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大類招生背景下的專業分流研究

2020-04-25 19:00胡博卞學愚肖雪燕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65期
關鍵詞:問題剖析大類招生

胡博 卞學愚 肖雪燕

【摘? 要】本文在全面梳理我國高校大類招生背景下專業分流形態的基礎上,通過對陜西七所已經實施或即將實施大類招生的部屬高校(西安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長安大學、西北大學等)問卷調查的拓展分析,探究我國高校大類招生背景下專業分流的現實困境,繼而對專業分流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期望為我國高校專業分流的改革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大類招生;專業分流;問題剖析;意見建議

伴隨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大類招生基礎上實施的高校專業分流,是近年來高校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開展大類招生背景下的專業分流研究,既是時代和社會的現實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及其研究的主觀訴求。

一、高校專業分流研究的概念厘定

(一)大類招生

大類招生,即按專業大類招生,是一種新型的高校寬口徑招生錄取方式。這種方式區別于傳統的按專業招生,指的是高校按照專業大類制定招生計劃而進行招生錄取。在我國,這種招生方式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末。隨后,我國高校陸續試行這一寬口徑招生錄取方式?,F如今,大類招生方式已被眾多高校所采用。

(二)大類培養

大類培養即按照專業大類對學生進行培養,是依托專業大類的新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在這種培養模式中,學生在學習初期歸入專業大類,需要在專業大類范圍內共同實施基礎課程的學習。在達成基礎課程要求之后,學生根據對專業的進一步了解,在一定范圍內考慮個人意愿、教學資源、社會需求等因素通過專業分流進入專業主修階段。這是在高校內通過基礎教育進行專業分流、通過專業分流進行專業主修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三)專業分流

高等教育分流,是依據社會發展需求與可能以及分流對象的意愿與條件,將完成一定階段教育的學生,有計劃、分層次、按比例地分為若干流向,從而為社會發展培養所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的活動。[1]高校專業分流從屬于高等教育分流,是高校專業分流主體依據社會發展需求、高校資源及分流對象的意愿與條件,由分流機構實施的對分流對象有目的、有計劃的區分專業歸屬的活動。

二、我國大類招生高校專業分流的實施情況

(一)專業分流模式

當前,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逐漸為國內高校所接受和采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部分學院率先實施了大類招生培養模式,隨后國內部分高校進行了試點。我國各高校在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下實施的專業分流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全校性專業分流

全校性專業分流即面向全校,覆蓋全校所有本科專業的專業分流。在試行全校性專業分流的專業類(試驗班)中,學生被允許在全校范圍內選擇分流專業。在有關研究人員統計的百余所“211工程”高校中,共有6個試驗班試行全校性專業分流,例如: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北京交通大學的思源班(理科試驗班類)、北京理工大學的徐特立英才班、東華大學的理科試驗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理科實驗班類以及電子科技大學的“成電英才計劃”實驗班(電子信息類)。

2.多科性專業分流

多科性專業分流即涉及多個(兩個或兩個以上)一級學科的專業分流。據統計,試行多科性專業分流的單位包括試驗班和專業類。其中,試驗班是多科性專業分流的主要載體。這些試驗班主要分為五類:一是人文科學試驗班。這類試驗班主要涵蓋哲學、文學、歷史學、法學和管理學五個一級學科。二是社會科學試驗班。這類試驗班分流面較廣,主要涉及經濟學、法學、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幾大一級學科。三是人文社會科學試驗班(文科試驗班)。這類試驗班包含了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分流面較前兩類更廣,可分流至絕大多數文科專業。四是經濟管理試驗班。這類試驗班屬于社會科學學科范疇,通??煞至髦两洕鷮W和管理學一級學科中的專業。五是自然科學試驗班(理科試驗班)。這類試驗班主要涉及理學、工學一級學科,少量還可以分流至管理學一級學科的相關專業。

