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青春的盧梭

2020-02-24 12:44
師道(人文) 2020年5期
關鍵詞:愛彌兒盧梭契約

●邱 磊

意義之網

盧梭被稱為啟蒙時代的巨匠之一,包括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眾多教育大家或者哲學大家,多多少少都受他影響。如康德先生就說過:“盧梭是引導我的第一人,對我思想的基本傾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睆乃臅r代開始,就源源不斷地輻射于全世界。實際上,我們通過閱讀會發現,盧梭活著的時候并不是一個朋友很多的人,他幾乎把他所有的朋友、所有的故人,能得罪的都得罪光了。我們通過閱讀他年老時寫的 《一個孤獨者的暢想》 (又翻譯為 《一個孤獨散步者的夢》)一書,會有更清楚地了解。但在后世,他卻在全世界贏得了朋友。

盧梭的著作 《愛彌兒》,寫了自己對一個叫 “愛彌兒”的孩子的培養??傮w上說,點點滴滴表現著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他主張人有很多潛質,但這些潛質不必被過早地挖掘和開發,而是等他到了特定的年齡段,特定的潛質就有了被激發的可能和需要,這才是教育應該做的。所以,他完全是按照自然的法則在從事著自己的教育理想,或者我們稱之為教育的實驗。

十六歲,盧梭認為是一個分水嶺。這之前的教育,帶有一點消極性,也就是稱為 “消極教育”,比如,防止孩子燙傷,凍壞,疾病,這些都是防御性的。十六歲之后,教育更多的責任是積極地探索,主動地研究和發現。這個分水嶺,他自己又有一個稱謂——“第二次出生”,也就是在精神層面或理性層面上的一次出生。這一年齡段,正好是一個人的青春期,雖然其生理發育漸臻完善,但是心智層面尚有著巨大的波動。身體上看起來像個成年人,但是內心里還是小孩子。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初高中這一段,小孩的叛逆心理,張揚的個性,極端的主張,波動的情緒等,會完全不同于小學以及幼兒園階段。盧梭稱之為 “暴風雨的前奏”。比如說初二這個年段,如果把握好,會對他將來一輩子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反之,可能會產生一生的陰影甚至遺憾。

這個第二次出生,我們不由想到社會學 “大咖”馬克斯·韋伯先生說的, “人是懸掛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彼詾?,人的所有價值,本質上是建立在對“意義”的尋找和發現上??梢哉f,對人生意義的挖掘、拓展和引導,是盧梭在陪伴愛彌兒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這些意義含有對情感的教育、對宗教的看待、對美育的選擇、對德育的實踐……總而言之,是對他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初步構建。

那么,如何編織我們人類的這張 “意義之網”呢?我以為首先要說的,是契約和自由的精神,這是后面一切努力的 “底色”,沒有它,其他都是空談??稍趺磿耐甑淖匀唤逃幌伦犹S到契約精神、自由精神上去了,中間有沒有什么樣的邏輯線索?我們不妨一起來探究其中的隱秘。比方說,我們看到盧梭的著作 《社會契約論》,這是他在政治學領域內最著名的書籍?!捌跫s”這一問題,在他與兒童期(12歲以前)的愛彌爾進行相關的對話中,就談到了像彼此之間訂立契約,彼此之間財產獨立等,早有所鋪墊。那為什么在近代歐洲,我們會看到這種明顯的契約和自由的存在,亞洲或其他地區就遜色得多?

這就和歐洲的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海陸分布等地理條件有關系。我們不妨看一看歐洲的整個地形圖,可以發現它處在亞歐大陸板塊的西部,直接和大西洋相鄰。從圖中看,這個區域海拔整體上偏低,多一些平原和小塊的山地。其中,地形上表現得特別破碎,有很多的島嶼、半島、岬灣。破碎、分割的地形,導致這里的國家面積和人口規模不可能很大。因此,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立生產出衣、食、住、行、用的全套物資,其慢慢生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也就是說,通過發展內河及海洋運輸,以貿易為手段,達成物物交換、互通有無的目的。海洋文明的興起,離不開貿易,而貿易又離不開 “合同”——也就是后來的契約,其中詳列各項條款,以保證彼此權益不受侵害。當然,訂立契約的雙方,也必然具有足夠的自由 (人身、言語、意志等)、平等、公平等貿易對等性。

其實,盧梭的自然教育與社會契約同源,里面都以自然的條件作為其基礎。相反,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東西南北縱橫千萬里,自己所需的物資,材料、物材,基本上都可以自給自足;相對來講,就不需要過多的貿易、商業,所謂契約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尚弱,倒是皇權意識等,深深地扎根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然而,近代科學的發展,近代技術的創新,很多時候,恰恰需要有自由、契約、理性精神作支撐。簡單地說,中國曾領先西方上千年之久,有豐饒的自然饋贈在其中起作用;但同樣是這樣封閉的自然環境,至少作為重要的因素之一,限制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發展方向和速度。

