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儒觀今 大道正行

2020-03-24 09:44張立文陳欣雨
貴州文史叢刊 2020年1期
關鍵詞:儒學

張立文 陳欣雨

陳欣雨:張先生,您一生都在研究傳統哲學,在您看來,歷時千年的儒學是什么樣態的?

張立文:儒學的生命與發展皆在于日用,因此儒學是活的,是不斷日新,與時偕行的,有益于身心,至善至美的。

陳欣雨:張先生,中華文明歷經千年,陶冶出獨特的民族品格,其中儒學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集中體現。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中國人乃是由孔孟儒學教化出來的道德良民。因此,您是否可以談談,就傳統而言,儒學的價值體現在何處?

張立文:儒學的價值體現于多個方面,比如習總書記近年來所提倡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都源于儒家思想,如今已成為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牢固積淀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中。

講仁愛,毋庸置疑,“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國人文化基因的精神內核。重民本,儒家作為入世哲學,學而優則仕,儒家在國家施政方面,主張實行仁政,民為國之本。得民心則國治,失民心則國亡。君王只有處理好與民眾的關系,才能治國富民。守誠信,誠信是儒家重要的倫理道德范疇,與“仁”“義”“禮”“智”等形成主要的價值取向?!罢\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說明“信”是天道的本然,人道的必然。崇正義,儒家所強調的“義”,體現出一種奉獻精神,在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生活中做公正、合理的價值評價?!罢湔x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即在義與利的關系中,先義后利,以義制利,主張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這種義利觀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尚和合,“和合”自春秋戰國時期便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中,涵攝儒、道、墨、法各家的普遍文化精神,在四書五經中均有所見,成為百家“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易傳·系辭下》)的普遍認同。正因為如此,“和”則具有了濃厚的人文氣息。最后求大同,《禮記·禮運篇》中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同社會便是中國古代先圣先賢的價值理想和價值目標。

在我看來,儒學現代價值還體現在孝老愛親、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實事求是四個方面。

一、孝老愛親。如果說“仁”是儒家文化的最高理念,那最具有社會生活實踐意義的便是孝。孝權是以父權為中心所漸漸形成的鞏固家庭組織秩序的道德觀念?!秶Z·周語》言:“孝,文之本也”,這里的文即禮??鬃臃Q“弟子入則孝,出則弟”,他把孝悌作為人所具備的基本德行。于家孝悌,才能于國忠信。在《論語》中,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弊釉唬骸吧?,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倍佑螁栃?。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孟子進一步闡釋孝之深意,一為“然后盡于人心”;二為“親喪,固所自盡也”;三為“夫泚也非人泚,中心達于面目”。孟子以孝貫通德性,并以此作為堯舜之道的核心?!皥蛩粗?,孝弟而已矣”,“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孟子將舜作為孝子的代表,認為他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如果能夠做好孝道,那么社會穩定就有了最大的人倫前提。正如《論語》中講“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保ā墩撜Z·學而》)孟子講“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因此,孝道是人在社會中保有和平心態的基礎。

二、天人合一。在《周易·系辭傳》里從往昔圣人作《易》以順性命之理,繼而講到天、地、人“三極之道”或“三才之道”。其中天、地共稱“天地之道”,萬物天生之,地成之,生生不息的乾需要厚德載物的坤以成就其道?!吨t卦·彖傳》言及:“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币虼苏怯刑斓亟s緼,陰陽和會,才有萬物生;剛柔相摩,健順相融,才成其人道。而天道和地道,匯通著天地的陰陽柔剛,在天地之間所立的人道,秉承著在儒家看來人性最光輝的品德——仁與義。天地萬物存在的意義在于它對人的價值,“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禮記·禮運》),因此天人合一是傳統儒學的最基本認知?!疤臁笔怯猩獾?、生生不息的、與人共為一體的。

三、知行合一。知行關系是儒家一直關注的核心問題,知與行并提始見于《左傳》和《尚書》?!蹲髠鳌费约啊胺侵畬嶋y,將在行之”,《尚書》認為“非知之艱,行之惟艱”,都論及知行難易問題?!洞髮W》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領八條目即是知行合一的過程??鬃釉唬骸吧?,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保ā墩撜Z·季氏》)將“知”分為“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和“困而學之者”。入宋以后,知行關系的探討更加深入,程頤提出知先行后,“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顏子所好何學論》)。朱熹主張“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王陽明則集眾家之說,“知”和“行”互為表里,“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在此基礎上,要注重躬行實踐。王陽明指出:“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薄爸切械闹饕?,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薄爸铝贾本褪菍⒘贾瀼氐綄嵺`中,實現知行合一。王陽明認為“一念發動處便是行”,這便是對道德有高度自覺,做到慎獨。

