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數學“精神實體”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2020-01-25 16:22周浩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0期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數學

周浩

【摘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素養,需引領學生進入數學的“精神實體”。引領學生進入數學知識、學習過程、學習方法、數學思維的“精神實體”是踐行這—理念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數學;精神實體;學科;核心素養

荷蘭數學家、教育家弗賴登塔爾(H.Freudenthal)認為,數學教學的目標一個是“精神實體”,一個是“實體”?!熬駥嶓w”是數學的根本,是數學的靈魂。通過數學課程內容這些“實體”走進數學的“精神實體”,學生數學學科素養才能真正形成。

一、“結構-解構-建構”——引領學生進入數學知識的“精神實體”

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前,總有一個屬于他自身的知識結構驗。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提高原有知識結構的穩定性與清晰度,另一方面,要讓兒童真正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擴充原有的知識結構,或將原有結構打破,實現知識結構的再建構,進入知識的“精神實體”,將培養學生數學素養落到實處。

【案例1】“平均數”

平均數既有它的算法意義,又有它的統計學意義,新課程特別強調數學教學要從統計學的角度引領學生理解平均數。在教學中如何落實這一理念呢?一位老師通過創設1分鐘投籃比賽的情境,從以下三個層次進行落實。

(1)創設特殊數據—一喚起生活經驗

師:小華投了3次:5、5、5。用哪個數表示小華1分鐘投中的個數比較合適?

(2)引發矛盾沖突——感悟移多補少

師:小軍出場了,他也投了3次:3、4、5。表示小軍投籃的水平用哪個數比較合適呢?

(3)精心設計懸念——理解概念特性

師:老師想考考小強投籃到底怎么樣,讓他投四次,小強前3次投籃的情況:4、6、50從目前看,他平均1分鐘投中幾個?小強一定贏嗎?小強第4次投籃的成績是——1。小強是贏了還是輸了?

生:輸了,最后一次投得太少了,把前面投得多的個數拉下來了!

師:估—估,小強現在的平均成績大約是幾個?

生:大約是4個。

師:為什么不估計平均成績是6個?

生:6個是最多的,它還要移一些補給少的,所以不可能是6個。

師:那為什么不估計平均成績是1個呢?最后一次只投1個呀!

生:其他幾次都比1多,移一些給它后,就比1多了。

師:平均成績比最好的成績一

生:小一些。

生:還要比最小的數大一些。

生:應該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通過以上幾個層次的教學,平均數不同于原始數據中的每一個數據(雖然有時可能等于某個原始數據),但又與每一個原始數據相關,平均數能刻畫、代表一組數組的整體水平,深入學生心田;用移多補少和除法計算平均數的方法也是在學生感悟中所得。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進入了平均數的“精神實體”,統計觀念得以落實,數學素養自然得以提升。

二、“猜想-驗證-探究”——引領學生進入學習過程的“精神實體”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要關注兒童的數學學習過程,幫助學生逐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體驗過程中的價值,感受過程中所蘊含的精神價值。

【案例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在引導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多種版本的教材都有“你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嗎”這樣的提示語。而為什么要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這一本質學生心中無數,—位老師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引導。

(1)引導猜想,驗證聚焦

師:下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你能猜一猜怎樣計算嗎?

生1:9×5=45(平方厘米)

生2:5×4=20(平方厘米)

生3:9×4=36(平方厘米)

師:怎樣證明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生:可以用數方格有方法進行驗證。

師:我們先來驗證第—種。9×5——這是用“底×鄰邊”的,(驗證的過程中滲透轉化思想)你發現什么?

生:比平行四邊形的實際面積大!用“底×鄰邊”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錯誤的。

師:猜想二中,5×4——這是用“鄰邊×高”的,是否正確呢?

生:也不正確,比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師:我們來繼續驗證猜想三,9×4——這是用“底×高”的,是否正確呢?

