風格極度相似的《擬飲馬長城窟行》傳世,而且還創作了大量同等題材的邊塞詩,他和煬帝一起為盛唐邊塞詩的開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次,唐太宗效法煬帝學庾信體。庾信本來是宮體詩的主要作者,其后期的詩文創作中一變清綺為剛健之風,由此成為促進南北文風合流的重要文士。據《隋書·五行志上》載煬帝“屬文為庾信體”,唐太宗《秋日敩庾信》e將庾信的清麗浮蕩、富于辭采之美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后他們都表現出了對雅正文學的推崇和提倡?!端鍟ひ魳分尽份d煬帝初為太子曾經饗于太廟,聽到太廟中演奏音樂的歌辭很不雅正,于是上言:“清廟歌辭,文多浮麗,不足以宣述功德,清更議定?!眆唐太宗則想:“庶以堯舜之風,蕩秦漢之弊,用咸英之曲,變爛漫之音?!眊主張將雅正之音用于促進政教的功用。這種提倡如若沒有文學觀念上這么多的共同點,我們很難相信一向將煬帝貶斥為昏庸無能的暴君的唐太宗會在泄憤之余端出煬帝的詩文來欣賞。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們的文學觀在諸多的相同點背后又有著各自獨特的內涵,下文試做簡要梳理。

三、唐太宗與隋煬帝文學觀之分歧

隋煬帝與唐代宗文學觀的分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在文章的功用上,前文提到雖然二人都以帝王的身份提出了文章必須有益于政教,也采取了一定的政治措施去干預文學發展,但不同的是,隋煬帝楊廣只是提出了政策,卻沒能矢志不渝地去踐行理念,他所做的,要么純粹用政令去棒喝當朝文人,要么帶頭寫艷情詩,甚至色情的詩,實在是以一種偏頗去反對另一種偏頗,是違背文學特制的純功利文學觀。所以才會有魏征在《隋書文學傳序》中的評價:“所謂能言者未必能行,蓋亦君子不以人廢言也?!県結合煬帝后期的文學實踐就能看到,煬帝后期因貪念美色,無心治國理政,所寫詩篇多虛浮縹緲,無存一點早期邊塞詩的風骨,所以說,魏征此語實在是對煬帝最辛辣的嘲諷。相比于煬帝,唐太宗則一直本色當行,他反對釋實求華,縱欲淫放,述《帝京篇》以明其雅志,唐太宗雖然提出了文章必須有益于政教,但同時他又重視文學的藝術特點,沒有完全否定文采,主張文學的形式與內容并舉,并且認為國家敗亡不能完全歸罪于文藝。如《貞觀政要·禮樂》載:“太宗曰:‘禮樂之作,是圣人緣物設教,以為撐節,治政善惡,豈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對曰:‘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后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以是觀之,實由于樂。太宗曰:‘不然,夫音聲豈能感人?歡者聞之則悅,哀者聽之則悲。悲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將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聞之則悲耳。何樂聲哀怨,能使悅者悲乎?”i可見,他并不認為文藝具有決定政權興亡那么大的力量。其次,二者的文學觀之分歧還表現在對文學的“德”的層面。唐太宗從為政者的角度來崇尚德治,從文學創作主體的角度來以德配文,自隋煬帝荒淫無度、殘暴統治導致滅國之后,他認為為政者必須自重自省,才能避免像煬帝那樣縱情傲物,做到抑情損欲。只有這樣,百姓才能安寧,國祚才能長久,為此他專門寫就《君體》篇作為道德規范自己的言行,從儒家仁義禮智信的角度論述君主正身修德的理想境界;文學創作的主體也是一樣,他時常以隋煬帝德不配文的例子告誡身邊的群臣,具有現實借鑒意義。這種重德的思想在隋煬帝的作品中從沒有體現出來。最后,二者的文學觀之異還表現在對待齊梁宮體的態度上,隋煬帝的宮體詩直接承襲了齊梁余弊,更將其發揚光大,由此將宮體詩從宮廷詠物詩轉向了宣泄淫情、艷情的工具。這一點完全從他的詩作中可以直觀顯現出來。而唐太宗對待齊梁宮體則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褪去了其庸俗淫艷的內質,轉而以清新脫俗填充,從而營造出了一番文質彬彬的濃郁氛圍來。

四、唐太宗對隋煬帝文學觀之繼承和革新

唐太宗文學觀的造就是時代因素使然,更是文學發展之必然,唐太宗文學思想體系的構建正是他對隋煬帝文學思想的揚棄,唐太宗站在除弊革新的時代前沿,從自身文學創作出發,用清醒的頭腦,對其文學思想辯證地繼承并加以發展,為唐初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繼承的方面

