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南事變前后的蔣介石

2020-01-25 16:21林輝鋒
讀書文摘 2020年12期
關鍵詞:皖南事變元老張繼

林輝鋒

皖南事變是全面抗戰時期國共之間最為嚴重的一次軍事、政治沖突。從1943年3月29日蔣介石當眾斥責張繼一事,可以管窺皖南事變前后蔣介石的心境。

痛斥與道歉

蔣介石在國民黨內屬于“后起之秀”。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初,蔣介石對黨內元老甚為倚重。隨著其統治地位的日益穩固,逐漸開始閑置元老。全面抗戰爆發后,這一情況略有變化。1941年元旦,為了表示對黨內諸位元老的尊敬,蔣介石親自逐一前往賀年。對于這一“敬老”舉措,蔣氏本人還頗有自得之意。1941年1月4日,蔣介石在“上星期反省錄”中寫道:“對黨國元老,分別親往賀年,以示敬意,本年乃為創例?!?/p>

短短三個多月后,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3月29日,蔣介石在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上,當著眾人之面,突然對國民黨元老張繼厲聲痛斥,令張氏大受侮辱。此事經過,《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記載如下:

(1941年3月29日)對張繼厲聲痛斥,甚為自責。國民政府委員張繼向來反對共產黨,言詞中往往指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立法院長孫科、監察院長于右任等親共。本日,于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中,又直言黨政機關均有共產黨存在。先生聞言當即厲聲面斥,謂彼自中華革命黨創立以來,雖極忠于黨,然其言論則常常有害于黨。

張繼辛亥革命時期投身反清革命,在同盟會、國民黨內歷任要職。至抗戰時期,已經成為國民黨內屈指可數的資深元老。以其地位之尊,而在國民黨中央全會上遭到“最高領袖”蔣介石的厲聲斥責,對于張繼而言,無疑顏面盡失。突如其來的這一幕在國民黨內引起不小的震動,一些了解情況的高層政治人物在日記中留下了記載。1941年3月31日翁文灝在日記中記載:“日前談話會,普[溥]泉(指張繼—— 引者注)言蔣左右也有共黨分子,蔣責其失言?!蓖跏澜芤苍谌沼浿杏涊d此事,蔣介石除了痛斥張繼之外,還表示:“大家對于共產黨不應恐懼,只應自己努力工作,以健全本黨組織。近一二年來,本黨黨務略有進步,亦未嘗不由于敵黨競爭所致?!?/p>

蔣介石這一嚴重“失態”,頗有違其此前敬老之“初衷”。因此,事情發生之后,蔣氏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日記中表達自己悔恨、懊惱之意。在自我反省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張繼言行的不滿。

此事結果,3月31日,在八中全會紀念周的訓詞里,蔣介石鄭重向張繼道歉。然而,蔣介石并沒有因此便覺得心安。4月5日,蔣介石還在日記中寫道:“對溥泉事惶惑不安,不知所屬,竟至寢食不能忘懷。雖覺黨部與黨員老朽可痛,不能不令余發洩此久郁不吐之積郁,無妨大事,然而自我聲色不改,將必自害耳?!币话阏J為,蔣介石性格存在比較明顯的缺陷。這一點他自己并不諱言,正如1926年6月26日他在日記中給自己寫下的“淫荒無度,驕傲慢惰”八字考語。除了好色、驕傲外,蔣介石喜怒無常,脾氣暴躁,尤其是容易突然暴怒,一生中斥責過的人不計其數。因此,如果只是一次普通的發脾氣,顯然并無多少深入討論的價值。然而此次當眾痛斥張繼,無論時機,還是對象,均異乎尋常。1941年4月5日,蔣介石在“上星期反省錄”第一條中寫道:

對溥泉(張繼)斥責事,愧悔不知所止,此為余每十年必發憤暴戾一次之惡習?;貞浢袷畬咎眨ù鱾髻t),民廿對(胡)漢民,而今民卅對溥泉之憤怒,其事實雖不同,而不自愛重之過惡則同也。

以前有一種說法,蔣介石一生中曾經三次下野,每次下野前后,都要殺害一名高級將領發泄私憤。這一點是后人的觀察與總結。至于“每十年必發憤暴戾一次”,則是蔣介石在日記中的自我批評之語,當屬可信。所謂“民十對季陶”,估計應是1920年與戴季陶沖突的誤記。當年3月戴季陶爛醉之后“以狗牛亂罵”,蔣介石盛怒之下,差點要與其拼命。而“民廿對漢民”,則指1931年因約法之爭將胡漢民扣押在湯山。十年之后的1941年,蔣介石再次大發雷霆,在中央全會上當眾痛斥貴為國民黨元老的張繼,當與皖南事變前后蔣介石復雜的心境有關。

蔣介石的“搖擺”

