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人類學通論》 《人類學概論》的特點、本土經驗與影視配合

2020-03-02 20:24王劍利
貴州民族研究 2020年11期
關鍵詞:人類學教科書學術

王劍利 和 柳

(1.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 100732;2. 云南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云南·昆明 650091)

編寫人類學教科書對于人類學在中國的普及與發展十分重要。最近幾年,在數十位國內知名撰稿人的努力下,修訂和重新出版了莊孔韶教授主編的新版《人類學通論》[1](初版為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現版權轉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最近為新編第四版) 和《人類學概論》[2](最近為新編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前者偏于研究生教學,曾在2003年獲得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后者用于大學本科教學,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前后兩本人類學教材從2002和2006年發行,至今為止已被開設人類學課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廣泛選用。由于兩本書都分別包括了配合各章內容的人類學電影集錦(附光碟),極為方便教師使用,大受好評。最近,莊孔韶教授接受了筆者的采訪,介紹了這兩本書的編寫和使用特點,交流了人類學的教學和建設新文科的教育實踐情況,無疑為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閱讀、理解這兩本書以及開展田野實踐提示了新的方向。

世紀之交,中國人類學已經開始計劃和實踐自己的田野園地,中國大陸的人類學界同歐美和中國港臺地區的人類學也有了進一步的學術交流,一些重點大學的人類學帶頭人開始帶自己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各校人文社會學科,甚至醫學、生態學、分子生物學等專業開始開設人類學課程,其勢難以阻擋。20世紀80—90年代,中國新生代的一批博士已經成長起來,其特點是,參與了大學人類學民族學教學,已經有了田野調研與書齋分析的經驗,指導自己的研究生,漸漸形成學術團隊。也正是這個時候,亟需人類學的教材。當時,有些大學開設人類學的研究生課程的安排早于本科生課程,所以研究生的教材需求更迫切。于是,莊孔韶教授邀請全國各大學有經驗的人類學博士、教授組織編寫了《人類學通論》,費時一年余,交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當時的責任編輯王佩瓊先生是一位自然科學史博士,熱心于跨學科的學問,他聽說是由中國人類學各校領軍人參加撰寫,非常高興,此書順利出版至今應該感謝他。他從莊孔韶教授手中挑選了一幅1915年在北京東單三條一座洋房院子的中國大家族四妯娌的合影作為封面,頗具歷史感。正是王佩瓊先生和山西教育出版社積極為這本新生代人類學家編寫的教科書宣傳,各位撰寫人也展示了他們的知識、經驗與才華,這本《人類學通論》 得以在2003 年獲得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最初的《人類學通論》,面向研究生的機會多,所以編寫這本教材考慮更多的是學術理解。由于各章的作者都是那一章主題的專家,所以要求他們在講解各章要點之后,盡量展示他們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思路與實踐。例如張海洋教授本人對人類學理論進程有深入的理解,他試圖改造以往西文教科書常見的理論述說模式,將自己的體會容納進去,形成理性—進化論時期、實證—結構論時期和理解—相對論時期三大階段的理論演化軌跡,并告訴讀者上述理論軌跡中一直包含著的人性與文化、個體與群體、科學與人文的持久論爭。由于這一章涉及人類學的文化觀和學科性質的問題,所以非常重要。

當時邀請的都是專業有成就的學者撰寫,看一看各章節就會發現,的確如此。張小軍的經濟人類學、楊圣敏和良警宇的生態人類學、潘守永和雷虹霽的物質文化、包智明和雅森·吾守爾的語言與文化、納日碧力戈的認知人類學、王建民的心理人類學,還有專章田野工作(祁慶富、黃劍波)、婚姻家庭和親屬制度(胡鴻保、周燕)、人口研究(陳長平)、政治人類學(鐘年、馬國華)、宗教人類學(孫秋云、馬海云、蘭林友)、族群理論(潘蛟) 和性別研究(周泓、丁宏、潘杰) 等。例如,在語言與文化一章,在對語言與文化的一般解說之后,介紹了甘柏茲的語言與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其中“語境化暗示”的學術含義對研究生的語言人類學田野工作非常有益。

族群理論一章也寫得緊湊精彩,潘蛟教授將這方面的國際學術認知集中介紹給人類學研究生,可以想見,在多民族國家開展研究能提供諸多族群原理的借鑒。從原生論到工具論,其關聯的跨學科知識究竟如何推動族群理論前行,已經給讀者留下了未來研究的空間。

