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

2020-04-10 06:50李翠敏王曉春
大學教育 2020年4期
關鍵詞:實踐能力

李翠敏 王曉春

[摘要]新工科建設符合產業發展需要和工程教育發展趨勢。該文從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建設角度解讀新工科建設內涵,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其改革從加大學科交融力度、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問產業需求選方向和搭建協作創新平臺4個方面展開,以改革課外學分的認定方式、切換課程教學場景、根據就業方向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和構建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團隊為主要措施進行論述。

[關鍵詞]新工科建設;學科交融;實踐能力;就業方向;協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4-0154-03

新工科是從現階段全面創新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以適應引領新經濟發展的戰略視角出發而提出的新觀點。我國高校要加快建設和發展新工科,一方面主動設置和發展一批新興工科專業,另一方面推動現有工科專業的改革創新。教育部發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課題的主要內容中踢確提出,新工科建設和發展要以新經濟、新產業為背景,探索實施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課題項目按照工科優勢高校組、綜合性高校組和地方高校組展開,其中,地方高校組由地方高校參加,要求地方高校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傳統工科專業改造升級,開展地方高校新工科研究和實踐。

蘇州科技大學是一所典型的地方綜合性院校,學校于2007年開設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2013年應教育部要求將此專業更名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以下也稱建環專業),恰好具備教育部提出的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的條件。因此,本文以蘇州科技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為例,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

新工科提出后,許多行業和個人分別從企業視角、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角度、專業建設供給側改革、創新創業教育革新、產業學院建設等方面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解讀,提出了諸多改革舉措??偨Y以往觀點,新工科建設更加凸顯學科交叉與綜合的特點,新工科培養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學生不僅應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而且還應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的問題,也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對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起到引領作用;不僅在技術上優秀,同時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這就要求現有的培養模式在注重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現有工科的交叉融合,促進工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推動學科跨界整合;問產業需求改專業,加強學生工程實踐技能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工程設計能力;搭建知識拓展的平臺,提高管理能力和協同創新能力,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學科視野下學習,讓創新的鏈條得以充分延伸。

因此,本文提出的人才模式培養探索從加大學科交融力度、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問產業需求選方向和搭建協作創新平臺4個方面展開,以改革課外學分的認定方式、切換課程教學場景、根據就業方向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和構建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團隊為主要措施進行論述。

一、加大學科交融力度,改革課外學分認定方式

按照蘇州科技大學建環專業現行培養方案(2013年版),專業學制4年,學習年限為3-8年,畢業最低學分為182學分。學生修完規定課程,完成實踐環節和畢業設計(論文)訓練,取得素質拓展所需學分,達到學位授予要求,可獲得工學學士學位。課程體系設置為通識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綜合實踐模塊和素質拓展模塊4大模塊,其中:通識課程模塊42學分,占23%;專業課程模塊99學分,占54%;綜合實踐模塊31學分,占17%;素質拓展模塊10學分,占5%。

通識課程模塊中能體現學科交叉特性的是跨學科任選課程,包括科技類、人文類、藝術類和體育類課程,共5個學分,學生主要通過選修學校開設的任選課來獲取這一部分學分。這一部分內容對于新工科學生的培養是明顯不夠的。因此,本課題實施過程中,應在新生教育期間加大多學科交融優勢和新工科人才特點的宣傳,引導學生以獲取學分為最低標準。同時鼓勵學生在通識教育階段多層次、大范圍地選修或旁聽任選課,以彌補現有培養方案在學科交叉方面的不足。

素質拓展模塊共10學分,其中包括課外學分4分。根據建環專業的培養方案,課外學分可通過學科競賽與考專業技能等級證書、科研訓練、科技活動、社會實踐、社會工作、校園文化活動和體育競賽與群體活動來獲得,其學分認定主要由團委負責。根據蘇州科技大學《關于本科生培養計劃課外學分認定中科技活動、社會實踐、社會工作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實施細則》,認定項目分為科技活動、社會實踐、社會工作和校園文化活動4大類。其中,科技活動包括各級校內校外科技競賽、參加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或科研立項,社會實踐包括志愿服務和獻血,社會工作包括擔任校內學生組織、學生社團、學生協會的職務,校園文化活動包括校外文化活動、發表文章或學術交流。