四、實事求是?!皩嵤虑笫恰痹趥鹘y文化的血脈,一直滋養著國人的精神。其最早出自于班固的《漢書》,提及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某種程度上講,“實事求是”同于“格物致知”“即物窮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禮記·大學》)。探尋事物的本質,又與“知行合一”一脈相成,“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傳習錄》)。因此,實事求是到了清代,更是被“考據學派”推崇為經世務實的治學方法,力求通過嚴謹考證來恢復經學本義。后曾國藩等人力求實學治國,致力推崇實事求是。因此,實事求是為國人提供了最切用的精神食糧。

當前,人類面臨著此起彼伏、錯綜復雜的嚴峻挑戰,當我們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危機、霧霾困擾、氣候變化的威脅,若要金山銀山,必先要綠水青山,人類選擇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生產生活方式,而不走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捷徑;在有嚴峻社會沖突的地區和國家,人民深陷在水深火熱的戰爭、動亂之中,“悲莫悲兮生別離”,他們無限悲慘地背井離鄉,到處逃難,以致葬身海底,其最急迫的愿望是結束戰爭、動亂,謀求安居樂業。在不斷遭受恐怖活動環境下的人民,整天擔驚受怕,惶惶不可終日,最殷切的愿望是和解、和平,過上安寧的生活。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民,最希望脫貧,有吃、有住、有工作,過上富足無憂的生活。在全球經濟低迷、貧富和南北差距拉大的情況下,出現反全球化的聲音,他們不認同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技進步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而回到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孤立主義,但全球人民訴求經濟全球化,渴望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更加包容、有活力、可持續。在人際關系緊張,人們被私利蒙蔽,“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氛圍中,人類迫切希望人人修德、養德、敬德、畏德、行德,構建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天下和合的道德命運共同體。在“互聯網+”的新時代,人心躁動,“躁則神夭”,煩躁、焦慮、憂郁而生精神危機、信仰迷惘。信仰是人的特殊價值需要,是對某種價值理想境界的崇拜和敬畏,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也是一個贏得全球人們信仰的價值理想境界,以及各文明間共同尊崇的價值觀,以融突和合各文明間價值觀的差異。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人民的呼聲,全球各民族的訴求,人類共同的愿望。

不容樂觀,當下依然危機四伏,恐怖活動、難民危機、氣候變化、金融危機等陰云未散;冷戰思維、強權政治、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持續蔓延;人與自然沖突的生態危機、人與社會沖突的人文危機、人與人沖突的道德危機、人的心靈沖突的精神危機、文明之間沖突的價值危機等威脅不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宗旨,協調、化解各種錯綜復雜的沖突、對抗,而達尚和合的目標。天地自然、草木禽獸、民族國家、人民大眾,都是實存的生命體,應遵循“和實生物”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共生和生原理;政黨集團、宗教派別、民族種族,沖突各方,應按照“和而不同”的“道并行而不相?!钡墓蔡?、和處原理;國家制度建構、人民價值確立、邏輯方式培養應根據“己欲立而立人”的共立、和立原理。這是人類之所以生存和持續存活的根源,也是和生、和處、和立、和達之所以能實施的基礎。唯有如此,才能通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千年儒學的智慧為使得世界聽到了中國聲音,這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集中體現,更是話語自信的體現,實現了“文化自覺”的思想轉變。儒學點亮了全球人民心里的明燈,照亮了人類未來發展的道路,更開出了人類新時代的新生面。

陳欣雨:張先生,您提出和合學已近三十年,根據您的界定,和合乃是針對不同沖突矛盾所提出的化解之道,它是順時而動,應事而變的?!兑捉洝るS卦》,其下卦以陽生震而動,上卦以悅象澤而隨,彼此相孚,隨順其時。而和合學正是以別樣的思想形式在傳統文化歷史長河中順勢而生,順時而成,歷古今而閱中外,體生死而悟天道,得以永呈動而悅、悅而隨之像。故和合學的本體既是一個動態的生生過程,又構成一個完整的和合體。它并非一個封閉的系統(唯一指向性),沒有一個如黑格爾一樣的“絕對理念”,也不同于柏格森的“生命沖動”。它的元性品格是“和合起來”,沒有一個確定可描繪(可想象)的終極狀態,卻在中國文化與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作為您哲學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內容,您能不能講一下和合學思想產生的來源和過程?

