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的“吃事兒”

2020-01-25 16:21常壽春定宜莊蘇柏玉
讀書文摘 2020年12期
關鍵詞:雞頭米冰棍兒雞頭

常壽春 定宜莊 蘇柏玉

1 “吃,得應時當令”

我們滿族人比較講究民俗,這對我的影響也比較深。比如說,什么時間吃什么、什么時間干什么,這很講究的。滿族人最起碼在吃上是很講究的,不是胡吃。不要說別的,就隨便說一說點心吧。哪月有哪月的東西,不是胡吃的。

正月了,吃什么?正月里實際也有月餅,是上供用的。大塊的自來紅,香油做的,給老佛爺上供。絕對沒有自來白,因為自來白是葷的,用大油做的,絕對不能給佛爺上供,但給祖先上供可以。再有蜜供,或者說南糖啊,糖瓜啊,這類的,也可以算到點心里邊去,不過這很勉強。給佛爺上的供撤下來,就當點心吃。再來,就是元宵了。

二月二,吃太陽糕。藤蘿花開了,吃藤蘿餅;玫瑰花開了,吃玫瑰餅,這都是鮮花做的酥皮兒。五月節,有“五毒餅”,給老佛爺上供,也給自己吃,餡兒和皮兒跟月餅差不多,據說吃這個不受蝎子蜈蚣咬蜇。六月開始吃綠豆槽糕,塊兒大,有棗泥、豆沙的餡兒,祛暑。中秋月餅,主要就三種:自來紅、自來白、提漿月餅。也有翻毛月餅,還有廣東月餅,那就比較寬泛了,甚至于有火腿餡兒,什么都出來了。

九月九,吃重陽花糕,個頭比較大,挺漂亮,上頭的花都是印的,不是模子弄的,里頭有桂花,很暄騰。然后就是玉面蜂糕,白著呢!漂亮極了!專門用的是高級的大米面,白蜂蜜,不能帶色兒。記得最后一次吃是七五年,在車上吃的,大姐給買的,一打開好些人圍著看。這只有北京有,別地兒沒有。

完了就應該上冬令的東西了:芙蓉糕,薩其馬。因為什么?天涼了。天要熱的話,薩其馬就拿不起來了。芙蓉糕跟薩其馬有點兒像,上頭鋪的是一層白糖似的東西??爝^年的時候,蜜供就上來了。這都挨著排兒的,很講究。當然有四時都可以吃的,像“大八件兒”“小八件兒”,這就不論了,應時當令的就是這些。

2 耍出一全豬來,過去這叫“跑大棚的”

過去賣炒肝兒、爆肚的,那盤子都在開水鍋里煮著。為什么?撈出來之后必須是燙的,手都不敢摸。尤其爆肚,一涼了,就跟吃板筋一樣,可現在就是用涼盤子盛。

過去很多好的北京菜不做了,因為不賣錢。以前回民館子有焦炒饹炸,我去望德樓問,沒有;黃燜羊肉,沒有。我就說怎么什么都沒有??!砂鍋居,也是賣名兒的。春天,我們幾個老哥們兒聚會,我說哎呀,這是砂鍋居???!當年我爺爺過生日,我們請砂鍋居的廚子來家里做的飯,在舊鼓樓大街那個大院子,吃燒燎白煮,做24個小燒,請了點兒朋友親戚。廚子頭天就到了,爐子沒法帶著啊,一會兒,就在院里搭倆灶。哎喲!那套(手藝)不能不承認,畢竟專門干這個的,而且灶的火還好燒。

生日那天,有人還送我爺爺一只活的小鹿,這鹿在院里和家里養的大黑狗鬧著玩兒,鹿在頭里跑,看見大玻璃,以為是窟窿呢,一下撞進去了,我正在里頭炕上睡覺呢,倒是正把我漏過去了,一點沒踩著,旁邊爪子印兒還有呢。后來說這不行,就把鹿送給井上三枝雄了。

耍出一全豬來,整整一桌菜。過去這叫“跑大棚的”。自己沒有字號,就是你們家辦喜事,帶著家伙、桌子椅子,盆兒盤兒碗兒你都甭管,他包他做。最起碼的,做“豬八樣兒”,這是最次的席,不算好的,后來算好席了。

砂鍋居以前叫和順居。真正說老北京的(飯館)就是砂鍋居了,它好多也是滿族的菜式。過去開飯館啊,那真是敬業精神,非常敬業。哪兒有說去菜市場,隨便哪個便宜買哪個,反正你吃完,走了,活該,不會來了,蒙一回是一回。哪兒有那樣的,過去很實在。

