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專題片如何提升新聞價值

2020-02-23 07:23辛鵬
視聽 2020年8期
關鍵詞:專題片選題紀錄片

□辛鵬

電視專題片是一種注重灌輸和勸說,而缺少溝通和親和力的內容品類。在新的傳播環境下,這種既不是新聞,又不像紀錄片的節目形態,越來越受到受眾冷落?;貧w新聞屬性,提升新聞價值,或將是電視專題片轉型突圍的重要方向。

一、電視專題片的傳播困境

電視專題片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內容形態,究其緣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大量涌現的時長較長、主題鮮明、影響較大的“新聞紀錄片”①。在革命戰爭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媒介的主要功能和使命是宣傳,專題片以說理見長,并具有較強視聽沖擊力,因而較好地承擔起了黨和政府的宣傳任務,一時成為“早期電視新聞的基本形式”②。

觀看新聞,是人們了解外部環境變化,調整自身行為以適應外部環境的重要手段。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媒介的宣傳功用相對弱化,娛樂功能日益凸顯。以電視為例,人們看電視,大多時候不再是為了獲取知識、受到教育,而是放松身心、打發時間。娛樂節目、電視劇等成為主要的“流量入口”,新聞不再是電視熒屏上唯一的主角,而宣傳色彩濃厚、語境陳舊、時效性不強的電視專題片更是受到冷落。

另外,隨著電視節目的類型化發展,節目形態日益多元化,電視專題片“亦新聞亦紀錄片”的模糊定位,也令其傳播受到局限。相比新聞,專題片缺少時效性,信息價值不高;相比紀錄片,主觀性太強,宣傳味太濃,不夠接地氣,節目不“好看”。在節目形態與受眾偏好之間,難以建立起明確的供求關系。例如人們要娛樂身心,可以看綜藝、選秀、真人秀;要獲取知識,可以看紀錄片;要關注國家發展大計,可以看時政新聞;要了解身邊事,可以看民生新聞。然而專題片所能滿足的價值訴求是模糊的,人們不清楚能從中得到什么,也因此,專題片越來越難以成為獨立的節目形態在電視熒屏上占據一席之地。

當前,專題片發展呈現碎片化、片段化趨勢,其廣泛存在于各種節目形態之中,但又難以成為節目的主體。例如穿插于時政新聞節目中的人物專題、時事專題,主題報道中的資料片,晚會類節目中起串聯作用的宣傳片,或者選秀節目中為選手登臺造勢的故事片或VCR,等等。相比過去,純粹的專題片越來越難以支撐起一檔節目,往日的風光不再。

二、強化新聞價值是電視專題片的突圍方向

我國的電視專題片緣起于新聞,形式和拍攝手法上借鑒了紀錄片,但因為宣傳需要,又脫離了新聞和紀錄片,導致了后來的“四不像”狀態。專題片在節目類型上應歸為新聞,承載宣傳大任,但不應罔顧新聞報道規律,把觀點當新聞,把說理當報道,導致節目形態模糊,也達不到宣傳效果?!靶侣剬n}”是當前專題片的主要形式,電視專題片應回歸新聞屬性,強化新聞價值,從而獲得持續的生命力。

新聞價值,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價值,是包含于信息中的、對受眾有益的“實用”的價值。人們看新聞,是為了獲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受教育。很多時候,當人們感受到節目中的“宣傳味”,往往會敬而遠之,因為這樣的節目注定“不好看”,即便它“有意義”。專題片作為新聞節目的衍生內容形態,理應提升新聞價值,強化信息功能,要在滿足人們信息需求的基礎上,達到宣傳目的。換句話說,宣傳應寓于新聞之中,觀點應寓于事實之中,而非將事實作為說理的“佐料”。

1996年問世的央視《新聞調查》開啟了中國電視新聞“理性與專業的時代”③?!缎侣務{查》在誕生之初,便承載了官方意識形態的宣傳和勸說功能,但其并沒有采用宣傳屬性極強的專題片形式,而是刻意與之保持距離,向以敘事而非說理為邏輯基礎的紀錄片靠近。針對節目創辦初期主題性調查分量較大的狀況,節目創始人孫玉勝指出:“這類選題更適合于電視專題節目而非電視調查類節目,因為這類選題基本沒有可資調查的過程,由于主題的預先建立,它也就失去了調查的必要?!雹茉诠澞块_播的頭幾年,經逐步摸索,《新聞調查》的節目定位經歷了從主題性調查向事件性調查,再到內幕調查的轉向?!肮澞康溺姅[偏向了新聞”,這也越來越接近節目創辦的初衷——打造中國版的《60分鐘》⑤,節目的核心競爭力也得以真正確立。

