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亟需強化編輯意識

2020-02-23 07:23王曉紅
視聽 2020年8期
關鍵詞:廣播節目聽眾廣播

□ 王曉紅

編輯是新聞生產流程中一個專門的工種。在主持人看來,編輯是節目后期的事,與己無關,不會意識到自身編輯能力的高低是影響節目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編輯意識不強、編輯能力不足,是主持人隊伍的群體特征之一,這一特征在剛入行的新生代主持人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新生代主持人普遍缺乏編輯意識

師帶徒制度是廣播電視臺普遍采取的一種人才培養制度。筆者作為被認定的師傅,與各傳媒學院播音專業畢業的學生多有接觸,感覺他們入職后最缺乏的、亟需補上的基本功就是編輯這一課。因為沒有編輯意識,導致領悟力不夠——聽不懂,教不會,上手慢,在工作中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開展業務機械、僵化,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成長緩慢。例如在深圳廣電集團廣播欄目《交通動態》工作的一位學徒,與崗位要求相差甚遠?!督煌▌討B》是深圳交通廣播的標識性欄目,貫穿全天節目始終,逢整點、半點播出,高峰期15分鐘一次,直播室設置在深圳市交警局,要求主持人要把每一次路況播報有機地切入到各節目中去,和正在播出的節目進行空間切換時要有過渡語,自然融入節目,以形成完整的節目板塊;在播報中要重點突出全市路況,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欄目組安排某學徒播報《交通動態》,然而其播報的路況內容雜亂,堵與不堵的道路混為一談,重點不突出,而且節目之間的切換生硬、突兀,這種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業務能力薄弱,歸根結底源于缺乏編輯意識。又如在2006年廣東省播音主持作品評獎中,筆者作為評委,發現一些參評作品中主持人的聲音非常好,吐字歸音規范清晰,遺憾的是聲音和作品“兩張皮”,究其原因,主持人不理解稿子,分不清通訊、消息、評論,這也是一種缺乏編輯意識的表現。

二、廣播主持人在節目中缺乏編輯意識的表現

在傳統媒體時代,報紙具有更高的資訊密度,報紙新聞也具有更高的嚴謹性。在過去,電臺節目播出的大量內容來源于報紙。電臺編輯被戲稱為裁縫,通過“剪刀+漿糊”,裁剪、粘貼,稿子就編輯完成了。播音員(而非主持人)在話筒前照著稿子一念,就完成了廣播產品的制作與播出。播音員有沒有編輯意識,對節目質量的影響不大,只要聲情并茂、聲音好聽就行了。隨著廣播節目的多元化發展,特別是具備較強人格化特征的主持傳播的出現,主持人必須自己準備稿子了。播什么、怎么播、請誰來做嘉賓、熱線怎么接……這些新任務對主持人的編輯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檢驗著主持人水平的高低。簡言之,主持人不能光拼嗓子,要帶著腦子了,要有裝著編輯意識的大腦。

廣播主持人的編輯意識就是其邏輯思維與服務意識的總和。如果廣播主持人缺乏編輯意識,體現在節目制作中,將存在諸多負面影響:一是節目缺乏結構設計,開場、結尾各說各話,沒有前后呼應,中間的起承轉合也缺少邏輯性。二是節目內容編排凌亂,既無法做到層層遞進、引人入勝,也未能實現深入淺出、清晰明了。由于欄目之間缺乏內在聯系,也就無法清晰地表現主題。三是內容平鋪直敘,缺乏節奏感,沒有高潮,沒有起伏,難以持續吸引受眾,引人共鳴。四是新聞敏感性差,看不懂所處的時代,抓不到反映時代特色的好題材。五是駕馭聽眾熱線和留言評論的能力弱,不能使受眾的參與成為內容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意識是統領節目的“綱”,檢驗著主持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駕馭節目的能力以及服務意識。隨著互聯網普及,新興媒體崛起,廣播節目受到沖擊,融媒轉型成大勢所趨。落實到廣播節目制作中,與新媒體的結合成為必須,互動成為必不可少的節目要素。廣播節目主持人,除了播前備好稿子之外,在直播過程中還要與多個平臺上的受眾進行實時互動,除了傳統的熱線互動之外,還加入了微信微博評論、抖音聊天、APP評論區留言等。如何在節目中嫁接受眾的參與,比如選播哪些留言、在哪里切入口等,對主持人的編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融媒傳播時代,主持人不僅要當好“模特”,精彩亮相,還要做好“裁縫”,兼顧幕后工作,能力和素養亟待進一步拓展。

