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中的音樂書寫

2020-02-04 07:41李舒玲
銀幕內外 2020年9期
關鍵詞:樂教梁啟超

摘要:梁啟超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修身治國平天下是傳統知識分子與生俱來的秉性,促使他們不論處于何種境遇,都保持著面對現實的激情,梁啟超作為近代救亡圖存的文人,在《飲冰室詩話》收錄了不少音樂和詩歌,在面臨中國存亡之際,用詩歌啟蒙,振興國邦,激發民族的武士精神。結合時代政治,倡導樂教和政治相結合、詩歌和音樂的結合、提倡雄渾的樂聲,將音樂視為改造國民性和改良社會的工具,并且進一步發展它的內涵。

關鍵詞:梁啟超;樂教;政教;詩樂

音樂是儒家傳統的教化形式。中國傳統樂學思想發軔于孔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行也,從匕人?!倍斡癫刈⒃疲骸敖绦杏谏?,則化成于下?!苯袒膬群瓕嶋H上是上位者做出表率,通過教導感化下位者,使之加以效仿并獲得啟發,在潛移默化中改善人性、淳樸民風,透而達到移風易俗的功效。教化包括“經國之大業”的詩文,音樂也占據一席地位,其重要性在《飲冰室詩話》中日益突出。

一、對音樂工具性的重新定位

音樂與政治相通,音樂表現政治的內容?!扒閯佑谥?,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樂”成為先王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梁啟超的時代屬于晚清存亡的關鍵之際,民族與社會的危機之中,他的立場十分明顯,就是啟蒙救國、救亡保國。梁啟超運用現代精神反思中國缺乏尚武精神的原因,認為音樂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中國人無尚武精神,其原因甚多,而音樂靡曼亦其一端,此近世識者所同道也。昔斯巴達人被圍,乞援于雅典,雅典人以一眇目跛足之學校教師應之,斯巴達人惑焉。及臨陣,此教師作軍歌,斯巴達人誦之,勇氣百倍,遂以獲勝。其矣聲音之道感人深矣?!绷簡⒊栌盟拱瓦_的勢力以告訴民眾,因而改革也需要從音樂開始著手準備。

同時,這種精神的改造也是國家政治變革的關鍵。因而梁啟超提出:“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利用的就是是音樂的感發作用,用音樂感染人民,激發人們的奮斗精神,使人積極向上,洋溢著熱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而梁啟超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之下,通過變革、改良。維護國家的運轉,希望國家強大起來。這樣提高了音樂的地位。

音樂包括審美與教化兩種作用,音樂的作用,首先是影響人的審美,儒家推崇雅正的音樂,教導人以高尚的審美旨趣,“樂者樂也?!笔谷说玫娇鞓?。二是教育群眾,調和民性,陶冶內心。感人至深,容易移風易俗?!皹酚^其深矣”,從音樂當中可以觀察到發人深省的東西。

他之所以贊揚此類音樂,是因為“道感人深矣?!绷簡⒊軅鹘y正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孔子在“正樂”方面傾注了許多心血,梁啟超認為孔子之所以“正詩”“正樂”就在于孔子認識到了音樂之于教化心性的重要性。他通過孔門所傳授下來的《樂記》分析了儒家樂教對于音樂的認識和態度:“樂”的本質就是“人類好快樂的本性”;“樂”的起源在于“心物交感”。所謂“心物交感”,在這里指的就是音樂與人的心理的互動關系。一方面,音樂是由于人受到感觸而發生的。另一方面,音樂有影響人心理的功能,不同的音樂往往會引發不同的心理,比如人聽到哀會生哀情,聽到喜樂則心生愉悅一樣。如同《樂記》中記載:”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辩娐暫榱?,會使人充滿勇氣,戰無不勝?!辟澷p激情昂揚,雄渾之樂。音樂那種感發、激勵人的神奇力量,使得晚清人夢想利用音樂立刻喚醒沉睡的國人,洗刷其靈魂,使卑怯的國民性一變而為雄強,批判傳統中國傳統音樂缺乏群體精神和進取心。

關于音樂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學生,梁啟超希望歌曲可以編寫進教科書里面。將祖國的未來寄托給新的一代新生。在《飲冰室詩話》中多次提到編寫學堂樂歌。樂歌以學生、軍人、知識分子、部分市民為接受和傳播主體,以學校等為傳播陣地?!敖裼麨樾赂?,適教科書用?!?/p>

“今日不從事教育則已,茍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萬不可闕者。舉國無一人能譜新樂,實社會之羞也。曾軍頃編一書,明曰教育唱歌集:凡為幼稚園用者八章,尋常小學用著六章,中學用著五章;皆按以譜,而于教授方法,復懇切說明。自教師細讀一過,自能按譜以授。從此小學者唱歌一科,可以無缺也?!薄肮人栖姼瓒恼?、幼稚園上學歌若干章,既行于世;今復得見其近作小學校學生相和歌十九章,以一代妙文也”

