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媒體融合報道中新聞倫理道德的失序

2020-03-17 09:22潘思琴
今傳媒 2020年2期
關鍵詞:失序傳統媒體

潘思琴

摘?要:智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通過融合轉型來拓寬新的媒介形態與業務領域,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違背新聞倫理道德的行為,本文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分析傳統媒體融合報道中出現的違背新聞倫理道德的行為,以期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傳統媒體;融合報道;新聞倫理道德;失序

中圖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2-0028-03

“補救性的媒介并不比最初的媒介本身更能‘無噪音地解決問題。相反,他們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帶來的‘噪音比帶走的要多——通過提供一個陷阱而不是絕對的進步?!北A_·萊文森認為,當新興媒介出現彌補了既有媒介的某一問題的同時,或許也會帶著“陷阱”,造成新的問題。隨著時代發展,技術革新豐富了媒體形態,傳統媒體隨即也轉型發展,利用各個渠道生成各種形態的新聞產品,既要符合新聞職業道德,又要蘊含傳播渠道風格,這兩者之間“度”的把握至關重要。當新聞工作者內心的“度”把握不好,亦或者內心的那秤桿偏向一頭時,則會導致新聞倫理道德的失序,影響公共輿論的導向,降低主流媒體的公信力。

一、傳統媒體融合轉型下的新聞報道

技術創新給傳媒行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在這個聲稱“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在智媒體時代,面對嚴峻的發展態勢,傳統媒體只有深入融合轉型,形成更多形態的媒體產品,才能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2014年被稱為“中國媒體融合”元年,傳統媒體紛紛通過探索全媒體采編系統拓寬媒介形態、生產多種內容產品。如今傳統媒體通過融媒體采編系統可以實現多種媒體產品形態的生成,實現多類型的新聞產品。微博、微信、客戶端平臺是傳統媒體改革轉型,實現多種媒介形態傳播的渠道,通過“兩微一端”平臺傳播二次生成的內容產品,能夠提供多形態的新聞媒介產品。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矩陣能夠實現多渠道的傳播,加強與用戶之間的互動與粘性。傳統媒體深化融合,通過移動互聯網生成多種形態的內容產品,拓寬了自己的業務領域,利用新興技術不斷深化融合,形成多形態的新聞產品矩陣,以此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然而在融合報道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違背新聞倫理道德的現象。

二、傳統媒體融合轉型中新聞倫理道德的失序??新聞倫理是在長期的新聞活動中形成的對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的行為準則、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的總和,“新聞倫理更強調新聞工作者和媒介機構在新聞道德諸因素 (道德誡命) 發生沖突時的理性抉擇原則”。在新聞原則性問題上做出選擇時,常常體現出新聞工作者的新聞職業道德水平。

技術創新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媒介形態的多樣性,通過移動互聯網可以實現新聞的實時傳播,傳統的“先把關,再傳播”,逐漸變成“先傳播,再把關”的新聞生產機制,因此造成了很多虛假新聞、反轉新聞的出現。一些媒體為了與其他媒體爭時效、搶新聞、博關注,一些記者為了獲取個人利益、追求商業利益而枉顧新聞道德,造成了新聞傳播中新聞倫理的失序。

(一)過分夸張的“非新聞體敘事”

傳統媒體在全媒體轉型發展中,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推波助瀾,開辟了“兩微一端”的新聞傳播平臺,微博、微信、客戶端有著各自的平臺優勢,為了吸引更多用戶的關注,一些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存在過分夸張新聞事實,以“非理性”的敘事思維進行新聞報道的現象。

首先,一些傳統媒體在進行二次新聞生產時,在“兩微”平臺中出現了很多的“標題黨”,用夸張的方式搞噱頭,博取受眾眼球。例如,《提醒!22歲小伙和女友相聚后雙雙住院,竟是因為……》,報道內容是兩人因為親吻傳染了疾病;《可怕!南寧一出租屋傳出惡臭!房東進門一看傻眼了》,報道內容是租戶離開前留下一堆垃圾在出租屋內;《崩潰!5歲男孩哭著要隨媽姓!只因他爸的姓是這個》,報道內容是一個5歲孩子因為隨父親姓“茍”,鬧著改姓……很多本來似乎并沒有那么夸張的新聞被“標題黨”給獵奇化。一些傳統媒體通過這種帶有夸張性的標題、震驚的語氣來增加獵奇性,吸引用戶的關注,新聞倫理道德以新聞的真實性作為重要基本原則,新聞標題的過分夸張和獵奇,一方面,為了點擊流量違背了新聞倫理;另一方面,過度消費受眾的好奇心,使媒體的公信力降低。

