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全局視角分析新時代中國新聞翻譯

2020-04-07 01:11郎文惠
信息技術時代·中旬刊 2020年5期
關鍵詞:解釋轉換批判性思維

摘要:新時代下,中國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導致新聞敘述視角及分析側重點也隨之改變。新聞翻譯譯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據自己的判斷對源語言進行分析時,會產生不同的譯文。鑒于新聞傳播會改變一國民眾對他國的看法,甚至影響到國家間的關系,要對新聞語言進行批判性分析后再進行翻譯,并總結出一套系統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新聞翻譯、批判性思維、解釋、轉換、再敘述

一、引言

當前中國進入新時代,社會的各項事業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歷了巨變。新聞行業作為一種社會媒介,是聯通中外的一座橋梁,在中國立場和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外國文化“引進來”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為了實現進一步的發展,中國需要繼續加強文化凝聚力和民眾對祖國的自豪感,同時還要吸引外國讀者了解中國,深化與外國的聯系。因此,通過新聞傳播成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一種手段。目前中國的主流報紙《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以及電視頻道《中國國際電視臺》每天對外發布大量的英語新聞,來迎合國內外讀者的需求。

當下我國對政治、文化領域的翻譯比較深入,然而在新聞翻譯方面,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聞翻譯語言特點、存在的問題、對中英新聞語言特點的分析、一般翻譯方法及依據特定的理論對特定新聞翻譯進行分析等,以全局性思維分析新聞翻譯并根據譯者所處立場總結翻譯方法的研究較少。本論文將從全局角度,探討如何對新聞源語言進行分析,并對多方面內容進行考慮后,得出譯文以及譯文可能給讀者帶來的感受。

二、《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語言特點

(一)《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為中國黨和政府的喉舌,主要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記錄中國社會的變化,報道中國正在發生的變革。1937年12月11日創刊,名為《抗戰報》,1949年8月1日正式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報紙刊登的主要內容為國內各界發生的重大事件,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經濟方面,介紹中央的主流思想和中國實行的重點政策,提振民眾信心,防止外媒在某些地方做文章。近幾年對科技的報道顯著增多,目的是加強民眾的創新意識,了解國內重大科技突破;以及國外媒體的熱門報道的事件。2018年3月獲得全國“百強報紙”。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18年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人民日報排名349.

由于最初創刊即為中國共產黨服務,報道革命實踐,在最開始人民日報報道語言政治色彩濃厚、名詞化嚴重、篇幅較長、晦澀難懂。經過了十幾年的社會變革和對外開放,新聞行業的視角更加開闊,實現了去政治化,新聞語言也變得更為生動,各類修辭和成語的使用明顯增多

(二)《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為中國日報社主辦與出版的國際新聞報刊,是向國內外傳達符合基本國情的綜合新聞的一份報媒。創刊于1993年1月,是中國第二份面向全國發行的英語綜合性報紙。報紙新聞涉及國內熱點事件及國外重大事件報道與評論,2018年3月,獲“2017年百強報紙”榮譽。與人民日報相比,環球時報創刊時間較晚,報道內容涉及國外事件更多,因此不偏向于政治化。同時注重開發國內其他大型報紙報道少的板塊,如國內方面單設臺海板塊,評價臺灣局勢。海外方面對中國鄰近國家,如中亞五國增加報道,以幫助中國人更深入了解這些國家的狀況。同時又對傳統的報道模式進行創新,在評論模塊不光對事件本身進行分析,還會為解決問題指明出路。對于報到率較高的外國事件會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分析問題,更為報道提供中國視角。

環球時報的新聞無論是標題、導語還是正文,語言使用都十分靈活,充分展現了中文動態的特點,部分語句中存在隱喻,含義深刻,有諷刺性含義的詞匯和句子一針見血,實現了簡潔性與深刻性的統一,報道趣味性十足,能極大激發讀者興趣。

