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與現實性
——從自然法角度評析《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2020-03-03 18:08吳允通
理論界 2020年3期
關鍵詞:盧梭洛克黑格爾

吳允通

近代以來,關于勞動與自然關系的界定成為核心問題。中世紀的結束事實上意味著介于彼岸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中介”——信仰——作為溝通已知世界與未知世界通道的效準的消失。主體的內在性與外在世界通過特殊的方式開始取得和解,原本可以靠宗教啟示解釋的新經驗,在新時代必須由人類自己去面對?!?〕基督教賴以為基礎的“創世說”面臨顛覆性的挑戰,這意味著籠罩在自然界身上的神圣光環褪去。如何現實地與自然界打交道成為了根本的問題。自笛卡爾以來的深刻的哲人一一意識到勞動在其間的重要作用,但直到馬克思才獨到地將這種人類本質性的力量表達為“感性對象性的活動”。而在馬克思諸著作中,《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以下簡稱手稿) 對勞動與自然的關系的探討尤為令人矚目。

一、手稿與自然法

在手稿中,馬克思主要批判黑格爾顛倒的世界觀。眾所周知,黑格爾的哲學根基是概念的邏輯運動,而這種邏輯運動的次第展開,必須在現實中尋求一個實在的依托,這個依托就是國家和法。馬克思認為,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國家哲學與法哲學是彼時德國唯一與世界進程接軌的領域。而黑格爾的國家理論,是試圖為近代社會立法的一個嘗試。它承襲自經驗派哲學家如霍布斯、洛克等人自然法的思想源頭,但同時秉持“科學”的理念。按照辯證邏輯來理解,即建立一個可靠根基的哲學,在“思有同一”的基礎上堅持絕對理念的自我展開之途。因此,他的法哲學就是讓概念的運動具有客觀的意義,亦即讓自在的自然與自為的概念運動聯結為一的體系。所以“黑格爾的自然法學說,既是對所有自然法體系的否定,同時也表達了最終的最完善的自然法系統”?!?〕因此,本文切入的時段正是近代自然法學派對“自然”進行理論構建的核心時期。

有趣的是,黑格爾在批駁霍布斯以來的自然法理論時,認為他們的缺陷在于將自然權利建立于虛構之上;馬克思卻更直接將黑格爾哲學也批駁為虛構。在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中,馬克思將最后的結論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3〕而在手稿中,馬克思則更加直接地將人的這種本質與自然的規范關系指出,“人直接地就是自然存在物。作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是受動的”?!?〕基本可以確定,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近代自然法學派以“自然”的名義為現實世界立法、建立一套規范秩序的做法。不同的是,對自然一詞的歧義性理解導向了不同的結論。鑒于馬克思對勞動作為人的本質屬性的判斷,勞動與自然法之間的關系作為人的本質力量與世界的秩序規范之間的互生關系,無疑是手稿中的核心問題之一。

隨著資本主義興起,現代世界中人對于自身處境進行了轉折性的反思。國民經濟學的興起對勞動定位的改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勞動在自然必然性之外,進入了社會流通與交往領域。馬克思在對國民經濟學批判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闡述了自己的思想。馬克思在手稿中判斷資本主義視域下勞動與自然秩序及其規范作用的關系,是一種普遍性力量——國民經濟學中無批判的前提勞動概念被異化成“勞動力”之后對前此的經濟制度的顛覆,亦即異化勞動。私有財產正是在此意義上發揮其作用,并進而成為資本,構建起現代人類交往的模式:通過貨幣化的資本交換的社會關系。在現代世界開始的地方具有積極作用的異化勞動的力量,在時過境遷之后卻逐漸成了控制人的枷鎖。