婚姻家庭和親屬制度是傳統的章節,但并不好寫,一直是人類學教科書的知識難點。胡鴻保教授除了仔細表達家庭和親屬制的基本原理以外,在家庭分類、分家和親屬制的研究上,直接借鑒了我國當代六七位人類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章極具中國特色。

莊孔韶教授上世紀80年代撰寫《教育人類學》一書的時候,就強調將歐陸和北美不同凡響的教育人類學觀點合璧進入教材,此次邀請滕星教授撰寫此章,表達了他們一致的學術思想,因為歐陸教育哲學和北美文化觀察剛好符合古今中國的雙重視角,具有雙向借鑒的可能性。

再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當時出現了一些有前途的、新興的分支人類學,希望不完全依照國外人類學教科書的章節安排,優先選進一些國外很少收錄的分支學科。莊孔韶教授考慮在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開展人類學研究,需要把歷史人類學率先選入人類學教科書。一些新的觀點在研讀與實地調研中形成,希望快速展示給讀者以期能促成新思路的產生。如強調觀察歷史往昔的意義何以跨時空呈現在當下,就是人類學的歷史人類學觀。當然,以文化的鏡頭看歷史,以及如何尋找變遷的向度和轉變機制等,都極為吸引人。近年來一些大學的師生已經在歷史人類學的領域找到了本土的詮釋原理。

《人類學通論》還把當時一些國外教科書也未立專章的醫學人類學(王慶仁、王曄、龔東林)(近年來國內外頗為流行)、文化撰寫(莊孔韶、張有春、徐魯亞)、人類學詩學與藝術(莊孔韶、張有春、王建民),新興的影視人類學(莊孔韶)、都市人類學(周大鳴) 和全球化專題(翁乃群、景軍) 分別進入教科書,當時國內學界少有參與的應用人類學(石奕龍) (在國外應用人類學以單立著作為多) 也進入了這本以人類學原理為主的教材之中。

這樣,中國這本先行的《人類學通論》和傳統教科書相比,是目前國內外收錄傳統的和新興的分支學科最多的教科書之一,是中國人類學結合自身國情的一種積極選擇。如影視人類學,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所謂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包括在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中完成的紀錄電影。從現在的學術視野來看,不少電影符合人類學的紀錄電影,而且時間很早,如楊光海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前驅者?!翱茖W電影”的記錄者曾在拍攝電影時虛心請教著名人類學家林耀華教授,例如在拍攝《苦聰人》時就因林先生的建議,又回去補拍苦聰人的社會組織特點;同樣,《佤族》拍攝前后,學者、攝制人員和佤族人經常一起切磋。這些珍貴的往事都寫在了影視人類學一章中。

1995 年國際影視人類學中期會議在中國召開,影響和推動了中國紀錄片界和人類學界積極進入對人類學電影的探討。最突出的事件是2009年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世界大會在昆明召開,莊孔韶教授主持了此次大會電影節。當時全世界寄來367部人類學電影參展,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電影節,最終遴選的獲獎電影有24部。那么,究竟哪些電影可以認為是“人類學”的電影呢?如何選擇電影進入人類學教科書呢?這里就需要討論鏡頭里的人類學學術點在哪里。教材首次提供了作者對影視人類學進行判定的原則。相信那些學術的意義實際上是生長在編導、攝制者的頭腦中的,和大眾觀看的出發點是有差別的。最近莊教授在云南的一次會議上,點評法國專家范華教授的新片《妙峰山》,指出鏡頭中隱含的花會/走會不同道的組織人類學的清晰線索,歷史鏡頭、清代彩繪和考證式的拍攝,均體現了先研究后拍攝或圖文并置的學術特征,是與一般媒體工作者因工作節奏快而急匆匆拍攝的目的和方式不同的。如果拍攝者頭腦里沒有人類學,當然也就難有人類學的鏡頭?!度祟悓W通論》使用10 多年來,不少紀錄片制作者和研究生對這一章的提示印象深刻,從中獲得了對自己的影視人類學實踐的啟示。

《人類學通論》使用一些年之后,迎來了人類學快速發展的勢頭,盡管它的學科劃分雖然歷受阻力而屈居二級,但學習人類學的人數大增,設立人類學本科的大學也劇增,人類學快速向綜合大學和文科大學的本科生課程進軍,甚至社會學、社會工作、心理學、新聞與傳媒、歷史學、考古與博物、文學與詩學、醫學與公共衛生、農林與環境等系科也陸續開設人類學課程,如浙江大學等高校設有全校性的人類學通識課程。于是全國大學本科生對人類學概論的需求顯得很迫切。上面談到,中國的人類學教學歷史,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先有研究生后有本科生,所以莊教授的兩部教材是先難后易,先學術后普及。