三、新聞翻譯標準的全局性分析

(一)譯者

新聞翻譯活動是一項嚴肅的語言工作,由于與國內國際政治事件掛鉤,要經過一系列精細的流程。首先,涉及國內和國外的政治術語需要統一進行翻譯,如果術語已經有約定俗成的規范譯法,譯者一般采用原有譯法。盡管有時外國媒體會隨意更改某些中國特有概念的說法表示翻譯應該經常創新,但是已經確定的說法是中國無數譯者智慧的結晶,已經得到翻譯界廣泛認可,再更改反而會顯得不嚴謹,口徑不一致。涉及中國國內新出臺的重大方針政策術語由中央編譯局翻譯并發布,此類詞匯有濃厚的政治背景,譯者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參考過去相似概念的翻譯,與其他譯者進行討論,保證最后的譯文用詞準確,盡量保持原文的表達方式,又不受原文的約束,最大程度的傳達政策方針的內涵。翻譯國外新聞則需要平日注意閱讀外國媒體的平行報道,獲悉相關術語及名詞的專業說法,最終確定后需要國內媒體采取意識形態一致的翻譯,即譯法可以不同,但立場必須統一,以防出現新聞性質定義不一致,在國際上產生誤會。無論是翻譯中文還是英文術語,多關注外界的評論和說法都會為譯者提供一定見解。其次,譯者要靈活運用所學翻譯技巧,把握好上下文,對所翻譯的新聞事件進行相關背景了解,確定原文的立場,再開始進行翻譯,但是不同的譯者還會對原文語境產生不同的理解。比如,譯者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經歷不同,中英文水平和所持的價值觀也不盡相同。

例1:The delusions of a comprehensive decoupling will leave our countries, and the world, worse off.(摘自人民日報)

譯文1:分裂的幻想會讓兩國甚至世界更糟糕。

譯文2:全面脫鉤的幻想會讓中美和全世界陷入泥潭。

譯文3:一刀兩斷的幻想會讓中美及全世界每況愈下。

第一種譯文直接貼字面翻譯,decoupling在詞典中的解釋為“結束兩件事物之間的練習與關聯”而worse off為“情況更糟糕”。分裂和更糟糕的譯法不算錯,但是可以看出譯者過度遵從原文,對政治的敏感度較差,譯者使用的詞匯很極端,目前中美兩國間在貿易上面臨的問題僅僅算是摩擦,完全沒到分裂的地步,更糟糕一詞會給讀者留下消極的感受,認為世界的形式令人擔憂。再者譯文偏口語,原文為新聞為正式語體,譯者欠缺對英文的思考和對中文的打磨,做新聞翻譯的中英文素質需要加強。譯文2脫鉤在中美貿易戰新聞中使用頻率較高,陷入泥潭傳達出了原文的意思,表達生動形象,為比較客觀的陳述口吻,不會給讀者帶來負面情緒??梢娮g者平時的積累很充分,對熱點政治事件方向把握準確,忠實原文又有靈活度。譯文3連續使用了兩個成語,音韻節奏把握的很恰當,中文的素養較好,但一刀兩斷與分裂的感情色彩相同,每況愈下則表示一直在下滑,整句的基調都很悲觀,在政治立場確定上仍需調整。

總體看來,對譯者造成主要限制的為認知層面的中英文語言能力,具體表現為對特定詞匯的理解和轉換到目標語的選詞,以及社會層面的社會背景—對事件性質的把握,相關知識的積累幾方面。以上標準要求譯者翻譯時使用在英語學習和漢語積累中的經驗,把源語言內化,用自己對語言感覺的把握進行翻譯,而不是像機器一樣只做符號的轉換。恰當的把握則需要建立在對中英文深入學習研究之上。

