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媒時代下人的記憶、注意力與新聞傳播學研究

2020-02-23 07:23李洋
視聽 2020年8期
關鍵詞:人腦傳播學記憶

□李洋

一、以往:新聞傳播學在研究誰

新聞學與傳播學雖然是兩門不同學科,但總會有交叉的地方?,F代新聞學理論來自歐美等國家,他們的報業在19世紀就已經走向成熟。而傳播學也在此期間應運而生。伴隨著工業革命,人們與各地的交往密切起來,使得大眾傳播更加緊密聯系社會而急速發展。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學科也在此基礎上形成獨有的理論、學派。隨著報紙、廣播、電視的普及與發展,大眾傳播成為主要研究對象。伴隨互聯網介入人們的生活,“液態社會”下權力、主體都消解了,我們需要從不同傳播主體考慮未來的研究對象。

智媒時代意味著連接一切,就連人的感官、身體也不例外,人的思維、記憶、注意力將發生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福是禍?

二、智媒時代與人的記憶、注意力

(一)人的記憶

“記憶是一個人在社會互動中關于活動、感受與經驗的印象累積,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的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雹偃说挠洃洸煌趧游锏挠洃?,有著自我的認識及反思的過程。當個人在生活、學習、工作時,記憶就顯得尤為重要。他需要處理不同事項,根據不同類別進行記憶分工,把各類相似的事物分別儲存在“記憶宮殿”中。一旦需要,最初的記憶便被“呼喚”出來。隨著遇見相同的內容,記憶的最初印象對相似事情進行辨別,有著特殊的應對手段,不至于手忙腳亂。

從原始到現代社會,不同的交往媒介如口語、文字、印刷術、電子等伴隨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在自我進化??谡Z時代,需要依靠喉部發聲刺激大腦的神經,將所看、所聽之物內化于自己的大腦中,人們依據這種形式來記憶周圍事物。讀寫時代,抽象與具象事物在頭腦中變換。比如中國的文字一直是表意文字,其他國家是表音的文字,這是兩種對事物記憶的表現方式。中國在夏商周時期,便“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來造字。如果用“象形”不能解決,便用“指事”等其他造字方法。對不同技術的依戀,一直在刺激人們向更先進的技術出發。

卡爾從生物學、腦神經學等學科向我們解釋人腦記憶的成因:“海馬狀突起為新的記憶內容提供了一個新的保存場所,因為其中的神經突觸能夠非常迅速地變化……幫助大腦皮層中的記憶內容穩定下來,隨之開始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雹跊]有互聯網的時候,記憶事物依靠大腦的主動記憶。比如在閱讀書籍時,文中特定的標題、內容、章節、段落、版本、紙張裝幀特點以及是否有黑體字、異體字、繁體字……多次翻閱后,特殊的形式便印在腦中了。

事物不再是深入理解與記憶,而只記住存儲的位置,這便是“谷歌效應”。智媒連接一切,但人的記憶力能連接一切么?卡爾說人腦“使我們能夠適應新環境、學習新技能”③,但不是說人腦可以無限接受新技術來提升智力,我們以為先進技術能夠更好地服務人類,但也“毒化”著我們的大腦,原有的功能在減退。

先民依靠口誦、書寫方式能夠記住幾十萬字的先秦經典,再到后來經典的注疏更多,記憶的內容更為復雜,但人們依然能夠記住。如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黃侃等,他們從小接受儒家教育,背誦經典。太炎先生翻閱《說文解字》七十余過,與學生講課基礎上而成《文始》《新方言》與《小學答問》,季剛先生圈點古籍可謂是朱墨爛然……拋開其他因素,我們現代人還能如此專注地記憶它們么?