在研究生教材《人類學通論》發行幾年之后,莊孔韶教授再次邀請國內知名人類學家和學術新人編一本用于大學人類學公共課和本科生專業課的教材《人類學概論》。在對比了10多本國外英文教科書后,覺得很多案例難以結合中國研究,是一大缺陷;而國內曾有的教科書又顯單薄,學術含量不足。當然,人類學大學課堂需要向大學生清晰明了地介紹學科人物(本書特別邀請畫家林建壽為多位書中出現的著名人類學家做肖像畫),概念、術語(在國內,這本人文學科教科書極為少見地在書后提供了重要術語中英文小辭典,以方便師生) 和內容上不能過于簡單,當然也不能過于艱深,因此概論級別的教材要求行文言簡意賅、善于隨時給予概括,術語解釋清楚,征引出處準確。顯然這不同于《人類學通論》閱讀對象的學術研究需求。而且,自從人類學的本科生、研究生考試在全國推開,也需要學術概念清晰、實例結合緊密的教本,而《人類學概論》正是為了上述多種需求編輯的。

莊孔韶教授告訴我們,編輯教科書需要多年教學與調研經驗的積累,知道每一章的全部內容如何恰當地分布在每一段落里。他們參與編寫需要很好的篇章協調能力,以及合作的默契,這是不容易的。這本書采取的方法是,每一章都在相應的事項敘述中,推導出必要的概念和術語,或在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術語解說之后,提供相關的實例解讀,以加深認識。為了方便講授和學習這本書,編者需要估計到教師授課時數和周期的差異,為此全書采納概念和術語點狀分布的寫法,每一個概念術語的含義和實例解讀是相對獨立的,相關學術點連起來就形成一連串的組合知識,而一個一個學術點如何組合又由教科書的編輯邏輯框架所決定。這樣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和學生的知識程度而決定取舍和自行編排。

例如第二章人類學的理論發展過程,你會看到黃劍波教授針對重要人物與理論的點狀知識進行遞進性編排的用心:

引子

第一節 進化論

一、進化與進化論

(一) 進化

(二) 進化論

二、進化論人類學

(一) 進化論人類學前身

(二) 進化論人類學要點

(三) 泰勒和摩爾根

1. 泰勒的殘存法和萬物有靈論

殘存法

萬物有靈論或泛靈論

2. 摩爾根的社會進化觀

親屬稱謂和家庭進化

《古代社會》的進化大綱

以及第二章第三節涉及功能論編排上的全面思考和歷史性評估:

引子

一、馬林諾斯基的文化功能論

(一) 需要與功能

實例解讀:庫拉交換圈

(二) 文化功能論評說

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結構功能論

(一) 結構功能論要點

(二) 結構功能論方法

三、新功能論

(一) 功能論的批評線索之一

(二) 功能論的批評線索之二

(三) 功能論的批評線索之三

而且,每一個章節后面都有如下編排,便于記憶、理解、提升理論轉換能力和擴展研究興趣:

本章要點

基本概念

復習參考題

推薦閱讀書目(中英文)

可以看出,這一本《人類學概論》非常符合初學人類學的需求。為了基本的學習考試目的,這本書方便知識消化;而倘若為了進一步深造,推薦閱讀書目已經開列了傳統經典書目和最新研究書目。這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尤其注重介紹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跨學科知識,幾乎每一章都做了提示。如在醫學人類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教科書第一章詳述了生物-文化整體論的內涵,并在第十七章以公共衛生人類學研究的成果加以論證,方便師生獲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性理解。

第八章 溝通的意義,也是著重思考和編排的一章,李朝輝教授新的研究視角從理論一步步延伸到現代交往、文化誤讀和應用的世界,師生便于發現語言人類學的無限魅力。章節安排為:

第一節 理解語言

一、語言符號

二、語言與言語

三、從結構語言學到結構人類學

(一) 結構語言學

(二) 結構人類學

四、語境和意義

(一) 語境的內涵

(二) 語境和意義

第二節 語言的社會文化關聯

一、語言與社會

二、語言與認知

(一) 薩皮爾-沃爾夫假說

(二) 語言與認知的關系

三、語言與文化

(一) 語言反映不同的文化經驗

(二) 語言是一種文化行為方式

(三) 文化心理和語言互為表里

(四) 語言印證文化變遷

(五) 語言與文化交流

(六) 跨文化交際誤讀

實例解讀:美國推銷員在日本

四、雙語

(一) 雙語的概念

(二) 雙語現象的成因

(三) 雙語現象的影響

第三節 交際民族志

一、話語分析

(一) 話語分析

實例解讀:中西商業話語的結構意義

(二) 語境化提示

二、交際民族志

(一) 話語/交際民族志

(二) 海姆斯的“交際能力”

