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研究視域下網絡迷群的認同需要與媒介使用
——以《奇葩說》百度貼吧迷為例

2020-02-23 07:23楊慶
視聽 2020年8期
關鍵詞:奇葩說奇葩社群

□楊慶

一、研究背景

所謂“迷”,是一種對某些文本在心理上產生過度熱情與著迷的閱聽人;迷群則是指擁有相同喜好的迷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具有相同信念的群體①。與一般偶像迷群不同,《奇葩說》迷群(以下簡稱“奇迷”)通過持續、反復地觀看節目、自發宣傳,并在百度貼吧這樣的虛擬社區討論甚至辯論,主動地消費《奇葩說》這個巨大的文本②。

迷文化研究是當前媒介文化研究的一個新熱點,它關注流行文化、迷群體與身份政治之間的關系③。根據學者鄧惟佳的總結,針對迷文化的研究共經歷了三次浪潮,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理論基礎研究、受眾研究、消費研究及文化研究④。諸多迷研究說明,迷群行為涉及復雜的心理因素和具體的媒介使用行為。

二、《奇葩說》百度貼吧迷形成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動機

《奇葩說》百度官方貼吧(以下簡稱《奇葩說》貼吧)自2014年節目開播時建立,目前已聚集24萬關注用戶,累計發貼量達228萬。與眾多“由于共同旨趣而在線聚合”⑤的網絡社群一樣,“奇迷”也因對節目中辯論的“話語和話語所反映的觀念”⑥產生共同的興趣,而圍繞《奇葩說》和特定辯題組織起獨特的文本闡釋和消費群體。

身處后現代社會,不斷分化加深的社會結構、重組聚合的社會群體使人們不得不正視社會自我協調和整合的需求。然而社會現實中“一個合理的,能充分容納民意表達和群體利益的制度”⑦尚在醞釀規劃中,不斷發展的網絡傳播技術則為公眾參與公共意見表達和公共事務決策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和自由的平臺。網絡上,各類亞文化群體、弱勢群體以及少數群體如性少數群體等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借助網絡社群的力量與主流社會對話甚至抗衡,宣揚其呼聲和主張。而《奇葩說》貼吧之于“奇迷”便是這樣一個能夠讓人充分表達、自由討論進而實現自我認同的平臺。

如果說現實政治環境和網絡技術是催生“奇迷”社群形成的外部緣由,那么多層次的心理需求則是進一步推動“奇迷”參與互動、共同維系社群的內在動機。

克勞科(Kollock)認為虛擬社群的參與動機有三點,即預期互惠(Anticipated Reciprocity)、增加認同(Increased Recognition)和效能感(Sense of efficacy)⑧。聯系以往的研究并結合對“奇迷”日?;顒拥木€上觀察,本文認為,“奇迷”行為參與的心理動機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預期互惠

在《奇葩說》貼吧中,可通過跟帖、關注和“送禮”來表達對某帖貼主或跟帖吧友的感謝和贊賞,而“奇迷”在發帖分享信息、知識和對某話題的思考時,也期待著獲得相應獎勵,如關注人數、禮物、貼吧等級和成為管理者的機會等。這種“禮尚往來”式的報贈互動滿足了“奇迷”互惠的心理需求,是“奇迷”自發探討社會議題,社群內大量優質文本持續輸出的一大動力。

(二)自由宣泄和歸屬感

以弱紐帶為基礎而形成,受眾具有“廣泛性、異質性、匿名性”⑨等特點的百度貼吧為“奇迷”構建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輿論場。當具有不同社會角色認知的“奇迷”從現實“前臺”轉換到掙脫社會主流秩序和交往規則束縛的“后臺”——《奇葩說》貼吧,并聚集起來討論社會議題時,其心理狀態更接近于反映真實個性的“本我”,“沉默的螺旋”和“從眾”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一些可能在現實社會中看起來是“離經叛道”的觀點和態度得以表達、宣泄。這一點也與節目本身“尋找華人世界最會說話的人”“為‘奇葩’正名”的宗旨相契合?!捌婷浴睂Α镀孑庹f》節目及其官方貼吧都保持著較高的忠誠度和黏性;而《奇葩說》節目組作為《奇葩說》貼吧的創立者,也非常重視社群意識的建設和維護?!镀孑庹f》貼吧的自我介紹是“奇葩說粉絲的專屬聚集地”,特意強調了“專屬”一詞,貼吧主頁的圖片和風格也由節目組統一設置。此外,節目組也開設了貼吧賬號,以“奇葩說宣傳大隊”之名作為媒體入駐,在不干涉“奇迷”討論的前提下,通過發布節目預告、嘉賓或辯手信息以及組織線上辯論賽等方式與“奇迷”互動,增強“奇迷”的歸屬感。

