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當代效應研究
——基于國家文化安全的視角*

2020-03-12 05:29譚苑芳
廣東社會科學 2020年3期
關鍵詞:信眾文化

譚苑芳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宗教的總的觀點與方法的總和,不僅科學揭示了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和必然滅亡的趨勢,也客觀分析了宗教對于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的“雙刃劍效應”。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意識形態,不過是外在的異己的自然力量在人們頭腦中顛倒的、虛幻的反映,是“人民的鴉片”;但宗教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力量,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發揮著重要的社會作用,甚至“有可能產生很大的破壞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從我國國情和宗教具體實際出發,汲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制定出黨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針。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多次就宗教問題與宗教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和作出重要批示,不僅深刻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效應,也對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科學認識和處理宗教的“雙刃劍效應”,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認為,宗教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意識形態、獨特的價值體系和獨特的精神生存方式,也是對人類自然與社會現實的某種反映,也具有形成和發展的現實性與客觀性。在馬克思看來,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起源于遠古人類對超自然力量的無知和恐懼,既是遠古人類的精神信仰與生活支柱,也是現實世界苦難人類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治療,因此,宗教既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與現實性,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長期性。馬克思指出: “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同其他意識形式一樣,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的過程,天國不過‘是人的真正故鄉在想象中的非真正形態’?!雹僖虼?,宗教從起源、生成上看不僅是客觀的現實的產物,也是一種合理的、長期的社會意識存在。

但馬克思也明確指出,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人類精神存在方式,就其本質而言乃是人類自我疏離、自我喪失的某種意識,是一種“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質”,因此,宗教所呈現出來的“現實性”,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歪曲的甚至顛倒的“現實性”。馬克思這樣寫道:“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近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②,“在宗教中,人們把自己的經驗世界變成一種只是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質,這個本質作為某種異物與人們對立著”③?!斑@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了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④對于這一點,西方精神分析學泰斗弗洛伊德也看得很清楚,他認為,所有宗教都不過是一種以幻覺來消除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焦慮的手段,“所有這些宗教教義統統都是幻覺,都是無法證明的?!雹蓠R克思還以遠古人類的原始宗教為例,揭示宗教的愚昧與荒誕的本質:“野蠻的崇拜自然的迷信,身為自然主宰的人竟然向猴子哈努曼和牡牛撒巴拉虔誠地叩拜,從這個事實就可以看出這種迷信是多么糟踐人了?!雹抟虼?,“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雹唏R克思在這里之所以將宗教比之為“人民的鴉片”,不僅是基于宗教起源于對現實世界“虛幻的”“顛倒的”反映的認識論特征,也是因為宗教對個人存在、社會主流價值等所發揮的麻醉性、毒害性的社會作用。

當前,我國所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仍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也為宗教在我國長期存在并發揮作用提供了客觀的現實基礎。習近平指出:“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現實社會,而現實社會的矛盾斗爭和不平衡發展的長期性,又決定了宗教根源存在的長期性,決定了宗教存在的長期性?!雹嗔暯竭€分析指出:“由于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和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一些人思想上出現了困惑、迷茫和混亂,希望到宗教中尋求精神慰藉,這為宗教的傳播和擴大影響提供了空間?!雹嵋虼?,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必定會長期存在并發揮其作用,也必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期共存并相互作用,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我們需要挖掘宗教價值觀的合理內容,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消除其消極作用,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更好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充分肯定宗教的歷史存在和現實作用,不僅認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而且承認宗教在歷史與現實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過,從社會功能上看,宗教發揮作用的效果也可能是雙重的,既可能成為社會發展穩定的精神粘合劑,也“有可能產生很大的破壞力”。因為宗教不僅是一種人類認識外在世界的方式,也是眾多宗教信眾的精神生存方式和人生信仰。任何宗教教義和信仰所形成的價值觀,都是不同宗教信眾的精神信條和實踐準則,也是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組成部分。這種宗教價值觀既可能與占統治地位的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相兼容,成為維護當時社會制度的意識形態。馬克思曾揭示基督教對奴隸制社會和歐洲中世紀所起的意識形態作用:“基督教的社會原則曾為古代奴隸制進行過辯護,也曾把中世紀的農奴制吹得天花亂墜,必要的時候,雖然裝出幾分憐憫的表情,也還可以為無產階級遭受壓迫進行辯解?!雹夥催^來,馬克思也揭示了某一宗教的信念與價值觀若與當時的社會制度、社會核心價值觀互不兼容甚至互相沖突,則可能成為具有“很大的破壞力”甚至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因素。