除此之外,在新聞敘事的過程中,出現了過分夸張的“非新聞體”敘事。例如,《32歲英語老師得怪病,三年只做飯不吃飯!女兒做了一件事,讓醫生都點贊……》的新聞,該新聞是關于世界炎癥性腸病日的主題報道,用了一名叫田靜患者的經歷作為主要內容。文章開頭就奠定了一種溫情的基調,開始了溫情敘事的過程:“庭庭一開始總是問‘媽媽,你為什么不吃飯?”“飯菜上桌時,庭庭都用渴望的眼神看著田靜,希望媽媽也能吃一口?!薄吧踔列履?、圣誕節、生日,她許下的愿望都是:媽媽和我們一起吃頓飯?!蔽闹卸啻芜\用了這種“非新聞體”的感性敘事方式,給用戶呈現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新聞職業道德要求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不偏不倚”,在新聞產品的創作中,當記者過分帶有情感性的敘事,就偏離了新聞寫作,這種“非新聞體敘事”無形中影響了用戶閱讀報道的態度,甚至影響用戶輿論的形成。

(二)新聞來源模糊不清、把關不嚴

作為一種不需要強力執行而依靠自身道德意識起規制作用的道德規范,新聞工作者的倫理意識一旦弱化,在新聞傳播活動中自我約束性降低,會出現很多違背新聞倫理道德的現象。由于新媒體基本實現了新聞的實時呈現,為了“不落人后”,保持自身新聞的時效性,一些傳統媒體在“兩微一端”上非常容易出現轉載新聞不標注新聞來源、不核實新聞真實的情況。

不標注新聞來源是對其他媒體勞動成果的不尊重,“改頭換面”重新將新聞包裝,便以自己媒體的名義推出,侵犯了其他媒體的權益,是自身倫理意識弱的體現。2019年4月一條關于舉報河池官員涉嫌違紀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某媒體首先聯系視頻發布者進行核實。4月15日在其微信公眾號原創發布了《河池一官員打牌賭博,還讓女副鄉長按摩?紀委已介入調查》的新聞,這條新聞發出后引起了公眾的關注,隨后,騰訊新聞、新浪新聞等紛紛轉載了這條新聞。4月16日,某網站社會頻道也轉載了此條新聞,全篇內容與此媒體4月15日發的內容基本一致,然而新聞成了“某網北京4月16日電”,全文沒有提到新聞來源,作為某報社的官方網站,某網站在新聞來源的標注上也出現過“改頭換面”的新聞,新聞倫理意識弱化造成了網絡上新聞媒體間的“借用”行為,轉載卻不標注新聞來源的現象在網絡平臺上隨處可見。

除此之外,對新聞源的把關不嚴,造成了虛假新聞、反轉新聞的出現。傳統媒體在“兩微一端”的互聯網平臺上與自媒體的競爭非常激烈,為了在網絡端上獲得更多受眾的關注,爭取時效性,一些傳統媒體對新聞源的把關力度低,忽視對新聞事實的核實。2019年5月20日,多家媒體發出了標題為《中美貿易戰?;?!止戰!》的新聞,隨后新華社馬上澄清,該新聞是2018年5月20日新華社的舊聞,是一條虛假新聞,然而這么多發布新聞的新聞媒體,竟然沒有進行核實,傳播不實新聞,一些傳統媒體在擴展業務形態時,對新聞真實的把關不嚴,因此出現了這一幕幕新聞“鬧劇”,造成網絡上虛假新聞、反轉新聞的蔓延,長此以往,傳統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影響力都會被折損。

