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音樂講好中國改革開放故事
——以廣東衛視《流淌的歌聲》為例

2020-02-23 07:23黃敏麗
視聽 2020年8期
關鍵詞:音樂節目改革開放時代

□ 黃敏麗

電視音樂節目作為我國電視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類型,近20年來一直推陳出新?!奥曇簟痹l巨大的效應,《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現象級的競技性音樂節目橫空出世,深深影響了流行樂壇、音樂產業乃至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群眾職場規劃以及精神構建等方方面面??梢哉f,音樂類電視節目的空前繁榮,是21世紀中國人在精神表達方面的一種非常具有時代特征的現象。筆者研究發現,從電視音樂節目的發展歷程來看,當下音樂節目的成功基于七大共同特征,即音樂表演帶來的美感欣賞、舞臺競爭帶來的社會榜樣力量、視聽品質提高帶來的觀感沖擊、人物勵志故事帶來的情感共鳴、音樂職場大眾化帶來的社會熱點、大眾明星深度參與帶來的話題曝光、巨額投入帶來的疊加效應。然而,問題隨之而來:即使有巨額投入,卻被流量明星瓜分,節目制作經費被擠占;即使有人物故事,但是大多的故事泛于表面、雷同、造作甚至造假;即使有強烈的視效沖擊,但是千篇一律、個性不足……本土原創音樂節目的策劃思路要怎么突破?怎樣才能讓“歌聲”產生“歌聲聲音+社會聲音”的合體效應?這成為《流淌的歌聲》欄目組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流淌的歌聲》第1季從2018年最后一個周六(12月29日)播出第1集,到2019年3月23日播完第12集收官,收獲了同時段全國收視率排名最高第5、平均第7名的成績①。那么,珠玉在前,《流淌的歌聲》是怎樣走出一條既有共性又有特點的原創之路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創作感悟。

一、確立具有時代性、大眾性、話題性的主題

主題是節目創作的基礎,基礎越扎實,節目才能走得越遠。作為該節目總導演、制作人,在研發過程中,筆者始終認為音樂節目必須從音樂本質出發,即從音樂的“美感性、情感性”角度著眼。只有美的旋律才能流淌,才能流傳,所以選歌必須選流傳時間長、范圍廣的經典歌曲。而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所以音樂里必須承載人的故事,而什么故事可以承載全體中國人的情感呢?這樣的故事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人奮斗的故事。

恰逢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與每一位中國人息息相關的大事件,每個人的成長因所處改革開放的不同階段而有所不同。用音樂來講述改革開放的故事,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樣的個人故事也更具代表性、典型性,從而能引發最強烈的共鳴?;诖?,節目組確定了一個核心的主題內容——以歌為媒,致敬改革開放這個充滿激情和夢想的偉大時代,以歌為證,回溯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奮進追夢、圖強革新的崢嶸歲月,讓往事有溫度,為歲月留歌聲。

“講好中國改革開放故事”是2018年年度最具話題效果和社會影響力、情感共鳴的全民性主題,是全社會的共識,也成為《流淌的歌聲》節目創作的突破口。音樂節目作為最富情感的節目形式,最具傳播性,“用時代歌聲講好中國故事”以及“用中國歌聲發出時代聲音”,是節目在原創的道路上做好自己的關鍵所在。

二、擇取有態度、有追求、有價值的人、音樂和故事為主題服務

(一)創作態度:忠于時代記憶

《流淌的歌聲》的主創團隊始終堅信,以什么樣的態度面對作品,作品就會以怎樣的結果回報創作者。

改革開放40年,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歲月,是昂揚奮斗的歲月,是實現自我的歲月。所以,《流淌的歌聲》要反映出對歷史的態度、對現實的態度,必須忠實于這段歷史的每一段時代記憶。主創者力圖讓《流淌的歌聲》成為有態度的作品,傳達出中華民族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勇立潮頭、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通過對當時社會的回顧,與觀眾共鳴,也給觀眾以啟迪。