這是因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學生是改革的主力軍,在少年時期所受到的情感、審美和日常體驗方面的影響更為深遠,以雄渾之樂來啟發尚武精神,熱切期望富國強兵。

二、對傳統音樂的創新改造

孔子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比N教育,缺一不可。詩教涵養性情,禮教表達情感,都是用來教化群眾。音樂是一種精神教育。

在《飲冰室詩話》中,提倡雄渾的音樂,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軍歌。包括黃遵憲、等現代詩人寫作的歌曲。二是對古詩、今詩編寫音樂,如滿江紅、將南海的孔歌九章。

將詩歌和音樂結合起來的新歌行。歌詠性質的詩歌,吟唱而產生出的全新的時代內容。知識性減低,對普通民眾產生精神的教育意義。

從中可以看出梁啟超是從兩個方面改造音樂的,一是希望回復到傳統中去,一是學習西方的新的音樂形式。他多次感嘆到:吾嘗讀歐日之詩,他們無不以“從軍樂”,而讀我國詩,一股悲凄陰冷的氣息向人的心頭襲來。

梁啟超詩樂合一。詩樂都是教化的工具?!岸Y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睜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都是為了教化、治理百姓的重要手段。故詩教與樂教是互不可缺少的,且詩經中的詩歌,可以用音樂表演,“未有不可入樂者”,兩種教育都與身心有關,因而提出: “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

梁啟超重點學習西方的知識。中西文化在他心里比照,融合。20世紀,則(中西)兩文明結婚之時代也。吾欲我同胞張燈置酒,迓輪俟門,三揖三讓以行迎親之大典。彼西方美人,必能為我家育寧馨兒以亢我宗也。梁啟超對西方觀的重塑與改造。近代觀念來自西方。

梁啟超對詩樂發表自己的看法:“中國樂學,發達尚早……前此凡有韻之文,半皆可以入樂者也?!对姟啡倨?,皆為樂章,尚矣。如《楚辭》之《招魂》、《柏梁》,皆應弦赴節,不徒樂府之名,如其實而已?!糁袊苏录?,則于國民其有絲毫影響耶?推原其故,不得不為詩與樂之分所致也?!贝蟮忠簧鐣M化,必與他社會相接觸,吸收其文明而與已之固有文明相調和,于是新文明乃出焉。

詩樂合一才可以改造國民性和改良社會。梁氏為此回顧過去,指出歷代詩作韻文多伴有音樂。談及當前詩與樂分到而行的現狀時,詩話中引宋代史學家鄭樵之言“古之詩曰歌行,后之詩曰古近二體。歌行主聲,二體主文。詩為聲也,不為文也。浩歌長嘯,古人之深趣。今人既不尚嘯,而又失其歌詩之旨,所以無樂事也……”詩本朝以來,則音律之學,士大夫無復過問,而先王樂教,乃全委諸教坊優伎之手矣?!眰鹘y的文學家大多是懂音樂的,而如今的多為“伶人之詞”,更多的希望文人在作樂中參與。士大夫才具有創作的才能,因為對于詩歌創作譜樂適合教科書用都是有一定的要求。

“今欲為新歌,適教科書用,大非易易。蓋文太雅則不適,太俗則無味。斟酌兩者之間,使合見兒童諷誦之程度,而又不失祖國文學之精粹,真非易也,楊皙之黃河,楊子江諸作,庶可當之?!薄傲嫒酥~”太過俚俗,而梁啟超在文辭的要求上“文太雅則不適,太俗則無味”,達到中庸的程度。文人士大夫在過去的歷史長河之中士大夫都是擁有積極參與政治的熱情,擔任其救國、愛國的責任,因而用樂教,文人都應積極參與,才能達到歌詞要求的“淺顯通俗”。

梁啟超提倡的詩樂合一,其實是詩和樂互為表里?!昂聘栝L嘯,古人之深趣。今人既不尚嘯,而又失其詩歌之旨,所以無樂事也。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詩未有不歌者也。嗚呼!詩在于聲而不在于義??鬃釉唬骸瓣P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币酁殛P雎之聲和平,能令聞者感發而不失其度耳。若誦其文,習其理,能有哀樂之事乎?二體之作,失其詩矣?!币魳芬愿腥救诵?,傳播力度強,以情感人,詩歌以諷詠政治,關注現實,利用音樂傳達詩歌內涵。

梁啟超關注傳統的詩歌,但更多結合時代的發展,對于音樂的理解更進一步、教化的內容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工具意義更為突出,借用音樂的方式表達政治實現,歌詞內容反映了重大的社會事件,是探討救國方法的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 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M].中華書局,1989.

[2]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3] 張品興.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 梁啟超撰,夏曉虹導讀.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李舒玲(1994—),女,廣東茂名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猜你喜歡
樂教梁啟超
梁啟超故鄉鄉名異說考辨
梁啟超的開場白
梁啟超:“我已經是流亡的經驗家了”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改變小學語文教學觀念
語文課堂的樂教與樂學
梁啟超接受勸告
“四樂教學法”初探
論孔子的樂教思想
有感梁啟超之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