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寫作業跟哪個心理學家學習?皮亞杰OR華生?

2020-02-19 05:09吳玉珊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5期
關鍵詞:皮亞杰華生心理發展

吳玉珊

〔關鍵詞〕作業輔導;皮亞杰;心理發展;華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05-0073-02

開學前,一個家長在朋友圈里面慶?!叭恪鄙罱Y束,隔著手機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開心。沒想到,開學以后,她又陷入了深深的痛苦當中——“開學了,真正的痛苦才開始。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陪娃寫作業!陪娃寫作業!陪娃寫作業!”

同班的其他家長在朋友圈下面紛紛留言:“我懂!”“+1”等。無論是簡單的“我懂!”還是單純三個握手的符號,表明我們都知道“陪寫作業”這件事情在當下,對于不少家長來說,確實是一件“難于上青天”的事情。這引起了我的思考:為什么陪寫作業變得那么難了?

根據平時從家長們口中了解到的情況,最直接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孩子不會做題;二是家長不會輔導。當孩子沒有找到方法或者對知識點不熟悉,做題沒思路時,就容易犯錯。此時家長給孩子講了又講,但孩子還是不懂,他們的耐心就被消磨殆盡,心中的無名之火會一點即爆。又或是家長不懂得輔導方法,沒有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思維邏輯進行解答,此時便如同“雞同鴨講”。家長難以接受孩子的“笨”,因此才心急火燎。如果自己也沒有掌握解題方法和引導技巧,則更苦惱不堪。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陪寫作業的確是挺難的,那些家長叫苦,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只要家中有學生,作業就是我們永遠避不開的一道坎,我們除了叫苦叫難,是否有什么“法寶”,讓陪寫作業不那么難嗎?

首先,陪寫作業要不累心,了解孩子成長的心理發展特點是關鍵。這是心理學家皮亞杰告訴我們的。

皮亞杰兒童心理發展的四階段論,認為孩子的心理是按照一定的階段性發展的,這個過程是連續的,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各個階段是按從低到高的次序出現,且相連兩個階段之間有一定的交叉,不是截然分開的。

第一階段為感知運動階段(0~2歲)。該階段是心理發展的起始時期。這一階段的兒童還不具備心里運算的能力,主要靠感知和動作進行思維。當物體不在感知運動范圍內時,兒童很難去思考它,也缺乏用語言命名物體的能力。

第二階段為前運算階段(2~7歲)。該階段是在感知運動階段的基礎上,心理發展出現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只能對當前知覺到的事物,通過動作來進行思維,而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由于信號或象征性功能的出現,開始能從具體的動作中擺脫出來,憑借表象在頭腦中進行思維。這個階段的兒童是自我中心主義的,即只會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和考慮問題,并深信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是一致的。當遇到與自己相矛盾的觀點時,他們會堅定地認為對方是錯誤的。同時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如孩子剛剛學算術時,他能夠很快回答你7+8等于多少,但你反過來問他8+7或15-7等于多少時,他并不能馬上回答出來,因為不可逆性使思維具有單向性。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知覺還具有集中性,即當他們的注意力已集中于問題的某一個方面時,就不能同時把注意力轉移到另一方面。因此,在孩子做數學題常會出錯時,不妨告訴自己孩子還處于前運算階段,這是正常的思維發展過程,別輕易發火,要冷靜應對。

第三個階段為具體運算階段(7~12歲)。該階段的兒童形成了初步的運算結構,出現了邏輯思維。該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發展表現出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義、進行群集運算、具體邏輯推理等特征。也就是說,此階段的兒童雖然還缺乏抽象邏輯能力,但他們已能憑借具體形象的支持進行邏輯推理。如問一個7歲的孩子:假定A>B,B>C,問A與C哪個大?他們回答起來很困難。但如果我們把問題變成問:小明比小花高,小花比小英高,問小明和小英哪個高?他們會很容易回答出“小明高”。所以,家長在輔導作業時,要注意孩子此階段的思維模式,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去解釋題目,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知識。