本文以改革課外學分的部分認定原則為主要方式,補充通識教育中學科交叉的不足,具體實施步驟見圖1。改革從兩種認定原則人手,分別為校園文化活動的認定和社會實踐的認定。首先,由人文學院、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或商學院在合適的時間組織相應的管理類、人文類的學術講座或學術交流會議,組織建環專業部分學生參加。同時為學生提供多種渠道,參與人文學院、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或商學院的校園活動。然后,通過和團委協商,將此類校內學術交流作為學術交流類校外學分認定的一種方式,以此加強建環專業學生對其他學科的了解和認知,增強學科交叉融合性。由于該行為屬于改革實踐類探索,范圍不宜過大,選取參與的學生不宜超過20人,認定的學分不宜超過2學分。假如實踐效果好,具有一定代表性,可繼續申請在全專業范圍內推廣。

學分認定過程中,要求通過此類方式獲得學分的學生提交學習報告或實踐報告,以此作為學分認定的依據之一。將學生報告的質量和內容作為“加大學科交融力度”改革結果的分析依據。

二、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切換課程教學場景

建環專業具有很強的工程性、技術性和實踐性,實踐性教學在培養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培養新工科人才要求的實際操作技能、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其作用和功能是理論教學所不能替代的。目前蘇州科技大學建環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課內實驗、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社會實踐、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在原有培養方案實踐環節的基礎上,本項目提出“切換課程教學場景”的改革方案。

“切換課程教學場景”就是要改變原有的教學風格,將部分教學場景切換到具體的工程實踐場所或模擬的實施單位,將課內實驗、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等實踐課程分散穿插到理論教學中。學生一邊觀察實物和現場實驗,一邊學習理論課程,將實踐環節和理論課程緊密結合起來,加深記憶。同時,現場教學分多次且連貫進行,以此解決以往培養方案實習任務時間短而集中的問題,并使實踐環節具有良好的連貫性。

“切換課程教學場景”是一種新的嘗試,如果直接在主干課程中實施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和難度??諝鉂崈艏夹g是一門選修考查課程,與建環專業的主要教學內容空調系統聯系緊密,適合作為本次實踐教學改革的試點課程??諝鉂崈艏夹g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標準學習、空氣潔凈設備、空氣潔凈原理、空氣潔凈系統設計和案例分析幾大部分,其中的空氣潔凈設備、空氣潔凈系統設計和案例分析可以作為試點內容進行。

鑒于蘇州地區裝備制造業和電子制造工業發達的特點,潔凈工業在本地區應用極廣,很多電子制造廠都設有空氣潔凈室,相應的潔凈設備制造企業和設計施工單位也相對較多,因此可與合適的潔凈設備制造企業、設計施工單位或設有潔凈室的工廠合作,將課程中的“空氣潔凈設備、空氣潔凈系統設計和案例分析”的教學場景切換到具體生產現場、產品展示廳、空氣潔凈室或設計施工場所,分多次開展教學。

課程考核階段,提交實踐報告作為部分考試成績的依據,把學生實踐報告的質量和內容作為“切換課程教學場景”結果的分析依據。如圖2所示。

三、問產業需求選方向,根據就業方向選擇畢業設計題目

據統計,蘇州科技大學建環專業絕大部分生源來自本省,近5年來畢業生的去向主要在長江流域地區。根據可靠調研,近年來學校建環專業畢業生受聘于設計單位的不足20%,大部分畢業生受聘于建筑施工企業、能源服務公司和設備制造企業。這說明學校培養的建環專業人才大都分布在長江流域地區的生產和管理一線。培養方案中的畢業設計環節是與學生就業聯系最緊密的一個環節,也是本科培養的最后一個步驟。建環專業畢業設計題目多年以來一直沿用傳統的選題方式,主要面向空調工程設計。鑒于學校特點、學生就業需要和新工科的理念,隨著學生就業面的不斷拓寬,應適當調整選題側重點,使畢業設計選題與企業需求相結合。因此,在畢業設計這一環節提出根據就業方向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和采用“雙師”指導的改革方案。

