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辨治結腸息肉的研究進展

2020-03-03 06:23康建媛黃彬張春虹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0年11期
關鍵詞:脾虛大腸腺瘤

康建媛, 黃彬, 張春虹

(深圳市中醫院,廣東深圳 518033)

結腸息肉是結腸黏膜上皮發生的、向腸腔內突出形成的腸道贅生物,可呈多發或單發,多見于結腸各段及直腸。結腸息肉按病理學特征可分為腫瘤性息肉(結腸腺瘤)和非腫瘤性息肉(錯構瘤、炎性及增生性息肉)[1]。腺瘤可細分為管狀腺瘤、管狀絨毛腺瘤、絨毛腺瘤等。腺瘤被認為是大 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癌前 病 變,Morson B C[2]發現50%~70%的大腸癌來源于腺瘤,他于1976年提出經典的 “腺瘤-癌序列” 假說。大部分的結腸癌由結腸息肉發展而來,故及時發現、積極治療結腸息肉對預防結腸癌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近年來,隨著結腸鏡的廣泛應用,結腸息肉檢出率逐年升高。Byeon J等[3]開展的一項對于亞洲多國家、多中心、無癥狀人群的調查發現,結腸息肉患病率為18.5%。結腸息肉的病因復雜,多數認為與家族遺傳、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及飲食習慣、代謝異常、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有關。目前現代醫學對結腸息肉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內鏡下治療。內鏡下治療已成為目前治療結腸息肉的常規及首選方法,并成為結腸癌篩查及監測的重要手段。內鏡下治療結腸息肉技術主要包括高頻電凝電切術、活檢鉗或熱活檢鉗鉗取術、圈套器切除術、金屬夾治療、尼龍繩套扎術、氬離子凝固術、微波凝切術、內鏡黏膜切除術、內鏡黏膜剝離術等。各種治療方法均具有不同的優點及缺點,具有嚴格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中醫藥對于暫不行手術治療的結腸息肉患者及結腸息肉術后患者均具有一定的優勢,現就近年來中醫藥辨治結腸息肉的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結腸息肉的中醫藥治療提供思路。

1 中醫對結腸息肉的認識

結腸息肉為西醫病名,而中醫對結腸息肉的病名目前尚無統一認識。中醫對某一病名的認識,多是根據疾病的形態特點或臨床表現進行歸類及命名。根據結腸息肉的形態特點及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中醫學中的 “息肉”“腸覃”“腸澼”“泄瀉”“便秘”“便血” 等范疇。腸息肉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于腸,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內生?!薄端貑枴ぬ庩柮髡摗?記載:“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李東垣《脾胃論》中的 “腸澼下血論” 篇云:“夫腸澼者,為水谷與血另作一泒,如桶涌出也?!薄蹲C治準繩》 曰:“夫腸者,大腸也,覃者,延也。大腸以傳導為事,乃肺之府也。肺主衛,衛為氣,得熱則泄,得冷則凝。今寒客于大腸,故衛氣不榮,有所系止而結瘕在內貼著,其延久不已,是名腸覃也?!?由此可見,歷代中醫從不同角度對結腸息肉進行闡述?,F代中醫將其命名為 “大腸息肉”,取其病位在大腸,利于學術交流。

2 結腸息肉的病因病機

歷代醫家對結腸息肉的病因病機認識的側重點不同,大致可歸于以下幾個方面:(1)飲食不節、起居失常為結腸息肉發病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素問·太陰陽明論》道:“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由此可見,飲食不節、起居失常為結腸息肉發病的主要原因。(2)濕邪客于大腸是結腸息肉發病的主要病機。李東垣認為 “今時值長夏,濕熱大盛,正當客氣勝而主氣弱也,故腸澼之病甚”,指出結腸息肉發病與濕熱息息相關。依《證治準繩》的觀點,“得冷則凝”,寒濕客于大腸是結腸息肉發病的重要病理因素。(3)痰、濁、瘀、滯為結腸息肉的病理因素。林壽寧等[4]提出結腸息肉病因病機為飲食不節、情志不暢等致脾胃運化失常的觀點,病位在大腸,發病與腸腑氣機失暢有關,病理因素為痰、濁、瘀、滯。(4)結腸息肉的發病與患者的體質狀態密切相關。陳昫等[5]總結腸息肉與氣虛質、濕熱質、痰濕質的體質狀態密切相關,認為腸道息肉因脾運失常,濕熱內生,痰濁內停,氣血瘀滯且相互結聚,日久而成。(5)脾虛濕滯為結腸息肉的主要病機。謝勝等[6]通過臨床觀察認為本病的病機重點為 “脾虛寒濕”,其病因為寒濕、濕濁、痰濁引起的瘀濁、瘀血互結。

綜上所述,大多學者認為結腸息肉是由飲食不節、情志不暢等導致脾胃虛弱,肝脾不和,濕邪內停聚濕成痰,久病入絡而瘀血內停,病理產物為濕熱、寒濕、痰熱、血瘀。肖古月[7]通過分析結腸息肉癌變中醫證素分布特征,發現息肉在未癌變前,以氣滯、血瘀、濕熱、氣虛為重;結腸息肉早期應辨證使用健脾化濕中藥來預防息肉癌變。