手稿中有諸多關于國民經濟學作家的論述摘抄。事實上,國民經濟學的私有財產概念其來有自:英國近代自然法學派的自然法學說正是國民經濟學的自然起源。近代自然法學派關于人的自然狀態的學說,以非實證的架空模式對時代變革響應?;舨妓棺鳛樽兏锏氖讘?,約翰·洛克是其后繼者。洛克的哲學出發點孤獨個體被賦予自我保存的自然法第一原則,并被給予自我保存的手段,即自然法所賦予的“依照他所具有的自然趨向、即自我保存原則行事……故有權利用其感覺或理性所能發現的可維持生存之物”?!?〕洛克認為,生存在于對勞動成果的享用,這是洛克意義上私有財產權的基礎?!奥蹇思炔粷M意對勞動的傳統解釋,也不滿意對財產起源的傳統解釋,根據前者,勞動是貧困的自然和不可避免的后果,卻從不是消除貧困的手段;根據后者,財產起源于獲得、征服或原初的對公共世界的分割。事實上,洛克真正關心的是占有,他必須找到一種占有世界的活動,同時這種活動的私人性又是無可爭議的?!薄?〕結合洛克的認識論,我們可以發現,在自然傾向主導之下、通過感覺與理性去勞動的人類生存方式,事實上處理的正是勞動與自然的關系,而這個關系的結果,就是“私有財產”。

手稿中對國民經濟學的基礎私有財產未作說明的判斷,應是馬克思從費爾巴哈那里從發展出的現實個體條件出發的實證立場繼承來的。亦即,馬克思認為虛構的人性學說對現實世界的改善是無益的。不過,他的資本主義的剩余勞動本質便是在對其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共產主義的理想亦如是。更重要的是馬克思對人的感性存在對于所有權的影響的改造。首先國民經濟學的自然法前提勞動價值論演化成馬克思在手稿中的統一原則“勞動”時,二者所代表的都是一種自然現象的抽象原則,而這個原則得自人的自然稟賦。在面對霍布斯闡發的感性力量沖突下死亡面前造就的人的平等問題中,馬克思以一種顛覆式的解釋揭開了資本原則下的世界的面紗:唯有當一切都被以勞動來衡量的時候,亦即勞動的可量化這一維度上,才是人們的平等所在。其次,對于洛克的自然傾向下的自由勞動說,馬克思認可了自然傾向作為一個實證的出發點,是人類必須首先面對的問題。洛克將自然人的死亡作為一個立論基點以此確立一個法則自我保存,對馬克思來說卻成了一個個體必須服從自己“類本質”的事實。人異化成“勞動者”,因此,勞動者成了最無足輕重的商品。

二、社會:自然法與勞動的中介

從國民經濟學出發,馬克思發現了異化勞動的存在。而勞動的異化是在人為權力領域中發生的,在其中“社會”是有產者理論與代表無產者的理論之中介。近代社會建立在私有財產推論下的契約社會理論基礎之上。在黑格爾看來,“契約關系起著中介作用,使在絕對區分中的獨立所有人達到意志同一。它的含義是:一方根據其本身和他方的共同意志,終止為所有人,然而他是并且始終是所有人”?!?〕

社會契約理論的代表是盧梭。盧梭認為,自我發展的能力“是我們不幸的根源”,〔8〕它是人類進入契約社會的動力。而社會形成的過程如下:感官能力的發展——與之匹配的欲望的刺激——智力的提升——知識的積累——語言的產生——諸多觀念的產生——私有財產、亦即社會的產生。盧梭同洛克的契約社會起源幾乎一脈相承,不過添加了其中的發展過程,但得出的結論卻不同。在盧梭眼里,社會是敗壞的根源,自然的才是最好的,不平等即產生于社會中。只是一旦進入社會狀態,歷史便不可逆,所以社會契約狀態是現實的能達致的最完美社會。相較之下,洛克則認為政治社會彌補了個體的不足,所以人們需要“同意”聯合起來加入政治社會。