關于皖南事變前,蔣介石是否有一套完整的消滅新四軍的方案,楊奎松、童志強、曾凡云等學者觀點不一。從現有資料看,蔣介石對此事的態度應該說是游移不定的。限制中共的發展是他一以貫之、夢寐以求的目標,正如他在日記中一再表示要“嚴正約束”第十八集團軍和新四軍,但他自己內心里又不是太有底氣。約束之后中共方面會如何報復,國際上蘇聯及美、英等國會作出如何反應,如此等等,蔣介石并沒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如何處置中共,可以說他一直在“嚴正”和“寬容”之間搖擺。

1940年底,隨著新四軍北移期限的不斷臨近,蔣介石內心深處亦存在著某種緊張情緒。該年12月15日,唐縱在日記中寫道:“委座囑一周間,非急要者,公事不必呈閱。不知委座又有何心事在胸?!边@時蔣介石到底有什么“心事”?目前還尚無確證。11天后,12月26日,周恩來和蔣介石面談后發給毛澤東并中央書記處的報告稱:“昨日蔣因數日來心緒不佳(軍何跋扈,夫人不歸,糧價日漲,我們無復電),不斷罵人,而過冷淡的圣誕節的背景中見我,蔣以極感情的神情談話?!笨梢姶藭r蔣介石心情比較沮喪,情緒非常低落。在周恩來所列的四個方面的因素中,國共關系緊張無疑是最關鍵的因素。

1941年1月中旬,皖南事變發生后,蔣介石經過反復權衡,最終將這一事變定性為整飭軍紀,只針對華中新四軍,而不牽涉華北的八路軍和中共整體。2月8日,蔣介石致電宋子文,稱:“此次中央處理新四軍事件純為嚴明軍紀問題,絕不牽及政治或黨派問題。故中央雖明知新四軍與中共有關,但對中共仍抱定寬容態度,絕無壓迫中共黨人,或停止其刊物之舉?!?/p>

蔣介石雖然最終抱持不擴大事態的態度,但對于這一事件的真正性質,蔣介石和中共領導層彼此均心知肚明。蔣介石認為此事的影響有過于1926年3月發生的中山艦事件。1941年1月31日,他在“本月反省錄”中寫道:“解決新四軍、取消新四軍番號,此為抗戰歷史革命過程中之大事,其性質或甚于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在廣州發難救黨之運動也。自驗決心堅強,不為物質所誘,不為謠諑所動。經此一舉,威信樹立,而內外形勢必更好轉矣?!敝泄卜矫鎰t認為此事是“七七抗戰以來國民黨第一次重大政治變化的表現”。1941年1月18日,中共中央發言人發表對皖南事變談話,認為皖南事變預示著國民黨將對全國各地共產黨員及進步分子又要來一個“一網打盡”,有可能成為“四一二”政變的翻版。同日,已經落水當漢奸的周佛海也作出自己的判斷,認為,“國共火并,恐從此開始矣”。

皖南事變中,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九千余人,除小部分分散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損失慘重。中共方面在吸取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教訓的基礎上,從抗戰形勢及當時國共實力對比態勢出發,改變事變爆發之初“政治上軍事上迅即準備作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軍,粉碎反共高潮”的決定,轉而采取政治上取猛烈攻勢、軍事上暫時取守勢的斗爭策略。不僅很快重建新四軍軍部,還提出12條要求,在是否出席參政會等問題上與國民黨激烈交鋒。

國際上,蘇聯、美國紛紛過問此事,使得蔣介石面臨巨大的內外壓力。據師哲回憶,皖南事變發生后,毛澤東曾給共產國際發去長電,詳細匯報此事的前因后果。蘇聯外交部、蘇聯駐華大使潘友新、蘇聯駐華武官崔可夫等人,紛紛面見蔣介石詢問事變詳情。蔣介石雖然“義正辭嚴”地予以回復,但他畢竟心里沒底。為了緩和與蘇聯的關系,他不得不特地放下架子,親自赴蘇聯大使館參加慶祝紅軍建軍的活動,“打破不親到各大使館之前例,以示隆情”。令蔣介石始料不及的是,美國方面也對中共極表同情。為防止中國重新陷入內戰而無法牽制日軍南進,明確反對國民黨意在消滅八路軍、新四軍的內戰行為,1942年2月羅斯??偨y派秘書居里赴華實地考察中國經濟情形,國務院同時宣布美國對于中國國共內爭表示關切。

這一時期,蔣介石神經高度緊張,采取了多種應對措施,雖然在繼續獲得蘇聯武器援助和爭取美國對華援助方面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在反共問題上他不得不暫時有所收斂。蔣介石發動皖南事變,意在限制中共發展。然而事變發生之后,中共方面據理力爭,并徹底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國民黨方面對此并無有效對策。在這一點上,皖南事變的結果,對于蔣介石、國民黨而言,無疑得不償失,從戰略角度看可以說是完全失敗的。盡管蔣介石在口頭上不愿意承認失敗,但他也不得不哀嘆從此中共已成無法就范之勢。

