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靈的按摩師》中印度移民的文化選擇與文化困境

2020-02-28 11:53魏淑敏
長安學刊 2020年1期

魏淑敏

摘要:奈保爾在早期作品《通靈的按摩師》中展示了在特立尼達生活的印度移民的生存相,為我們了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提供了窗口。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從特立尼達居民對印度傳統服飾、印度傳統儀式以及古典文化等方面的態度著手,以此來探討作品中印度移民的文化選擇與文化困境。

關鍵詞:印度移民:文化選擇:文化困境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20)01-142-02

在《通靈的按摩師》這部作品中,作者將故事發生的背景設置在20世紀中期的特立尼達。特立尼達是一個人口和文化都具有多樣性的島國。當時特立尼達的印度人占40%,主要生活在農村。白人殖民者的壓榨和對印度文化的貶低以及印度移民對其他文化的拒絕,導致特立尼達印度移民文化認同的困境。本文借助梅曉云老師在《文化無根》中的定義,認為印度移民處于一種“文化懸掛”的狀態。所謂“文化懸掛”指的是:在移民的生存境域里,由于不能認同移民地的文化、不能融入當地的社會,因而懸掛在當地社會文化之外。所謂‘懸掛即不能落根,是移民的一種特殊文化狀態。因為不能堅持自己的傳統,拒絕新移民地的文化(或為新移民地文化所排斥),結果,必然是致力于原有文化的轉移,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文化飛地?!边@是《通靈的按摩師》中印度移民的真實寫照。這部作品中的印度移民的文化狀態就是一種“文化懸掛”的狀態。他們在特立尼達仍然堅持印度傳統的文化習慣,但是他們所固守的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滲透,面臨著失落的危險。

在這部作品中,奈保爾對特立尼達的描述極具印度風情,無論是在佛維斯還是泉水村都是如此。在這部作品中的特立尼達,好像拒絕了印度教以外生活的滲入,里面的印度移民仿佛就生活在印度的小村莊里面,而不是在異國他鄉。作品里面隨處可見他們對印度傳統風俗習慣及文化的堅守。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作品中印度移民的文化選擇及其困境。

一、對印度傳統服飾的青睞

作品中寫到格涅沙要去女王皇家學院時,他的父親專門纏上腰布,換上印度長衫,頭戴白帽子,打扮的像過節一樣。他還讓格涅沙也戴上印度小帽,讓他們看起來像重要人物一樣??梢?,在他看來,在重要的日子里穿傳統服裝才是相襯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對印度傳統文化的繼承與重視。當格涅沙向通靈師的方向發展時,畢哈利給出的建議是格涅沙應該放棄穿長褲和襯衫,而應該系傳統的腰布,穿上傳統的長衫,只有這樣,才符合通靈師的身份,才像一個真正的印度婆羅門。由此可見,在畢哈利的心目中,掌握知識的婆羅門必須要有傳統服飾的加持才能看起來更有學識和威信,而一個真正的通靈師的形象也必須是穿印度長衫、系印度腰布的傳統學者形象,這樣才能給人可靠、有能力的印象,被人信任。除此之外,作品中提到當格涅沙成名之后,他的妻子莉拉開始改穿傳統的紗麗,這讓她看起來更加的纖細、優雅迷人。其實,這都是他們對傳統印度服飾文化認同的結果,這種文化認同是一種個人選擇。