(三) 甘柏茲的跨文化交際研究

實例解讀:美日貿易談判用語含義

三、非語言交際

從上述章節提綱看,這本書在介紹學術概念和知識的同時,已經考慮到課堂上學生即時逐層理解的設計與實踐,編者的多年教學經驗實際上是這本教科書的重要養分。

第五章引入了當今博物館人類學的最新知識,全觀的、整體性的、人性與文化的原理進入其間,已經大大改變了博物館建設的原則依據。以這本書為出發點,已有一大批研究生就業之后將這些新的知識帶到了博物館的建設、管理、策展、多模態展示和跨學科研究之中。

關于中國生態環境的研究是由生態人類學的視角把握的。第九章突出介紹了游耕、游獵和游牧三大類型,多數個案都取自中國本土。編者從三大生態與生計方式的人類學原理出發,其落腳點為在當今社會快速轉型之際,如何尋找平穩銜接的成功轉換方向。而第十章是關于在中國占據更大版圖的農業社區和城市。從灌溉農業和小農經濟到農民本性,都在此章的討論范圍之內。而中國的鄉村緊密聯系著城市,于是城鄉的連續性是討論的重點之一。一方面是農村包圍城市式的農民進城,一方面是城市蠶食農村,于是非農化、鄉村都市化、城鄉一體化和“農民的終結”成了當前中國城鄉發展的核心課題,極為需要來自人類學的見解。

2019 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希望再一次更新教材,于是編寫團隊在《人類學通論》和《人類學概論》每一章后都增添了中外文的最新論文和書目,更新了人類學研究領域和成果。例如《人類學通論》第二十四章補充了情感人類學的重要研究意義,使人們重新反省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僅僅是“社會事實”而缺少“情感事實”的巨大缺陷。第二十章針對藝術人類學的研究領域,補充了繪畫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和原理,使讀者能夠擴充對文化撰寫和文化展示手段的理解,在關注常見的寫作、電影手法以外,感受到繪畫等多種藝術領域的人類學觀察與展示的魅力。這一增補內容強調了橫向跨學科研究觸類旁通的綜觀意義。

這里還需要談到教科書文字編寫與人類學電影合璧出版的好處。這種努力由來已久,只是近年來攝制工具迅速普及,才有了更大的可能。以前嘗試過學術作品與電影合璧的做法。如莊孔韶教授的《銀翅》一書配有在當地拍攝的人類學電影《端午節》,使用了眼神追蹤的文化直覺手法[3]。當我們的田野陳述或講解配上在當地拍攝的電影,完全可以設想文字與圖像互補所帶來的不可替代的跨學科意義。如此,從《人類學概論》的編寫開始,莊孔韶教授就注重遴選一些優秀人類學紀錄片,思考和人類學概念及運用的關聯,或者說要發現這些電影和人類學教科書各個章節的直接關聯。

《人類學概論》挑選一部隨機拍攝而成的《長江沿岸田野紀行》是事出有因。剛好那一年在課堂教學完成之時,有一個長江三峽水淹前的拍攝項目,于是大家想走上世紀20年代瑞典探險人走過的路線,同時也為思考文化遺產保護找到根據。當師生團隊一行來到長江邊時,想到馬上開始的學術旅行的過程,剛好是對每一位研究生的測驗。他們在遇到宗教、婚禮和民歌的時候,誰能將自己頭腦里剛學到的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和現場對接,并找到學術詮釋的切入點?莊教授說拍完這部片子的時候,已經在田野實踐中對每一個人的學術悟性做了評估。而師生觀看這部片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每個人的人類學觀察進行評估。當然電影中的解說提示是為了引導學術思路,提升學生的關聯能力。這種關聯能力實際上就是轉換能力,有助于啟發學生尋找新知,以及了解每位學生有何種興趣并尋找進一步的導引。

人類學電影《虎日》 (收錄于《人類學概論》影視部分) 的展播,在以科學著稱的醫學院的人類學課堂上引起巨大震動,學生們看到居然有以文化的力量戰勝人類生物性的成癮性的效果[4][5]。北京協和醫學院近年來給研究生開設的人類學課程都會因此而強調人類學生物文化整體性的基礎認識論,這對當今的醫學人類學的原理普及十分重要,尤其是向醫學學生介紹人類學,能夠促使更多的醫學與公共衛生專家重新思考科學與文化在醫療中的位置,并進一步思考醫患關系、患者的病痛敘述,以及院外病友團體和廣大醫生互動的積極意義。當然,這部電影不止在人類學,還在社會學、法學、非遺保護和媒體傳播等課堂促成不同的學術討論,具有跨學科交流的重要意義。

