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媒體時代下輿論失焦問題探析

2020-02-23 07:23李旭陽
視聽 2020年8期
關鍵詞:輿論公眾社交

□ 李旭陽

社交媒體時代,信息的生產機制、傳播機制、傳播環境以及受眾的心理均被顛覆?!昂笳嫦唷笔巧缃幻襟w時代的典型特征。所謂“后真相”,是指忽視真相、不顧事實的委婉說法?!昂笳嫦唷北举|上反映社交媒體重構了事實和真相,成為公眾決策乃至政府決策的參考因素。裹挾著復雜矛盾沖突和情緒化的信息在社交媒體時代泛濫成災,將真相淹沒在喧囂和狂歡之中。

一、社交媒體時代下的輿論失焦

社交媒體時代下,混亂的信息傳播秩序導致輿論失焦不斷重演。2018年,空姐網約車遇害案在網絡引起熱議,自媒體成功轉移公眾注意力,原生事件被移除聚光燈視野,導致輿論失焦。2019年,埃塞俄比亞航空飛機墜毀事件,輿論的焦點從對受難者的同情中逐漸轉移,人肉曝光、人身攻擊、肆意猜測使受害者面臨一個無法反擊的“二次死亡”。2020年4月,鮑某性侵一案,由于部分媒體的報道失誤,輿論失焦再次重演。

失焦原為攝影術語,在攝影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固定的焦距才能拍攝出清晰的成像,如果超出這個焦距,物體成像就會變得模糊,產生失焦。輿論失焦是指由于網絡發展、公眾知情權、話語權提升,事件中的輿論難以被一方主導,使得輿情演變的主體脈絡呈現多極化發展,以至于逐漸偏離事件的中心議題①。

輿論在求新、從眾、尋樂等復雜心態的驅使下不斷游離,受眾或媒體對事件背后的本質問題失去興趣,往往更熱衷于對事件衍生出的邊緣性話題進行熱烈討論。隨著技術賦權時代的到來,事件在公眾的審視、“扒皮”之下不斷放大,邊緣話題越多,輿論偏移的幅度也越大。

二、社交媒體時代輿論失焦的原因

社交媒體顛覆傳統媒體新聞生產和傳播模式,內容日益碎片化,傳播速度不斷提高,傳播范圍逐漸擴大。為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以算法推薦為底層邏輯的平臺型媒體應運而生,導致觀點分化,引起單一情感指向,致使輿論失焦。

網絡輿論并不總是圍繞主流媒體設置的焦點。輿論焦點的游移,折射出主流媒體與網絡群體之間的角逐??紤]到技術賦權下主流媒體的適應性發展、自媒體信息場域中不容忽視的地位、網民群體的非理性參與,本文從主流媒體、自媒體、網民群體三個方面探析輿論失焦的原因。

(一)主流媒體:報道框架塑造公眾認知和情感

針對事件或者議題,媒體的報道框架會塑造人們對于這一事件的認識情感,產生共情。換句話說,媒體對事件議題的建構,會決定人們對事件的認知、判斷,引起情感共鳴,甚至決定其行為。

新聞媒體在社會中具有“議程設置”功能。大眾傳媒會反復強調某類話題報道,以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同時,大眾傳媒對某些特定屬性進行凸顯和淡化處理,使對象事物的“主導屬性”傳達給受眾,這都會影響人們的認知和行為②。

(二)自媒體:“煽風點火”的輿論推手

社交媒體時代,迎合受眾需求的自媒體異軍突起,失范性話語表達在網絡空間里日益泛濫。自媒體借助社交媒體平臺“趁虛而入”,以經濟利益為主要訴求,迎合公眾情緒,導致輿情失焦這一特殊現象愈加常態化。

一些媒體的歪曲報道踐踏了新聞價值。在2018年樂清女生滴滴順風車遇害案中,“二更食堂”不顧道德底線,發表不堪言論引發公眾聲討,被迫永久封號。此次內容偏頗的文章雖然快速獲得10萬+的點擊量,但隨后引起輿論風波,觸犯了受眾的情感底線③。案件發生幾個月后,搜索引擎中都充斥著類似推薦,導致被害女孩家屬公開發文,懇請網友“手下留情”。