二、對印度傳統儀式的繼承

作品中寫到的有印度傳統的婆羅門學者剃發儀式。為了讓格涅沙成為一個真正的婆羅門學者,他的父親和族人為他舉行了剃發儀式,他們把他的頭發剃光,給了他一束藏紅花,然后告訴他,他可以去印度教圣地貝拿勒斯學習了。這是對傳統婆羅門儀式在形式上的繼承。作品中還提到印度傳統的葬禮儀式。在格涅沙的父親去世后,萊姆羅甘還有嬸嬸、殯葬師等人為他的父親準備了火葬儀式。這也是對婆羅門種姓葬禮儀式的遵循。在《種姓與印度教社會》這本書中提到“印度各種姓集團都有自己特定的信仰、習俗、宗教儀式和生活習慣。例如,婆羅門一般食素、用火葬而不用土葬、寡婦守節、禁止離婚、不殺生(特殊的公共大典除外)、苦行、修煉及家庭祭祀用梵典等?!笨梢钥闯?,格涅沙父親的葬禮之所以采用火葬就是遵從了他們種姓特定的習俗。除此之外,作品還寫到格涅沙和莉拉兩人的婚禮采用的是傳統的印度婚禮儀式。因為根據印度的傳統,婚禮前新郎是不能見自己的新娘的,所以所有的人都必須假裝格涅沙從來都沒有見過莉拉:他們婚禮的儀式要持續一整夜,婚宴上有跳舞的、打鼓的、唱歌的各種表演。除此之外,在婚禮后的第二天早上,新郎要坐下來吃魚蛋燴飯。新娘子的父親就要在這個時候掏出錢來,直到新郎把飯吃完。這也是印度傳統婚禮的規矩。而格涅沙就是通過充分的利用這個習俗從萊姆羅甘那里得到了房子、牛以及現金。

三、對印度古典文化的傳承

這點在畢哈利的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畢哈利的藏書里面就有《薄伽梵歌》和《羅摩衍那》等印度古典文學名著,由此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印度移民,他對印度古典文化是感興趣且熱愛的。作品中還提到,在與格涅沙討論戰爭這一話題時,畢哈利會滿口引用《薄伽梵歌》中的對話,這表明畢哈利對這一印度古典名著是十分熟悉的,并且在此基礎上還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他才能在對話中熟練的引用其中的話語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此外,在維拉亞主編的雜志《印度人》上,空白部分會印摘《薄伽梵歌》和《奧義書》中的話,這說明印度古老的哲學典籍在特立尼達的印度人當中是有一定的受眾群體的,所以維拉亞才會將其作為雜志的一部分,而他本人對此也是熱愛并推崇的。從以上的這些描寫中,便可以看出印度移民在特立尼達這塊文化飛地上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除了上面談到的服飾、傳統儀式、古典文化外,印度移民在語言、飲食習慣等方面均有延續本民族的傳統,比如文中提到他們會用印地語進行交流,他們用手指拌米飯、咖喱和木豆菜吃,我不再一一贅述。結合以上所談的內容,可以看出,印度移民將特立尼達作為自己在陌生的社會條件下生存的想象的家園,他們在這里努力的建構一個印度的文化飛地。在這里,一切印度的東西都得以保留、使用,這是特立尼達的印度移民所做出的文化選擇。

但是,在特立尼達這個文化飛地上的印度文化也面臨著被其他文化滲透以及衰落的危險。比如格涅沙的剃發儀式只是在形式上按照傳統的婆羅門學者的剃發儀式進行的,他并不能真的去貝拿勒斯學習,因為他們所處的地方是特立尼達而不是真正的印度。這一古老的傳統在移民社群中只能以一種表演儀式在人們的記憶中留存。再如,雖然格涅沙的婚禮基本上采用傳統的印度婚禮儀式,但是在向親友宣布這一喜事時,他并沒有通過派發用藏紅花粉染過的米飯這一形式向親戚朋友們宣布婚事,而是通過發結婚請柬來邀請親友,而他的這一做法是受到了萊姆羅甘的啟發。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西方的文化傳統在不知不覺間滲透并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構筑起來的印度移民文化飛地面臨著衰落的危險。

那么,特立尼達的印度移民在面臨外來文化滲透時又該何去何從呢?是堅決抵制還是在其滲透下進行融合?抑或是尋找新的文化飛地?我想這是奈保爾留給自己和讀者共同思考的問題。在這個問題背后凸顯出來的是奈保爾對印度移民文化無根狀態的思考。對于移民來說,將自己置于文化懸掛的境地和建立海外文化飛地,似乎注定是沒有前途的?!拔幕瘧覓焓俏幕療o根的前奏”。移民所面臨的文化壓力以及當地的社會發展等問題,都將把移民拋入更深刻的文化變遷過程中,因而,印度移民還有很漫長的路程去走。在后面的作品如《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自由國度》、《游擊隊員》、《抵達之謎》中,奈保爾也在繼續探索印度移民在不同地域的文化選擇與困境,這其實也是奈保爾對自己本人文化身份的思考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