首先表現在文化政策弘博通達上。自魏晉文學步入自覺時代以來,文人創作的感性色彩變得濃重,一直浸染到了隋煬帝時代,文人個性化創作以及審美原則達到頂峰,隋煬帝即位后身體力行,通過個人文學影響以及實行了一系列有益政教的文化政策,使得當時的浮躁的文化氛圍得以改觀,但是由于隋祚短促使得煬帝的倡導明顯力不從心,以至于最終整個隋代也沒有較成規模的文藝思潮。睿智的唐太宗并沒有全盤否定煬帝時代就已取得的文化成就,而是在煬帝的基礎上偃革興文,積極倡導文化政策的轉移,確立了全新的文化思想。首先就是儒家的至尊地位?!半拗?,唯堯舜周孔之道,以為如鳥之有翼,如魚有水,失之則死,不可暫無耳”! 0。為了推行儒家教化,貞觀二年,停以周公為先圣,始立孔子廟堂于國學,以宣父為先圣,顏子為先師,大征天下儒士,以為學官,數信國學,“令祭酒,博士講論,畢,賜以束帛,學生能通天經以上,咸得置史”! 1。太宗深感經籍去圣久遠,文字訛謬,便命其身邊文士顏師古、房玄齡、孔穎達等數人修撰儒家典籍并對舊著《經行》重新整理和疏注,《五經定本》和《五經正義》就在這個時代修繕完備,其影響深遠。范文瀾先生盛贊唐太宗說:“這種做法對于儒學的影響,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同樣重大的意義?!?! 2但是唐太宗畢竟不是漢武帝,在確立了儒學獨尊地位后,他并未打壓其他學術,而是對佛道兩家予以調和;不僅如此,唐太宗還留情文史,要求身邊的文臣“為朕思隋氏滅亡之事”,他感慨隋煬帝雖然重視文化,但是終有隋一代,沒有編出一部前代史書,唐太宗批評煬帝說:“良史善惡必書,足為懲勸?!鍩壑驹陔[惡,雖曰好學,召集天下學士,全不禮待,竟不能修的歷史一史,數百年事,殆將泯絕?!?! 3在這種憂患意識下,唐太宗親自主持史書的修撰,貞觀十年,他先后組織魏征、姚思廉、李百藥、孔穎達、令狐德棻、岑文本、許敬宗等“撰成周隋梁齊陳五代史”并厚賞了參與修撰的史臣。貞觀十年,他還頒發《修晉書詔》還親自動手寫了《晉宣帝論》《晉武帝論》《陸機論》《王羲之論》等四篇史論,使晉書更加完備周詳;不僅如此,唐太宗還制定雅正禮樂,貞觀二年《大唐雅樂》修訂完成,唐太宗在宴請群臣時演奏樂曲,他說:“朕昔在藩,屢有征討,世間遂有此樂,豈意今日登于雅樂,然其發揚蹈厲,雖異之客,功業曲之,致有今日,所示披于樂章,示不忘于本也?!?! 4在禮儀方面,唐太宗命房玄齡對隋煬帝制定的禮儀進行革新;次年,魏征也以秘書監的身份參與修訂,《貞觀新禮》最終完成,此時的文化環境呈現出一種彬蔚盛茂的狀態,唐太宗帶領貞觀群臣及時把握文化發展的脈絡,將初唐的文藝引向儒家的堯舜周孔之道,引向圣人撰述的經典,一洗煬帝時代以來的釋實求華、以人從欲的頹風,而發揚光大的則是隋煬帝時期就已形成但沒有落實下去的宏深博大的文化體系,它的內涵則是集道、圣、文于一體的儒家弘文觀念。其次,唐太宗繼承了煬帝初期的雅正文學觀并將其發揚光大,由此得出了一種氣高質遠、詞深而雅的詩文創作理念。唐太宗是貞觀一朝的文化領軍人物,他不僅用政治家的眼光去引導文學發展的浪潮,更是通過自身的詩文創作去踐行他的文學理念?!度圃姟肥珍浟颂铺谠娮鹘偈?,以體裁而論,多是五言詩;就題材而言,則多是詠物抒懷之作。其中堪稱佳作的應為《帝京篇》十首,該組詩系有感于古代帝王的行跡而作,從中流露出其對古代圣賢德行的追慕。而在序言中,更是將文章的功用提升到文以載道的高度,強調文學的功用在于諷諫勸誡,正如《隋書文學傳序》所言:“文之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表情志于上,大則作訓垂范,次則風淫歌頌,匡主和民?!?! 5可見,唐太宗主張文學必須是有益于政教的,這一點可以在《貞觀政要》中找到例證:唐太宗對房玄齡說:“比見前后漢史載錄揚雄《甘泉》 《羽獵》、司馬相如《子虛》 《上林》,班固《兩都》等賦,此皆文體浮華,無意勸戒,何假書之史冊?其有上書論事,詞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從于不從,皆需備載?!?! 6從中我們就能窺見唐太宗是多么排斥空洞無物的浮華文藻。所以唐太宗繼承并發揚了隋煬帝邊塞詩氣高質遠、詞體清潤、意密理新的風格,由此創作了一大批氣高質遠的邊塞詩,如《重幸武功》《還陜述懷》《傷遼東戰亡》《秋日敩庾信體》等,尤其是其《飲馬長城窟行》:“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迥戎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斾旌,飲馬出長城。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生。車徒振原隰。都衛反龍堆,將軍旋馬邑,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臺凱入歌?!?! 7宋人陳巖肖在其《庚溪詩話》中評價此詩為“辭氣壯偉,固人所膾炙”。這首被學者稱為開唐代邊塞詩先路的詩實在難脫隋煬帝同題詩作的臼穴,實際上陳后主也有一首同題詩作,但卻是柔弱無力,不能與后兩首詩作同日而語,隋煬帝在他那首《飲馬長城窟行》中至少表現了貞剛勁健的氣骨、宏大開闊的眼界以及立不朽功名的心愿,將兩者的詩作一比較,就能很明顯地發現唐太宗的詩在篇幅、體制上遠踵煬帝之意,其儒家意識更強,在辭藻運用上更顯清新雅麗,有一種沖淡平和的意境,更有一代帝王的胸襟與氣魄,彰顯了大國初建時的一種恢宏大氣,他的詩歌在創作上深深影響著貞觀詩壇,對初唐詩歌的尚質傳統奠定了基礎。