(一)根據就業方向選擇畢業設計題目

本研究選在小范圍畢業設計學生組內做試點實踐。在擬定畢業設計題目前,召開就業方向講解班會,介紹各種企業的業務范疇和優劣形勢,使學生確定較為明確的就業意向。根據學生的就業意向調查表,確定畢業設計題目的著重點。例如,符合暖通設備技術型銷售就業意向的畢業設計選題應偏重機組選型及系統設計,符合空氣潔凈設備及設計施工就業意向的畢業設計選題應偏重潔凈控制和水力計算,符合工業廠房通風就業意向的畢業設計選題應偏重系統通風系統設計等。

(二)畢業設計采用“雙師”指導

“雙師制”即校內教師和外聘設計院或施工單位的工程人員作為校外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做畢業設計。指導教師負責監督學生和進行理論指導;校外導師定期來校指導學生,負責施工過程講解和審圖。學生也可與校外導師協商,在合適的時間到校外導師單位參與具體的設計或施工過程,在完成畢業設計的同時完成畢業實習,實現實習和設計的有機結合。這一改革方案的實施可解決青年教師缺乏實際工程經驗,容易在指導畢業設計過程中過于理論化、脫離實際的問題。

學生畢業后,對學生畢業去向及用人單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反饋進行調研,把調研結果作為“根據就業方向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和“畢業設計采用‘雙師指導”的實踐改革效果,并以教改論文和研究報告的形式加以體現。如圖3所示。

四、搭建協作創新平臺,構建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團隊

新工科要求的高等工程教育是一個開放的應用性專業教育,其所培養的人才應是能夠將科學理論應用于實際,能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師。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團隊模式的構建,旨在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大系統觀、大工程觀以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團隊協作意識和管理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以適應新興工程建設的需要。

建環專業的一項實際建筑工程項目設計不僅需要建環專業知識,還會涉及建筑學、土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工程管理等諸多專業的知識。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團隊的構建就是將建環專業與本校的建筑學、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畢業生有機組合起來,共同完成一項綜合性建筑工程的設計。通過對實際工作環境的模擬,搭建一個有利于各專業學生相互溝通、相互配合、共同設計的工作和交流平臺,提高學生處理和解決工程設計中多專業、多工種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操守,強化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進入角色,適應社會需求,這對培養適應現代大工程建設需要的新工科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具體實施步驟為:①制訂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團隊模式改革方案。②確定合理的畢業設計選題。③建立多學科指導教師團隊。④開展多學科學生團隊合作。⑤開展分階段討論式指導教學。⑥確立合理的評價標準和過程管理監控體系。

畢業設計答辯過程中聘請相關專家對團隊畢業設計的成果進行評價和審核,以成果的優劣程度(與正常畢業設計比較)作為“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團隊”的實踐改革效果體現。如圖4所示。

五、結語

本文以蘇州科技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為例,從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建設角度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從加大學科交融力度、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問產業需求選方向和搭建協作創新平臺4個方面,結合學校特點,提出具體的改革實施步驟,主要包括改革課外學分的認定方式、切換課程教學場景、根據就業方向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和構建多學科聯合畢業設計團隊。

本文探討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旨在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優勢和特點,對接蘇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企業技術創新要求,把握建環行業人才需求方向,充分發揮蘇州地方資源優勢,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大批具有扎實的行業背景、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以及能勝任行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新工科建設目標。

[責任編輯:龐丹丹]

猜你喜歡
實踐能力
工農結合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淺談獨立院校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組織與實踐
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手工制作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大創項目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作用研究
探究式教學在創新實踐課程中的應用
以學科競賽為抓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探索與實踐
基于科研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生物技術制藥教學改革研究
高校單片機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探討
芻議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品德教學利用微課開展預學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