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外宣翻譯與文化身份的塑造研究

2020-03-02 02:14莫婉妮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1期
關鍵詞:文化身份外宣翻譯塑造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與文化的一體化發展,不同地區文化開始進行密切的互動交流、融合,民俗文化對外翻譯也在這一環境中得到有效推動。傳統民俗文化外宣翻譯,不僅要按照民俗文化表面意義進行翻譯,還要挖掘文化背后的深厚內涵、文化身份屬性,才能使目的語國家受眾理解區域的民俗文化。本文主要以廣西少數民族的文化宣翻為例,探討如何對民俗文化進行翻譯與介紹,才能傳達出民俗文化所包含的身份內涵。

【關鍵詞】民俗文化;外宣翻譯;文化身份;塑造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研究》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為:2019KY1012)。

前言

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是對原有文化內容的重新組合與表達,通過源語、目的語國家文化習慣的對比與協調,找出更能夠讓目的語受眾理解的翻譯方式,進行傳統民俗文化內容對外宣翻。在這一文化交流、文化內涵傳達目標的指導下,廣西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內容的翻譯和宣傳,也要在維持自身文化身份屬性的同時,兼顧目的語國家的理解習慣、文化表達方式,作出更加貼切、得體的民俗文化內容翻譯。

一、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的文化身份概念與主要內涵

文化身份又被稱為文化認同,是后殖民語境中出現的文化詞匯,主要指在一定區域內,某一民族或多個民族身上所存在的共同文化印記,但文化身份或認同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文化不斷交融與發展中形成的。例如東西方文化存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民族又有著不同的文化語境、文化身份,在面對外來文化沖擊形勢下,本民族民眾會通過多種外在表現方式,來維系自己的文化屬性和身份認同,由此也帶來一系列文化或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沖突的問題。

而當下所提及的“文化身份”,指的是某一地域民族或民眾,所具有的文化自覺性、文化自信意識,這對“文化身份”建構起到決定性作用。首先“文化自覺”是由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的文化理念,表示生活在一定文化區域內的群體,會不斷認同與繼承該地區的文化內涵,也能夠妥善解決外來文化接觸所產生的矛盾問題,也就是本民族民眾在文化對外宣傳、翻譯表達過程中,始終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性,才能展現出文化具有的真實面目。其次,文化自信是指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踐行力,民俗文化走向世界是國家軟實力的勝利與展現,只有民眾對自身文化屬性具有充分的認知和肯定,才能推動民俗文化進一步的向外傳播,并為民俗文化的發展爭取到平等話語權。

二、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身份屬性與外宣翻譯現狀

(一)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具有的獨特身份屬性

廣西不同少數民族有著多樣化的飲食習慣、民俗節慶活動,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各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身份。當前廣西地區存在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他們居住的房屋為“干欄”建筑,也被稱為木樓或吊腳樓,大多使用竹片、木板鑲拼而成,下方堆放農具、雜物或飼養牲畜,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屬性。此外風雨橋、花婆廟、大士閣等古建筑,也是廣西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供奉著花婆神、觀音大士等形象,顯示出廣西少數民族的宗教認同。

而最重要的是,廣西各民族至今保留著獨具特色的飲食習慣,每年也會定時舉辦具有文化屬性的民俗節慶活動,如壯族在節慶或祭祀中,常常會制作五彩糯米飯、粽粑、油團等美食,彝族、水族也在年節時期,制作蕎粑、白水煮乳豬、魚包韭菜、酸魚湯等美食。

廣西民間節慶活動更是數不勝數,三月三壯族的“歌圩節”、十月苗族的“苗年節”,以及瑤族的“達努節”、毛南族的“分龍節”、仫佬族的“依飯節”,京族的“唱哈節”等,零散分布在一年中的不同時節。壯族歌圩節、京族唱哈節通常以唱歌為主,包括民歌、山歌對唱,以及大型舞獅、拋繡球、搶花炮等集慶活動,男女還會在夜里互唱情歌,表達對對方的喜歡或愛慕之情?,幾暹_努節、毛南族分龍節,還會舉辦有著宗教祭祀性質的節慶活動,節慶期間唱師公戲、唱木面戲、跳神、打陀螺等民俗活動,是少數民族文化身份的最好表現。

(二)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對外宣傳翻譯現狀

我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不僅僅是對漢語或少數民族語言的轉換,更要對語言符號或民俗習慣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挖掘與解釋,這樣才能保證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源語文化身份、文化內容的準確傳達。特別在具有代表性民俗文化詞匯或習慣的翻譯中,譯者最好能夠以民族文化認同、文化身份認同觀念為指導,熟悉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異同點,以及漢語、英語在語言與文化表達方面的差異,進行多種民俗文化詞匯的翻譯與介紹,才能使目的語受眾對廣西民俗文化有一個深入了解。