洛克希望個體平靜過渡到契約社會,盧梭則意識到人們的矛盾與沖突,從而要求一個一切人讓渡一切權力、因而是所有人享受相同權利的社會。這個契約下的社會憑“公共意志”進行統治。如此,公民所放棄的是自然的自由,但獲得了對享有之物的所有權。盧梭將社會打造成緩和自然強力與人際關系之間的緩沖器,以作為社會強力的公共意志取代自然強力。然而,盧梭從自然法中推導出來的社會,卻會反蝕自然狀態,以致離盧梭眼中最好的階段愈行愈遠。它的好處,充其量是對最壞的私有制的一種矯正。在這里,社會為原始的勞動與自然搭起的橋梁,倒毋寧說是用繼續勞動,來回避自然。而這多少已經有對勞動不同尋常的變化的覺察,即從私人領域向人為公共領域過渡的不同,但也僅止于此而已。黑格爾意識到以契約社會構建國家在根本上就是一種外部聯結而已。

馬克思繼承了這一理路,其中尤其是盧梭以社會與個體相對待的方式。在《社會契約論》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中,盧梭兩次指出個體生存境況所存在的缺陷,即以自愛為中心的原則難以超出自身,且必然導致的是極其貧乏的狀態。因此,盧梭才得出“自我發展的能力是我們不幸的根源”的論斷。然而,經過黑格爾辯證法的洗禮,馬克思并未簡單地遵從盧梭頗具洞察力卻邏輯性不強的論斷。馬克思當然同意以“自愛”為原則的生存法則不可能達致近代自然法學派追求的社會與共同體的“最大善”,但他卻堅守了這一原則的邏輯發展,而非如洛克、盧梭那般用一個外在的輔助性原則“同情”作為構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性邏輯起點。

馬克思所使用的這一原則事實上仍然沿用的是盧梭的社會形成過程模式,區別在于盧梭將自己的推論停在了私有財產的產生,而馬克思則在盧梭關于私有財產的產生起源于個體勞動對象的現實壁壘這一論點中發現了社會的構建是通過人的感性力量產生的。私有財產作為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方式,其合理性在于“感性對象性”這一哲學依據,唯有在自然界中注入個體的人格屬性,才能使財產具有所謂“私有”(private) 的法權屬性。而私有財產的這一精神屬性的起源來自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開創的以“主體的自我意識”對“同一性”之可能的建構。馬克思批判的正是私有財產的這一精神化屬性——通過盧梭近人類學與自然發生學的描述的先行指引,馬克思以“感性”取代了這一精神性屬性。換言之,馬克思在手稿中秉持的實證立場意味著他對人與自然的“同一性”所要采取的思路應該是實踐性的。

馬克思指證了盧梭對原始的自然狀態的幻想情結是極其可笑的,因為“對整個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貧窮的、粗野的和沒有欲望的人——這種人不僅沒有超越私有財產的水平,甚至從來沒有達到私有財產的水平——的違反自然的單純性的倒退,恰恰說明了私有財產的廢除絕不是對私有財產的真正占有”?!?〕馬克思對勞動從私人領域向人為權力領域的過渡具有對歷史最深刻的洞察。他認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成其為屬人的存在,人的自然存在也才成其為屬人的存在。不同的是,在馬克思看來,這種社會情狀下的人是被剝奪了真實存在狀態的人。真實的人必須在社會之中,共產主義正是在揚棄私有財產基礎上對人的本質的真正的回歸。

現代政治社會之下以憲法為根基的形態的自我理解,揭示了其政治生活僅是手段,而真正的目標是公民社會的生活。馬克思認為,在現代社會世界中人作為公共存在的地位因此退化到作為部分存在的水平。廣泛認為屬于馬克思的一個觀點是——社會主義下的權利是多余的。權利的保護是就個人利益受到侵害而言的,而那只是階級社會的產物;社會主義不是階級社會,因此,在社會主義下就不需要權利?!?0〕在手稿中,資產階級形態下的私有財產的存在將整個零散的世界獨立的生產活動、人與自然的偶然的聯系拖進了一個滾滾向前的巨輪,巨輪所接觸到的一切都被拉進劇烈的旋轉中。而私有財產中人的異化使人的對象性本質取得一種普遍的力量,自然界唯有在成為屬人的自然時,才對人來說是存在的,社會中的現實亦如是。在此意義上,對私有制的揚棄,便是向人的復歸又前進了一步。