(二)革新的方面

在對待齊梁文學的態度上,有學者認為唐太宗與隋煬帝在齊梁文學的好尚上是相似的,唐太宗直接承襲齊梁余弊,更將其發揚光大,聞一多先生在其《宮體詩的自贖》中就曾提到,對宮體詩“文藝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煬帝還要熱枕”! 8。劉大杰先生在其《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說:“就是唐太宗和他的臣僚,也沉溺在這種宮體的詩風?!?! 9游國恩先生等在其《中國文學史》中也說:“唐太宗本人對齊梁詩風也很愛好,他自己就帶頭寫淫靡浮艷的宮體詩?!睅孜幌壬怨倘徊惶?,就連史書中都有關于唐太宗對宮體詩態度的記載:“帝嘗作宮體詩,使虞世南賡和,世南曰:‘圣作誠功,然體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敢奉詔?!盄 0但是當我們羅列唐太宗發表于不同場合的關于文學的言論及其創作實踐時會使我們產生疑問:為什么一向鼓吹崇古宗經的唐太宗會這么迷戀宮體?這種文學理論與創作實踐相脫離的情況該怎么解釋?這里就不得不提到隋代是齊梁詩風向初盛唐詩歌嬗變發展軌跡中十分短促又極其重要的過渡期,這個時期雖然出現了點以隋煬帝詩文為代表的文學剛健氣勢,但齊梁文風仍然占主體地位,南北文學各吹各風,再加上隋煬帝登基后不久變沉溺美色,文學理論上無所建樹,不能擔當改革文風的大任,只能任憑這種浮靡文風進一步發展,直到初唐,文士已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復古革新,但是他們的復古革新或多或少存在矯枉過正的現象,直到唐太宗以國家統治者的身份去推行弘文觀念,反對浮艷文風,但卻沒有從一般意義上去反對文學的藝術美學追求。為此,唐太宗專門撰寫了《陸機傳論》,稱陸機:“文藻宏麗,獨步當時;言論慷慨,冠乎終古。高詞迥映,如朗月之懸光;疊意回舒,若重巖之積秀。千條析理,則電坼霜開;一緒連文,則珠流璧合。其詞深而雅,其義博而顯,故足遠超枚馬,高躡王劉,百代文宗,一人而已?!盄 1唐太宗對陸機極盡夸飾,究其原因,是因為陸機作文詞深而雅,義博而顯。具體來說就是注重文學內涵,崇尚質實而不輕視文飾,講究形式之美,這種文質協暢的藝術特點,被其臣下魏征所領會,魏征在其《隋書文學傳序》中很明確地將唐太宗的這一文學思想表達出來:“然南北好尚,互有異同: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河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舍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盄 2我們不妨再來審視唐太宗的詩歌創作, 他沿襲了隋煬帝宮體詩講究對偶、雕琢辭藻的特點,又從內容與語言兩個方面對宮體詩進行改造,擴大了詩歌題材,從而形成了貞觀時期獨有的典雅的宮廷詩風。在思想內容上,唐太宗則又高瞻遠矚,及時將文學發展脈絡引向重雅正、反淫麗的詩文創作道路上來,這是隋煬帝時代包括他本人的文學思想中也少見的,至少是淡漠的。眾所周知,隋煬帝是有名的淫君,“他唯與后宮留戀沉湎,唯日不足,招迎姥娼,朝夕共斯丑言;又引少年,令與宮人穢亂,不軌不遜,以為娛樂”@ 3,而正是有了這些荒淫的經歷,他才會寫就《喜春游歌》《嘲羅羅》等極盡低俗淫艷之能事,鋪陳衽席床幃之間的詩作。而同樣是作為一國之君的唐太宗的詩作則不然,在他僅存的一百多首詩作中,僅有《采芙蓉》 《敷得櫻桃》《賦得臨池柳》《帝京篇·其九》四首詩是女性題材,前三首雖寫女性,但絕無半點狎媚淫靡,反而有一種清新脫俗之氣;唯一一首被后代學者指陳其艷麗的詩句是《帝京篇·其九》:“建章歡賞夕,二八盡妖艷。羅綺唔陽殿,芬芳玳瑁宴。佩移星正動,扇掩月初圓。無勞上懸圃,即此對神仙?!盄 4此時雖寫女性容顏,婀娜身形,還有華裝麗服,細細品讀,所描寫的就是一位盛世宮廷中雍容華貴的婦人的儀表,怎么會給人淫艷的感覺呢?況且同樣是在《帝京篇·其四》中:“鳴笳臨樂館,眺聽歡芳節。急管韻朱弦,清歌凝白雪。彩鳳肅來儀,玄鶴紛成列。去茲鄭衛聲,雅音方可悅?!盄 5尾聯中明確表達了唐太宗的詩學思想,那就是該篇序言中所講的:“庶以堯舜之風,蕩秦漢之弊;用咸英之曲,變爛漫之音?!彼鍩鄣脑姼鑴撟鞲嗟氖菍W⒂诼暵勺志?,辭藻華美,但是情感缺乏,如果非要說有情感,那更多的也是淫情、艷情,而不是真情、雅情。唐太宗雅以正辭,斥之淫靡的詩學思想是對煬帝文學思想的革新。

