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西傳統村落空間布局中的水適應性研究

2020-04-07 09:18王雪瑤潘明率
安徽建筑 2020年1期
關鍵詞:京西空間布局水系

王雪瑤,潘明率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北京100144)

1 概述

1.1 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時代發展至今保留下來的重要文化遺產。在經濟、交通不發達,技術手段有限的年代,人們在構建村落時,于空間布局上往往有著精妙的考量,使其與周圍環境和諧呼應,尤其在與水依存的環境中,既要取水用水,便于生產生活,又要控水排水,保護家園免受災害,最終得以較好地傳承至今。北京西部門頭溝地區位于連綿群山之中,水資源豐富,其間數量可觀的山地型傳統村落,保存較為完整,多次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有較高研究價值(圖1)。

圖1 京西地區傳統村落名錄1-4批

1.2 水適應性

一般傳統村落范疇的水適應性,多指水適應性景觀,即人們為了更好地利用水資源并防范自然災害,在其居住環境中進行的景觀改造[1]。文章提及的傳統村落空間布局中的水適應性主要是指空間布局層面的水文利用和災害防治。這里的空間布局主要指宏觀層面的村落整體布局,包括村落選址、布局形式、空間秩序等。

2 村落選址

京西傳統村落在選址上有著“背山面水”、居高避洪的模式,體現出了古人趨利避害的追求,表現出整體布局中的水適應性。水,是日常生活和灌溉生產的必要需求,村落要臨水而建;另一方面,為防止洪澇災害及山體滑坡等危險,又要求避水而居,而山,是便防風屏障,避洪臺基。京西地區雨季降水量大,水流從上而下的沖擊對村落摧毀力很強,村落選址重在“避洪”。根據實際山勢地形,京西傳統村落選址基本符合對稱均衡的布局模式。以山為依托,處于完整的山環水抱的中心,在幾條山脈圍合的陽向坡山腰位置順勢而建,居高避洪,交通便利,通風環境良好。與水相依隨,優先選擇溪流彎曲的內側,類似于河流的“凹”位[2],以避免流水的沖擊。在有數條溪流交匯處的村落選址往往選擇讓流域面積較小,水流穩定的溪流穿過村落,便于村落用水。而讓流域面積較大,水流不穩定,易于爆發山洪的溪流從村旁流過,避免流水沖擊,也便于灌溉下游農田等。

爨底下村選擇了山脊蜿蜒的龍頭山前作為村址。在河流凸岸開闊平整的向陽緩坡上,依山就勢而建,極大程度上的減少了水流的沖刷和洪水外溢的可能。龍頭山兩側均為可用于自然排洪的山谷溝地,構成利于避洪排澇的天然地形[3]。門頭溝的馬欄村和黃嶺西村都選址于三條溪谷的交匯點。村址避開了易于爆發山洪的溪流,選于流域面積小,水量較為穩定的溪流兩側,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北方村落“水街”。而水量較大的溪流,成為村莊的農地的灌溉用水。

3 布局形式

京西傳統村落根據其所在山川臺地的地貌特征,順應自然環境的空間結構形態,根據地勢變化,形成了網格型、魚骨型、放射型等布局形式(圖2)。

網格型布局位于地勢較平緩、坡度較小的山谷盆地,以祠堂宗廟為中心,隨著村落規模擴大向四周拓展,形成有秩序的建筑組團。在外部水系主導下,結合自然地勢,人工引水入村,與街巷結合形成網格結構。這種布局形式,水系與街巷相對平行發展,村落改造與水系營建相結合,通過建筑、道路地基高度營造小坡度高差,由高向低,由內而外排水導流,形成溪流外部環抱,水系內部通達,街隨水走的泄洪布局。村落變化發展始終順應水形。如靈水村、琉璃渠村等。

魚骨型布局一般逐水而生,主體順應河流,位于河流一側或雙側,地勢近水平緩而遠水處略有起伏。村落沿河長度遠大于垂直方向,主要街道順水流方向布置,次要街巷與其垂直方向相連,形成魚骨結構。由于村中坡度較緩,水流速適中,這種布局比網格型布局排水更為便利,效率更高。但因其臨近河流,河水沖刷河堤,雨季容易滿溢發生洪水,村落需要加固河堤,修建水壩,建筑物也要抬高地基。為了快速有效排水,道路布置多垂直于水,形成“魚骨”主要造型,建筑沿山地坡勢而建,形成參差階梯形態,由河流向遠端逐漸升高。如三家店村、沿河城村等。

