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下農村社區治理研究綜述

2020-02-25 02:54劉美辰
福建質量管理 2020年20期
關鍵詞:居民社區農村

劉美辰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387)

一、新時代農村社區治理的提出與意義

(1)農村社區治理的含義

社區治理是在社區內與之相關的多元主體的合作治理,強調社區范圍內資源的整合以及有效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創造資源的最大效能,其旨在滿足社區各主體間的不同需要。多元主體包括政府權力機關、社區企業、社區社會組織、居民等,各方主體出于社區的公共利益和社區發展的需要,共同參與本社區的管理,協商討論解決社區中存在的問題,在滿足多元主體間正當利益的同時也進一步形成規范化、系統化的社區治理機制。

(2)新時代農村社區的提出及發展背景

農村社區是新時代下的新詞匯,是應運而生的,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陳光普1在《新型城鎮化社區治理面臨的結構性困境及其破解——上海市金山區實踐探索帶來的啟示》提到了農村社區的由來,即新型城鎮化使大量的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同時也吸納了大批外來流動人口來到城鎮進行生活和工作,由此形成了從傳統農村過渡而來的新興社區———新型城鎮化社區。農村社區治理是新時代的新課題,每個課題的產生背后總有現實需要和理論支撐,魏登峰2在《構建國家現代化治理體系視野下的農村社區治理體制》中道出了新時代的現實需要。他認為第一,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將地域限制打破,村民更多的成為了居民。第二,隨著新時代城鎮化的發展,農村耕地越來越少,就業方式更多的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農村的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第三,農村基層社會的文化認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通過這三點的闡述,系統的解釋了農村社區治理這一課題的時代需要。

盧福營3在《回歸與拓展:新時代的村民自治發展》中說到新時代下,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宏觀政策的導向和基層治理政策的調整、農村經濟社會的結構性變遷等重新塑造了村民自治的環境,決定了新時代的村民自治將在發展中實現回歸與拓展。徐頑強,王文彬4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空心化治理與社區建設融合研究》中總結道,審視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歷程,可以初步劃分為“基層創新-學界呼吁-政府定位”三個階段。在路徑層面,胡建5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的現代化轉型》中指出,農村社區治理的歷史路徑由“家政村治”至“鄉政村治”再到“以人為本”的多元自治,政府也在農村治理上不斷探索新模式?!按甯木印敝饾u映入人們的實現,也成為國家級提出的針對農村治理的專項工程,主旨就在于將農村向城市邁進,推動農村城市化進程。使農民不僅在生活上住進城市,更要在思想、管理上融入城市。農村社區將打破傳統管理結構,走向以城市社區為基本單元的管理模式。

(3)農村社區治理的意義

何傳新6在《鄉村振興視域下的鄉村治理機制問題研究——以山東省泰安市為例》中指出,隨著鄉村城鎮化的推進,鄉村社區、村轉社區基層治理機制發生了變化,需要深入研討和研究鄉村治理的新格局,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首先農村社區治理是我國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隨著我國城鎮化力度的進一步加強,過去傳統的自然村落正在面臨向就地城鎮化,即村改居的形態轉變。這意味著農村由過去的自然封閉逐步走向社區開放,內部人員流動性加強,原有的家庭結構、貫習傳承、鄰里關系等鄉村舊有社會基礎面臨松動瓦解。農村社區將被塑造成新型城市社區,為城市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其次,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性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可見,完善農村社區治理體系,尋找農村社區治理的新路徑在這一環節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村社區治理的三治一體與國家治理體系總體要求是相貼合的,農村社區治理在解決好自己問題的同時,對國家整體治理能力的提升也起到推進的作用。最后,農村社區治理也是對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為人民謀幸福初心使命的貫徹落實。農村社區治理不僅僅是管模式的轉變,而是切切實實對農民城市化的改造,在改善物質生活得同時,比如解決住房問題,教育問題等,在思想層面也要進行轉變,樹立法律意識,讓農民意識到自己的正當權利,積極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

二、農村社區治理的困境及原因

(1)農村社區治理的現實困境

姜兆剛、張丹7在《“村改居”社區治理的路徑選擇——以山東臨沂部分社區為例?!芬晃闹刑岢?,當代農村社區治理困境有四點。第一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突出表現在部分社區飲水壓力較大,文娛設施有待發展,居民日常文化生活較為單調。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例如車輛、人員進出管理不嚴格,在一定程度上威脅社區治安。第二社區公共空間治理混亂,例如私人占用公共車位問題嚴重,社區內違搭違建現象缺乏有效治理,公共衛生維護性差等。第三社區自治性差、居民參與度低,社區內沒有形成社區社區自治組織,無法為居民提供社區自治的途徑和場所,另一方面一些居民缺乏自治積極性和主動性。第四原有的管理方式與組織架構并未打破,村改居之后很容易將原有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方式“照搬”過來,但是這種方式依然不適合新型農村社區的治理模式。