有人認為馬克思如此做法是受進步論傾向的影響?!?1〕但這樣就忽視了他的現實意義——落實到一個具體情境中,對“無”的否定并不就意味著“存在”,當純粹的邏輯學進入現實的時間,亦即需要在歷史的維度中重構邏輯學時,所謂的馬克思“進步論”在考慮到歷史所能提供的條件時,為世界所能提供的力量定然多于抽象的否定。

三、現代性:自然法效力的失控

現代世界的開啟,是一種新原則的奠定,是一個新的歷史支配力量掌控世界的開端。人的歷史就是自然的歷史,自然唯有對于人具有可理解性,對于人類而言才是存在的。而這一事實,正是在社會中形成的?!案鶕R克思的分析,政治經濟學思想中存在這樣一個悖論: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私有財產是由勞動對自然產品的占有、人與自然的永恒關系而合法化的。這是財產權回到資本主義生產商品和私有財產之前的一種假設的自然狀態。因此,資產階級社會的規律被認為是永遠有效的自然法則。因此,每一個與私有財產和商品交換相關的商品所有人和生產者的自由和平等被認為是人類的自然屬性?!薄?2〕

人的力量的普遍化,類本質力量的新形態在現代這一歷史階段取得統治地位,在于“勞動力”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當勞動在國民經濟學家那里成為一種商品,以及將人的本質能力卷進流通領域時,勞動也就演變成一種否定性的抽象物——勞動力。資本作為“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就是一種積累起來的勞動”?!?3〕關于資本的產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這一事實作出極為精辟的概括,“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才產生;而單是這一歷史條件就包含著一部世界史。因此,資本一出現,就標志著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4〕私有財產在進入流通領域以后,被一種普遍的標準所度量,隨之轉化成資本,資本的積累就是財富。財富從流通開始,喪失掉了私有財產的自然法源頭,同時僅止于一種單純的加法上的積累。喪失了目的歸向的財富,它的穩定性只能在于這個過程本身。

現代性(Modernity) 就其作為現代社會區別于前此各歷史階段、意識形態的社會而獨具的本質而言,在歷史現實領域中是對資本財富積累過程的無限度追求。在此過程中,勞動者只能竭力工作以獲得一份保持生存的物資?!白晕冶4妗钡脑瓌t也就異化成了對生命過程本身的追求?,F代性的一面,就是意義的喪失——這與對生命過程本身追求正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現代性如此的現象事實上也暗示著它的根基所在。積累,作為資本的“增加”,需要借助數學的基礎。在資本的增殖要求擴大生產的情況下,通過人的勞動從自然取得生產的物質資料的過程時,這兩個異質的東西之間,如何作出轉換?這有賴于新工具的出現。在阿倫特(Hannah Arendt) 看來,現代世界理解自然的典型一例就是伽利略發明望遠鏡,從此現實的自然與人的認識之間,必須通過一個工具性的東西。笛卡爾發明的解析幾何,作為一種新工具,介入了自然和勞動之間。解析幾何結合了幾何學與代數的特點,在人的理智范圍內展開對自然的計量,可計量性則必然意味著自然的均質化??档聦@一行為的總結是“人為自然立法”;黑格爾則更精辟地指出這是內向性的起點。依此展開的勞動,必然轉向一個純粹的自為存在的世界,從而缺乏與普遍的現實世界相關聯的維度。此外,可計量意味著標準的存在。洛克在論述其時空觀時,對現代世界的“標準”的判斷具有代表意義:他的標準觀念源自物體的運動,以某物運行一段的時間與距離作為衡量其他一切事物的標準——這本身就意味著標準的無標準性、相對性。更有甚者,這種相對性的標準具有吞噬一切的能力,因為這種能力是建立在數學的基礎上的,而非現實。數學上的相加或相減并不需要考慮質的不同。

