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德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2020-03-31 13:21郭明亮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1期
關鍵詞:德州市高質量發展競爭力

【摘 要】 本文闡述了新時代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分析了德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推動德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以科技為支撐,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以農民利益為紐帶,加大產業融合力度。

【關鍵詞】 農業;高質量發展;競爭力;德州市

一、新時代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

1、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保證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農業作為三大產業之一,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地位至關重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已經由過去追求數量和速度向追求質量和效益進行轉變,農業經濟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刻不容緩。雖然說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但是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農業效益不高、發展粗放、供給結構不優、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等差距依然存在。只有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才能保證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更加富有彈性活力,從根本上保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2、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重要保障

在十八大報告中我國首次提出了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這既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行動指南,同時也是我們黨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黨中央對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進行了清晰擘畫。從時間來看,距離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已經進入倒計時,但是從現實來看,農業農村依然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廣大貧困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農村,脫貧、返貧壓力依然存在。農業是農村的產業,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能夠更好惠及廣大農民,為長期徹底消除貧困,實現兩個百年目標提供重要保障。

3、是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基礎。對農村來說,產業不僅包括農業,而且還包括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類產業。但是從根本上來說,農業仍然是基礎,農業強不強,農業發達不發達,直接關系著其他產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聚集更多優勢要素向農業領域傾斜,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發展效益和現代化水平,而且可以不斷提升競爭力,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農業農村發展中來,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二、德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發展現狀

德州地處魯西北,是黃河下游沖積平原,農業生產基礎良好。近年來,德州市委市府不斷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搶抓機遇,狠抓落實,以建設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為目標,推進“放心農場”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

(1)農業供給結構不斷優化。圍繞高端市場需求,德州不斷調整農業供給結構。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增加值將近360億元,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5.8%,如果按可比價計算,實際增長3.7%。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比例,也由上年同期的50.1:2.9:42.1:4.2調整為52.3:3.2:40.8:3.7。雖然種植業比重有所上升,但內部種植結構卻得到了優化,優質專用小麥、優質高蛋白大豆等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多。僅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就比去年增加了17.1萬畝,農業效益明顯提高。

(2)農業產業融合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產業融合是提升農業效益的有效舉措。德州始終堅持產業融合方向,把發展壯大“新六產”作為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各種融合發展模式及路徑。圍繞主導產業延鏈強鏈補鏈,積極做大農業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860多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在全省排位靠前。不斷挖掘農業多元價值,探索農業與其他產業交叉融合發展路徑,讓農業與文化、旅游、生態、科技、醫養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其附加值。通過提供各類農業生產性服務,把產前、產中、產后各種服務整合起來,為各類生產主體提供便利,提升其融合水平。

(3)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不斷加速。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載體。目前來看,全市十一個縣市區已經形成了國家、省、市三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格局,其中慶云縣成功申報了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并已通過了農業農村部的評審。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中,除臨邑縣外,齊河縣、樂陵市正在積極開展創建工作。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正在進行中,各個縣市區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棉花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且已落實到位。

(4)質量品牌建設不斷提檔。為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對德州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的功能定位,德州市委市府搶抓機遇,以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為目標,積極打造周邊城市“放心農場”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截止到目前,全市評選認定“放心農場”67家,涵蓋糧、菜、林、牧(漁)各個領域;十一個縣市區中有十個被命名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武城辣椒”被成功入選第四批省級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總數達到2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27家。

2、存在問題

(1)農業大而不強,供給結構不優。德州作為農業大市,多年以來糧食產量占全省糧食總產比例都在10%以上,2018年德州糧食總產達到729.97萬斤,占全省糧食總產比重為14%,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從結構上看,德州糧食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之比為89.5:10.5,糧食所占比重較高,經濟作物所占比重較低,且在糧食作物種植當中,傳統作物所占比重較高,主要以玉米、小麥為主,受農業生產成本上升及國家玉米價格調整因素影響,農民種糧效益不斷下降。同時,由于一產大而不強,間接影響二產做大做強,全市主要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以初加工為主,加工效益普遍不高,與高質量發展要求差距甚遠。

(2)農業規模經營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差。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需要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水平作為保障。雖然近幾年德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量和規模在不斷上升,但是與周邊地市相比,所占比重還是偏低,且有些生產主體有名無實,需要進一步規范發展。同時,作為農業生產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程度同樣還是偏低,以2018年來說,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僅占全部耕地的17.8%。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加之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程度低,共同導致農業生產主體抗自然、市場風險低,質量和效益難以提高。

(3)農業人才、技術要素瓶頸突出,發展后勁不足。從當前實際看,青壯年普遍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婦女、兒童,德州同樣也不例外,大多數年輕人都選擇到省會濟南、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打工。同時,與省內其他先進地市比,德州經濟欠發達,農業發展效益不高,對優秀人才吸引力度有限,共同導致農業發展人才欠缺。從科技支撐來看,2018年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5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人才缺乏、科技支撐能力弱,嚴重影響了德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三、推動德州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1、以市場為導向,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

只有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才能切實改變當前農業整體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局面。一是面向市場需求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降低傳統糧食作物種植比例,加大經濟作物種植比例。二是加大農業生產標準化力度,各個縣市區可以集中劃片創建農業生產標準化基地,在規?;洜I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農業生產標準化流程。三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健全農產品標識和可追溯制度,推進德州農業向品質化、品牌化、高端化進行轉變。

2、以科技為支撐,加大人才吸引力度

只有堅持“科技種田”、“綠色種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大農業科技人才的引入,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保證德州農業高質量發展。首先,應該發揮本地農業生產優勢,加強與周邊農業大院大所、科研單位的對接與合作,在良種、栽培、養殖等各個環節加強培育與引進,利用科技力量逐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轉型。同時,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化成果來武裝農業,對農業生產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流程再造。其次,應加強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發揮德州職業院校等平臺優勢,通過定向設立特色專業、加強人才聯合培養等途徑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3、以農民利益為紐帶,加大產業融合力度

不斷夯實農業基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當前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首先,應該明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體類型及各自的優缺點,依據本地產業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各種發展模式及路徑。其次,在產業融合過程中應重點保護農民在產業鏈延伸過程中的利益,避免農民利益邊緣化,激發農民內生動力的增長。最后,應充分發揮各項政策紅利,不斷創新體制機制,解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在用地、稅收、金融、保險等各方面遇到的障礙,多方合力共同推進德州農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亞楠,張新仕.農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J].河北農業科學,2019(08).

[2] 高興明.以新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J].智慧中國,2019(07).

【作者簡介】

郭明亮(1983—)男,中共德州市委黨校經濟學部講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政治經濟學.

猜你喜歡
德州市高質量發展競爭力
德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組織線上教學專項培訓會議
少年閏土 教學設計
鳥屎運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學生寫話(4)
責任競爭力:企業可持續發展 的必選項
“北上廣深”pk城市競爭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