第四階段為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后)。到這個階段,個體的思維能力已經發展到了成熟水平。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只增加知識經驗,思維方式不再變化。孩子會逐漸強化自身的假設、推理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結合皮亞杰的研究結果,便能解釋為什么輔導作業最艱難的時期一般在小學階段,因為孩子的思維水平發展還未成熟,所以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與幫助。一般而言,孩子到了初中階段,很多父母因為自身知識水平跟不上、工作忙碌等,輔導作業已經力不從心,可免則免或假手于人(讓孩子上課后輔導班)。因此,初中的孩子對待作業往往會有兩個極端,一種是能夠靠自己獨立而自覺地完成,另一種是各科都拖欠作業,父母、老師教育無果。前者,除了學霸,還有一部分是成績雖然不拔尖,但在小學時期已培養了良好的作業習慣的乖孩子。而后者,大多是小學時期就讓家長、老師頭痛作業完成問題的學生,學習信心多半不足,成績也偏低。

可見小學階段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業習慣對于孩子學習的重要性。我們更需要關注學困生群體。也許,這個習得性無助的群體,在當年被陪寫作業時,早已因為父母多次的打罵聲、嘆息聲,甚至是不時的“恐嚇”,留下了對寫作業的心理陰影。此時,我想起了另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華生和他的一個心理實驗。想起了實驗里可憐兮兮的小艾伯特。

小艾伯特是華生心理實驗里的實驗對象。一開始小艾伯特得到了來自華生的特殊關懷,他不斷地收到特殊的禮物,如小白鼠、小白兔、小狗等可愛的小動物??粗鼈兊牡絹?,小艾伯特毫不懼怕,還會興奮地伸出自己可愛的小手去撫摸它們。殊不知這個只會爬行的小艾伯特注定成為人類現代實驗史上最年輕的實驗對象。在他11個月零5天的時候,華生開始培養小家伙對小白鼠的恐懼。當小艾伯特每次伸手想摸小白鼠,華生就會用力敲擊鋼棒發出巨響。一開始,“孩子嚇了一跳,臉向前趴在坐墊上,但沒有叫喊”;但在持續的巨響后,他“開始嗚咽”;在第7次白鼠和噪聲一同出現后,他只要看到白鼠就會尖叫。隨著實驗進度的推進,小艾伯特開始害怕長絨毛的家兔,對著曾經撫摸過的小狗大叫,他甚至不敢觸碰皮毛大衣、棉花甚至是頭發。

華生成功地用人為的方式,將人造的恐懼深深地刻在小艾伯特的心里、腦里、記憶的最深處。對于小艾伯特來說,對于皮毛的恐懼已經超出了心理承受的范圍。這是一種條件反射般的恐懼,這是一種真正的、無解的絕望。

此情景,有沒有喚醒大家的一些回憶:父母拿著雞毛撣子,甚至是掃帚,坐在孩子旁邊陪做作業,輕則罵,重則打。那些恨鐵不成鋼的負面情緒,何嘗不會給孩子留下對作業的心理陰影?本來,學生寫作業是理所應當的,學生對作業的態度,很大程度是受身邊人的影響。陪寫作業盡管體現了父母們的用心良苦和責任心,但是作業終究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如果父母把一切責任都攬在了身上,父母身心疲憊時,必然會將這種不良情緒像踢貓效應一樣轉嫁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更懼怕寫作業。因此,家長們要讓孩子從小就明確自己的責任,告訴他們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他們可以向父母求助,但是不能總指望父母輔導。

兩個心理學家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理論視角,看待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對我們的家庭教育也是影響深遠。對這兩派的理論探索不是我們家長關心的,哪個觀點有益于我們教育孩子,才是我們應該關心和關注的。人本的、發展的視角,已經成為心理學和家庭教育的主流,值得我們家長反思和學習。

家長要學會放寬心,允許孩子出錯,做錯的題目讓孩子自己再思考一遍,而不必孩子邊做,家長邊指指點點。當孩子實在不會,求助時,再耐心給孩子講解。當家庭中少了批評,便多了孩子成長的空間和父母傳達的愛意,孩子也能好好聽講,接受教育。而陪寫作業這件事,也許就沒那么難了。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怡福中學,江門,529000)

編輯/衛 虹 終校/張國憲

猜你喜歡
皮亞杰華生心理發展
走近皮亞杰
道德教育中須處理好的三對關系
網絡對農村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策略研究
兒童道德發展規律探析——基于皮亞杰與科爾伯格的認知主義視野
童話對幼兒心理發展的促進作用分析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聰明人
《福爾摩斯》
我們是朋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