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八中:烽火中重整弦歌

2020-04-09 11:08
文史博覽 2020年2期
關鍵詞:湘西學子安徽

2004年秋,湖南吉首市老城區峒河公園內修建了一座“國立八中紀念亭”。紀念亭共有三層,紅柱黃瓦,飛檐翹角,古樸典雅,與東山公園的“一心閣”遙遙相望。亭內立有八角形亭柱,前門上首懸有“國立八中紀念亭”匾額一塊,左右懸掛楹聯一副:右聯為“八皖生員昔困流亡苦遺恨國恥民仇傳世遠”,左聯為“中楚兒女曾逢授業緣難忘恩師校訓繼天長”。后門上首懸有“烽火弦歌”匾額,右聯為“烽火硝煙曾經迷漫世界大戰場生靈遭劫難”,左聯為“弦歌激憤一致反對列強逞霸國際乃安寧”。

奔騰不息的峒河水,將人帶回到80多年前那令人難忘的歲月。

1938年5月,侵華日軍緊逼皖北,狂轟濫炸。安徽阜陽的潁州中學、潁州師范、潁州女中兩位校長蘇家祥、王賢敏電告安徽省教育廳請示解決辦法。省廳同意遷往河南橫川。后戰事進一步吃緊,國民黨教育部同意將這3所學校和安徽4所臨時中學一起遷至湖南湘西。理由:一、湖南省主席張治中是安徽人,會照顧呵護師生;二、湘西萬山重巒,日軍不會輕易打到那里去。

國立八中紀念亭

于是這批不愿當亡國奴的皖籍師生從武漢出發,別長江、過洞庭,芒鞋竹杖,踏上修成不久的湘川公路,攜帶圖書和教學儀器,一路艱辛來到湘西所里(今吉首市老城區)。安徽省教育廳廳長楊廉于同年8月上旬也到了此地,把學生重新進行組織,分設男高中部、女高中部、師范部、男初中部、女初中部等共11個部。由楊廉任校長,教務處主任高正方,總務處主任虞仲華,文牘員高庭碧。男高中部地址設河溪,部主任蔡蔭蕎;女高中部設對河,部主任佚名;女初中部設乾州孔廟,部主任劉君堯;師范部設雅溪,部主任郝慶培;其余各初中部分設洪江、永綏(今花垣)、保靖、麻陽和川東的秀山縣青龍邨。

校長楊廉后調任四川省教育廳廳長,9月1日邵華接任國立八中校長職務。八中初成立時名為國立安徽中學,1939年4月,教育部把國立中學按成立先后重新命名,國立安徽中學位居第八位,遂改稱國立八中。以后各分部又進行了調整。1943年改稱分校,教職工380多人,學生5000余人,96個教學班,對促進湘西、川東教育立下了汗馬功勞。國務院原總理朱镕基、夫人勞安曾在這里度過了中學時代。

八中學生生活艱苦,住的是庵堂廟宇,睡的是雙層統鋪,吃的是稀飯咸菜,穿的是自制的灰布制服。生活費、零用錢由國家供給,課桌因陋就簡,活動場地自己開辟。上課沒有教材,老師講,學生記。晚上,響過熄燈鈴,同學們仍在昏黃的桐油燈下看書,老師一來查夜,就把燈吹熄,假裝入睡,老師走后,大家又點燈繼續看書。前半夜剛有同學睡下,后半夜又有同學起來看書,一盞燈點到天亮。第二天,晨曦初露,大家又走上山野、田壟,或自背國文,或朗讀英語。八中學生刻苦攻讀,卓有成效。據有關資料介紹:該校先后畢業學生5000多人,升入國內各大學的有3000余人,考入軍事院校的有1000余人。

抗日戰爭時期,八中師生擇地湘西,重整弦歌,為皖湘保存了一支教師隊伍和一支龐大的學生大軍。半個多世紀以來,原八中師生無論在戰爭年代或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為祖國的振興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特別是一批從湘西所里出發赴延安的八中師生,更經受了延安精神的洗禮與革命洪流的考驗,把自己陶冶成棟梁之才,成為國立八中的光榮與驕傲。

為了不忘歷史,昭示后人,從2001年以來,曾就讀于國立八中各分校的87位吉首市學子,向分布在全國各地及美國、臺灣的原國立八中學子發出捐資倡議,擬在校本部所在地吉首建造紀念亭一座,倡儀得到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76個地、州、市,以及臺灣和美國近500名學子熱烈響應,大家紛紛解囊,為建造紀念亭盡綿薄之力。

紀念亭竣工那天,來自全國各地300多名原國立八中的學子聚會吉首,舉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禮,大家撫今思昔,感慨萬千。

猜你喜歡
湘西學子安徽
《安徽記事》
玉泉學子收獲音樂夢
從山東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準“滴灌”
讓城鄉學子同享一片藍天
家傳豆腐腦助留美學子致富
協和學子“愛星”獻愛心
湘西 國畫
與諸子湘西游
2012年高考安徽壓軸題的困惑與探索
看中國·在安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