皖南事變前后,可以說蔣介石的內心深處是緊張、壓抑的。皖南事變發生之初,由于消滅了新四軍軍部,蔣介石因嘗到一絲“甜頭”而感到暫時的欣喜。1941年1月21日中午12時起至下午2時半,蔣介石在曾家巖官邸約顧孟余和沈怡午餐。據沈怡回憶,此次見面,“蔣先生聽我說時總是含笑頜首,顯然(他)的臉上滿露著一種欣然色喜之情。再加那天蔣先生特別高興,因為正巧那幾天新四軍的問題有了解決,蘇俄方面并不見任何反響”。然而,短暫歡愉之后,等待蔣介石的更多是苦頭。張繼之所以遭其痛斥,據蔣氏自稱是兩年以來積憤的總爆發。蔣介石把滿腔的負面情緒一股腦都發泄到張繼這位黨國元老身上,冷靜下來之后,不免覺得懊悔不已,只好一再反省、道歉。真所謂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為什么遭痛斥的是張繼

為什么是張繼被痛斥,而不是別人?除了這一時期蔣介石內心緊張、心緒不佳外,還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原因。

第一,對國民黨內的元老群體,長期以來蔣介石雖然表面上盡力表示出恭敬之意,內心卻頗為不滿。在其日記中,一再用“朽老不堪”“老弱無能”“老朽可痛”等詞來形容葉楚傖、戴季陶等國民黨元老。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兩天后,蔣介石在日記中對其頗有惡評,稱:“孑民(指蔡元培—— 引者注,下同)逝去,蓋棺論定,其在中國文化上之影響如何,吾不敢武斷,惟其在教育上與本黨主義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見者,但有罪過而已,尤其是教育受其鄉愿式之影響更為惡劣也?!蓖?月16日,蔣介石又在“本星期反省錄”寫道:“部屬無人,殊為憂惶,黨國無以為計,而老者葉(葉楚傖)、戴(戴季陶)誠老朽不堪,見之心悲?!?/p>

第二,具體到黨內元老之一的張繼,蔣介石一直看不慣其自以為是的做派,心存積憤。誠如1941年3月29日蔣介石在日記中所稱:

平時以獨怪溥泉,彼自以為直,又自以為公,而以他人為不公;彼自以為愛黨,而以人人為害黨者,以致全黨對之嫌惡痛恨。所以余乃出而打此不平,使眾人不平之憤氣,得以稍舒,然而我反自陷于賣直賣公之罪矣。惟溥泉害黨與不法之行為,自總理以來,已受其損害不少,此人實有害無益之人也,吾何悔乎?

第三,張繼遭到痛斥又與其這一時期發表的具體言論直接相關。皖南事變后,國民黨高層意見分歧。1941年1月17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決定發表撤銷新四軍番號與懲治該軍正副軍長案,文人多延遲,而軍人皆贊成?!睋Q言之,即文官多主張推遲發布,而軍事高層則多贊成。軍事方面,此前白崇禧等人甚至主張借機全面“剿共”。1月13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對白氏大加批評,稱:白(崇禧)等堅欲在此時整個消滅共黨,誠不識大體與環境之談,明知其不可能而強行之,其幼稚言行,與十年前毫無進步,可嘆!”文官方面,王世杰、賀耀組等人則明確表達他們的憂慮,顧忌中共方面的報復行動,尤其害怕影響與蘇聯及美英等國的外交關系。

這一時期,蔣介石既反對白崇禧等人不顧現實條件的全面“剿共”主張,也反對當時國民黨高層里普遍存在的“恐共”心理。皖南事變后,他在致宋子文的電報中,一再表示中共實力微不足道。1月21日蔣介石召見顧孟余、沈怡時,也向彼等表示對中共“不必畏”。在和居里面談時,要求其轉達羅斯福,“中國之統一可以絕對保證?!逼渲邪瑑蓪雍x:第一,他并不想與中共全面破裂;第二,如果中共一旦“叛亂”,他有能力“維持”國家統一。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張繼公開指責國民黨高層、甚至蔣介石左右就有共產黨員的言論,在蔣介石看來極其“不負責任”,勢必引起國民黨內部的恐慌,尤其是加劇高層文官們的“恐共”心理。這恰是蔣介石所不愿意見到的。

(選自《同舟共進》2020年第7期)

猜你喜歡
皖南事變元老張繼
高柔:善始善終的五朝元老
中國數學界元老——王元
“植物元老”話銀杏 白果好吃要適量
張申府:一個不該被歷史遺忘的中共建黨元老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發展重心析要
同室操戈,豆箕相煎——對皖南事變歷史思考
皖南事變的經過及其歷史教訓
項英在皖南和皖南事變中的是與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