(三)自我認同

正如前文所說,“奇迷”在貼吧中擁有比現實更多的話語權,在自由、開放、去中心化的網絡空間里,“奇迷”通過與其他成員的互動和交流,“塑造著一個個ID的特性”⑩。在每一個表征在線身份的ID背后,構建的是包括“奇迷”這一身份在內的多樣化的角色認同,如“男性”“女性”“跨性別者”“丁克”“不婚族”等……可以說,實現自我認同是“奇迷”參與社群活動的最根本、最持久的內源性動機。借助學者劉燕對迷文化與認同的研究,本文對“奇迷”自我認同的心理闡釋分析如下。

1.“鏡像”和“投射”:拉康在弗洛伊德“自我”概念的基礎上做出創新,提出了著名的鏡像理論。如嬰兒在鏡子前打量自己時,“我”是在另外一個完整的對象的認同過程中構成的?。而“投射”則是“一個將自己內在的心理內容轉移到別人身上”的心理過程?。對于“奇迷”而言,可供參照的“鏡子”有兩面:一是《奇葩說》節目中的嘉賓及辯手,二是《奇葩說》貼吧中的“奇迷”同儕?!镀孑庹f》在嘉賓及辯手的選擇上體現出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為吸引不同特質的“奇迷”打下了基礎。透過屏幕,他們的辯論立場、策略以及所持的觀點,無疑為“奇迷”提供了自我觀照和認同建構的參考。另一方面,“奇迷”在貼吧內就特定話題發表觀點、參與討論時,通過與他人的溝通和交鋒,獲得了對自我性別角色認同的再認、修正抑或是強化。從對“奇迷”貼吧內發言的觀察來看,不少“奇迷”習慣性地將自我延伸到節目嘉賓、辯手以及其他“奇迷”身上,而其自我投射的過程有兩個步驟,即評價和自我代入,如“××說得好棒!”“期待/支持××”“××這期……換做是我……”等。

2.“感染”和“暗示與模仿”:《奇葩說》貼吧強烈的歸屬感、辯論型節目的沖突氛圍以及討論場上自由激烈的元素,使得“奇迷”的媒介參與過程極具感染力。在就同一主題交流看法時,“奇迷”傾向于表露真實情感,以期獲得情緒上的共鳴?!捌婷浴彼憩F出的“心理現象包括群體影響下的個體行為”?,也是通過“奇迷”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產生的。無論是節目中帶有偶像性質的嘉賓或辯手,抑或是貼吧里邏輯清晰、知識豐富且與自己觀點相近的優秀“奇迷”,乃至節目中產生的經典文本如《奇葩說》辯手金句,都可化為鮑德里亞所稱的“擬像”一般,為作為個體的“奇迷”提供模仿的樣式模本,從而影響其自我認同的建構。

三、《奇葩說》貼吧迷的媒介使用與媒介參與

媒介參與(media participation)是媒介素養中的一個重要維度,較之媒介使用與媒介信息處理更進一步,不僅指對信息的接收、處理,還包括參與生產信息,是受眾試圖通過介入媒介生產過程進而對媒介內容產生影響的自發行為??!捌婷浴被趯υ诰€視頻網站——愛奇藝網站和網絡論壇——《奇葩說》貼吧這兩種媒介的使用,通過積極主動的媒介信息處理,參與到《奇葩說》媒介內容的生產過程中。與一般迷群不同,“奇迷”所迷對象是“話語和話語所反映的觀念”?,在此基礎上,“奇迷”圍繞文本——《奇葩說》節目及衍生內容組織起來形成“不同的闡釋群體”?,通過觀看節目、發貼和跟帖等媒介參與方式,完成文本的獲取—讀解—再創造這一建構身份認同的具體過程。

(一)獲取

“奇迷”獲取《奇葩說》文本的方式以直接的、主動的觀看為主,已播出五季的《奇葩說》在網絡和現實中引起了廣泛關注,成為人們特別是青年人熱衷于討論的話題。受眾接觸了解《奇葩說》的渠道和方式也各不相同,相較于在網絡上無目的地瀏覽相關報道、資訊,觀看由其他媒體剪輯播放的某些片段,抑或是在與旁人交談時獲取部分信息的普通受眾,“奇迷”接收《奇葩說》文本的方式更為穩定自覺?!捌婷浴睍o跟節目更新的進度,并在《奇葩說》視頻獨家播放平臺——愛奇藝網站充值成為會員,目的就是能夠按照節目播出的時間準時觀看,及時接收媒介文本。在觀看過程中,“奇迷”的狀態也比普通受眾更為專注投入。通過對貼吧內討論情形的觀察,可推測“奇迷”在觀看時不僅會關注辯手立場,對某觀點表示贊同或否定,為辯手的妙言趣語捧腹,還會從辯論的邏輯、話術技巧等方面分析、評價辯手表現,此時讀解行為在一定程度已經發生,為進一步讀解、再創造做準備。

(二)讀解

讀解一詞常見于文學研究中,并發展出專門的讀解理論。讀解理論經歷了從“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到“讀者中心論”的過程,逐漸強調讀者對作品意義的探索,體現了一種創造的權力?。而對于更大范圍的文本的讀解亦是如此,特別是在后現代思潮的影響下,讀者對文本這一獨立符號系統的讀解更具能動作用,是語境制約下的對文本意義的重構行為,文本讀解過程中的能指與所指的偏離現象更為明顯?。