(三)帶有“審判性”“偏向性”的語言使用??新聞媒體在報道事件時要保證其客觀性立場,帶有偏向性、指責性的語言使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出現媒介審判的行為。所謂媒介審判,指媒介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用道德規范來“審判”法律問題,影響司法審判。特別是在一些法律案件中,媒介審判煽動公眾情緒,新聞報道帶有偏向性,使公正的天平向一邊傾倒。在一些案件中,案件尚未定論,一些媒體便站出來發出偏向性的聲音,煽動公眾情緒。2018年的劉某某案,事件未出結果,但一些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中都出現誤導性的詞語,例如,美國警方決定不起訴劉某某后,某傳統媒體發布了一條題為“劉某某律師發聲明:一切都是自愿的,女方多次索要錢財”的微博,稱女方在幾次通話和短信溝通中反復索要錢財。且不說案情仍未有確切定論,在新聞報道中作為媒體采用當事人的辯護律師的語言本有具有偏向,并且在這條新聞中,完全是站在男方立場上,語言對女方完全不利。盡管案情并不明朗,但是傳統媒體若違背了客觀性原則,就失去了其權威性與公信力,傳統媒體在融合轉型中出現審判性的語言,讓媒體輿論監督的責任弱化,損害公眾利益。

三、傳統媒體在轉型中的新聞倫理的維序

(一)促進媒介環境的有序發展

媒體行業要形成新聞倫理約束的媒體環境。首先,健全法律法規以形成良好的新聞行業倫理規范,重視法律法規的滲透教育,例如,以《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來規范新聞工作者的行為,形成良好的媒介風氣,使成形的法律法規與無形的道德規范共同作用,促進媒介環境的有序發展。其次,形成行業間的互相監督。在網絡環境中,傳統媒體應對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進行監督并引以為戒。最后,媒體內也要相互監督,對違背新聞倫理的行為要勇于承認錯誤,擔起責任,傳統媒體在網絡環境下更要維持自身的公信力,樹立良好的媒介形象。

(二)掌握好衡量新聞職業道德的稱桿

追求新聞真實不是要等到事件的真相公布后再進行新聞報道,而是要在新聞報道中不斷對新聞來源進行核實,特別是在網絡傳播環境下,傳統媒體更要重視對新聞來源的核實,在新聞發布前,通過各種渠道對新聞進行核實。而對暫時無法呈現出事實真相的新聞進行傳播時,不偏頗任何一方,保持中立的態度,不跟風發布未經核實的新聞報道,不發表煽動公眾情緒的語言或意見。傳統媒體要以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來規范自身,做好新聞的把關工作,以新聞職業道德作為“稱桿”,來規范各個傳播渠道中的傳播行為。

(三)重視新聞工作者媒介素養的培養

傳統媒體在吸收壯大媒體隊伍時,要注重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媒介素養。首先,對新聞工作者進行理論方面的培養。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行動指南,學習《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用理論知識促進新聞工作者新聞倫理意識的提高。其次,注重新聞工作者反思意識的培養。培養反思意識是讓新聞工作者學會“吾日三省吾身”,懂得反省自身的人,才能更好地認識自身的不足,更好地確認改進方向和前進方向。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媒體更不應該像部分自媒體一樣忽視新聞倫理,敢于自我批評、自我反省,是正視自我的體現,也是新聞倫理意識提高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江作蘇,孫志鵬.倫理的彷徨:逆全球化思潮與媒介倫理情緒化語境的分析[J].新聞大學,2018(1):42-49+149.

[2]?季為民.新聞道德、新聞倫理相關概念的溯源與解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24(12):108-120.

[3]?劉娟娟.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倫理道德研究[J].新聞戰線,2015(18):63-64.

[4]?陳力丹.新聞從業者對職業道德的無知和淡漠令人愕然——對照《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談近期幾起新聞倫理事件[J].新聞記者,2015(8):4-10.

[5]?(美)保羅·萊文森著.熊澄宇等譯.軟邊緣:信息革命的歷史與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11.

[責任編輯:艾涓]

猜你喜歡
失序傳統媒體
短視頻對傳統媒體主流價值表達的推動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傳統媒體仍是一座富礦(焦點話題)
在失序中選擇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實現融合與發展
培養多面能手 提高綜合技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