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可解決查找、分析的問題,但本該屬于自己的內在記憶卻被它們代替了??茖W上,人腦的承載力是無限的?,F今還處于“弱人工智能”期,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想要查找某個著作的某句話、段落是較為機械的,即便能夠找到也與自己的查找意愿根本不符。而人則可以對爛熟于心的書籍會依據自我需求尋找特定的某句話或段落。這種自主性仍然體現人的作用,如上文所述,人的記憶與技術的關系難舍難分??此迫斯ぶ悄茉诮夥攀帜X,實則是人的思維被機器左右,只能幫助而不能替代人對事物的思維、記憶與運用。

(二)人的注意力

在古代人們是依靠眼睛等多個感官的作用理解古文,這種線性的閱讀方式能夠對文章進行全面梳理與分析,形成獨自的記憶?,F代的人們在手機上隨便一搜索便能查到自己需要的內容,但人們瀏覽的速度與理解信息成反比。以往人們能長時間專注于某部書籍,而今人腦被多個信息源支配。一邊看著書,忽然手機出現幾條信息、郵件就趕去查看,應付多個任務。又比如看電子書時,閱讀器有劃詞或鏈接,它們一個接著一個,使我們無法專注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在卡爾的書中便引用很多例子說明了人們無法深入閱讀的現狀。當多個“任務”呈現在人的眼前,人腦還能像以前那樣有專注的精神么?

當今人們的閱讀方式呈現碎片化,使較長的新聞報道停留在用戶眼前的時間也愈發短暫。在幾天內,某些議題由媒體(更多的是社交平臺搶先發布,而傳統媒體隨后跟進)報道出來,第一時間推送給用戶,而當上個事件還在激烈討論時,不知不覺另一熱點悄然而至。公眾急于追求新聞真相,可熱點集中呈現在人們眼前,分散精力,之前的熱議話題逐漸冷卻。這類新聞迭代發生,不是有意為之,而是這種非預期的傳播效果給公眾帶來強大的心理與視覺沖擊,使他們感到“熱點疲勞”。

“注意的實質是離開已有的刺激物而選擇另外的刺激物?!雹苓@也正是人們對熱點注意力頻繁轉移的原因。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一發生熱點全民陷入狂歡中,消費背后的符號與意義,一個段子乃至明星在網上的行為火爆后瞬間形成一種跟風現象,整個社會進入德波所說的“景觀社會”,網上的一切成為一種表征與現實。這種疲勞消解用戶的批判能力,沉浸在此消彼長的熱點中。用戶以為自己對社交媒體擁有更多的主動權,其實這正是景觀社會不容易被發現的地方。針對我們要處理多任務,卡爾認為,“我們已經拋棄了孤獨寧靜、一心一意、全神貫注的智力傳統,而這種智力規范正是書籍賜予我們的?!雹?/p>

三、形成必要的批判思維

當人工智能盛行之時,理應看到它背后的樣子,警惕被資本鉗制。提出任何一種弊端并帶領大眾思考這種可能性比任何的贊美都重要。機器能測量人的腦神經的具體變化,并根據這種變化寫一些較為準確的人腦研究報告??扇说男袨殡y以預測,思維更是極富靈活性,又怎么能對其進行“精準”測量呢?同時,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謂“科學”的方法而忽視人文、批判的思維方式。馬克思說:“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雹?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話似乎得到了印證。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的居尹·德波以及他的弟子鮑德里亞對當今傳媒世界予以深刻批判。德波認為,景觀表現為看不見的隱性控制,外表看似是自己操作,內地里是極為被動的。伴隨人工智能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更要警惕“異化”——人被所創之物控制。鮑德里亞在《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象征、交換與死亡》等書中提出“擬像”“擬真”等概念,正是建立在德波的基礎上,認為整個社會由“符碼”操縱。雖略有夸張之嫌,但我們應學習這些思想家對傳媒、社會與人的思考,時刻保持批判思維。

對待人工智能,既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論進行指導,予以觀測與考量,發揮人工智能的效用——為人類服務,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也要從多個學科,如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予以更多的思考,形成相應的批判思維?;貧w人文,回歸大眾。以思辨精神引領,以人文作為支撐,從歷史的視角解讀人工智能、解讀未來社會,這是我們應做之事。

注釋:

①陳力丹.自我傳播與自我傳播的前提[J].東南傳播,2015(08):30-33.

②③⑤[美]尼古拉斯·卡爾.淺?。耗闶腔ヂ摼W的奴隸還是主宰者[M].劉純毅 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36,40,141.

④陳力丹.精神交往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82.

⑥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

猜你喜歡
人腦傳播學記憶
人腦擁有獨特的紋路
計算傳播學:國際研究現狀與國內教育展望
讓人腦洞大開的繪畫方式
讓人腦洞大開的建筑
傳播學視野下劉樂箏樂藝術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傳播學視域下《格薩爾》史詩的傳播與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