黃成亮8在《村改居社區治理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中提到的困境有三點。首先在社區治理主體上存在權-責-利失衡問題。主要表現在說三個方面其一,黨支部、黨小組成員缺乏凝聚力和對目標進行操作化的切實行動力。其二,基層社區組織權力與資源不匹配問題。其三社區組織自身的公益性仍然不夠突出。第二社區治理制度落實機制的缺失,突出表現為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交集,和矛盾性的張力,在公共空間的利用層面和社區居民商業化層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2)農村社區治理困境產生的原因

曹立前,尹吉東9在《治理轉型:從傳統鄉村到新型農村社區》中認為,導致當代農村社區治理困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從宏觀角度說頂層設計缺乏針對性,政策難以執行落實;制度機制不健全,監督機制有待加強;農村社會存在的切實矛盾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從微觀層面講,農村社區缺乏人才,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整體素質都有待提高;物質方面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供給不到位也給農村社區治理的進程帶來障礙。

李詩悅10在《農村社區治理創新的現實困境與對策研究—基于湖南23個實驗區的調查》中認為目前農村治理進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助推力就是統一的價值認同,然而現實卻是目前地方,中央,基層干部的價值取向還做不到完全一致,價值目標存在差異,治理主業不清等等問題。再者她認為農村社區治理的社會建設基礎不牢,沒有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從農村經濟的教育,地權的爭奪是社區矛盾的立足點,從社區建設的角度上看,公共服務,公共設施的建設還存在使用不平衡的現象,最后農村文化的營造力度也時刻影響著農村社區治理的進程。

三、農村社區治理路徑研究現狀

(1)以黨建引領為研究視角

目前,新時代下我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以基層黨建來統籌引領農村社區治理工作,成為農村社區治理創新的方向和旗幟。黃立豐11在《建構文化認同:“嵌入式”黨建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浙江寧波F新型社區的探索思考》中認為,農村城鎮化快速推進,傳統農村社會結構不斷向城市結構轉型。提倡嵌入式黨建以建構新型農村社區文化認同的可能與可為。一方面,基層黨組織加強政治領導作用,夯實政治引領工作。另一方面,在推進“鄉—城”轉型過程中,相關黨組織也不斷進行自身調試和轉型,積極轉變職能方式,探索“嵌入式”黨建的創新模式來引領該社區的各項治理。該文中提到的“嵌入式”黨建即是指基層黨組織將本區域內的基層社會治理網格作為基礎單元,創設并嵌入新的網格黨支部,以此為依托,再積極動員網格中的黨員主動地嵌入或參與到服務群眾的一致行動中,并與群眾形成橫向、平等、互動的黨建工作新模式。

吳朋正12在《農村社區黨建怎么抓》提到加強農村社區黨建工作是農村社區治理的必要保障,實踐證明,只有基層黨組織與社會結構相適應時,才能有效調動社會資源,提高農村基層治理的水平和效率。特別是在在措施上,要加強社區的黨建工作建設,適時轉變黨員隊伍管理手段,優化農村社區黨組織的設置方式。在人才上著重吸納信得過,靠得住的人才,調動群眾的創造力。加強干部培訓,從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業政策方面進行實踐指導,以便黨員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社區的發展。在組織方面,構建“融合式”黨組織,將農村社區黨組織和黨員融合到農村企業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母劍俠13在《農村社區化黨建新路怎么走》認為在新農村建設中,社區化黨建體系成長迅速,將其作為當代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發展方向具有重大意義。黨和國家將關注點移到農村建設上,開始有意的整合農村資源,農村社區建設的條件成熟也為基層黨建打下堅實的基礎,現階段來講,社區黨建化是可行的,其意義在于可以更好地鞏固黨在社區中的領導地位,可以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在各項事務中的協調作用,提升黨組織在協調解決社區內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升新時期黨員的教育管理水平。

馬以14在《推進農村新社區黨建服務城鄉統籌發展》中認為黨建工作在農村社區管理中有著重要作用。建設好黨務工作,是推進農村社區管理的不二法門。在黨建工作方面,強調突出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建設全面有機鏈接組織體系,以黨建先行引領農村新社區建設。