《新聞調查》節目從1996年開播一直延續至今,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其經驗啟示在于,在勇挑意識形態宣傳重任的同時,擺脫了傳統新聞專題片的思維慣性,以新聞促宣傳,以新聞價值帶動宣傳價值,做到了既“好看”又“有意義”。

三、如何提升電視專題片的新聞價值

新聞價值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價值判斷。新聞價值存在的前提包括兩方面:一是傳受雙方的共同認可。如果只有傳者認為有價值,而受眾卻不以為然,新聞的價值也就大打折扣。二是受眾的未知。已知的舊聞,不論再重大、再顯著、再新奇,都不具有太大的價值⑥。專題片之所以備受冷落,蓋因脫離了新聞價值存在的前提,導致節目傳播信息的價值不高。關于如何提升電視專題片的新聞價值,以下提出幾條實踐思路。

首先,提升新聞選題的貼近性。一個事件即便具有較強的顯著性、較大影響面,但如果老百姓覺得與己無關,或者不感興趣,其新聞價值也就難以凸顯。例如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或某尖端產業領域的技術突破,雖影響深遠,但老百姓不一定感興趣,也就難以達成“價值共識”。一定程度上,受眾的關注和認可,成為新聞價值的決定性因素。然而,專題片的創作者在很多時候,不僅忽視了事件本身的顯著性評判標準,也罔顧事件與受眾切身利益的關聯,而單單以事件是否具有正面價值,是否有教育意義,是否貼合當時的宣傳主題,來作為專題片的選題標準。這樣的專題片做出來,只能是自說自話、孤芳自賞。因此,選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選題,是專題片強化新聞價值的首要舉措。

其次,講好新聞故事。注重對事件過程的記錄,而非預設性主題的論證,是紀錄片推崇的創作手法。要提升專題片的新聞性,要求創作者從“講道理”的思維慣性跳脫出來,向“說故事”轉向。事實上,央視《新聞調查》在堅定“調查性報道”的定位之后,大多節目仍缺乏“調查”屬性,但都具有很強的故事性,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營造“調查”的觀感,另外,通過大量故事細節的呈現,傳達了既定的主題。事實上,很多“大道理”觀眾都懂,但是承載“道理”的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故事是千態萬狀的。換句話說,道理本身沒有新聞價值,而道理背后的故事更有新聞價值。因此,從故事中挖掘新聞價值,并學會記錄故事、講好故事,是專題片創作者需要學會的新本領。

另外,創新表達方式。貼近性的選題、故事性的內容,自然要求與之相匹配的通俗化、接地氣的表達方式。宣傳片中常用的朗誦腔,要向更具親和力的平民語言語調轉化。例如筆者所在的廣東新聞頻道的一檔新聞專題節目《權威訪談》,定位為“具有訪談特色的專題片”,通過現場走訪、人物對話、背景短片等環節和形式,呈現相關宣傳性主題。頗具親和力的女主持人劉偉,無論在采訪,還是節目串聯中,都樸實流露,娓娓道來,并常常通過第一視角的親歷、體驗,帶給觀眾臨場感,強化了故事性。另外,在呈現一些晦澀題材時,例如《李中——進軍深海勇闖“禁區”》這期節目中的深海鉆井原理,主創者還運用了“場景重建”的創作手法,對抽象的技術原理進行了圖像化表達。這種通俗化、奇觀化的視覺呈現,既提升了受眾的收視興趣,又展現了國家高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卓越成就??梢?,只要方法得當,專題片也能做得“好看”,實現受眾訴求與宣傳訴求的“雙滿足”。

注釋:

①劉習良.中國電視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212.

②韓梅.電視專題片概念的迷失與追蹤[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6(03):38-41+76+152.

③⑤常仕本.《新聞調查》:游走于新聞與紀錄片之間[J].中國電視,2005(09):55-58.

④孫玉勝.十年[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226.

⑥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28-29.

猜你喜歡
專題片選題紀錄片
中國夢 (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插曲)
本刊誠征“獨唱團”選題
談詩詞的選題
本刊誠征“獨唱團”選題
本刊誠征“獨唱團”選題
紀錄片之頁
夢想陽光(大型專題片《必由之路》主題歌)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淺析對電視專題片節奏的把握
紀錄片之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