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教育學視角下的博物館課程開發

2020-02-14 05:59張凌波
決策與信息 2020年1期
關鍵詞:博物館

張凌波

[摘 ? ?要]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有博物館、民營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傳承歷史、教育當代、啟迪未來的功能和作用。當下博物館教育主要通過博物館課程來實施,然而,通過比較研究發現,博物館課程存在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課程設計同質化嚴重,弱化了對學習者審美能力的培養等問題。建議博物館課程通過加強對實物的引導式觀察,創新課程內容和形式,重視教學活動的反饋等途徑進行改進,以期更大程度擔負起引導人、教育人、塑造人的重任。

[關鍵詞] 博物館;公共教育;博物館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0)01-0089-08

博物館承擔著傳承歷史、教育當代、啟迪未來的功能和作用,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各級博物館皆歸屬于政府部門管理,并于上世紀90年代初,實現了以行政區域為中心,國家、省、市(縣)的三級管理體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民間資本不斷涌入各種場館的建設之中。近年來民營博物館作為國有博物館的有益補充,數量快速增加,展品日趨豐富,覆蓋的行業和門類也日漸齊全。無論以何種形式、內容開放,博物館都屬于社會公共文化資源的一部分,都具備收藏、展示、教育、學術研究、國際交流等功能。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數量增長14倍,現已超過5000家[1],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初,我國博物館的數量為5136家。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閑暇時間不斷增加,博物館逐漸附加和培育了休閑娛樂功能,走進博物館成為市民休閑、文化娛樂的方式之一。2016-2018年每年入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增量都在1億左右。截至2018年底,我國博物館參觀人數已經達到了10.08億人次[2]。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博物館的類型也逐步多樣化。部分舉辦國際性博覽活動的場館逐漸演變成具有公共事業性質的博物館,譬如中華藝術宮的前身為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博物館也走入公眾視野,譬如江蘇蘇州絲綢博物館,湖南長沙湘繡博物館,北京的中國紫檀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廣州的金融貨幣博物館等。此外,一些古都城市由于自身文物數量龐大,將重點文物存放在省級博物館的同時,針對同一歷史時期開采出的其他文物也分別按照文物的呈現形態成立不同類型的博物館進行有效管理。例如針對秦始皇時期的文物,陜西省政府根據文物出土的位置,成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來對文物分類管理;針對同一主題的墓葬,博物館的分類也逐步走向專業化。

一、現階段博物館課程的特點

當代博物館的功能已從過去以收藏為主轉化為今天的以教育為主。博物館的教育對象面向全體公民,旨在開啟民智,提升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博物館教育主要通過博物館課程來實施。當前,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結合自身定位、人員和館藏文物等現有資源,開設了一系列文化體驗及社會公益課程。為了探究當下博物館課程的特點和定位,筆者按照資本運營、地域不同的標準選取了國內5家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館,并以教學的基本要素對每家博物館的教育課程進行橫向比較(見表1)。

研究對象所涉及的博物館主要分為綜合性博物館和專題性博物館。從現階段我國對博物館命名的方式來看,以國、省、市命名的博物館多為綜合類型的博物館。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武漢博物館和成都博物館等。國家博物館依靠其豐富的館藏資源,其博物館課程在綜合性博物館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國家博物館的教育課程按照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時期來劃分教學單元,選取能夠代表該時期文明的符號,例如青銅器、玉器、瓷器等向公眾展示,從而讓參觀者、學習者從中感受中華文明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武漢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的課程則突出城市文明與文化,例如成都博物館注重向公眾傳播成都歷史文化,獨具文化韻味,利用五大專題講述成都前世今生。而專題性博物館主要圍繞某一方面來進行展示教育,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徽文化民俗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課程重視啟迪少年兒童對于自然知識的興趣;徽文化民俗博物館通過講授徽文化的相關習俗,為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做出了示范。通過對我國博物館課程內容的分析,目前國內博物館教育課程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 涉及學科多。博物館課程沒有非常具體、清晰的分界,通過課程內容很難界定出課程是屬于生物、地理,或是歷史等哪一方面的獨立學科。因此,博物館教育無論從性質、內容、范圍還是教育影響等,都屬于廣域性質的教學活動和綜合性的跨學科課程。博物館課程作為課外教育資源,不但可以綜合學校開設的基本學科,還可以起到擴展學科范圍和學科內容的作用。課程的綜合性程度越高,教學操作的靈活性也就越強。所以博物館課程開發者還可以從跨地區、跨國際、跨時空的角度來設計和開發課程,例如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重大節日、本土文化,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中涉及到的科學或文化知識等進行教育教學內容的設計,實現素質教育“質”的要求。