(二)讀者

再者,翻譯的本質是實現文化交流,架起溝通的橋梁。從語言層面角度看,從讀者的角度來看,譯者需要以讀者和目標語言為中心,這就要求翻譯者深入分析并了解源語新聞的語言特點和文化意向,盡量擺脫原文語言外殼的影響,即翻譯腔,轉換成與目標語功能對等的語言。而從翻譯認知層面看,一般在翻譯中人們經常討論歸化與異化如何權衡的問題,但新聞的目的便是外傳讓其他國家讀者了解本國時事或要聞,此時采用異化的方法欠妥,應該盡量保留原文的意向和思想。在翻譯時,原文對譯者會產生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現在語法、句子結構和選詞方面。中英文之間存在諸多差異,如果譯者沒有主動地對目標語表達進行調整,直接按照原文的語法結構和選詞翻譯,譯文就會很不地道,給讀者留下較差的閱讀體驗。那么如何在取舍文化和思想意向中做出正確判斷呢?如果原文是具有定義性質的特有概念在目標語中不存在,那么就需要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文;如果原文表達的含義在目標語中可以找到對等的意向,且讀者無法理解原文的意向,那么就可以使用目標語中對等的表達。

例2:Think of it as a good cop /bad cop routine, albeit one in which the bad cop wasnt aware he has been allotted the role.(摘自《環球時報》)

譯文1:如果兩者分別是一個好警察和壞警察,壞警察并不知道自己的職責。

譯文2:如果兩人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個唱白臉的并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英文中以警察這一意向對主題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判定,但中文沒有此種表達方式,保留意向沒有意義。譯文2將警察轉換成唱紅臉唱白臉,中文中該意向恰恰能傳達原文的意思,又保留了原文的生動性。

站在讀者的角度翻譯是有規律可循的,首先確定新聞的類別,常見的新聞題材包括消息、新聞特寫、新聞評論等,消息是對某一事件的介紹,進行客觀敘述即可;特寫以描寫為主要的表現手段,可能更注重文學性質,翻譯需要更注重語言美;新聞評論則會觸及價值觀層面,這時政治敏感度相比其他因素更重要。然后判斷新聞句子結構是簡單還是復雜,初步決定譯文語級。最后即可根據新聞體裁的側重點進行選詞。但報紙是一種大眾讀物,讀者的范圍廣泛,譯者應該注意譯文不要晦澀難懂,酌情對譯文進行增減,高度精煉的概念要將隱含的意思翻出,抽象的概念可以添加注解。更多使用生動形象的詞匯或者在目標語中常使用的表達,保證句子之間結構清晰。

例3:中國偷走美國人的工作;剽竊美國人的知識產權…但長期收集的數據表明,中國身上的這些“錯”,其實遠沒有那么嚴重。(摘自《環球時報》)

譯文:The data collected for a long time suggest that China is far less guilty of these crimes.

該文為評論,句子結構簡單清晰,應該注意“錯”的翻譯,從前文可以看出這里不是想說中國人犯錯誤,而是對中國的指責,作者想表達實際上中國不應該負全部責任,因此選擇guilty一詞.

譯者應該注意,以讀者為中心依舊要保持批判性思維,如果為了追求流行或暢銷,讓譯文完全向讀者傾斜,把具有政治高度的詞簡化,反而無法達到翻譯本身的目的,畢竟翻譯不是純粹的藝術。

(三)審查部門

在譯者完成翻譯后,譯文將交給審查部門進行出版前的批準,譯文需要遵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各項嚴格的規章制度。審查主要包括兩個級別:自行審查和交由廣電總局審查。自行審查由地方媒體部門和其他機構完成,是強制必須執行的。廣電總局審查則針對需要傳入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審查的標準綜合起來如下:

●禁止違背憲法的宗旨和原則

●禁止侵犯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

●禁止泄露威脅國家安全的國家機密

●禁止煽動民族分裂

●禁止傳播迷信謠言

●禁止涉及黃賭毒內容

●???? 禁止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和諧

●禁止詆毀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權益

●遵守中國道德與傳統文化

重點審查內容基本為可能對國家或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的行為,遵守法律并捍衛國家民族利益是譯員最基本的職業操守,譯者應該時刻牢記在心。