五、結語

唐太宗在文化建設方面的貢獻和文學創作方面的成就在封建帝王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讀他的史論中對古人的評價,我們知道,他一生中最恨的人當屬隋煬帝,他時刻把煬帝當作一本反面教材來對待;而當他看到了隋煬帝的文集時,卻又大加贊賞。我們瞬間就了解他的思想情操,窺見他的文學世界,原來就是那么一個可恨又可愛的煬帝影響了他的一生??梢哉f,不管是治國理政還是為文創作,他一生力圖超越那個人,所以,隋煬帝成就了他。

a 〔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唐記八》,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6頁。

b@ 2周祖詵:《隋唐五代文論選》,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1頁,第2頁。

c 傅璇琮、蔣寅:《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6頁。

d 劉師培:《辛亥前文選》,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3頁。

eq@ 1 x@ 5〔唐〕吳云撰,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頁,第14頁,第2頁,第2頁,第2頁。

f 〔唐〕魏征等:《隋書·音樂志》,中華書局.1973;8

g 肖占鵬:《隋唐五代文藝理論匯編評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頁。

ho〔唐〕魏征等:《隋書·隋書文學傳序》,中華書局1973年,第8頁,第8頁。

i吳兢:《貞觀政要·禮樂第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頁。

! 0 k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6頁,第6頁。

l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四冊《隋唐五代時期》,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4年版,第6頁。

m 〔唐〕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ふ撐氖返诙恕?,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6頁。

n 〔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二十八·音樂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頁。

p 吳兢: 《貞觀政要·論文史第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頁。

! 8 聞一多:《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頁。

s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頁。

t 〔宋〕歐陽修:《新唐書·虞世南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頁。

@ 3 〔唐〕魏征等:《隋書·煬帝紀》,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95頁。

參考文獻:

[1] 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唐記八[M].北京:中華書局,1995.

[2] 周祖詵.隋唐五代文論選[M].北京:中華書局,1991.

[3] 傅璇琮,蔣寅.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5.

[4] 劉師培.辛亥前文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

[5] 吳云撰.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6] 魏征等.隋書·音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3.

[7] 肖占鵬.隋唐五代文藝理論匯編評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8] 魏征等.隋書·隋書文學傳序[M].北京:中華書局,1973.

[9] 吳兢.貞觀政要·禮樂第二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1]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四冊)隋唐五代時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4.

[12] 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ふ撐氖返诙薣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3] 劉昫.舊唐書·卷二十八·音樂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4] 吳兢 .貞觀政要·論文史第二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5] 聞一多.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6]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17] 歐陽修.新唐書·虞世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 唐魏征等. 隋書·煬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3.

作 者: 李強,青海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歡
隋煬帝唐太宗評價
唐太宗慧眼識馬周
唐太宗 善聽勸諫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隋朝“江都之變”風云
唐太宗慧眼識馬周
2006—2016年度C—NCAP評價結果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評價結果
李淵起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