胡塞爾(Edmund Husserl) 對于標準的考察在更深層次上揭露了其實質所在。他認為,直觀世界本身原是變動不居的,而對自然世界的直觀本身取決于人的興趣,人的興趣的轉換是這種現實地進行經驗的界限。即在對“使事物完美的通常技術能力,例如使直線更直,使平面更平的能力,假定了一種能力上的界限。但是技術是隨著人類的進步而進步的,改進技術的興趣也在增長,完美性的理想總在不斷地向前推進。由此,我們總是已經有一個由總能不斷向前推進的可以想象的改善構成的開放性地平線”?!?5〕胡塞爾點出了問題的實質,即在這樣的視野下,現代世界賴以自立的合法性本身就在于它的可修復性,亦即在一個真正意義上完美世界之前的可不斷進步。如此說來,這種合法性事實上要么宣布一個真理世界的不可能,要么就得宣布自身的合法性原本是子虛烏有。

馬克思的方法的意義在于,他發現一旦超出了界限,現實世界必然走向顛覆。他始終注重“社會”作為勞動與自然之間的中介的作用,也就是其作為人類力量與其對象之間的中介關系。他拒絕康德所代表的理性主義視野下“人為自然立法”所具有的單邊論證性質致使近代哲學始終游離在現實之外。應用到社會權力領域,這種異變可能帶來的效果是如現代思想界主流接受了的抽象權利觀念與隱秘的物質利益、政治暴力和種族偏見的鴻溝。人的權利應讓位于國家特權這一現象有其現實存在基礎;而黑格爾認為,人的自由會辨證地走向它的反面是現實的。自然法會從權利哲學退化到國家哲學,這是經歷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果。資本主義社會越來越傾向于將國家提升為崇拜對象并貶低個人僅為其執行者?!?6〕馬克思則始終謹守個體作為現實性的邏輯出發點,并在經歷社會化的辯證運動之后,仍然以現實個體人類發展為最終目標,國家哲學最終仍是為人服務的。當然,這一步的跨越要到《德意志意識形態》才被具體表述出來。但是手稿中的感性對象性活動的闡述,是現實個體的哲學論證前提,是現實個體得以成型的先聲。

四、結論:以現實性為方向

近代以來,在自然法統攝下探討勞動與自然關系的,黑格爾是第一個在真正意義上讓這種探討不流于任性者。在黑格爾看來,一個真實的世界是既接受了來自自然的規定,而又有人的主觀參與在里面的。來自自然的規定即自然法,人作為自然中的一個類,本身受制于自然法最普遍的規定,這是自在存在著的前提。人的主觀性所提供的將自身作為反思的內容,因而形成一個自身內循環的自為存在,正是對普遍性的否定。黑格爾的巧妙之處就在于,他所思考的主觀意義,原本只是將普遍的無規定加入一個規定性而已。換言之,自為存在本身所依據的材料仍然是普遍性。所以在整體的意義上,具體的人與因為這種規定性的介入而產生的現實世界,都要依從自然法的約束。他認為,“自然法或哲學上的法同實定法是有區別的,但如果曲解這種區別,以為兩者是相互對立、彼此矛盾的,那是一個莫大的誤解”?!?7〕

在此意義上,黑格爾的貢獻在于對“現實性”的重提。重提現實性企圖讓自然法成為不僅是一個虛構前提,而且是切切實實地對人的現實生命有強烈關懷的邏輯與真實前提?!瓣P于‘絕對者即主體’的揣測……就是把概念設定為一個靜止的點,但現實性是一種自身運動?!薄?8〕他讓此前自然規定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聯所處的一種片段式的意識與散亂的推論重新回到一個整體。自然法因此不再是僵化的推理過程,而是現實地與人相關、具有生命力且現實起作用的自然規定。而且重要的是,勞動作為一種現實的力量也從之前斷裂的、并無本質聯系的社會發展中被發現。黑格爾在主奴辯證法中論證到,奴隸地位的消除是在一種真實的勞動中發生的,“勞動消除了自然實存造成的阻礙”,“勞動是一種被遏制的欲望……勞動進行塑造。恰恰對于勞動者來說,對象具有獨立性,正因如此,這種與對象之間的否定關聯轉變為對象的形式,轉變為一個持久不變的東西。這個否定的中項,這種塑造活動,同時也是個別性本身……勞動意識就直觀到那個獨立的存在其實是它自己”?!?9〕然而,黑格爾將現實性錯誤定位在概念運動上?,F實對個體而言往往是不可理解的,人的自由因此受阻。以黑格爾的邏輯看來,中項作為真理,在自我意識的兩端,其中項為自我意識,當自我意識僵死時,那么兩端視對方為物,結果就是,物化的世界事實上是因為中項本身的死亡而形成的。自我意識的死亡,若放在時代精神的判斷中,意味著自由的喪失。