張立文:八十年代末我提出和合學的主張,從思想脈絡上來說,第一點,它有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當時我提出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從各個思想家當中梳理出一個新的哲學思維方法,然后我想把中國哲學范疇做一個系統的梳理??v觀歷史,董仲舒的天人關系是核心話題,然后魏晉時期是有無關系,到了宋明理學就是理、氣、心、性關系為核心話題,這些概念的梳理對我有很大的啟發作用。在我看來,每一個思想的發展都是概念的發展。那么到了今天,哲學應該怎么發展?于是就思考出這樣的一個問題。第二點,到世紀末,我當時覺得很興奮,一個人的人生能夠遇到兩個世紀的轉化,一個是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另外就是遇到了千禧年。人活千歲是不可能的,在有生之年能遇到千年之喜,對人生來說,是很難得的機會。我考慮既然是世紀之交、千年之交,今后人類的走向在哪兒,人類的二十一世紀會遇到什么問題,如果我能把問題梳理清楚,然后提出化解問題的方法,可能是我對人類發展有了一點自己的看法。所以當時我就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特別是兩大陣營,蘇聯和美國,冷戰結束以后,究竟怎么辦?我思考出了五大沖突和五大危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心靈、人與文明;生態危機、社會危機、道德危機、精神危機、價值危機。在梳理了五大沖突和五大危機以后,我就在想怎么來解決?這個是刺激我思考問題,思考和合學很重要的契機。我梳理了所有的中國哲學范疇,又在中國哲學中尋求核心范疇、話題、概念。我想到宋明理學融合儒、釋、道,大家莫衷一是,各持一詞,結果程顥提出了“天理”。我從邏輯結構論再到傳統學,討論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把中、西、馬融合起來。有人提出兼容并蓄、綜合創新等,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既然宋明理學落到“理”上,我們碰到中、西、馬,也得落實到一個概念上,從而體現時代精神,化解沖突。我最終尋覓到“和合”這個概念。有人就說,理學的“天理”古代就有,那你有什么創造?“和合”本來就有,也不算創造。理學成為一種學,一種學術,《禮記》上講天理、人欲也好,但沒有提出一個理學的哲學體系出來。過去有“和合”,現在我亦可把此概念變成一種學問、一種理論、一種學說,由此我便提出了和合學。

而和合學怎么展開,怎么提出三個世界,這同新人學有關系。人學,實際上就是整個世界是人的一個創造。我們總引用張載所言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么怎么為天地立心?這里提出來以人為核心,人是會自我創造的和合存在。首先講人的生存世界,然后是意義世界,最后是可能世界,這三個世界也是新人學的一個延續和發展。我從《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到《傳統學引論》,到《新人學導論》,一直到和合學,這也是邏輯的發展。如果說沒有傳統學的討論,也就無法構建起和合學。第二個,怎么建構一個和合學的體系?我的思路從《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到《傳統學引論》到《新人學導論》,一直到和合學,這是自我的發展。這當然有一個很大的基礎,就是我已經搞了《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把中國哲學的范疇做了系統的排列。

陳欣雨:張先生,正是由于儒學的熏陶,中華民族才會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提出“協和萬邦”的應對策略,這不僅是歷史使命的賦予,也順應著時代的發展。按照和合學的進路,請問如何以和合生生之道論儒學愿景?