這正好體現出宗教的獨特的兩重性。宗教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社會意識形態,一方面,宗教是由歷史地傳承的宗教典籍、教化傳說、戒律信條、祭祀儀軌以及教堂、寺廟等活動場所所形成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在宗教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另一方面,宗教又是一種擁有大量信眾的社會力量,具有極其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這種由宗教以及信眾所建構的獨特社會力量可能在某種歷史機緣和現實條件下會成為當時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也可能在另一些因素的作用下成為一種對抗性甚至破壞性的消極因素。馬克思深刻揭示了基督教新教對推進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積極作用:“新教幾乎把所有傳統的假日都變成了工作日,由此它在資本的產生上就起了重要作用?!彼慕Y論是,“對于這種社會來說,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別是資產階級發展階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適當的宗教形式?!币虼酥?,在近代的歐洲發展中,基督教新教不僅成為英國工業革命以來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重要的精神動力,也是激發新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前往美洲開疆拓土并最終建立“上帝的選民”之國美利堅合眾國的重要精神動力。

回顧我國的悠久歷史和宗教發展史,不難看出,我國宗教與當時社會及統治階級的價值契合度和相互認同度,不僅是衡量當時各種宗教所處社會地位的風向標,也是衡量當時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朝、“以佛為尊”的唐朝和南梁等朝代,也曾出現過歷朝歷代皇帝大肆冊封當時的宗教代表人物為“國師”的現象,還曾出現過以道教為核心的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以襖教為主體的元末紅巾軍大起義和以舶來的半中半西的基督教為教義的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等一大批宗教特色十分明顯的社會革命運動。這些案例就充分說明,從歷史上看,我國宗教及宗教信眾與當時社會主流核心價值觀的契合度、與當時王朝和統治階級需求的兼容度,不僅決定著當時的宗教和宗教信眾的自我存在方式,也決定著宗教及宗教信眾發揮社會作用的不同維度和方向。

我們不妨把視野再擴展到世界歷史和世界宗教史,也可以看到宗教作為一種具有廣大信眾的獨特的社會力量,不僅因其獨特的價值系統和信仰方式而自成一個龐大的社會集團,形成了其自身的政治目標與基本訴求,也往往是各時代的國家政權和各種政治勢力爭相利用的籌碼和工具,促使宗教統治階級及龐大的信眾或順應潮流,匡扶正義,或為虎作倀,攻城略地。姑且不論縱橫歐洲近兩百年歷史的“十字軍東征”和延禍30多年的“法國宗教戰爭”,即便是在當今世界發生的多次規模巨大的戰亂,許多都是因為宗教原因或者假宗教之名而展開的戰爭。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其著名的《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明確提出,世界未來的沖突形式可能是基于伊斯蘭教的伊斯蘭文明與基于基督教的西方文明之間的文明沖突,他的這一論斷很快因為美國發生“911事件”而得到驗證,而亨廷頓本人也因此聲名遐邇。這也說明,當宗教與原教旨主義相結合并轉向極端宗教時,宗教可能會失去原有維護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的特征和功能,就會成為國家和社會的異己力量,并對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和做出重要指示。習近平指出:“深刻理解我國宗教的社會作用,最大限度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最大限度抑制宗教的消極作用?!币嬲龅竭@一點,一方面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弘揚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的價值觀念,使核心價值觀成為宗教人士和廣大信眾的自覺追求和行為規范;另一方面要在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并用廣大信教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深講透?!贝送?,還應消除宗教在分離族群、愚化民智、妨礙革新等方面的負面作用,特別是嚴防宗教原教旨主義和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切實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宗教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意識形態,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人類文化現象,這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又一個基本觀點??v觀人類文明演進史,不難發現其與宗教發展史的同步性。歷史地看,宗教不僅本身就創造了許多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成果,也以其獨特的方式保留了人類歷史創造的許多精美的藝術精品和文明遺存。遍布世界各地的教會、寺廟等,不僅其本身就是人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美呈現,而且許多人類文明的瑰寶都是通過宗教典籍、教會寺廟等物質的、精神的遺存方式而保護下來的,這無疑是宗教對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文化傳承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因此,從文化傳承性上看,宗教文化和宗教遺存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承者,對于宗教在創造和傳承人類文明、保護人類文化遺產上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我們應該予以高度肯定。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遺存下來的各個宗教場所,不僅香火鼎盛,而且文化遺存豐富而深厚,成為中國數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者和傳承者。習近平曾對宗教文化的豐富性作過這樣的評價:“浩如煙海的宗教典籍,豐富了傳統歷史文化寶庫;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學,影響著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完備的宗教倫理,強化了某些道德規范的功能;異彩紛呈的宗教藝術,裝點了千姿百態的藝術殿堂;風景秀麗的宗教圣地,積淀為旅游文化的重要資源;內涵豐富的宗教儀式,演化為民族風情的習俗文化?!蔽覈褪澜缱诮贪l展史充分表明,宗教的發展演變不僅是宗教思想、價值和信仰的流變和積淀,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和文化傳承的歷史。