生:用“9×4=36”個面積單位去鋪這個平行四邊形,正好鋪滿。因此用“底×高”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正確的。

(2)引領方法,自主探索

師: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用“底×高”來計算。這到底是巧合還是普遍適用的方法呢?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生:我們可以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一個長方形,通過研究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通過驗證聚焦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用“底×高”來計算。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去探索,是學生的感悟所得,是學生的內心需求,學生進入轉化的“精神實體”,轉化思想進入學生心田,操作價值得以彰顯,素養得以提升。

三、“平衡-失衡-平衡”——引領學生進入數學方法的“精神實體”

圖式理論啟示我們,學生學習數學新知的過程是不斷調用頭腦中已有圖式、不斷豐富原有圖式、不斷構建新圖式的過程。對學生來講,數學知識的習得必須經歷“平衡-失衡-再平衡”的過程。教學中,讓學生進入知識背后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精神實體”,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自然萌生。

【案例3】“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一位老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列出算式:1/2+1/4。如何計算結果呢?學生中出現了三種方法:一是將分數化成小數計算,結果是0.75;二是通過畫圖得到結果是3/4;三是先通分,1/2+1/4=2/4+1/4=3/4。在學生理解了這三種方法的基礎上,教師出示了5/6-1/3讓學生繼續探索。在分享階段,學生沒有用小數解決(無法轉化成有限小數),少數人用畫圖的方法解決(比較麻煩),絕大多數人均運用通分的方法計算。教師在引導學生比較中懂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運用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具有普遍性。

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異分母加減法“先通分,再計算”的道理,學生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反思與比較,在“掌握了方法-感悟某些方法的局限性-理解通分方法的普適性”中,進入異分母加減法背后的數學思想(轉化:新舊知識之間的轉化、分數小數之間的轉化、數與圖形之間的轉化等)和基本方法(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計算單位不統一轉化為計算單位統一)的“精神實體”,課堂的教學有了寬度、廣度與深度。

四、“鋪墊-創造-延伸”——引領學生進入數學思維的“精神實體”

數學知識的前后聯系較強,在教學新知之前,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方式,暴露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看得見,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與數學思維同行,在思維中體會數學的力量,引向數學思維中的“精神實體”。

【案例4】“整萬數的認識”

師:老師報數,請同學們在計算器上撥數。(學生根據老師報的數在只有四個位的計數器上撥出5、50、500、5000)

師:剛才撥出的四個數,它們的大小—樣嗎?

生:不—樣,因為它們所在的數位不同。

師:同樣是五顆珠子,因為撥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的數的大小不—樣。猜—猜,老師下面要報哪一個數?

生:50000。

師:50000是我們以前沒有學過的大數。你能想出辦法撥出這個數嗎?

生1:50000是五位數,我們的計數器只有四個數位,我們把同座兩人的計數器拼在一起就有了八個數位,在左邊計數器的個位上撥出五個珠子就是50000。

生2:我有—點建議,在左邊的計數器的個位上撥五顆珠子,表示的是五,不是五萬,應該把左邊計數器上的“個”改成“萬”。

生3:“個”改成了“萬”,“十”“百”“千”也應該改一改。

師:誰能說說你是怎么改的嗎?

生4:原來“十”的位置正好對著“十萬”,只要直接添一個“萬”字,“百萬”“千萬”也—樣。

師:今天學習的計數單位千萬、百萬、十萬、萬和原來的計數單位千、百、十、個之間存在一—對應的關系。正因為如此,我國的計數方法中,把這四個數位稱為“萬級”;原先學習的千位、百位、十位、個數稱為“個級”。

位值原理是認識自然數的核心所在。教師以“你能想出辦法撥出50000嗎?”點燃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學生產生了“把兩個計數器疊起來變成八位計數器”的方法,在交流分享中學生實現了知識的同化。這樣的教學充分尊重了兒童的認知水平,又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將思維的觸角指向數學的背后,感受到了認數實體后的“精神實體”。

讓數學的“精神實體”永存學生心間,讓數學素養在“精神實體”中自然萌發,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抓手。

猜你喜歡
學科核心素養數學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錯在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