張立文:在我看來,以和合生生之道來論儒學愿景,它并非是籠統的一鍋粥,也非一勞永逸的小作為,我可以從人心、家庭、人際、社會、世界還有天地等幾個層面來說。

其一,以人心和善作為和合生生之道的修己基礎。心,在古人看來,并非單單的人體器官,心之官則思。我們一切的善惡皆由心而起,一切的美丑皆由心而發。所以儒家修身先要修心,佛教戒貪嗔癡念皆為心念,道教長生之法皆從養心始,故人心若能夠保持和善,乃是萬事合樂的基礎。

其二,以家庭和睦作為和合生生之道的倫理單位。由于中國向來是以血緣宗法關系作為親疏的原則,欲要研究中國之社會,必先注意到中國之家庭。古來家風家訓的沿陳,即是整個社會的倫理保障。它是一輩輩人將其人生體驗、社會經驗以及生命感悟等寓于對后輩的期許中,從而實現“軌物范世”之家族期待。而未來家庭究竟是怎樣一個形式,可進一步思考。如何使家庭和睦,夫妻是家庭的主心骨,夫妻和睦,推而廣之,千千萬萬個家庭和睦,家國結構的國家也會和睦安定,社會和諧有序,這是基礎。家和萬事成,而家庭生活,天天柴米油鹽醬醋茶,免不了意見相左,有矛盾沖突該如何解決?這就需要做到互相謙讓和忍耐,互相包容和體諒,從而實現生活美滿幸福。

其三,以人際和順作為和合生生之道的德行外顯。儒家在《論語》中多次提及如何體現儒家風范,即是在平時為人處世中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作為行為尺度。君子并非恃才傲物,更非驕傲自滿,而是以謙遜謹慎而保持和順之態,以變通寬容應天順人之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夠保證萬事通順。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惟有謙卦每爻皆為吉,無不利,這也說明了先賢對謙德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認知。

其四,以社會和諧作為和合生生之道的社會理想呈現。從字面上講,和乃眾人皆能滿足糧食,滿足物質所需。諧乃人人皆有話語權,實現言論自由。而中國作為多民族、多信仰的國家,更是需要秉承儒家的和而不同理念,實現民族、信仰間的融突和合。在歷史上,無論是本土道教,還是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或基督教等,都試圖以自我的方式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比如儒道相合的民間信仰、儒佛相交的禪宗、儒耶相合的索隱易學等等,正是因為有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品性,才能夠使得整個社會和諧發展。

其五,以世界和平作為和合生生之道的全球關懷?!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新紀元開創之際,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發展的趨勢,傳統儒學的智慧更是凸顯出獨有的魅力,和合升華成中華民族傳統的世界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昭示天下,將具有久遠的意義和共同的價值,體現在其自身所具有的時代創新性、人類的愿望性以及命運的航向性。

其六,以天地和合作為和合生生之道的終極追求。天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無論是天地之間的自然與人類,國家民族還是宗教黨派,都以融突和合的生命體而存世。緣由多元多樣,才呈現出精彩紛呈的世界。惟有秉持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的原則,才能夠促使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人類社會也獲得“日新之謂盛德”的原動力,獲得人生意義和終極關懷。

陳欣雨:張先生,感謝您如此詳細的解說,確實如此,世界文明的發展之路并非坦途,如今全世界人民面對的是共同社會危機和挑戰,如何建設自然、和諧、文明、健康的世界,捍衛全人類的文明共同體,這是所有人的分內之事?!吨芤住分v“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國家安泰和順,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中國先人的理想。我們當代人更應該志存高遠,承擔起這一代人的文化自覺,實現真正的文化復興。

張立文:中華民族作為文明古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軍事等方面,在世界舞臺上具有領先地位和強大的話語權,吸引了各地區、各民族、各國的留學生,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或曰儒家文化圈。特別是唐朝,已經成為了當時全球的文化強國,建立了影響深遠的國際影響力,乃至如今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還稱為“唐人街”。而近代以來,中國落后挨打,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思想文化話語權逐漸喪失,話語自信轉為話語自卑,甚至出現“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言必稱希臘”,照著西方話語、范式講中國哲學、文化、思想,而不能自己講、講自己。若不能掌握話語權,那么在世界舞臺上便會失聲,如果當下能夠以儒學建立話語權,實現話語自信,這不僅體現了文化大國的思想根柢,也昭示了整個國家命運的走向。

責任編輯:王堯禮

猜你喜歡
儒學
試論揚雄《法言》對儒學的發展
周禮與儒學的機理
儒學交流在路上
經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有效備考之經典考點的深挖——以儒學為例
宋代儒學對漢唐儒學的突破
什么是儒學之本
從儒學領悟經營之道
2010年出土儒學文獻研究綜述
制度儒學中的孝治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