(2)以創新農村社區治理方式為研究視角

陳卓榮,劉亞楠15在《共建共享:十八大以來農村社區治理機制的優化路徑》中提出治理主體“融合發展”治理手段“提檔升級”、治理過程“規范提升”、治理規劃“高位推進”等創新維度,不斷體現著“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肮步ü蚕怼?,就是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強調人民參與。把治理過程與治理目標結合起來,這是探索和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和實踐路徑。

李艷營,李增元16在《新時代農村治理的現代化轉型》中主要以新時代農村社區政經分離改革即自治組織和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的分離為視角進行探討,并認為現代化的農村社區治理應該是在政經徹底分離的基礎上,實現社區自治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分類治理、各負其責,政經分離成為農村社區治理的創新點。文中提到,現代政經分離的現實約束在于自治組織與經濟組織人員交叉任職。本質上并沒有實現經濟組織與自治組織的徹底分離。

新形勢下,創新農村社區治理技術,依托現有信息技術更新以往社區治理方式,對于構建新型的社區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義。進入了信息化治理的新時代,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推動農村社區治理和諧穩定健康發展,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變化,進行治理技術的變革與創新,從而推動農村社區治理邁向信息化治理時代。李增員,劉梟林17在《信息化治理:農村社區治理技術創新及其實現途徑》指出,當代農村信息化處理存在幾大問題。一方面由于人力不足,導致信息收集困難,信息收集不全面。另一方面由于技術手段落后,政府的回應機制不健全,社區預警機制落實不到位,存在安全隱患?;谶@層考慮,提出兩點解決對策,第一,打破信息壁壘,建立數據庫,使得信息共享成為社區治理的堅實基礎,以便提高治理水平,優化服務。第二利用“天網”、“地網”的信息化監控技術實現及時預警防控及風險排查,通過微治理強化服務,促進社區和諧穩定。

(3)以多元協同治理為研究視角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是新時代農村社區治理的新目標、新征程。這實際上揭示出了社區治理動力的構即社區治理動力不是單一的主體力量,而是需要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協同合力。戚曉明18在《社區治理類型與鄉村振興下的農村社區環境治理》中就倡導深化環境治理中的“三社聯動”,構建“社區+”平臺,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農村環境治理中的優勢,擴大社會參與,完善社會協同機制,補齊環境治理短板。王東,王水森19在《多元協同與多維吸納:社區治理動力生成及其機制構建》中解釋了協同治理的概念。協同治理作為一種處理公共事務的理論和實踐模式,是在多中心治理理論和協同學相互借鑒吸收的基礎上耦合而成的。具體來講,就是充分發揮各治理主體的優勢作用,利用各方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從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有效治理。該文闡述“多元主體”是社區治理動力的力量源泉,黨委、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業、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治理能夠強化治理力量,實現社區治理動力增量?!昂诵闹黧w”有助于社區力量的有機整合社區治理中,政府主體處于核心地位,并且發揮著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主要來源于政府的治理優勢。包括權威優勢、組織優勢、政策優勢、服務優勢、資源優勢?!皡f作共治”是社區治理動力合力生成途徑。協同治理理論承認多元主體之間在客觀上存在的利益分歧和矛盾沖突,但更強調通過相互協調合作來實現多元主體的協作共治。一方面需要價值共享,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展開互動協商,既尊重主體的利益和地位差異,又提出了達成共識取得一致的正確方法??偠灾褪亲龅角笸娈?。

張立偉20在《我國農村社區協商治理的現狀、困境及發展對策——基于全國7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的分析》指出,農村社區是農村治理的最基本單元,農村社區協商治理是社會主義政治的獨特優勢和特有形式。在該文中作者認為,農村社區行協商治理面臨四大困境。一農村社區協商治理的社會組織發育遲緩問題嚴重,主要表現在數量不多,種類有限,且社區碎片化問題嚴重。二農村社區協商治理的專業人才比較匱乏,傳統的社區工作者協商精神不強協商能力不足。三農村社區協商治理的居民主體性缺失,協商主體的政治能力不足,社區居民參與協商治理的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失調,多為老年人、婦女,協商主體對社區協商治理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認識偏差。針對上述問題,他總結出四條治理路徑。一加強農村社區黨組織對社會組織的引導,首先,理順農村社區黨組織與多元參與主體的關系,其次,農村社區黨組織要推動社區具體事務管理權限下移,最后,要積極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自主性。二健全農村社區協商治理人才的引進與培訓,要建立農村社區服務人才常態化的引進機制,推進農村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立農村社區服務人才培訓機制,依托現有的農村社區居民干部的培訓體系,構建農村社區服務人才的教育網絡。三建構農村社區居民參與協商治理的主體性,通過多種渠道提高農村社區居民參與協商的能力,提高社區居民的主體意識和維權能力,切