現階段不同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宣傳翻譯,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外宣翻譯往往以字面意義翻譯為主,如廣西壯族三月三舉行的“歌圩節”,被官方旅游機構翻譯為“3rd of March Folk SongFestival”(民歌節),“花王圣母”“花婆神”被翻譯為“Flower God”(花的上帝),五色糯米飯被翻譯為“five color rice”(五種顏色的米)。雖然這一翻譯方式更加簡單、直白,但其失去了民俗文化具有的身份屬性和文化內涵。還有部分外宣翻譯采用“音譯”方式,比如壯族神話人物“布洛陀”被譯為“buluotuo”,廣西京族唱哈節、仫佬族依飯節被譯為“Changha Festival”“Yifan Festival”,在這些民俗文化詞匯翻譯后面,并沒有添加相應解釋詞匯,對民俗文化的族群身份、人文內涵予以說明,由此也導致少數民族文化外宣翻譯的詞不達意。

三、民俗文化外宣翻譯與文化身份塑造的策略——以廣西少數民族為例

(一)民俗文化內容外宣翻譯的文化身份選擇與認同

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宣傳與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語言表達和交流活動,譯者只有擺正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對區域性民俗文化進行內部視角、外部視角的審視,才能保證源語文本內容在傳播過程中文化內涵的保存。在這一民俗文化對外宣傳翻譯目標的指導下,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譯,需要中外譯者的互相合作才能完成。首先中方譯者可以針對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內涵,進行源語文化的理解與翻譯,盡可能保留民族文化想要表達的意義。之后由西方譯者對翻譯過的民俗文化,以外國受眾視角,進行民俗語言與內容表達的進一步潤色,提高少數民族文化詞匯和內在涵義的可讀性。因此通過對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進行以上兩方面翻譯加工與整理,能夠塑造出不同民族獨特、鮮明的人文屬性和文化身份,使目的語受眾產生較為深刻的外在印象。

(二)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策略

1.“音譯+注釋”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譯方法

對于少數民族民俗中難以表達的文化內容,可以使用“音譯+注釋”的對外宣傳翻譯法,進行建筑、飲食、民俗習慣等人文元素的翻譯,來傳達出民俗文化的悠久歷史與內涵。例如:干欄建筑、吊腳樓等,可以被音譯為“Ganlan dwelling style”,五色糯米飯被音譯為“five-color glutinous rice”,侗族大歌被音譯為“Kgal Laox”(嘎老),然后在譯文后標注干欄建筑、五色糯米飯、侗族大歌等內容的真正涵義。

2.“意譯+混合譯”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譯方法

意譯法更傾向于對民俗文化內在涵義的翻譯,而不過于拘泥于文化詞語的字面意思。如廣西壯族民族經典作品《布洛陀經詩》,被翻譯為“God Baeuqloegdoz”,這一翻譯主要沿用壯語中“布洛陀”的語義表達,更容易呈現出民族文化身份的屬性。而侗族在節慶舉行的“百家宴”,也被翻譯為“public dinner”,而不是“Banquet of hundreds”“One hundred families banquets”(一百個家庭的宴會)。而“混合譯法”是音譯、意譯與注釋相結合的翻譯方法,如花婆神被翻譯為“huapo God”、三江風雨橋被翻譯為“Wind-rain bridge”,并在文化宣傳品結尾處加上注釋,來進一步突出少數民族民俗語言、民俗文化的獨特屬性。

四、結語

隨著近年來文化旅游項目的興起,廣西各少數民族的宗教祭祀、文化娛樂活動不斷發展,逐漸成為廣西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因此在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宣傳與對外翻譯中,翻譯者要把握該生活地域、生活習慣之中所蘊含的文化印記,以及少數民族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感,開展包含源語文化審美特征的民俗或詞匯翻譯,才能加深目的語受眾對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參考文獻:

[1]張新悅,侯巖妍.黑龍江民俗文化與邊境城市宣傳設計[J].藝術科技,2016(10).

[2]柴雯.民俗文化推動經濟良性發展路徑探究[J].中國市場,2015(26).

[3]梁美清.文化視域下民族特色旅游外宣文本翻譯策略——以廣西三江侗族為例[J].新西部,2018(8).

[4]文靜.廣西外宣翻譯文化傳播效果影響因素及對策[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6).

作者簡介:莫婉妮(1983-),女,漢族,廣西梧州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猜你喜歡
文化身份外宣翻譯塑造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國際傳播視閾下的外宣翻譯特點探析
江西省高校門戶網站外宣翻譯現狀研究
保羅·馬爾登《莫伊沙礫》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淺析《天堂電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跨文化意識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研究
經濟新常態下中小房產企業競爭優勢的塑造
從外宣翻譯視角談中藥說明書的英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