愛的邏輯

除了契約,盧梭還指出由自然生存走向社會契約,尚有一把隱秘的鑰匙。這就是 “愛”的問題。他認為,愛是源自于人的天性,愛不需要教,是先驗的,所以它具有自然的一面。同時,由于愛的存在,導致孩子和自己,孩子和他人,孩子和群體、國家之間,產生了相應的聯系,也就產生了相應的組織,所以愛又具有典型的社會性。盧梭通過 “愛”這個問題,將 “自然”和 “社會”兩個方面,做了一個很好的結構化的串聯。

在教育領域中談愛,基本上是一個常識??梢哉f,沒有愛就沒有辦法做教育。盧梭口中的 “愛”,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自愛”。愛自己,是一種生物本能,生物有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保障自己生存繁衍,均是題中之意。更為重要的是“他愛”,也就是愛別人,愛國家,乃至對整個群體,對整個宗族,對國家有一定的責任感,形成道德倫理,遵守基本秩序??偠灾?,從愛出發,盧梭將他的筆鋒轉變成從早期的純自然教育變到青春期以后的感情的教育、感情的聯結、感情的發展上面。

盧梭說, “只要把自愛之心擴大到愛別人,我們就可以把自愛變成美德?!痹谶@個很簡單的句子里,我們第一次發現他對愛的順序做了闡述。他的邏輯是:從自愛的本能開始,學著去愛別人,然后慢慢將“別人”的范疇由小變大、由窄變寬,最后形成一種習慣和自覺,化作一種美德,使整個社會、國家呈現一種良性的循環。愛的順序在我們國家可能完全顛倒了。比方說在9月1日,央視一套的 《開學啦》的節目中會談到愛國家、愛社會,這都沒有錯。但是,很多人就問了:怎么偏偏就沒有講如何愛自己,沒有講愛自己的朋友、父母,愛自己的家人?

愛的順序這個問題,在弗洛姆的 《愛的藝術》中談到,其警告世人:我們有時候用愛的名義去作惡產生的惡果,遠遠比直接作惡更加嚴重。這就如同我們今天用所謂的自由,用所謂的民主等大詞去作惡,去做壞事,它產生的負面效應,或許會大于它的積極意義。所以相對于 “愛”本身,用陶繼新先生的話說:一個人 “會愛”,怎么去愛,才是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中國的方式,往往是一些高大上的宏觀概念,西方的方式,更接近、更類似于人本化的表達。從個人開始,將愛的半徑慢慢地擴大,能夠擴大到多少就擴大到多少,而并沒有責任說,一定要改變國家、改變世界。在愛的順序的表達中,它肯定有一個個人的責任問題,這個責任一定是先從自己身邊開始做起,而不是反過來,對一個虛無飄渺,或者相對來說抽象的東西表達所謂的愛,即使有這一種愛,也一定是虛偽的,或者說一定是虛假的。托馬斯·潘恩認為,當一個人不遺余力地宣傳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時,那他就做好了干一切壞事的準備。

科學與宗教

對宗教和科學地理解,是青春期教育的一部分。

那么,既然說到宗教,與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科學。我們知道,就一般常規理解來說,宗教和科學可能是一種對立的關系。那么這種對立的關系,在盧梭身上,可以看到的還是比較多,甚至有時候會覺得這個人不太好理解。比方說,就科學來講,盧梭是贊成呢,還是反對呢?在他的書里面,可以看到雙方的證據都有。作為理性的代表,盧梭在教育愛彌兒時,會幫助他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獨立發現,培養他的理性精神,可見他對科學是持積極態度的。但同時,盧梭在自己的著作中又談到,由于科學的發達、文藝的進步,它又會使人心膨脹,欲壑難填,整個社會出現拜金主義、奢靡主義,更為嚴重的是,人在此環境下,變得毫無敬畏,整個道德層面出現集體急劇地滑坡和墮落。所以,對科學的問題,盧梭是有矛和盾兩個方面的。

就宗教來講,它與科學完全是另外一套邏輯??茖W主要講的是懷疑,就是通過實驗的方式,或證實,或證偽,慢慢找到結論。宗教不是,它講的是 “信”,更多的是講感性的層面。你只要相信它就可以了。中國人也說 “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盧梭本人對宗教是什么態度?是贊成還是反對?這個問題也是很難用一句話回答。他本身是一個基督徒,在書里多次談到上帝的問題,多次請上帝寬恕、原諒等。但另外一方面,他又特別地寬容那些不太相信上帝的,寬容其他一些教派,甚至對自己所信仰的教派,他也有很多懷疑。我們知道,宗教最忌諱的就是懷疑,它建立的前提是你要先相信它,然后再談其它。