(三)用戶:社交媒體時代不理智的參與者

輿論失焦已成為當下輿論場的“標配”之一。網民的情緒化表達遍布于熱點事件。山東空姐滴滴順風車遇害案中,兇手籍貫牽扯出難以抹除的“地域黑”歧視癥候;王鳳雅事件中,因信息不完整,小鳳雅父母躲避志愿者的態度,發散出了“農村人素質低”“重男輕女”的階層痛點;在埃航墜機事件引發輿論同情時,部分網友卻對逝者的私生活品頭論足;鮑某性侵案中,網民對事件的關注沒有維持太久,又轉向對不良媒體的聲討。種種事件中,理性的討論難以隨著輿情的發酵持久保鮮。究其原因,傳統媒體難逃其咎,部分自媒體“貼標簽”式報道,也成為網友發泄負能量的主要渠道。

社交媒體時代下,用戶情緒化解讀經常先于事實。每個事件原本都是多側面、多角度的,但是在情緒的主導下,網民總是能夠找到最適合發泄情緒的角度解讀事件。同時受“回音室效應”的影響,負面解讀不斷擴大化、群體化甚至公共化,同時涉及到倫理、欺瞞、生命安全等社會痛點,不斷挑逗社會敏感神經。

三、社交媒體時代輿論失焦的對策

(一)媒體堅守新聞專業主義

技術賦權使公民的新聞意識不斷提升,打破原來封閉、固定、單向的新聞生產流程,以社會平機、共享、多向為特點的自由發聲的時代到來。然而,公民新聞常在無意間觸碰新聞專業理念的邊界,弱勢群體很難在信息海洋中生存。因此,主流媒體系統全面報道、真實客觀的解讀至關重要,要想正確引導輿論,主流媒體必須堅守新聞專業主義。

自媒體也要堅守傳媒職業底線與操守,有責任、有擔當,自覺以專業化媒體的標準要求自己,堅守尊重客觀事實、客觀中立、公正地表達意見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自媒體應在新聞倫理方面有不低于專業新聞人的領會,堅持以作品的質量贏得用戶喜愛,不能片面追求流量。

(二)政府堅持監管引導并重

自媒體亂象是輿論失焦的“踏板”。新聞生產的門檻可以降低,但絕不能無視底線。政府應該加強輿論引導,采取有效的治理策略應對輿論失焦。首先,政府部門應致力于凝聚社會共識,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對自媒體實時監督,嚴格執行法律準則。自2018年10月20日以來,國家網信辦對整個網絡環境進行整治,針對自媒體平臺存在的各種問題開展集中清理整頓工作。對自媒體的監管必須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絕不能容忍自媒體成為個人和企業非法牟取暴利的工具。其次,政府需要引導自媒體行業有序發展,對從業人員進行必要的培訓,同時構建良好的信息環境,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氛圍,保障自媒體行業健康發展。

(三)用戶提升自身媒介素養

在大眾傳播時代,對公民媒介素養的評價是以能否正確判斷信息內容為標準的,然而如今信息傳播方式發生顛覆性變革。在“去中心化”的時代背景下,虛假信息泛濫成災,瓦解了傳統的信息環境,公眾信息分享的便捷性得到凸顯,另一方面,公眾的媒介素養也應當與日俱進,在傳播力、生產力尤其是辨別力上有著更深層次的內涵④。

用戶只有在被混亂信息“耍得團團轉”時學會反思和理性思考,尊重官方權威信息,多些耐心不急于“站隊”,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在交互信息分享中堅持理性消費,提高對謠言的辨識力與判斷力,不斷培養自身的科學素質與認知能力,才能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打撈真相的碎片。

后真相并不代表不存在真相,而是真相在人們的觀念序列中變得次要了。人們呼喚符合他們想象或期待的真相,社交媒體時代下的輿論失焦有因可循。主流媒體報道框架塑造公眾的認知、自媒體的“煽風點火”、用戶非理性的情緒表達,都為輿論失焦的浮現與擴散提供了肥沃土壤,輿論失焦的危害不容小覷。只有多元主體齊力構建和諧的網絡環境⑤,輿論才有可能重新回焦,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公共問題方能得到有效討論、妥善解決。

注釋:

①嚴利華,陳捷琪.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失焦現象及其啟示[J].決策與信息,2016(08):130-137.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

③苑美麗.自媒體視域下對“后真相”新聞失范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8(08):52+54.

④余沐芩.后真相時代下輿論特點及引導策略——以“江歌案”為例[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5):106-110.

⑤魏鴻靈.淺析“后真相”時代下的網絡輿論失焦[J].新聞傳播,2019(04):28-29.

猜你喜歡
輿論公眾社交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聰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社交距離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