創作態度不僅是創作團隊創作初心的體現,更是價值觀得以傳達、值得傳達的基礎。有態度,才能表達。有創作態度,才能做到既可觀賞,也能細嚼。

(二)歌聲和故事選擇:呼應時代,引發共鳴

在選擇歌曲和時代記憶點的時候,主創團隊篩選出了值得觀眾反復咂摸的經典之作,并從這些作品背后挖掘具有相同時代特征的某段經歷、某個故事、某個人、某個印象、某種情緒,呼應當年的人物精神狀態、社會人文樣貌,體現當時歌曲的社會背景以及人們的價值追求,激發觀眾的共同回憶并引發情感共鳴。

在2018年12月29日首播的第一期節目中,根據《風起南方,潮涌珠江》的主題設定,選取了《我不想說》《信天游》《晚秋》《春天的故事》等4首主打歌曲。這四首歌曲都有一個特點——源于改革開放,反映改革開放,又講述改革開放的故事。

《我不想說》這首歌反映了“打工妹”南下廣東的歷史記憶,又寫出了“打工妹”奮斗的心聲。主創者邀請到了歌曲原唱、20世紀90年代中國流行音樂女歌手代表楊鈺瑩,通過經典的歌聲引發人們的共鳴。同時,節目組還找到了一位“時代同行人”——當年的“打工妹”、如今已經成長為東莞標桿企業家之一的王馨,通過她和楊鈺瑩之間的對話,講述“打工妹”的奮斗經歷,還原當年“打工妹”的集體記憶,把改革開放這段充滿激情和榮耀的歷程再現給觀眾。

《春天的故事》是改革開放的代表曲,寫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聲②。節目組請來了“時代同行人”——詞作者之一葉旭全以及曲作者王佑貴兩位大家,揭秘歌曲創作背后的故事,講述改革開放給深圳乃至整個中國帶來的變化,引導人們對當下美好時代的認同感。

《信天游》反映了改革開放之初原創流行文化的發展。節目組請來了原唱歌手程琳以及歌曲的詞作者劉志文老師,共同回憶當年藝術工作者的追求和探索。

《晚秋》是改革開放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一批“廣東制造”的流行歌曲反哺香港樂壇的現象。節目組請來了第一位簽約香港樂壇標志性公司寶麗金唱片的廣東歌手麥子杰,回溯當年激情洋溢、靈感迸發的創作歷程,表達廣東音樂人對夢想的追求。

歌聲中有年代,年代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感動,感動中有共鳴,這四句話成為《流淌的歌聲》選擇歌曲和故事的一大標準,也成為該節目有別于人、留住觀眾的法寶之一。

(三)敘事策略:幫觀眾找回自己

忠于歷史,呼應時代,讓《流淌的歌聲》具有了大眾基礎,但是作品要贏得觀眾,需要節目有獨到的敘事策略。

主創團隊研究發現,生活題材、敘事技巧、思想主題、價值觀這四個方面往往影響著人們對作品的判斷和關注。對大部分綜藝節目而言,“痛點”或許會成為節目獲取觀眾關注的重要因素,也是營造社會熱點的重要手段,但筆者認為,這不應該是創作規律的全部。作為有擔當的主流輿論引導平臺,文藝作品的成功不僅體現在贏得了關注,還需要在審美上對觀眾有一定的正向引導。

生活也許順流而下,但是在有了16年的電視編導從業經歷之后,筆者認為,文藝創作要逆流而上?!读魈实母杪暋分v述的是過往,而如何用過往的經驗為當下也許還有些“迷茫著”的人們找到想要的答案,幫助當下也許活得有些坎坷、有些復雜的人們找到和解的方式,找回昂揚向上的自己,成為節目講故事的宗旨。

主創人員在選擇歌曲的時候,除了經典好聽、大眾熟悉、有故事以外,還添加了一個標準,那就是能夠挖掘出這些歌曲背后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所在,從而結合當下人們的精神走向,讓觀眾既感動,又能滿足自己心理上的需求。