第三個問題,科學和宗教又是一個什么關系?兩者是對立的,還是統一的?回答這個問題,也有歷史的曲折在里面。就科學的起源來說,它是近代的產物,本身起源于宗教,所以,宗教對科學具有哺育之恩。早期的科學,由于當時的人對自然界的研究和解釋,還不是很系統,只能說是通過觀察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概念。宗教之所以支持科學的產生,主要的原因還是希望讓科學家通過揭示大自然那些隱秘的規律,來贊美造物主的偉大與神奇,這是他們的初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慢慢地邁向體系化、精細化、精確化的程度,很多宗教所宣傳的一些結論,特別是在自然領域的結論,被科學逐一推翻,所以兩者,慢慢走向了那種對立的,或者說是相反的道路上去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說凡是科學的,就一定很好;凡是宗教的,就一定很壞。包括我前面所解釋的,盧梭之所以在很多辭面上反對科學,就是因為雖然在世俗層面上,科學提高了我們的物質和技術水平,但也大大敗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人對大自然那種狂妄的態度。這些觀點,在他38歲時寫的成名作 《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使風俗日趨純樸》有較多論述。我們要注意,他不是反對科學本身,而是反對由此帶來的奢靡、浪費、鋪張以及狂妄的、驕奢淫逸的那種狀態。這恰好與他所主張的自然教育,以自然的方式來生存、發展的原則相悖。所以盧梭的幾本著作,雖然有些是教育領域,有些是政治學領域、宗教領域,或者其它方面,但我們穿成一條線看起來,他還是始終相信,或者說始終堅持著以 “自然之道”作為他的教育之本,以 “自然” (應作 “自然而然”解)為他的哲學之本。

后世稱他為啟蒙大師,但是盧梭自己卻并不認可這個身份。在他看來,這個光芒萬照的啟蒙時代的光輝歲月,是一個恥辱的時代,是一個蒙羞的時代。雖然技術在前進,知識在累積,但是人心不古,道德淪喪,整個世道變得非常的糟糕。所以我笑稱把 “啟蒙”改成“一起蒙”,就是騙人騙錢這樣一個概念而已。我們發現,盧梭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經常會有一些驚人之語,他會突破很多所謂的常識。在這里,他反對科學、反對藝術,這又是他的一種新解。那么,我們從他的自然教育方面看的話,由于人的過度膨脹和狂妄,帶來自然界的后果,比如污染、浪費等,已經岌岌可危了。他在18、19世紀就已經遠見到今天的窘境,可見一位哲人,他思想的穿越性非常強。

不管怎么講,只要是宗教,它必然就涉及到一個先天的問題,就是要回答造物主,回答生死等那些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問題。宗教對此的策略是,你無條件相信就可以了,價值基礎在于一個“信”字??墒窃谒撟诮痰恼鹿澲?,我們可以看到依然有大量的“懷疑”,也就是現在所說的 “笛卡爾式的懷疑”。那為什么盧梭在談宗教的問題,還依然愿意把 “懷疑”摻和在里面說,這不是很矛盾嗎?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他說這兩者,本質上還是想講怎樣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怎樣讓他們長得更加自然。

科學和宗教,他僅僅是取了兩者的優勢而已——宗教讓人保持謙卑,保持足夠的自我克制力;科學則讓人形成一定的探索、發現,兩者各取所長。對教育快要成年的愛彌兒來講,對他自然心性的養成,須盡量減少人為的、市儈的浮躁氣息的干擾,肯定有所幫助。與盧梭相似,牛頓也有一個典型的雙面人生。他的三大物理定律,包括天文學上的一些引力公式等,在他本人26歲以前就已經全部完成了。那在他85歲去世之前,他還在干什么?就是在研究宗教。他由于始終找不到地球自轉的 “第一推動力”,故而最后認為是造物主推動的。所以,在這個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宗教和科學的完好結合。我們不需要肯定誰一定很好誰一定糟糕,我們想要真正建立起的,是青年對自然的、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生命的成全和呵護,這就可以了。

無為的良心

最后一個問題,如何讓科學為我所用,而不為科學所傷?如何讓宗教為我所用,而不為宗教所傷?這里的判斷標準在哪里?盧梭在論青春時也談到了,答案就兩個字:良心。

他說, “良心從來沒有欺騙過我們,它是人類的真正的向導?!蔽覀冄夹娜プ鍪虑?,往往會使得事情朝更好的方向發展。在手段上,有可能是科學的,也有可能是宗教的,沒有關系。我們在認識真理的道路上并非一定要走科學的道路,比如藝術也是一種認知方式。在中國的文字中,我們看見 “美育”的 “美”字,上面就是一個“羊”,古人認為 “羊大為美”,可見他們對美的看法也是來自于自然的。東西方均認為凡來自于自然的,讓呈現它本然的那個樣子、本然的狀態就是美的。