馬克思意識到了這個時代的大問題,而且他知道黑格爾的價值。他的“‘勞動’并不意味著單純的活動和成就,而是意味著辯證過程的基本特征。通過它,現實向現實性的轉變才得以開展和完成”?!?0〕在面對沒有了“中介”的頑固現實時,馬克思對感性方式的訴諸,強調了一種真實的與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在馬克思的體系里,“說一個東西是感性的,亦即現實的”?!?1〕也就是說,馬克思比黑格爾更加徹底地要求從一個徹底的無條件的前提出發,即現實本身出發,而不再訴諸理念運動這樣一個前定和諧的結構模式。感性作為一切的基礎,是每個人成其為人的關鍵,同時一種感性中對對象的構建,才是切中現實的現實力量,才能夠讓“現實成為現實性”,而非相反的發生方式。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吸收并批判了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不僅讓感性對象性成立在一個哲學邏輯結構中,而且通過人的這種特殊的與自然打交道的方式,發現了人類發展的奧秘,即通過“感性對象性的活動”獲得了人的現實發展的力量。在此意義上,人的“本質”不再是一個僵化的教條——這一發現具有兩方面的重大價值:一是對前此哲學的本質主義傾向的批判,發現了人性的可建構事實,而自然法傳統恰恰是極其強調恒定的人性論的。二是自然界通過這一方式成為“屬人”的,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的力量越大,則人類生存的領域越開闊。這事實上也就是馬克思的實踐觀。

馬克思在手稿中的論述,是符合一種真正意義的普遍性的行動觀。這種普遍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適應對象的普遍性。祛魅時代的不可逆,注定了唯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哲學才能掌握最普遍的個體。一種精英式的視角,無論是對精神或激情的強烈要求,都違反了現代世界人類日常平均狀態的現實。第二,在結構與穩定性上的前后相續?,F實世界中,激情所維持之結構,必然會反復陷入一種前后難以相續的尷尬局面,如此方式最多涉及某些個別的個體乃至個別的群體,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對守衛城邦的武士階層的德性要求,而不可能遍及整個人類群體。而馬克思在通往作為理想世界的共產主義的道路上,始終堅持的是一種以社會為中介的讓人與自然打交道的途徑。這就將整全的人類群體涵括在內了,并且使之在一種現實的境況中,保持著高度的穩定性。有趣的是,社會這一中介,既是現代性的根源之一,也是遮蔽人與自然的真實關系的形式之一。雅斯貝爾斯如此聲嘶力竭,反對社會化的生活秩序對個體的壓迫;而馬克思則在追溯一種人的本質力量的源頭的道路上,發現了同時蘊藏其中的解決方法。

然而,手稿發現了這一奧秘,卻仍試圖使用一種哲學論證的方式解決其中的問題,這也是早期馬克思著作與成熟期馬克思著作之間最突出的區別之一,后者是以政治經濟學論證為核心的。這也就是馬克思為什么之后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強調“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但在兩個階段的過渡中私有財產違反人性這一點卻始終是馬克思思考中的主題,是馬克思用以統攝不同論證方式的最深刻的洞見。這一過渡得以發生的另一要素是使否定私有制的力量不僅具有現實性、亦且精神化,換言之,伴隨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來的對人們精神生活的變革的道德論證是必要的?!?3〕正是在這一基礎上,自然法傳統在成熟期馬克思著述中的存在雖然隱微,但卻繼續發揮著影響。

猜你喜歡
盧梭洛克黑格爾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與盧梭的獅子相遇
跟著盧梭去看原始派
盧梭的思想實踐及其爭論
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由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