在第8期節目中,邀請到了電影《大話西游》主題曲《一生所愛》的創作者、原唱盧冠廷。節目主創者挖掘出了盧冠廷和妻子唐書琛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所以節目故事的講述以“一生所愛”貫穿始終——從事業上兩人攜手樂壇創作,將音樂視為“一生所愛”,到愛情上兩人相知相愛、不離不棄,將彼此視為“一生所愛”,完美詮釋了歌曲所要表達的主題。

節目通過歌者、時代同行人的動情講述,大大加強了節目的感染力,同時滿滿正能量的歌曲、人物和故事,讓觀眾找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找回激情、向上以及強大的自己。

三、以多種藝術手段深化主題讓觀眾讀懂時代,找到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為了讓受眾通過經典歌曲讀懂“時代印象”,節目組對當年時間和空間的細節、樣貌、質感進行了營造,從“歌曲、歷史、情境、人物、物件、話題”等六方面再現了當時的社會人文樣貌,最大化凸顯節目的“時代性”特色。

內容方面,節目通過時代歌者、時代同行人、聽賞團的講述和交流,展現歌曲背后的故事、人物的奮斗歷程、時代的大眾印象,記錄改革開放以來人與時代、家與國、文化和民族的變化和發展,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如袁枚演唱其主演的《公關小姐》主題曲《奉獻》之后,節目組把當年的主演薩仁高娃等請到節目現場,通過一眾主演的重聚,還原當年的記憶,增加了觀眾對節目的關注。平安演唱《我愛你中國》時,通過特殊伴唱團——國華紀念中學受助學生的講述,致敬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反映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以及國家在新時代的飛躍進步。

音樂方面,節目組有兩個主張,一是還原歷史的聲音,二是傳承歷史的經典。一方面,以邀請“原唱”歌手為主,讓受眾欣賞到最有時代效果的歌聲,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經典的理解。閻維文、蔡國慶、蔣大為、陳明、楊鈺瑩、葉振棠、張明敏、盧冠廷、孫浩、巫啟賢、林依輪、郭峰等數十位原唱歌手傾情加盟,為受眾獻上了一場視聽盛宴。另一方面,以邀請歌壇“新生力量”進行翻唱為輔,蘇妙玲、平安、好妹妹、孫伯綸、曹軒賓等一眾人氣新歌手登臺演繹,讓經典得以傳承。

舞臺方面,節目組根據不同的歌曲,從背景素材、場景道具、舞蹈等方面進行年代的還原。例如在楊鈺瑩演唱《我不想說》時,舞美設置成20世紀90年代初工廠的情景,讓經歷過這個年代的人觸景生情;麥子杰演唱《晚秋》時,舞美則重現了經典的廣東“音樂茶座”,把大家的思緒帶回到那個青春洋溢的追夢年代;張明敏演唱《我的中國心》時,節目組直接邀請歸國華僑組成伴唱團,以最合乎身份的人物作背景,讓人們觸景生情;李玲玉演唱《粉紅色的回憶》時,舞蹈演員則全部化裝成20世紀80年代的潮流青年,以當年風靡全國的舞姿,勾起人們的無限回憶。

話題方面,節目組根據歌曲與時代的關系,結合當下,從歌曲傳承、文化現象、時代共性、社會熱點等方面進行了話題設置,例如“20世紀80年代的娛樂、流行歌曲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爭議”“花錢買夢想值不值”“不同年代人們對愛的表達方式”等話題,引發了集體回憶,有效帶動了觀眾對節目的關注以及對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認識。

時代歌聲、時代故事、時代記憶、時代話題、時代人物、時代精神,這六大時代元素構成了第1季《流淌的歌聲》的主要內容。主創團隊堅信,把節目做成歌頌人民的作品,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而對過往時代的回顧,更能讓人們感受到奮斗的力量,在故事中感受歌聲,更能讓人們找到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注釋:

①數據來源:央視索福瑞。

②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猜你喜歡
音樂節目改革開放時代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音樂節目制作創新研究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創新廣播電視音樂節目制作的路徑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音樂節目內容的轉變與融合
新媒體時代廣播音樂節目的困境與出路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e時代
e時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