自現代以來,世界各種宗教在其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又展現出兩條與過去的宗教主流明顯不同的歧路:一是傳統的宗教踐行方式出現嬗變,不少信徒樂于選擇一種更個性化、更生活化的靈修、頓悟等形式來踐行個體宗教信仰,因而容易表現出與“邪教”相似的修行傾向;另一是各種“新”宗教思潮此起彼伏的興起以及出現宗教向極端化、原教旨主義方向轉化的傾向,導致假宗教之名出現的反和平、反人類甚至反宗教本身的現象。就前者而言,從國際上看,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多元變化、傳統宗教神職人員的分流和宗教信眾的多元化流失現象,導致一些宗教信徒采用更個性化的方式來滿足宗教信仰需求,一種以個人體驗、個性修煉為特征的宗教信仰趨勢蔚然成型;與此相呼應,我國傳統的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等也呈現出某種明顯的面向人間化、生活化的轉型。就后者而言,自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貧富鴻溝的加深以及科學技術多面性效應的凸顯等多種因素,不僅在國際思想界帶來形形色色的反理性主義、反現代化和反科學思潮,也誘發了一些深入干預個人私生活的“新宗教”大行其道,并使不同宗教內部或多或少地出現了宗教極端化和向原教旨主義回歸的現象,成為當下危及國家文化安全、社會和諧發展與世界和平進步的“端口”與基因。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各宗教內部出現的宗教極端化傾向及與原教旨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結盟的趨向,雖然還不是當今世界宗教發展的普遍潮流,但其對國家安全、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和人類文明的危害性極大,已成為當今世界令人切齒的“反文明”、“反人類”的惡性樣本。就其“反文明”而言,我們不僅看到了因為宗教極端化、民族化而導致的戰爭對國家安全、社會生活等造成的危害,也看到了宗教極端派對人類文明成果的踐踏甚至對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直接毀滅。一個極端的例子是,炸毀舉世聞名的巴米揚大佛這樣毀滅世界文化遺產的極端行為;就其“反人類”而言,僅舉一例即可說明。還有宗教極端主義者動員其信眾特別是挾持婦女、兒童充當“人肉炸彈”,曾經出現過“人民圣殿教”裹挾信眾集體自殺慘劇,這類事例都表現出一種明顯的、極端的反人類、反宗教信仰本身的特征。因此,基于國家安全因素的考量,我們需要在肯定宗教對人類文明發展和人類文化傳承所做的突出貢獻的同時,還要堅決反對宗教的極端化傾向和宗教原教旨主義,對那些打著宗教旗號的極端主義和暴力恐怖活動要嚴厲打擊,毫不手軟。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暴力恐怖活動漠視基本人權、踐踏人道主義,挑戰的是人類文明的共同底線,既不是民族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p>

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的理論深刻揭示出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也揭示了當今世界各種宗教的發展契機與發展趨勢。在馬克思看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開啟了資本主義的普遍交往和開拓世界市場的進程,也開啟了當前洶涌澎湃的全球一體化發展潮流。雖然從本質上看,任何宗教自其產生起就具有著從自發到自覺的宗教傳播擴散和宗教國際化擴展的內在沖動和集體意志,但從現實性上看,西方基督教及其分支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可謂更加急切、更具滲透性,因而也比世界上其他宗教更具成效和影響力??梢?,從國際傳播性視角看,宗教本身就是一種國際性現象,既可能促進世界上不同民族信眾的跨文化交流,也有可能因宗教原因引發危害國家安全的重大風險。

