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京都祗園祭的國內研究現狀

2020-02-04 07:41曹海明
銀幕內外 2020年9期
關鍵詞:國內研究現狀

摘要:京都祗園祭在日本傳統文化中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日本對于京都祗園祭的相關保護開發措施也很具有代表性。本文將國內對于京都祗園祭的相關研究分類為祭禮文化、文化交流、非遺保護三個方面,指出當前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新方向。

關鍵詞:國內;京都祗園祭;研究現狀

眾所周知,日本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在世界上有巨大影響力。而其文化產業強盛不衰的關鍵,便在于日本對于傳統文化保護和開發工作的高度重視,在日本眾多傳統文化中,祭禮文化因為近代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的推崇,更是被視作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政府民間也一直對其抱有極高的參與熱情。2016年日本全國各地33件祭禮以“山鉾屋臺行事”為名稱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標志日本祭禮文化的影響力開始向全世界傳播。本文以“山鉾屋臺行事”項目中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遠的京都祗園祭為切入點,分析國內對于京都祗園祭相關研究的現狀,總結不足嘗試尋找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國內對于京都祗園祭目前尚無專門研究書籍,而以京都祗園祭為研究對象的論文,主要集中在祭禮文化、文化交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三個研究領域。

首先,祭禮文化方面的論文以何蓉、黃貞燕、常春霞、葉濤和金晶的論文為代表。何蓉從祭禮文化的作用與表現探討了京都祗園祭對于經濟、文化方面的推動作用,并且提出其文化價值體現在傳統工藝和神道思想中。黃貞燕關注祭禮文化中的祭禮空間,采用文化人類學的空間理論分析京都祗園祭中的“宵山”所表現的空間特征。常春霞考察了祭禮的文化傳承功能,主要關注京都祗園祭的信仰、儀式、活動三個方面,分析祗園祭活動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要素,明確了祗園祭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載體的作用。葉濤分析了祗園祭的起源、山鉾巡行和儀式的變遷,提出信仰的傳承使得祗園祭能夠跨越千年而未失傳的觀點。金晶利用文化記憶理論分析得出祗園祭文化記憶模型表現為參與群體的大眾化和內容的現代化。

其次,文化交流方面以黃宇雁和蔡敦達兩位學者為代表,他們都從京都祗園祭的中國元素著手,分析兩國的文化交流原因、過程和影響。黃宇雁在《衹園祭與其中國文化淵源》(2012)一文通過語音對比和文獻調查,考證了京都祗園祭的傳說和山鉾巡行造型變遷中存在的中國文化要素,指出中日兩國在民俗信仰方面存在一定文化交流。該學者的另外一篇論文《祗園祭山鉾巡行與“二十四孝”》(2009),以祗園祭山鉾巡行的的兩座山鉾“孟宗山”和“郭巨山”為研究切入點,追溯儒家的孝道思想“二十四孝”流傳日本的歷史經過,并推測儒家孝道思想能被日本社會尤其是神道祭禮所接受和吸收的原因可能與町人階層向神道界的勢力滲透相關。同樣關注祗園祭中國元素的蔡敦達,則從祗園祭的歷史和內容發掘相關中國元素,總結出中國元素在祗園祭的兩大特征表現為,日本對于文化吸收的積極姿態和改造外來文化的主動意識。

最后,非遺保護視角的研究以陳宗花、周超和張琳為代表。陳宗花關注祗園祭的社會功能,指出通過祗園祭的民間組織“保存會”祗園祭起到連結社區和家庭的作用。周超從法律著手考察相關法律出臺的時代背景、立法目的、基本內容、實施效果以及社會影響,并和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作比較,指出可以借鑒學習其優點。張琳將京都祗園祭的非遺保護經驗歸結為軟硬件設施兩方面的完備。前者體現在百年來相關非遺保護法律的設立和完善,以及法治思想的深入傳播;后者則是對于科技力量的重視,利用數字博物館一類的新手段記錄傳承祗園祭的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從國內在京都祗園祭相關研究情況來看,對于祗園祭的研究仍停留在單一領域,缺乏全面系統的新視角。在上述列舉的文獻中,祭禮文化、文化交流和非遺保護三方面的研究彼此間也沒能有機結合,使得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廣度上難免受到局限。而三大領域中非遺保護可視作是最具前沿性的研究視角,這一點可以從當今炙手可熱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之形勢得到印證。同時,中國在未來全面崛起的過程中,亦急切需要文化軟實力的加持。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中日兩國的傳統文化具有較高相似性,所以日本非遺保護的相關經驗無疑能為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提供較好參照。故此,筆者認為對于京都祗園祭的今后研究應該在綜合上述研究領域的基礎上以非遺保護作為研究重點,并且不局限于探討“保存”,更要關注其“開發”的具體情況。通過全面研究京都祗園祭的長處和不足,為國內非遺保護事業中類似的傳統節日、游藝活動、廟會等保護開發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蔡敦達.京都祗園祭及其中國元素[J].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研究,2011(01).

[2] 常春霞.日本祗園祭的文化傳承功能考察[D].中國海洋大學,2013.

[3] 陳宗花.在日常生活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日本無形民俗文化財“祗園祭”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

[4] 何蓉.日本祭祀文化探析——以京都祇園祭為例[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2.

[5] 黃宇雁.衹園祭與其中國文化淵源[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

[6] 黃宇雁.祗園祭山鉾巡行與“二十四孝”[J].中國民俗學網,2009.

[7] 黃貞燕.京都祗園祭宵山的文化展演與空間[J].民俗曲藝,2012.

[8] 金晶,程曉紅,王夢昀.文化記憶理論視角下的京都衹園祭研究[J].凱里學院學報,2019.

[9] 葉濤.作為傳統信仰文化載體的祇園祭——日本京都祇園祭考察札記[J].民俗研究,2018.

[10] 張琳.非遺保護中的法制化管理和先進科技的應用——以日本“祇園祭”保護為例[J].大舞臺,2018.

[11] 周超.日本的“廟會法”及其相關問題[J].民俗研究,2012.

作者簡介:曹海明(1994—),男,福建龍巖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猜你喜歡
國內研究現狀
淺析國內會計準則和香港會計準則的差異及兩地準則趨同建議
國內職業高原(2002—2016)研究進展與述評
國內不動產登記制度初探
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國內二手市場交易模式的影響研究
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制度構建與完善
我國環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
淺析電力系統諧波及其研究現狀
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