《人類學通論》起初沒有附加電影教學部分,這次承蒙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世界大會電影節部分獲獎作者慷慨提供影片,新版《人類學通論》增設了影視人類學光碟,并選用了幾部此屆大會的獲獎電影,其中包括賈丁所導演的《家族》。賈丁曾閱讀了關于中國村落中宗族家族勢力的論文,在一個恰當的時機開始在湖南武陵山拍攝那里的彭氏大族的故事。賈丁在提前充分準備功課的情況下,使用直接記錄和直覺即興捕捉的方式進行拍攝,他非常關心電影成片以后在村民中的反饋。賈丁的電影逼真地刻畫了家族祭祖選舉主持人的僵局、村委會上的斗嘴,以及在村民選舉過程中的角力,反映了古老大族至今在農村的巨大影響力。這部影片有助于理解鄉村宗族、房份、祭祖傳統、家族勢力、大姓小姓和大房小房關系以及理解今日村民選舉過程中傳統理念和鄉村新治理方式的分歧。這部電影作為《人類學通論》 的影視教材,不僅很好地配合婚姻、家庭和親屬制度一章,而且和祭祖信仰、社會控制的相關章節緊密聯系。由于反映了中國鄉村現代社會進程,這部電影還有跨學科研究的益處,例如對于社會學、政治學和法學的教學與調研同樣有借鑒意義。

雷亮中編導的人類學電影《神圣的治療者——僜人信仰與醫療》是關于喜馬拉雅山地僜人的專題民族志。影片以那里巫師為當地婦女“治病”的儀式為出發點,展現僜人傳統治病儀式過程和當地人的信仰與疾病觀念,以及他們的醫療選擇。電影反映了當地人日常醫療選擇深受傳統信仰觀念的影響,牽涉到家庭經濟狀況、疾病觀念以及當地醫療資源分布這一結構關系的現實影響,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生命選擇方式。這是一部“學者電影”[6],人類學電影寓意深刻,能很好地提示學生進一步討論宗教信仰、民間醫療和西醫并存的原因,思考現代醫學關注的身體、生理意義如何同人們內心的信仰與文化差異找到關聯的解釋,這對人類學的跨學科研究至關重要。

可見,以上教科書遴選紀錄片的原理很清楚,屬于學術的范疇。由于當代視頻科技的快速進步,攝制紀錄片大面積普及,即使是希望攝制一部命題式的紀錄片,也會因攝制者的知識結構不同而呈現極出多元化的成品。曾經作為拍攝實驗,在同一地點由5個不同的攝制組拍攝,結果發現他們有完全不同的鏡頭運用與關注焦點。如果是人類學的紀錄片,學術的原則一定是第一位的。將攝制者頭腦里的人類學理論方法轉換或鏈接在鏡頭語言上,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我們可以看到觀眾很喜歡看的紀錄片,但不意味著它就是人類學的。因為它可以是為大眾所喜愛卻在學術上完全沒有觀點、更沒有人類學觀點的電影。所以在挑選教科書使用的人類學電影的時候,人類學家要仔細考察電影攝制者的人類學學術悟性,評估電影記錄過程中的人類學發現軌跡。既然人類學擅長人性與文化的多樣性研究,那么針對特定人群的情感表達,經常不是普世性的出發點所能呈現的。這就是為什么要學好人類學再拍攝人類學紀錄片的原因。拍攝好的紀錄片不一定需要人類學,而好的人類學片也不一定符合紀錄片觀眾的需求。另外,人類學紀錄片也不一定要拍得冗長,要看拍攝者對被拍攝者的研究、理解和問題取向何在,如果人類學電影短片聚焦于精彩的人類學主題,那么何樂而不為!這兩本教科書就總是在尋找一節課(45分鐘) 左右的電影,以便于適應課堂教學與學術需要。當代人類學推崇文字和圖像合璧研究,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兩種表達系統之間如何做出互補的努力。

猜你喜歡
人類學教科書學術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與敘事的新變
學術是公器,不是公地
《備急千金要方》:中醫急診教科書
伊莎白及其中國人類學、社會學考察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現
藏起來的教科書
對一道教科書習題的再探索
被藏起來的教科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