2. 教學對象廣泛。博物館課程以全民為基礎,旨在通過終身學習,推進社會成員整體文化素質與審美能力的提高。21世紀“終身學習”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新風尚,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都可能成為博物館課程的潛在對象。我國大部分省會城市博物館注重對處于接受教育關鍵期人群的培養,將接受學校教育的青少年兒童作為課程的主要教育對象;但我國一線城市由于城市人口龐大、人口結構復雜和受教育程度高,當地的博物館便傾向于不對教學對象做年齡階段的劃分。

3. 以研學為主。研學是指對所學內容的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者主動探究外部世界,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博物館課程的學習過程本質上就是研學。博物館作為研學基地,永久性供參觀者開展學習。學習者通過對基地的參觀,對課程的體驗,完成個體主動對知識的探索,在親近自然和走進社會的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的知識?,F有的研學模式可以分為:傳統教學、館校聯合、自主活動體驗。隨著博物館課程的逐步完善,博物館課程的開發者逐步將研究性學習的空間由室內向室外拓展。例如徽文化民俗博物館將研學的地點設置在蜀峰灣體育公園,突破以往活動場所限定在博物館的固有模式。研學活動越來越注重以學習者的興趣為導向,充分體現了博物館課程的人文關懷。

二、博物館課程存在的模式化傾向

盡管博物館教學和課程注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注重課程的趣味性,但在開展過程中仍暴露出一些問題。

1. 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忽視實物的教育意義。文物資源是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依托性資源儲備,也是博物館教學區別于其他教學的關鍵。具體而言,學習者走進博物館,能最直觀地觀察文物,細致地了解文物的特點,感受文物蘊含的歷史和文化。通過觀察實物,能夠明確學習對象,增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促進知識的縱向發散,并且對教學的開展發揮積極效應。然而,如果文物自身年代久遠,博物館課程講解人員又忽視對文物本體的講解,那么無疑抹掉了文物或者標本這類實物對于博物館課程的巨大意義。

多媒體因具有在短時間內提供較大信息量的優點,成為博物館教學最常用的手段。利用新媒體技術,雖能對文物或標本進行較好的模象替代演示,但實物的情感功能卻并不能完全體現。當前,多數博物館課程的學習對象是12歲左右的青少年,根據人的身心發展特征規律,此時的兒童還處在依賴形象思維思考的階段。如果博物館的教學操作人員過多依賴多媒體進行課程講授,忽視對實物的觀察和引導,將難以產生預期的教學效果。

2. 課程同質化趨向嚴重,忽視教學的靈活性。同類型的課程活動會在不同地域的博物館展開,課程的開發者雖然相互借鑒,但缺乏創新。例如“感受印刷術和漢字魅力”的課程,大多數博物館都會設計讓學生自己動手拓印的教學環節。雖然具有典型性的教學設計能夠將課程核心內容更好地傳遞給教學對象,但雷同的教學設計,固定的教學模式,單調的教學手段,不僅會使學習者喪失學習樂趣,也易讓課程操作者產生教學倦怠。

為了實現授課方法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者可采用分學段的教學方法。例如上述提到的雕版印刷課程,小學高段和初中低段的學生可以選擇“參觀文物+語言講授”的方法,甚至可以讓參觀者親自操作印刷,體驗古代印刷的過程,保存自己的印刷成果。在課程活動結束后,寫出自己對于此次活動的感受,這樣既訓練了學生寫作能力,又能夠使學生對于自身的體驗與教學操作者和同伴形成雙向交流,加深對此課程內容的記憶。小學低段的學生可以采用參觀實物結合動手拓印的方式來形成學習認知。教學方法避免拘泥,應成為課程設計者和操作者考慮的因素。

3. 過度強調知識重要性,忽視美育的旨歸。美育作為博物館教育教學活動的目標,旨在培養人作為個體生命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育不僅幫助學生學會思考,還可以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中國博物館事業先驅者蔡元培的博物館美育思想強調博物館教育要提高人類對于美的感知能力,他指出:“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靈寄托于美,而將憂患忘卻。美育在學??赏ㄟ^音樂、圖畫、游戲來實現,在社會則通過博物館、美術館、劇院、公園來實現?!盵3]博物館具有美育的功能,這是因為博物館以其豐富的藝術藏品為美育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成為社會美育教育的主要陣地。如何實現博物館教育的“寓教于樂”,正是博物館需要面對的問題。美育需要依靠博物館教育的有效性和系統性來承載,博物館教育的有效性又是實現其美育不可或缺的方式。從目前博物館課程開設的情況來看,一部分博物館的課程重在強調學習者參與的數量,忽略了博物館教育的系統性;也有另外一些博物館的課程強調知識的運用,弱化了對學習者審美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美育對人的教育影響。筆者認為,知識的運用能力可以通過學校教育來完成,博物館課程教育活動應當更加重視培養學習者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實現文物藏品資源對培養美育思維的積極意義。