“奇迷”對《奇葩說》的讀解是“作者—文本—讀者”式讀解系統的一部分,是賦予被讀解物完整意義的最終環節。其中,作者是《奇葩說》節目制作組,文本是包括辯手、導師、嘉賓等在內的人物及其發言內容和綜合表現,而“奇迷”便是能動性極強的讀者。作為文本的共享群體,“奇迷”采用相似的形式,即以發帖、跟帖為主的媒介參與方式來展現對文本意義的讀解。根據貼吧內不同“奇迷”參與、互動和思考的特性,可將其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主導者——發起討論或辯論的頻率最高,樂于與他人互動,積極提供看法或建議,且對問題有較深入的思考分析;回應者——對主導者的意見觀點表達贊同或否定并作補充說明,主動回應他人的問詢;咨詢者——對問題的態度觀點并不明確,希望聽到不同意見和解答,參與互動討論的程度較低;瀏覽者——只瀏覽觀察但不表達意見。由于讀解方式、讀解水平等的不同,“奇迷”的讀解過程更多是對文本的主觀反映,體現了“奇迷”自身較為穩定的價值觀念。

(三)再創造

“奇迷”并不會滿足于對既有文本的討論,而是在讀解節目辯題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作,對原辯題提出新觀點或另設辯題再討論。此處需注意的是,“奇迷”的這種創作帶有對《奇葩說》文本較強的模仿意味,無論從討論的形式或內容來看,都有相似的辯論性質。盡管《奇葩說》本身的娛樂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辯論對專業性的要求,但“奇迷”特別是其中的“主導者”,仍然會注意自己發言的邏輯性,并積極調動知識儲備增強觀點的說服力?!捌婷浴弊x解或再創造行為的本質都是對《奇葩說》這一文本的消費過程,但與一般物質消費不同的是,“奇迷”對媒介文本的消費也意味著新文本的生產,由此便形成了與節目和其他“奇迷”圍繞文本進行的多向互動,成為“奇迷”建構自我身份角色認同的具象基礎。

四、結語

網絡迷群的出現印證著媒介環境和受眾形態的變化。作為社群媒體的忠實用戶,近來也有諸多研究從“數字勞工”的角度警示其在“賦能”話語下和自主自愿的“無償勞動”背后被剝削者的身份。這一角度的批判性不言而喻,但作為傳播政治經濟學的“他山之石”,文化研究對知識的主體構成和社會構成同樣有助于政治經濟學的再思考。文化是普通日常生活的產物,由全體社會角色共同創造,而不是只由特權精英創造?,這一點在《奇葩說》貼吧迷群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盡管在真正的文化市場機制中,迷群并未與某一方形成明確的勞資關系,從而面臨權益保障缺失的危險性,但迷群自身是否在意自己的勞工身份,以及其對身份政治實踐的自覺意識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孫黎,新媒介環境下青年亞文化群體新文化風貌透視——基于對網絡字幕組的考[J].新聞界,2015(16):65-70.

②⑥?吳睿.《奇葩說》百度貼吧迷群的身份認同建構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

③朱麗麗.網絡迷群體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編輯學刊,2012(01):44-47.

④鄧惟佳.試析西方“迷研究”的三次浪潮和新的發展方向[J].國際新聞界,2009(10):32-36.

⑤⑦趙莉.中國網絡社群政治參與:政治傳播學的視角[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15.

⑧Peter Kollock (1999).The Economies of Online Cooperation:Gifts and Public Goods in Cyberspace,Marc Smith and Peter Kollock(editors).London:Routledge.

⑨潘理,李建華,劉業政,齊佳音,姜元春.社交網絡群體行為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21.

⑩楊桃蓮.微博主的社會認同建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程志民,江怡.當代西方哲學新詞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16-146.

?劉燕.媒介認同論:傳播科技與社會影響互動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61-64.

?沈德燦,何立嬰.社會心理學簡編[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233.

?周葆華,陸曄.從媒介使用到媒介參與:中國公眾媒介素養的基本現狀[J].新聞大學,2008(04):58-59.

?[美]斯蒂芬·李特約翰.人類傳播理論[M].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37-238.

?龍協濤.中西讀解理論的歷史嬗變與特點[J].文學評論,1993(02):42-51.

?楊勁松.后現代視野下文本讀解的規約性與意義的重構[J].中國外語,2008(03):101-105.

?[加]文森特·莫斯可.傳播政治經濟學[M].胡正榮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242.

猜你喜歡
奇葩說奇葩社群
“空中奇葩”驗證機
說說你家娃的那些奇葩事
社群短命七宗罪
奇葩少年歡樂多
在線教育 老師“奇葩說”里找靈感
從《奇葩說》談主持人的控場能力
網絡綜藝節目中的人文關懷
如何“量產”《奇葩說》
《奇葩說》奇葩樂趣多
母嬰電商的社群玩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