過去的早點分很多種,像面茶、老豆腐、炸丸子。豆腐腦是澆鹵,老豆腐是澆芝麻醬、韭菜花、辣椒糊。老豆腐比豆腐腦檔次略低一點,量略大一點。豆腐、丸子的質量都比現在好得多,味兒很正。也不像現在,丸子上一個個小粒兒跟渣子似的,口感很不好。做法也不一樣,現在好多東西都是外地人做的,根本就不懂。我們對面兒有個早點鋪,也是回民開的,炸丸子里面擱大蔥葉子,哪兒有擱這個的!過去鹵煮、丸子、豆腐,里頭就是擱北京土產的花椒,略微擱兩個大料瓣兒,然后擱芝麻醬,擱香菜,愿意吃醋的倒醋,這才是真正的做法,擱了其他就不行,就不對。還有就是大麥粥,杏仁茶,豆漿。

現在喝豆汁兒也不給那么多咸菜,不像過去。過去那豆汁兒一是熬得好,東西純,再一個那咸菜是真給??!現在就給那么幾根。我的天!這叫豆汁兒??!你真是賣豆汁兒的???還告訴說是老北京,你真是老北京,老北京那所有的排場你真拿得出來,才能稱是老北京呢!就那么一碗豆汁兒,還烏拉巴涂的。

3 “熟水冰棍兒”保證衛生清潔,吃了不會鬧肚子

晁記油酥火燒分甜咸兩種,哎喲,那做得就是漂亮!油酥火燒分幾種,有甜的、有咸的。要吃的話,人給一瓷盤,拿小鏟兒,(比畫)“啪”一鏟,“啪”一擱,拿那筷子往起一夾,再故意往那兒一蹾,“侉”一下,就全變成一圈一圈小細絲了,就到那程度!就那么酥!而且它不膩,入口即化。我這可能也寫過,因為對這個我很有印象。小孩得這樣吃(做出一手拿著餅,一手在嘴下面兜著的姿勢),不這么吃,“嘩”,就得全掉地上,手里就剩一小塊了。就酥到這程度!不知道是怎么弄的。那做的就是手藝,現在一般可做不出來。

平時,核桃酥吃得多一點,那質量、樣式、味道和現在完全不一樣。桃酥里是真的帶核桃仁,要放在紙上,很快整個就油了。一種是桃形的;一種是蝙蝠形的,北京人叫“燕?;ⅰ?,意思一個是福,一個是壽。沒有像現在似的,攤個餅,上頭還裂了巴紋的。過去這樣的也有,叫“疤瘌餅”,檔次低多了。

過去鋪子也不裝點心匣子,都使蒲包—— 用草編的小筐,里面放的一包一包的點心,上面蒙上紙,紙上頭放著紅色的門票,印著“增慶齋餑餑鋪,坐落在地安門大街路西××號”,時令糕點,往往還印著年月日,可以填;假如是我送給你的,還可以寫上我的名字,你就知道這是誰給拿來的;外頭用麻經兒或者是紙繩拴。有三斤的、四斤的、五斤的,再大的沒有。

家里頭有點心盒子,(比畫)這么大,雕漆的,大漆的。也有的盒子可能是紙板做的,但外頭也有金漆彩繪,八仙人兒啊,五福捧壽啊這類的圖案。點心天天有,四時有。

我小時候吃的蛋糕分好些種:油糕,盅兒糕,喇嘛糕。盅兒糕做得像小酒盅一樣,是黃的,帶有一種特殊的雞蛋奶油味兒,很濃,現在達不到那個程度。還有一種,上面是平的,帶有紅戳兒,料跟盅兒糕一樣,但叫喇嘛糕,因為喇嘛穿黃的。這是過去真正的滿族點心,包括芙蓉糕、薩其馬。油糕類似現在那種梅花狀的、圓的小蛋糕,但做法大不一樣。那個絕對是純香油做的,該擱雞蛋擱雞蛋,該用最好的面用最好的面。

過去的杏仁豆腐,要是吃好的啊,去地安門大街公和魁冷飲店。那兒還批發冰棍兒,自己做冰激凌、杏仁豆腐、細的豌豆黃。

(好吃的杏仁豆腐是什么樣兒?。┯眯尤誓コ傻亩垢?,那么個意思。里面擱的是奶,挺甜的,拿玻璃小碗裝,純是冷飲狀。一吃,帶有杏仁的香味兒才對,要是光是甜就不對了。過去真是拿杏仁做啊,現在恐怕是擱點兒香精,或者砸一苦杏仁擱進去,立時就是杏仁味兒了。