三、從認知角度看教學方法的使用

認知是指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教育教學方法的采納要根據人的普遍認知規律,符合多數學習者對于學習內容的認知能力。認知教育學重視認知和智力發展的結構,強調知識的獲取是人對外部的主動適應和構建。因此,結合李秉德(2001)在《教學論》[4]中對教育教學活動常見處理方法,建議博物館在教學活動中,以講授法、對話法和情景教學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

1. 明確講授法的核心地位。博物館課程需要圍繞實物展開。因此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傳授基本內容和承載豐富信息量的講授法適宜作為博物館課程的基礎教學方法。講授法可以幫助學習者建立對實物的連接,獲得清晰而準確的認識。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可以把學習者對于學習內容的認知看成是教、學和教學對象互相建立聯系的過程。

在學習尚未展開之前,學習者通過文物只是獲得知覺的認知,在腦海中尚未對實物進行穩固的、有效的聯系,并且此時并未與講解員或是授課人員建立聯系。但授課人員在教學活動開展前通過專業學習和準備教學,對于實物形成深刻的理性認識,建立了授課人員和實物之間的聯系(如圖1)。而教學活動開始后,授課人員通過語言輸入,將學習者對實物的認識不斷地加深,建立起學習者和實物的聯系,隨著講授過程的繼續,學習者逐漸和教學者形成雙向的互動,對學習內容提出疑問,進行反饋。講授法建立了授課者、學習者和實物的閉合穩定三角形關系,因此會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如圖2)。

2. 通過話輪機制完成認知傳遞。話輪機制是指在動態交際的過程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不斷進行角色的轉換。因此,博物館課程教學也可以看作是通過講授者和聽話者雙方關系的轉化來完成對于歷史知識和文物信息的傳遞。隨著文博探索類節目的興起,文物教育的話輪機制也被搬上銀屏。例如,《國家寶藏》對于文物的介紹,可以看作專家學者與文物守護人通過話輪機制完成文物教學的過程。文物的基本信息通過對話被建立?!秶覍毑亍罚ǖ诙荆┲斜蔽耗景迤岙嬙趪鴮毷刈o人唐嫣和山西博物院研究員的對話可以作為話輪機制的舉例:

研究員:“這是北魏木板漆畫?!?/p>

唐嫣:“這顏色怎么可以保存得這么鮮艷?”

研究員:“這是一組人物故事彩繪漆屏風。衣紋線條飄逸,與東晉顧愷之的繪畫十分相似?!?/p>

唐嫣:“但是這個畫上的人好像穿的不是當時北方人的著裝,更像是南方貴族的著裝?!?/p>

研究員:“這和東晉而來的貴族有關了?!?/p>

研究員作為文物知識的輸出者,承擔說話人的角色,而唐嫣作為知識的接收者,承擔聽話人的角色。當唐嫣主動對人物的著裝發出疑問,話語信息量增大,這時說話人和聽話人角色轉換。通過研究員的回答,唐嫣重新由說話人回到聽話人。博物館教學的學習者應當主動探索承擔對話中的主動一方,從而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3. 直觀教學與情景教學相結合。實物是博物館的核心,而展廳是博物館參觀的基本組成單位。通常展廳的布置以文物或標本為中心,博物館的設計者會在展廳構造出自然或歷史場景,與整個展廳的陳設形成情景。

從物質形態劃分,文物或標本是以固態形態存在的客觀物體。學習者在觀察實物的過程中,只能在視網膜上形成單一的視覺。因此學習者對文物的理解也較為淺顯,當學習者走入展廳時,可以接收到來自于場景中聲、光、影像等各種元素。這時學習者會接受到多重視覺的信號,而這種信號也可能來自于聽覺或者嗅覺。從單一感知到調動全身的器官進行感觸,學習者對文物的理解較之前更加全面和立體。

雖然場景能豐富學習者的體驗,但場景只是起到輔助實物的作用(如圖3)。過分強調場景會分散學習者的注意力。因而展廳內展板布置的合理性,展覽資料顯示的文字和展板的顏色以及展廳的色彩基調的協調性,都會成為場景是否和文物構成合理情景的評判準則。文物需要在情景中構建系統、全面的文物學習體驗。在封閉的博物館教學環境中,需要直觀和情景相互配合。