三、廣播主持人如何提高在節目中的編輯意識

(一)加強新聞理論學習,夯實專業基礎

廣播節目主持人化之后,從業人員來源廣泛,從新聞、中文、播音等專業畢業的只占其中一部分,大量來自于非新聞專業院校的主持人往往新聞理論功底薄弱,在實際工作中上手慢,不得要領,其作品總是“四不像”,不倫不類;其優點是知識結構相對豐富,視野開闊,思維縝密,有觀察力和思辨力。理論是創新的基礎,對于這些“跨界”主持人來說,只要愿意學習,把新聞理論課補足,往往就可以迅速成長為業務骨干。

實踐證明,一個不會采訪,不會編稿子的主持人,也不會是一個可以在話筒前好好說話的主持人。

回到帶徒弟的經歷,當意識到隊伍里的新人業務進步慢的根源在于編輯意識不足時,筆者就安排他們專門編輯臺內的一檔《新聞快報》欄目,以此為抓手,發現問題,及時指正。當他們可以做一名合格的編輯時,再返回節目,可以發現,他們的業務進步非常明顯,在話筒前也變得更加自信,能夠言之有物了。在節目制作中,無需手把手教,他們已自覺地具備了內容選擇、主題定位、謀篇布局的意識。

(二)熟練新媒體應用,培養融媒體傳播思維和能力

傳統媒體對編輯的要求相對簡單,到了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介質多樣化,編輯不僅要對文字、語音、圖片進行加工,還要有駕馭視頻、互動、超鏈接等網絡元素的能力。通過對新媒體應用的學習,編輯意識會在實踐中迅速提升。

筆者認為,在網絡時代,主持人如果不成為“網紅”,就是悲哀的。做“網紅”不是博出位,而是保持對社會敏銳的觀察,緊跟時代科技腳步的一種重要舉措。主持人應充分利用不同媒介平臺的傳播優勢,樹立新形象,擴大影響力,服務社會,實現主流媒體信息價值、個人價值和媒體價值的最大化。比如通過網絡音頻平臺、網絡收音機等可以擴大廣播的收聽人群,通過抖音可以實現廣播可視化傳播,這些新媒體應用滿足了用戶消費視聽內容的不同場景,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對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熟悉各類新媒體應用的過程中,主持人的編輯意識和編輯能力也將同步提升。比如為了適應用戶碎片化的消費場景需求,深耕垂直領域信息品類,要通過深圳廣電的數字平臺“壹深圳”“深愛聽”等上傳節目拆條,主持人必須弄清楚哪些是節目精華、聽眾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么,而要弄清楚這些問題,有賴于主持人編輯意識的發揮。

(三)重視用戶反饋,提高服務意識

電臺主持人對用戶生產內容(UGC)的依賴有著最直接的體會。比如熱線節目,沒有聽眾的參與,節目幾乎就無法進行。如今,微信成為電臺節目與受眾互動的最主要平臺,聽眾精彩的留言成為節目內容中最生動的部分,直接影響著節目的播出效果。在互聯網技術支撐下,可以實現海量用戶與廣播節目的持續互動,聽眾得以更便捷地參與到媒體的內容生產之中。網上流行著一種說法,“自古英雄出評論”。網友們對新聞事件的解讀、調侃和批判等,更豐富了新聞的外延,提升了新聞的影響力。

有意識地培養優質聽眾,重視UCG質量,體現了主持人對受眾的服務意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聽眾已經不滿足于單方面聽廣播、接受信息,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表達意愿。主持人要“開門辦廣播”,將聽眾的觀察、解讀、態度轉化為節目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既擴大了廣播服務聽眾的邊界,也強化了廣播自身的內容生產力量。交互性、黏性是新媒體產品贏得眼球、賺取流量的重要手段。在廣播節目的直播過程中,優質聽眾的“神評論”常常是節目的神來之筆,能否將之恰如其分地融入節目,檢驗著廣播主持人的編輯意識和編輯能力。

猜你喜歡
廣播節目聽眾廣播
讓聽眾“秒睡”的有聲書
好太太都是好聽眾
論微博、微信在廣播節目中的作用
廣播發射設備中平衡輸入與不平衡輸入的轉換
廣播節目創優策劃探析
周三廣播電視
周二廣播電視
廣播節目主持人的正確輿論引導
表達心情
學會傾聽(一):做哪一種聽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