(四)新聞翻譯在意識形態上的準則

新聞翻譯中正確的意識形態包括對新聞政治立場的判斷并選擇正確的方式翻譯。無論目標語是哪種,翻譯中我們都要避免在敏感新聞翻譯時違背審查部門的規則。在英語新聞譯入中文時,譯者不免會碰到對損害中國權益或對中國進行負面評價的語言,如果繼續忠實于原文,會嚴重損害國家間關系。同理,中文新聞外譯也需要避免把某些以本國為中心定性的話題或對其他國家尖銳的評判不加處理直接翻譯??梢允褂玫姆椒ㄓ腥N:

3.4.1改變定義

不同國家的新聞報道都會千方百計的捍衛本國的利益,所以對同一事件,國家間的報道可能完全不同,譯者可以沿用本國對該事件的定義。例如曾經中日間在釣魚島的歸屬問題上發生摩擦期間,日方新聞將島嶼稱作Senkaku(尖閣列島),中方則稱為釣魚島。。這一概念專門針對英文新聞的翻譯,原因在于本國的報道并不會有批評本國的內容,而其中對外國指責的部分只要模糊處理即可。

例4:Hong Kong students are using a novel arsenal of weapons to defend themselves and attack police.(摘自《環球時報》)

譯文:香港學生使用一系列殺傷性武器進行反抗并襲擊警察。

原文將學生使用的武器美化為“新穎的武器庫”并使用“保護自己”諷刺香港暴亂,表明自己反對香港警方的立場,譯文去掉了對香港暴亂的嘲笑口吻,消除了對中國不利的影響,還巧妙突出了亂港分子手段暴力。該處理方式表現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抨擊香港暴徒的行徑,符合國情。

3.4.2模糊處理

改變定義的方法是完全扭轉立場,模糊處理則是根據原文的語境適當增譯或減譯,讓譯文語言較為溫和,該方法在英漢互譯中均可使用,在漢譯英中使用次數更多。

例5:香港暴亂分子的打砸搶燒破壞活動不斷升級,毫無行為底線、人性道德、法律戒懼。(摘自《人民日報》)

譯文:Violent criminals in Hong Kong have escalated their activities. They acted with no bottom line and showed no sign of respect to morality and fear of law.

我國政府已經嚴格控制對外的宣傳,但近期外媒一直大肆炒作香港暴亂??梢姶祟愂录膱蟮乐行枰g者隱去對本國消極的部分。例句將打砸搶燒省略,簡化為行動,保留了后半句對暴徒的指責,讓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力量較強的后半句,傳遞積極信息。

四、結語

新聞翻譯是一個復雜全面的過程,需要將翻譯所能涉及的主體都考慮在內,在實現信息交流的同時,推進與英語國家的關系。但無論視角有多全面,根本還是要取決于譯者的語言文化素養。譯者要將翻譯的兩種語言融會貫通,靈活地處理兩者間的差異,盡可能大量積累經驗,基于經驗不斷改善自己的翻譯方法。

參考文獻

[1]《新春“海味”盛——人民日報海外版春節版面語言中的對外話語特點》衛庶 楊一楓 石暢 王萌 2018.03

[2]《環球時報》頭條標題的語言特點 韓書庚 2018.03

[3]《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聞英語語篇特征與翻譯策略分析》 曾帥 2019.07

[4]《跨文化交流視角下的新聞英語翻譯》 楊志新 2019.05

[5]《手機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標題語言制作的新特點》李媛媛 2019.07

[6]《新聞翻譯中譯者主體性之度的把握》 姜亞琴 2017.09.

作者簡介:郎文惠(1996-),女,本科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現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筆譯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及新聞翻譯。

猜你喜歡
解釋轉換批判性思維
論批判性思維與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養
關于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重點問題的思考
大數據時代檔案管理模式的轉換與創新
淺談平面圖與立體圖的思維培養
高中化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