杏仁豆腐還擱桂花嗎?(驚訝)哎喲!這個是不是我小時候吃忘啦?過去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小時候吃過不止一回??!我爺爺經常就:“走!吃去!”我爺爺愛吃杏仁豆腐,我去那兒主要吃冰激凌,杏仁豆腐也要。晚半晌兒,逛大街,“走!涼快涼快去!”那時候家里也沒有空調,公和魁涼快啊,上頭有吊扇,吃著冷飲,這就算是消夏了。挺講究的呢!白銅的勺,漂亮著呢!杏仁豆腐絕不會擱桂花,因為這兩個不搭題。過去北海仿膳也賣這個,漪瀾堂那兒擺了好多藤桌藤椅,上頭搭著席棚子,這樣不曬。

公和魁是比較大的賣冷飲的地方,也批發低檔冰棍兒,但是必須要寫上他用的水是煮開了,涼涼了,“熟水冰棍兒”?!斗婚g珍聞—— 什剎海訪談錄》里頭給我改了,寫成“熱水冰棍兒”,哪兒有“熱水冰棍兒”???這不胡說嘛!應當是“熟水冰棍兒”。怎么回事呢?在過去啊,北京賣一些非常低檔的冰棍兒,就是拿自來水,甚至井水,擱點兒糖精、香精、食用顏料,放冷凍機里一凍。香蕉冰棍兒,黃色的;橘子冰棍兒,橘紅色的。按現在這錢,就算5毛錢一根兒,甚至2毛錢一根兒,貴了人們買不起啊。

“熟水冰棍兒”保證衛生清潔,吃了不會鬧肚子。所以北京過去吆喝都是:“熟水的冰棍兒—— ”“熟水冰棍兒—— ”(仿聲)。窮人家的小孩賣,推一小木車。車都是公和魁做的,拿白漆刷的,這樣接收的熱量能少點兒,雙層,里頭放著天然冰,有鐵做的套,防止冰化了,再把木頭漚糟了,正中間還有一個方的箱兒,里頭擱冰棍兒,單還有一蓋兒。車外頭寫著“公和魁”,等于給自己闖牌子呢!下面寫著“熟水冰棍,清潔衛生”。小孩躉冰棍兒,把車子也拉走,要不家里哪兒有錢做這個車??!別處很多批發的也這么做,像白塔寺對面錦什坊街,有個文發祥。有的還往往多寫四個字:“零整批發?!?h3>4 雞頭長得跟荷葉差不多,不懂的以為是荷花呢

什剎海的荷地是私人的,楊家、景家,這好幾家的啊。主要種什么???果藕、雞頭(指芡實,下同——編者注),有一點菱角,其他沒有,荷地種得一碼兒齊。就在當時什剎海荷花市場,搭著大席棚子賣。

菱角在水上漂著,到時間,人劃船也行,下水也行,去摘就行了。那菱角呢,長得呈放射狀的,挺漂亮一花,跟那佛座蓮似的,但是是紫葉。拿起來,在底下轉著圈地結菱角,一摘就摘下來了。河菱角都這么大(比畫)。再有就是這兒出的藕,因為它這兒有荷花嘛。主要賣蓮蓬,過去一般是十個一捆,后來也有五個一捆的,怎么?人窮買不起啊,就拆把兒賣。

再說雞頭,雞頭長得跟荷葉差不多,不懂的以為是荷花呢!它不像荷葉荷花,都出在水面上,它是直接趴在水面上,平浮在水面上。這個葉可不敢碰,兩面帶鉤刺,很扎人。要不知道,過去一拿,“哎喲我的媽!”扎一下真疼。它渾身是刺,梗上也是刺。那雞頭葉子大的荷葉那么大(比畫),但雞頭長出來,是出水的,很像一個蓮花骨朵,但它絕對不是花。它只有那個花座、花芽,雪青色,很漂亮的。(比畫)它這兒有一座,底下長一大刺包,都是刺,那刺有那么長(比畫),青黃綠色,越長越大,越長越長。