實保障好社區居民的根本利益。四形成農村社區協商治理機制與協商民主制度合力。

(4)以社區文化建設調動居民主體參與為研究視角

唐南21在《社區文化保育:凝聚社區居民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治理的探索研究》中認為發展社區文化,有利于強化社區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倡導傳承特有的健康的民風民俗,以及增強社區居民對于本社區的歸屬感,維系社區良好的人際關系。他主張以社區文化保育的方式,喚醒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推動農村社區治理。這里的保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還原而是深入學習傳承下的再塑造,再創新。通過賦予社區文化情感以及商業上的價值,活化社區文化形式,培育居民自主參與社區管理,樹立主人翁意識,提高對于社區發展的關注度,提高居民的參與積極性。

王玥22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社區文化建設缺失問題分析》中指出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即農村社區文化建設是社區治理中實現科學發展和統籌治理的核心和要務,對發揮其核心價值導向功能、提高農村社區軟實力建設和帶動新型農村社區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認為文化建設的本質屬性就是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在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實踐過程中,要做到尊重文化的規律,以社區居民的自我創造活動為本,既尊重個性又尊重共性,進而形成既符合主流價值又極具地方特色的農村社區文化。文章提到當前文化缺失的幾點原因分別為物質供給不足、農村居民對社區認同的內驅力不足,社區文化的管制體制不健全等,主張加強物質保障供給、增強居民社區認同意識,重視居民是社區建設的主體,要大力發揮人民的創造性作用、完善社區法律規章制度,樹立居民法律意識,有序參與社區管理。在意在利用社區文化建設,調動人民參與積極性。

許雅惠,楊春原,劉守義23在《農村居民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研究進展》中提到新型社區概念,所謂新型社區就是在城鎮化大背景下,傳統農村社區的轉型與發展,“村委會”到“居委會”的轉變。農民在這種新型社區中轉變成居民身份,從而參與到社區建設中,然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殊性和復雜性,農村居民在完成農民到居民的轉變中有著明顯的不適感,行為、思想、心理上都有著滯后性。文中最終他總結到,家庭觀念較重、居民文化水平不足,能力缺乏、社區參與途徑較少,機會少、社區環境等等均是影響農村居民參與的因素。該文章價值在于,研究探討影響農村社區居民的參與度的因素,有助于發現問題,拓展農村居民參與理論,讓農村居民在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創造紅利、共享紅利。

(5)以法治建設為研究視角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一系列新論述,預示著法治在鄉村治理、社區治理中的重要價值與作用,是新時代農村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李增元,李艷營24在《論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區治理的法治歷程與新時代法治需要》中認為,當代農村社區治理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現代法的缺失。主張構筑現代法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城鄉社區一體化治理的現代法規、社區經濟社會事務分類治理的現代法治規范、多元主體參與現代社區治理的現代法治框架、社會關系調節及社會行為規范的現代法治規則、居民權利保障及權益維護的現代法治制度等五個方面。

郭少華25在《新媒體時代農村社區治理現代化研究》中認為農村社區治理要堅持依法治理,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新形勢下,農民的法治意識正在加強,法治理念在逐漸覺醒,在依法治理的宏觀背景下,農村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必須遵循法治的理念。這就要求農村社會治理應轉變工作思路,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應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更多地利用法治化手段來化解基層社會矛盾。通過不斷完善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設,為農村的社會治理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四、總結

當代農村社區治理是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文依照十九大會議提出的農村治理方略,依次從黨建、創新政府服務、社會協同、公民參與、法治保障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每一研究視角都列舉了前任學者的思想主張。細致來說就是加強黨的領導,完善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強社會多元協作,動員居民積極參與,把治理農村社區落實到每一個人,最后,加強法治建設,保障社區安全??傮w來說目前農村社區治理經驗可總結為三方面。一治理主體上:構建多元化的社區協同治理體系,二治理手段上:實現社區治理的信息化與智能化,三治理方式上:實現“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對于農村社區治理新范式探索的腳步不會停歇,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社區治理體系會不斷完善,農村社區治理水平將不斷提高。

猜你喜歡
居民社區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石器時代的居民
社區大作戰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高臺居民
社區統戰與社區管理
贊農村“五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