3 結腸息肉的辨證分型

目前對結腸息肉的辨證分型尚未有統一標準。薛晶等[8]參考《實用中醫消化病學》,將本病分為脾腎陽虛證、脾虛夾濕證、脾氣虛弱證、肝脾不調證,并分析結腸息肉發生與各個證型之間的關系。顧麗梅等[9]研究了結腸息肉的中醫證型分布規律,歸納出結腸息肉的一般分型為濕熱瘀阻、脾虛濕滯、肝郁脾虛、脾腎陽虛、脾胃虛弱5 大證型。閆思蒙等[10]調查200 例大腸息肉患者體質及證候,并研究二者間的關系,將本病分為脾胃虛弱證、中虛臟寒證為主,兼見濕熱壅滯證及肝郁氣滯證。國家第二批中醫診療方案將其分為濕熱瘀阻、腸道濕熱、氣滯血瘀、脾虛夾瘀4型。

4 結腸息肉的中醫治療

4.1中藥內治目前中醫藥治療結腸息肉主要根據臨床癥狀進行辨證施治。姜春華[11]在治療行全結腸切除術后的結腸多發息肉患者時,認為此類患者的病機為脾氣虛弱,多發息肉因穢濁瘀血互結于腸道而成,治以益氣健脾及活血化瘀兼以消腫散結之法,藥用黨參、黃芪、赤芍、桃仁、白芍、莪術、黃藥子、薏苡仁、枳殼、甘草,寓補于消,虛實并調,標本兼顧,隨癥加減,效果顯著,未再復發。曾敏等[12]運用濟生烏梅片(烏梅、僵蠶、莪術、紅花)治療結腸息肉,結果顯示濟生烏梅片的消腫散結、化瘀行血功效明顯,可明顯減輕息肉周圍黏膜炎癥反應,可使息肉縮小甚至脫落。安曉靜等[13]的研究表明,p53 在正常結直腸黏膜中未見表達,而在病變的腸組織中呈陽性,提示濟生烏梅片治療結腸息肉的機制可能與降低息肉中p53蛋白表達有關。勞紹賢教授運用其經驗方抗增生方,對證屬氣滯血瘀、熱毒內蘊,且病理提示為增生性息肉的患者進行辨證施治,堅持治療4年后,療效顯著,患者未見復發??乖錾骄哂欣須饣钛?、清熱散結的功效,方藥組成主要為半枝蓮、莪術、姜黃、薏苡仁、 陳皮、甘草等,臨證時依據患者癥狀進行加減[14]。

4.2中醫外治外治方面,針灸、電針療法、中藥保留灌腸、穴位埋線等療法對防治結腸息肉均有一定的作用。張鳳敏等[15]將122例大腸息肉行內鏡治療后且辨證為脾虛濕瘀型腺瘤的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運用培土生金法的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茯苓、白術、扁豆、陳皮、山藥、炒薏苡仁、蓮子、砂仁、甘草、三七粉)進行中藥內服治療,并配合針灸療法;對照組單純采用培土生金法的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治療2 個月后,治療組患者的癥狀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治療后6 個月、1 年、3 年,治療組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馬曉霖等[16]對內鏡下治療術后濕熱積滯、痰瘀交阻型及脾腎不足、痰瘀交阻型的結腸息肉患者采用電針療法,濕熱積滯、痰瘀交阻型患者選用天樞、合谷、上巨虛、足三里、豐隆等穴,以瀉法為主,脾腎不足、痰瘀交阻型患者選用脾俞、腎俞、章門、關元等穴,以補法為主,根據癥狀辨證加減取穴,治療3 個療程,隨訪3 年,結果顯示結腸息肉再發率及癥狀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劉天基[17]分別運用中藥保留灌腸(方藥組成:烏梅、五倍子、五味子、牡蠣、夏枯草、海浮石、紫草、貫眾、甘草、黃連、黃柏、白頭翁、三棱、莪術)及5-氟尿嘧啶(5-Fu)灌腸治療結腸息肉,發現運用中藥保留灌腸療法的療效優于5-Fu,隨訪6 ~24 個月的結果顯示,中藥保留灌腸組復發率低于5-Fu 組。韋艷碧[18]運用附子理中湯配合穴位埋線(肺俞、脾俞、關元、足三里、豐隆等穴)治療結腸息肉,獲得滿意療效。

綜上, 結腸息肉可發生癌變,而腺瘤性息肉被認為具有惡變的高度風險,積極防治結腸息肉可有效預防結腸癌的發生。中醫藥療法如內治法、中藥保留灌腸、針灸、穴位埋線等治療均對結腸息肉有效,可降低復發率,減輕癥狀,聯合治療效果優于單一微創療法。中醫藥治療結腸息肉在降低發病率及改善癥狀方面療效顯著,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目前關于中醫藥治療結腸息肉的文獻報道尚少,多數僅局限于臨床觀察,故今后需開展大樣本前瞻性研究以提供更可靠的臨床證據。

猜你喜歡
脾虛大腸腺瘤
腎嗜酸細胞腺瘤與嫌色細胞癌的MDCT表現及鑒別
胸腺瘤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進展
大腸變懶了
大腸變懶 了
后腎腺瘤影像及病理對照分析
瘦成一道閃電先過“脾虛”這關
為什么那么多人“脾虛”
脾虛多吃這5種食物
大腸鏡檢陰性慢性腹瀉與末端回腸病變的關系分析與探討
胸腺瘤放射治療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