能大到什么程度?像拳頭那么大,但是圓的(比畫),就像一個梨狀吧。把它打開,里頭就是雞頭米了。但還不是咱們講的雞頭米,因為它外頭還有一層胞衣,那胞衣很像葡萄皮,但比葡萄皮透明,還帶七色光,很薄。把這個胞衣去掉以后就是雞頭米。實際上,外頭還帶有硬殼。硬殼如果老了,就是黑色的,殼硬,里頭的仁兒倒是很飽滿,可是不好吃了。為什么?有點面,有點硬,就不好吃了。已經成熟的叫“頭倉”,那殼是圓的,跟小酸棗那么大。沒成熟的,半熟不熟的是最高檔的,叫“二倉米”。外頭那殼比這黃色略淺,比那個要深(指屋內陳設),可以用手撕開,不用拿錘子砸、拿牙嗑。二倉米還是半透明狀,真好吃!里頭特別筋道,帶有特殊的一種香味兒,這個東西是很難形容的,非常好吃。

最講究、最好的是二倉米。頭倉一般人不太買,小孩要,大人不吃。為什么?它不好吃了,面了,艮了?,F在好些人根本就沒見過雞頭米。什剎海那兒產量并不多,那時候購買力低。雞頭熟了以后,人穿的都是一碼兒齊的長褲子、長褂子,才能下去,要不然剮腿啊。拿長把的鐮刀去割,不敢拿手去摘,扎得太厲害。割倒了以后,單有一個鉤不鉤、勺不勺的東西,往里摟,“呱唧”,擱在筐上了。等到二倉上頭,也不能用手去拿,也非常扎手。雞頭齊根兒弄下來,擱在席簍子里,挑著賣,吆喝:“老雞頭,才上河—— 老雞頭,才上河—— ”(仿聲)。

“才上河”,就是剛從河里頭撈上來的。就好像說,活秧老玉米,剛從玉米稈上掰下來的似的。因為活秧才好吃,死秧的就不好吃了,這都是在論的?!袄想u頭,才上河—— ”(仿聲)就在北城一帶吆喝,南城聽不到。這是什剎海標志性的:菱角、蓮蓬、雞頭米,三大項。

老菱角上河了,咱們不管它怎么摘回來的,不管它怎么長的了。老菱角皮發黑,一瞧就知道是老的,就煮了。賣的時候,他有一個彈簧的夾剪,(比畫)那么一個彈簧刀似的東西,專門是為弄菱角設計的,一摁,一撒手,刀就出來了,他把那菱角往那一擱,“咔”,一弄,菱角就兩半了。這樣就把菱角里面的菱角米拿出來,就可以吃了。

鮮菱角可就不那么煮了,煮了就沒鮮味兒了。鮮菱角就是鮮美,一吃,香、嫩、脆、甜全占,那確實,真好吃!菱角啊,兩頭帶尖,那個尖很尖的,甚至于有的肚上還有兩個小尖。他怕扎人,拿那個夾剪,“ker、ker、ker”,把尖都給鉸掉,拿荷葉包著。不管什么,都是一碼兒齊的拿荷葉包成那種菱角包,然后拿馬蓮系著。所以,那時間走在大街上,人一瞧提著這個,肯定是上什剎海玩去了,逛荷花市場去了。

懂行的一瞧就知道:“喲!買的不是菱角就是雞頭米,要不就是買的其他河鮮兒?!蔽倚〉臅r候經常來,我父親沒事帶著我:“走,逛什剎海?!焙苫ㄊ袌鍪顷帤v五月初一開市,七月十五收市,七月十六席棚子就都拆掉了,四九年是末一年,五〇年就沒有了。

原來什剎海有種東西叫做“冰碗兒”,很有名。應該是蜜桃剛出來的時候,用蜜桃和最上等的“旱三白”香瓜當底襯,上面是鮮核桃仁、鮮榛子仁、鮮杏仁、鮮菱角、鮮蓮子,還有什剎海產的果藕,然后冰鎮,再略撒點兒綿白糖,那是又鮮又嫩又香。每回是拿著荷葉,包一包?,F在有人說得全煮熟了,那不胡說嘛!根本就不對!這是什剎海比較有特色的東西,你說什剎海要是把這些去掉了,荷花市場從哪哈兒起呢?

什剎海這兒雖然也賣其他的,但那是海淀六郎莊運來的。

(選自《“文物人”與“人文物”: 常人春、常壽春兄弟口述》/定宜莊 蘇柏玉 著/北京出版社/ 2020年8月版)

猜你喜歡
雞頭米冰棍兒雞頭
雞頭穩定器
吃冰棍兒
做冰棍兒
蘇州美食名片
一顆雞頭米的故事
唐宋時期安化峽、安化縣及安化鎮位置考辨——兼談秦漢時期的雞頭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