不過,當我們在萬事萬物間把美給找到,把美判斷出來,這種審美力卻并不是每個人所具有的。盧梭特意對它下了個定義,他說,“審美力是對大多數人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進行判斷的能力”。這種判斷的能力常常會隨著社會的習俗,隨著社會風氣的熏染,有時候會變成審丑力,至少也是一種審美疲勞。我們常常不太能判斷清楚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陋的。

我講一個自己孩子的例子。我孩子還很小,剛上一年級。他竟然告訴我每天放學的時候,老師會留下一部分同學。我問為什么,他說這些同學在某些地方犯了錯誤,做得不夠好,老師會懲罰他。我一聽“懲罰”,還是比較緊張,就問怎么個懲罰法。我孩子告訴我,老師會讓留下的小孩把生詞、詞語,抄若干遍,或者把數學的習題,做若干道。我一聽完后就覺得這個完全是對審美和審丑的顛倒。也許,小孩本來對漢字,詞匯、語言蠻喜歡的,他可能以后會成為一個語言學家、文學家。但是在他很小的年紀,你每次都是通過懲罰的方式,讓他抄寫、默寫,那他將來,一定恨死這個語文;同理,他對數學的態度,對外語的態度,都是一樣的。所以這些知識本身,包括勞動本身,都是一些美好的事情,能幫助人健康心靈,強健體魄,但有時候我們非要走向它的反面,讓小孩深深地對這些事情產生了厭惡感和羞恥感。所以,審美力說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們到底是在審丑還是在審美,不是那么容易分得清楚。

那審美的關鍵在哪里?在對自然的理解核心上。盧梭在他的第二篇論文 《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源》中談到,我們之間為什么會出現財富的、地位的種種落差和差異,歸根結底,就是由于私有制的出現。私有制導致物資被貼上了“產權”的標簽,使人出現了占有欲、貪欲等私欲。當人的欲望生起,尤其是他的欲望在物質上、在技術上得到滿足之后,會反噬過來,迫使人的欲望無限地膨脹,無限地擴大,從而加劇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簡而言之,就是這種不平等的起源,導致了人對自然的理解出現了嚴重的扭曲,使人越來越遠離自然。因此,愛彌兒在很小的時候,他的生長的地方,盧梭就強調一定得在鄉下,一定得在自然中。他覺得這個審美力的培養,是要更多地減少我們自以為得意的文明,自以為是的那些文化、技術層面的東西。也只有這個獲得的 “青春”,才是純粹和自然的。

說到 “自然”,我想從中國的文化層面上,與盧梭的思想做一個呼應。它不一定是自然界 (nature)的概念,也可以是指自然而然。就是讓這個物體,讓這個人,讓這個動物,讓這棵樹,呈現它本來長成的那個樣子,用我們中國的話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每個人的美是不一樣的,你只要美成你本來的樣子,那這個就是屬于你的美。所以,盧梭講審美,講自然教育,實際上還是要落實到人的天性上。這種天性的橋梁,除了外在的自然環境不被破壞等,更重要的是,人對自愛和他愛的天性依然存在,包括憐憫之心、同情之心,禮讓之心,羞恥之心 (孟子 “四心”),等等。

正是有人的這種先天性的同情心、同理心在這里面,所以人在青春期的理性發展后,才會走向真、善、美等美好的層面。所以,我們就會理解,盧梭為什么有時會反對科學,反對技術主義,他反對的其實都不是這些東西本身,而是它背后所引起的人心的混亂,和它對自然倫理的打破。從中國的角度看,盧梭既有在中國儒家文化中的“禮”的理解,更多的又有對道家的 “道法自然”的理解,甚至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直接用了 “無為”這樣的學派術語。所謂無為,就是不要亂作為,盡可能地讓小孩保持他的天性,讓他到什么年紀說什么話,到什么年紀做什么事情。

以上,即是我們在 《愛彌兒》看到的盧梭,以及盧梭眼中 “青春”的意義解構和價值追溯。雖歷經百年,卻依然啟示著一代代追求文明和理性的學人。

猜你喜歡
愛彌兒盧梭契約
再論愛彌兒是誰
一紙契約保權益
與盧梭的獅子相遇
新疆發現契約文書與中古西域的契約實踐
跟著盧梭去看原始派
盧梭的思想實踐及其爭論
從《愛彌兒》中探尋盧梭的自然主義愛情觀
試論《愛彌兒》中的愛情觀教育思想
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由思想
解放醫生與契約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