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電視紀錄片創作策略分析

2020-02-23 07:23李凱
視聽 2020年8期
關鍵詞:中央電視臺紀錄片供給

□李凱

在經濟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體現在廣播電視領域,就是從觀眾的需求出發,提供有針對性的節目內容,從而更好地吸引人、打動人。紀錄片作為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發展迅速,在電視和新媒體平臺都贏得大量受眾。作為國家電視臺的中央電視臺,近年來發力紀錄片創作,推出了《如果國寶會說話》《港珠澳大橋》《記住鄉愁》等一批精品力作。本文立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對央視紀錄片成功經驗進行分析探討。

一、堅持正確創作方向,實現兩個效益相統一

內容是廣播電視的優勢所在,做強內容、內容為王是廣播電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要求。只有以好的內容為基礎,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廣播電視節目既有獲取經濟利益的商品屬性,也有記錄時代、培根鑄魂、引領風尚等意識形態屬性①。因此,對廣播電視節目來說,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以精品內容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中央電視臺在紀錄片創作中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善于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主題,反映歷史巨變,描繪時代精神圖譜,推出的一系列紀錄片“既叫好又叫座”。

一是把握時代脈搏。央視財經頻道推出的八集大型紀錄片《大國重器》(第二季),緊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戰略部署,分別從“構筑基石”“發動中國”“通達天下”“造血通脈”“布局海洋”等8個方面,以全新視角巡禮中國制造業發展,揭示“中國制造”和中國實體經濟發展方向,突出展現中國制造的突破、中國創造的才智、中國制度的優勢,揭秘中國取得輝煌成就背后的利器支撐。

二是創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攝制的百集精品短視頻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首次“用文物講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通過每集5分鐘的“微紀錄”講述國寶故事,令人感到既新鮮又自豪,自開播以來收獲超高收視與零差評口碑,引發全民“國寶文物熱”。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打造“鄉愁”的影像記錄,充分體現人民的生活狀態和奮斗姿態,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古鎮保護的熱情和鄉愁情懷。

三是表達人民心聲。央視紀錄頻道承制的10集重點紀錄片《我們這五年》,緊緊圍繞“中國夢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主題,通過數十個普通中國人的故事,呈現中國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追求,展現普通人勤勞、善良、智慧、堅韌的精神品質及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和家國情懷。

二、創新表達形式,提升紀錄片的吸引力

廣播電視節目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觀眾的需求入手,根據觀眾的文化消費特點、習慣等,生產相適應的文化產品,從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②。隨著全媒體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文化消費正越來越個性化、多樣化、差異化。在這樣的趨勢下,如何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前提下,改進和創新內容表現形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央電視臺適應媒體融合的表達與傳播需求,在紀錄片創作中摒棄渲染獵奇的表述,也避免高冷的學術性敘事,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跟觀眾平等對話,以新視角、新表達、引人入勝的故事手法述說,引發觀眾共鳴。

一是風格年輕化。比如《如果國寶會說話》的解說詞嘗試使用網絡語言,如開篇詞“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介紹仰韶文化的“陶鷹鼎”時配詞“它除了上古的王者之氣,又同時顯示出另一種很現代的氣質。用當下的話說,就是萌萌噠”。同時,漫畫式后期特效的加入、二次元背景音樂的運用,成功沖破“次元壁”與年輕觀眾融為一體。

二是敘事故事化。中央電視臺在紀錄片內容呈現上,善于用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以一個個小故事闡釋宏大主題,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使得節目更有親和力和吸引力。紀錄片《創新中國》歷時一年半精心打磨,在全國各地、各個行業甄選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故事,通過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機駕駛、專為中國農業大數據服務的衛星研制等故事,把創新的非凡過程呈現給觀眾,揭示創新凝結的艱辛和付出。

三是呈現科技化。中央電視臺一直都在嘗試把先進的科技手段運用到紀錄片的拍攝中,比如4K、AI、全息投影等,為科技與藝術的充分結合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徑。在紀錄片《創新中國》中,創造性地使用智能語音合成技術進行配音,這對于長紀錄片來說尚屬首例。在大型紀錄片《為了可愛的中國》中,采用三維動畫、氛圍渲染等手段,在現實場景中塑造“歷史意境”,形成特定的影像風格。

三、強化融合傳播,形成播出聲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越來越多地影響和介入人們的生活。2020年3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64.5%,網民9.0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3%?!敖K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新態勢③。新聞客戶端和各類社交媒體成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源。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的全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抓住受眾在信息時代接受方式、關注焦點等方面的特點,在創作開端就植入互聯網思維,以多樣化形式觸達受眾,引發觀看熱潮。中央電視臺非常重視包括紀錄片在內各類節目的融合傳播,利用線上線下互動模式,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無縫銜接,有效實現紀錄片“高而不冷”的效果。

一是注重碎片化呈現。中央電視臺配合紀錄片內容,將視頻轉化為圖片、文字、短視頻等投放新媒體平臺,充分發揮聚合效應。圍繞《創新中國》,攜多終端資源力推,其中微信端傳播占比高達20%,節目話題多次登上微博話題排行榜,閱讀量超過1700萬;累計發布14條原創短視頻,增強二次傳播和受眾黏度,視頻播放次數超過1510萬。

二是強化多渠道宣推。中央電視臺按照“臺網并重、先網后臺、移動優先”理念,構建融媒體傳播矩陣,為紀錄片最大化觸達受眾提供可能。圍繞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在央視網首頁、央視影音客戶端、CCTV手機電視、IPTV平臺、中國互聯網電視推出24場網上同步直播及點播;每日對接“學習強國”、共產黨員網等平臺,提供正片、微視頻等內容,引導黨員收看。

三是抓好線下推廣。在互聯網+的傳播生態下,線下活動作為電視節目面對面直達受眾的有效途徑,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用戶,聽取觀眾的真實觀看體驗與建議,實現電視節目與觀眾的進一步溝通和聯系。為擴大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的影響,主創團隊走進同濟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舉辦點映暨主創交流會,為影片正式上映進行宣傳預熱,獲得師生的普遍好評。

四、結語

中央電視臺在紀錄片制播過程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有效引領了行業的發展。但是,對于全媒體時代而言,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為紀錄片創作、傳播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需要紀錄片創作者們堅持創新為要,緊跟時代發展和觀眾需要,努力生產更多精品節目。

注釋:

①柳杰,熊海峰.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7-10.

②葉競青.基于供給側改革的省級電視綜藝節目改革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02):91-93.

③《求是》編輯部.媒體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J].求是,2019(06).

猜你喜歡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供給
我們就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我們》欄目主題曲)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央視官網從CNTV中剝離另立門戶
論紀錄片中的“真實再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