四、博物館課程開發的相關建議

1. 明確課程屬性和公益性。不同于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和教學場所的客觀性質,博物館不僅承擔教學場地的職能,更重要的是要體現社會公共文化資源的區別特征。因此博物館教育是面向公眾的“有教無類”的教育。但這種開放性也需要讓博物館的課程具備可操作性。因此,在課程開發之前就需要先明確課程屬性。例如,課程是強調知識性還是強調德育性?課程是強調對學生進行概念性輸入還是旨在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課程是為了配合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還是更多突出博物館自身的特點?從實踐來看,由課程屬性、教學對象等本體教育要素出發定位教育教學活動,有助于博物館課程開發更加深入、縱向。課程的屬性清晰明確,不僅可以為博物館教學爭取更多的潛在參與者,也有利于他們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課程內容重點突出、主題特征鮮明,不僅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操作減少阻礙,也有利于讓學習者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提高博物館教育活動的質量。

目前,部分博物館由于自收自支的性質,不得不將館本課程設置為付費的模式。但這種將課程當作商品的模式與教育的去功利化存在矛盾?!吨行W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等相關文件強調,博物館管理者應在有關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加強和其他組織的合作,努力實現博物館課程的公益性。針對正在接受學校教育序列的初等及中等教育的青少年兒童,博物館應使館本課程與國家義務教育課程學科標準相接軌,確保授課內容能夠做到學段明確、內容正確,實現課內和課外知識的融會貫通。

2. 創新課程形式和課程內容。博物館課程開發包括做好課程設計、建立健全的課程保障機制及實施多元的評價反饋。根據教育部要求,逐步開發大數據下的智能學習、在線學習和網絡課程,使學生接受更多的在線教育。博物館課程設計者應該積極落實教育部和省、市各級各類教育部門關于網絡化學習的指示和要求,積極開發有關博物館教育課程的軟件和網站,方便學生在實地學習之后,還能在網上找到與學習課程內容有關的信息,進行及時的回顧;同時,網絡教學應當和傳統教學形式相互配合。在保證傳統教學模式正常開展的同時,也運用網絡和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的特點,與更多的潛在博物館課程學習者建立遠程聯系?!盎ヂ摼W+”教育應該成為博物館課程開發和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讓網絡資源為博物館教學服務。例如,天津博物館開發的“博物館慕課課程(MOOC)系列”教學內容,以20件精品文物為內容設置視頻課程,實現了教育教學資源向學校學生以及社會群體的共享。

3. 重視教學效果的反饋。重視博物館教學活動的信息反饋,有助于推進博物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案不斷完善,加強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與聯系,落實館校聯合的相關要求。博物館教學不同于課堂教學,從教學的預設和生成方面來看,博物館教學更容易受到外在條件的干擾,沒有固定時間和相對穩定的生成,因而教學反饋意義尤為重要。傳統反饋方式為學習者在課程結束之后填寫調查問卷,缺乏基于教學活動的實質性反饋信息。建議調查問卷的設置增加教學環節設置的反饋提問。此外,授課人可以在教學環節進入尾聲時增設提問,觀察青少年對于當天課程內容的接收程度,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調整教學方法。

博物館教育被稱為“終生教育的課堂”,個體之間認知的差異性以及教學具體實施開展時的不可預見性,都讓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博物館教育作為學校和家庭教育的輔助和延伸,正在社會教育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加強課程建設,完善課程形式,更大程度擔負起引導人、教育人、塑造人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成琪.國家文物局:40年來 我國博物館數量增長了14倍[EB/OL].中國經濟網,2018-11-24.http://www.ce.cn/culture/gd/201811/24/t20181124_30859335.shtml.

[2] ?劉玉珠.今年力爭出臺推動博物館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官網,2019-03-04.https://www.mct.gov.cn/preview/special/8710/8719/201903/t20190304_837505.htm.

[3] ?蔡元培.蔡元培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 ?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朱苗苗]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tate-owned museums and private museums have sprung up.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museums have assumed the functions of inheriting history, educating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and enlightening the future. At present, museum education is mainly implemented through museum curriculum. However, through comparativ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museum curriculum has problems such as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multimedia teaching, serious homogeniz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weakening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aesthetic abil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useum curriculum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guiding, educating and shaping people to a greater extent by strengthening guided observation of physical objects, innovating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curriculum,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feedback of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 Museum; Public Education; Museum Curriculum

猜你喜歡
博物館
博物館
自然博物館大闖關
博物館奇妙頁
世界博物館日
航海博物館
露天博物館
影像·博物館
博物館
博物館基本功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