就宗教本身而言,近代以來宗教特別是西方基督教宗教的發展與變遷,一方面與國家-社會演變的進程相協調,表現出宗教教義與國家理念的互動促進;另一方面則與全球一體化的進程相契合,表現出跨國家、跨地域和跨文化的全球化傳播特征。前者意味著宗教的價值觀和宗教文化自身需要不斷地調整,使其教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既要因應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變動不居,也要契合社會主流的核心價值觀,主動抵制各種宗教的極端化和原教旨主義傾向;后者則意味著宗教在跨國界、跨民族、跨區域和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可能引發出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原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差異,引發由“文化交流”到“文化沖突”等不同程度的“刺激-反應”,甚至引發出宗主國與殖民國之間的“文化入侵”和“文化抵抗”的沖突效應。正是在因應世界歷史轉變而導致的全球化潮流、因應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生發的宗教國際化傳播與跨文化交流所帶來的文化入侵、價值滲透和意識形態顛覆等緊迫問題時,國家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乃至于國家政治安全等就提上各個國家和政府的議事日程。

因此,基于我國國家文化安全的視角來考察宗教問題和人們的宗教信仰,就會發現,一方面,宗教自其產生之日起就天然地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屬性,我國歷史上出現的“達摩東渡”、“唐僧西行”以及“鑒真使日”等案例,說明宗教曾是歷史上不同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典范樣本;另一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歷史發展與演變的路徑以及基督教徒所長期秉持的狂熱的宗教傳播與信仰版圖擴張的使命感,既在歷史上演化出馬可波羅、利瑪竇等歷經千辛萬苦前來我國傳教并推進中西文化交流的案例,也在現實上對我國本土產生的、與我國傳統文化相契合的各種傳統宗教帶來較大的沖擊,對我國民眾的宗教信仰取向、社會價值體系以及個體心理重構等帶來嚴峻的挑戰和威脅,影響我國的國家文化安全。此外,在世界格局風云激蕩、文明沖突日趨白熱化的今天,針對我國的外來宗教傳播往往伴生著宗教地下傳播的非法形式和宗教極端主義思潮的滲透等現象,這些關涉我國社會管理和國家文化安全的重大議題,若與敵對勢力推行“顏色革命”的顛覆計劃合謀,勢必對我國國家安全帶來重大風險,決不能等閑視之。

因此,在應對宗教極端勢力對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造成威脅的重大是非問題上,我們一方面要尊重世界范圍的宗教交往和文化交流,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做到彼此尊重,交流互鑒;另一方面也要慎重看待宗教跨文化傳播與交流中的復雜因素,既要堅持我國宗教同外國宗教不存在隸屬關系,我國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支配的基本憲法原則,本著“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滲透、打擊犯罪”的宗教工作方針,防止、抵御和打擊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傳播對我國進行滲透顛覆、挑撥民族矛盾、推行顏色革命的陰謀,也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對于破壞國家安全、破壞民族和諧、破壞公民正常生活的宗教極端勢力采取堅決措施予以打擊。

顯然,應對基于外來宗教跨文化傳播所引發的國家文化安全挑戰,需要遵循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貫徹黨在新時代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既要基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想尋求宗教價值、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我國主流文化的契合,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也要貫徹國家利益、國家安全至上的原則,對一切危害國家文化安全以及國家整體安全的宗教極端化思潮、宗教原教旨主義以及敵對勢力打著宗教旗號干涉我國國家主權的行為等,要提高警惕,嚴加防范,堅決打擊。因此,基于我國文化傳統、宗教語境和管理智慧,探索和尋求一條宗教中國化、宗教本土化的發展模式與成功經驗,構建宗教服務于國家文化安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發展路徑,仍然是我國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要解決的重要而迫切的現實任務。

①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77、170頁。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頁。

④⑦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頁。

⑤ 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弗洛伊德文集》(第5卷),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年,第182頁。

⑥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49頁。

⑧⑨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第261~262、263~264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18、124、97頁。

猜你喜歡
信眾文化
文化與人
服務信眾與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探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誰遠誰近?
不該舉手時別舉手
印度“神廟”:保佑美簽
世界末日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