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文學角度淺談通識課程在環境工程專業課程中的銜接作用

2020-02-15 09:02潘丹萍時煥崗
山東化工 2020年3期
關鍵詞:通識環境工程專業課程

曾 凡,潘丹萍,時煥崗

(南京工程學院 環境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環境工程專業便是應時代發展需求而產生的一門專業學科。根據普通高校的培養方案,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需具備“城鎮水、氣、聲、渣等污染防治及給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規劃和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知識技能,能從事相關部門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發方面工作的環境工程技術”[1]。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環境保護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但是與之不協調的是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就業難卻成為廣泛的共識。在就業的嚴峻形勢下,部分高校特別是高職高校對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開設具有自己特色優勢專業的課程體系,培養“專業型技術人才”。于是,“工程能力的培養”、“校外實習基地”、“動手實踐能力”等重基礎、重實踐的布局,而對學生的“專業通識教育”課程進行邊緣化處理。但是,這種導向又造就了另外一種現象,“有知識,沒文化”。如何處理好“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共處問題,是現在大學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過程中的問題之一。

1 環境工程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2],是大學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通識課程。大學的通識教育是基于以下幾個目標而進行的:首先在于“滿足人們精神心靈自由”,同時要體現“尊重生命生活價值”、達到“倡導資源善用、宇宙和諧”的效果[3]?;诖?,復旦大學將該校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劃分為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六大模塊[4]。同樣,中山大學建立了 “中國文明,全球視野,科技、經濟和社會,人文基礎與經典閱讀”四大類的通識課程[5]。

通識課程不在是“狹窄”的泛泛概論,而是涵蓋了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維度的具有足夠“寬度”的課程體系。通識課程的設立應該立足于專業基礎課程之上,而又不局限于專業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對專業問題的展開和思考方式的多樣化。

例如,在環境工程專業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時,就可以與我國文史經典中的“焚林而田,竭澤而漁”、“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等警句名言銜接;而講到“環境容量”的概念時,就可以與“過猶不及”等,這種教學方式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因此,在環境專業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對一些交叉學科的知識相互聯系,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而我國現有的13個學科分類中,各學科之間都有一定的相互交叉性[6]。由此,國內大學興起了推廣“大類培養”模式,對專業分流逐漸完善,增加了基礎課程中的“通識課程”的比率,對培養全面的人才模式有了進一步的規范要求。

2 通識教育對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影響

2.1 文學論著中環境工程專業的發展

“通識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帕卡德(1829,A.S. Packard)引入大學教育,并由科南特(1945,James B. Conant)團隊經過完善,并在《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正式提出。但是無論是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倡導的自由教育(或譯為博雅教育)中的“七藝”,還是我國古代貴族教育體系中的“六藝”,均涵蓋了“通識課程”的雛形[7]??颇咸卣J為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負責的人和公民”[8],而這種目標與中國古代哲人孟子的“達則兼濟天下”向符合。在工業革命之后,以科學技術為主體的專業化、實用化教育占據了主導地位,目的在于將學生培養為“具有某種行業深層次的能力與技能,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專門型人才[9]。

中國古代樸素的環境保護理論均出現在詩詞賦等文獻中。在此階段,受生產力的影響,人類對自然處于“為生存而斗”階段。中國古代道家最崇尚的理念“天人合一”,就是提倡人類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在眾多思想家心中,都倡導人類在發展歷程中要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存。在很大意義上展現出了較為朦朧的“自然生態倫理”,提出了比較淺顯的環境保護理念。

然而,在西方早期的“七藝”教育時期,其主導思想是“以人類為中心”,這一階段的所有教育均是教導人類如何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人類的需求服務。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人類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來越強,當然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雖然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人們的生產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也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環境負面影響。同樣是文學研究者最早提出了環境保護的思想。例如“西方現代環境保護運動之父” 梭羅在其代表作《Walden瓦爾登湖》(1845)中開創了西方國家自然主義文學和環境保護主義思潮[10],在創作中用文學語言文字表達了環境保護的理念。接著《寂靜的春天》用描述性的文字將環境保護話題逐漸進入普通大眾的生活。因此,從中西方環境保護理念發展的歷史歷程來看,離不開文學的重要引導作用。在中西方的環境保護發展歷程中,“環境保護”并不是以專業名詞出現。從通識課程角度出發,以文學論著為著手點,對環境工程的專業基礎課“環境工程導論”或者“可持續發展”等課程進行講授,相信會有更好的講授效果。

2.2 新時期環境工程專業中的通識課程

時代發展,社會變遷,要求高等教育對通識教育進行不斷更新完善。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問題日趨嚴峻。新時期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素質要求更高。在國內高等院校開始設立“大類招生”,弱化進校的專業選擇,增強學科內的全體通識教育,以“實現多樣化發展,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增強綜合能力”為整體目標[6]。對于以“學以致用”作為校訓的普通工科院校來說,建立圍繞專業要求為核心的通識課程體系同樣尤為重要。

長期以來,以“專才教育”為主的課程體系,對“專業核心課程”較為偏重,而圍繞專業課程的“專業通識基礎”課程設立較少。最近幾年,為了適應專業認證的要求,學院在設置課程體系方面,逐漸加重了對環境專業通識課程的開課要求。例如逐步增加了“環境工程導論”、“新能源技術”、“可持續發展”等相關課程的開設,這些相關課程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本專業的學生在專業領域內的專業素養提高的要求,同時,也從另一方面吸引或者引導學生對學科交叉相關知識的了解,利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上述方法對培養專業性創新人才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

同時,通識課程體系的設置對于學科的交叉還起著促進和指導意義。無論西方還是東方的學者都曾用實例闡述過此觀點。愛因斯坦認為科學技術只能告訴我們“這是什么”,但是不能解決“應當怎樣”,后者是通識教育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同樣梁思成指出文理分家的教育會培養出“片面的人”,最終成為“半個人”。因此,20世紀新人才的培養開始朝著“不局限于個人領域的”全面性人才。對藝術及人文學科內容的通曉和熟悉,可以讓優秀科學家的視野變得更加的敏銳和深邃。時下高校的指導性意見,亦朝著交叉學科的方向發展。例如,在一些高校開展的環境專業與經濟專業相交叉的課程—環境經濟學,利用經濟學理論來闡述環境專業的問題;環境專業與人性倫理相交叉的課程—環境倫理學,從人性倫理等方向闡述環境保護的概念。相類似的課程還有許多,諸如環境藝術、環境哲學等。

3 結論

本文闡述了文學在環境工程專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從文學角度點明了通識課程體系的設置對培養高素養的環境專業人才的重要作用,認為新時期高校大類招生的大環境下,高等院校需要對環境工程專業的通識課程體系進行科學性的設置和優化,提高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養。

猜你喜歡
通識環境工程專業課程
裝備環境工程
探討環境工程工業污水治理中常見問題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環境工程中大氣污染的處理措施分析
環境工程的項目管理
通識少年小課堂 無線電尋寶之旅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通識少年·拿破侖
中美綜合大學在音樂專業課程上的比較與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