放射型布局的村落整體多建在山川坡地上,依山就勢,以層層梯臺的方式構建聚落民居的層次。村落主要道路平行于等高線布置,環狀穿連村落,垂直方向形成隨地勢起伏的階梯式“之”字走向的巷道,建筑并列錯層,扇形排布,整體形成點狀輻射結構。這種布局由于山勢坡度較大,山洪流速更大,多采用引水沿村外谷地繞村的方式避洪。村落低處引河流經過,兼蓄水排澇之能,同時村中多處開鑿水井、水塘,調蓄村中水環境,形成獨有的排洪蓄水體系。如爨底下村、黃嶺西村等。

圖2 京西傳統村落布局形式

4 空間秩序

京西傳統山地村落,大多營建在主要水系流徑凸岸的高層臺基上,居高避水,同時依山就勢建成多層次梯田式建筑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山地坡勢。這種布局便于飲水又能防御洪澇災害。村落集水區的低層平臺屬于山坡之下的河流沖擊扇區,主要是季節性潮水灘地,靠近洪水流域,或作為蓄水池,不建民宅。

爨底下村布局上依山就勢,層級升高,山腰處一條弧形擋土大墻將村落一分為二,形成上下兩級不同層面的布局形式。村內道路趨山而行,呈“之”字上升,上下兩個臺面分別有一條與等高線平行的主路。兩條主路之間由多條垂直老龍頭山等高線方向的山道相連,整體形成扇形輻射狀排布,次要街巷的空間組織利于排洪引流。村中民宅院落也隨臺面分層,排布方向順應山勢和道路,位于上層臺面的民宅院落,因受地形限制則多呈橫向排布。而下層臺面面積寬闊,民宅院落多為縱向排布。每個組團軸向一致,整體形成“向心”趨勢。南側環村水系的流徑與主要街道相結合,構成一條獨特的“水街”,南側月牙形池塘,是扇形界面的延伸,可用作排洪及蓄水,調節洪澇與干旱,也便于日常生活取水用水、灌溉和消防。多年后河流干涸,池塘由灘涂變為農田,打井以事生產(圖3)。

黃嶺西村位于山溝中兩條溪流的交匯處,村中沿溪流的走向修建主干道路,建成“人”字形的3條主路,串聯組織村落的整體交通,民宅院落隨地形、地勢的變化靈活排布。村落空間形成了中心廣場的主軸線,連接村落入口處和鳳凰山頭的制高點,延伸穿過村落的主要開放空間。除了這三個村落的重要節點外,五個周圍山間視野開闊的高地作為瞭望平臺分布,又可以作為防衛制高點,也在視線上和中心鳳凰山頭形成了數個中心輻射狀次軸線[7]。這些軸線方向也作為空間基準線,吻合了街巷分布趨勢,決定了街巷網絡,也進一步影響了建筑排布(圖4)。當遭遇大量降水或山洪爆發,因借山形地勢順應溪流而處于溝谷的村落主路作為主要的排水泄洪通道,村中徑流由高入低,經過多級路網,由小巷匯集進入主路,最終流向村外谷地和溪流。

圖3 爨底下村空間秩序

圖4 黃嶺西村空間秩序

5 結語

京西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往往順應著水系自身的布局特點,外圍水系為線狀,環村而過,內部水源為點狀,蓄水調節,點線結合形成完整的水系布局。在村落營建中,整體空間布局和基礎形態都受到水系影響,環村而過的自然水系形成了村落的自然邊界,而引入村中的內部水系融入了路網組織,人工開鑿的水井水塘與街巷組織結合,限定了村落布局模式。

傳統村落空間布局中的水適應性蘊含的生態智慧和治水理念對村落保護和改造有著重要意義。傳統村落的保護不能只局限于片面的建筑風貌恢復,而應該將村落整體空間布局作為重要考慮因素之一,代代村民傳承下來的抵御水患災害和應對水源利用的生存智慧,值得當代村落保護者深思,甚至借鑒利用于當代城市建設中去。

猜你喜歡
京西空間布局水系
鄱陽湖水系之潦河
淺談通信基礎設施(傳輸部分)空間布局規劃
前置化空間布局,龍湖驅動TOD的未來模式
基于貝葉斯網絡的室內環境空間布局優化系統設計
花博園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術的應用
郊野公園空間布局規劃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區郊野公園空間布局規劃研究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術
神兮 魂兮——感懷于許昌水系建設和曹魏古城修復而作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杜振東:京西稻守護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