3.單科性專業分流

單科性專業分流即主要涉及單個一級學科的專業分流,其分流的范圍為某一個一級學科中的相關專業。這類專業分流所包含的專業數量比多科性專業分流所包含的專業數量少。單科性專業分流是三類專業分流的主體,其數量最多。據統計,試行單科性專業分流的單位包括試驗班和專業類。其中,專業類是試行單科性專業分流的主要載體,也是三類專業分流中數量最多的分流單位。經有關研究人員統計,在試行單科性專業分流的71所“211”高校中,有52所高校包含1~10個專業類,19所高校包含11~26個專業類。大多數試行單科性專業分流的專業大類平均包含2~6個分流專業。

在上述三類專業分流中,就其分流專業覆蓋面、實施復雜程度而言,全校性專業分流的分流面最廣、復雜程度最高,多科性專業分流次之,單科性專業分流的分流面最窄、復雜程度最低。因此,試行單科性專業分流的專業類(試驗班)數量最多,試行多科性專業分流的專業大類(試驗班)次之,試行全校性專業分流的試驗班數量最少。

(二)專業分流的關鍵要素

從我國高校專業分流的實施情況來看,專業分流主要由以下四個要素構成。

1.專業分流的對象

我國高校的專業分流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大類招生錄取的本科學生,這類學生沒有專業身份,是專業分流的主體;另一類是已有專業身份的本科生,這部分學生在專業分流中占比較小。[2]

2.專業分流的依據

我國高校的專業分流會根據各專業的具體情況確定專業分流的相關要求,其遵循的主要依據是社會需求、個人意愿和結構均衡。所謂社會需求,是指分流專業的設置要符合當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所謂個人意愿,是指分流專業的選擇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以學生的個人興趣、學習成績和自愿申請等為基本出發點進行專業分流。所謂結構均衡,是指根據學科的整體布局情況,在合理兼顧學生個人意愿和學校教育資源的前提下,進行專業分流。[3]

3.專業分流的程序

我國各高校在專業分流具體操作層面雖然存在細節差異,但實施過程大致都分為4個步驟,即“制定專業分流實施方案—學生填報專業分流志愿—組織實施專業分流—公示專業分流結果”。各高校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實施流程的不同環節有所側重或簡化。

4.專業分流的時間和次數安排

根據專業分流時間和次數的差異,我國高校的專業分流類型可分為“一次分流型”和“多次分流型”?!耙淮畏至餍汀笔侵竷H在某一固定時間進行一次專業分流,同時在專業分流結果公示后不允許更改;“多次分流型”是指在進行一次專業分流之后,還有一次或一次以上轉換專業的機會。[2]

三、我國大類招生高校專業分流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專業選擇自主性不強

從問卷調查的數據來看,專業分流前,學生對高校專業分流的知曉度不高。近年來,試行大類招生背景下專業分流的高校越來越多,但是大眾的了解程度卻不高,由于對高校專業分流的認識欠缺,學生在填報高校志愿時難免會做出不理性的判斷,在入學后很可能會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進而影響其學習狀態,甚至對專業分流的選擇造成不利影響。調查結果顯示,部分高校學生直至專業分流時,對高校專業分流的知曉度仍然不高,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學校專業設置的知曉度、分流前專業類的知曉度、專業分流程序的知曉度、志愿專業的培養方案及目標知曉度、志愿專業的課程設置知曉度、志愿專業的就業情況知曉度[4]。不難看出,直至高校專業分流時,學生對這六個方面的知曉程度都不高。然而這六個方面既關乎專業的就業形勢與培養情況,還涉及專業分流的程序與限制條件。事實上,上述方面均為高校專業分流中學生專業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

(二)高校分流引導合理性不足

高校作為專業分流的主體之一,肩負引導學生自主專業選擇的責任。通過調查發現,高校專業分流引導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高校專業分流政策設計和高校專業分流程序指導兩個方面:

1.高校專業分流政策設計不盡科學

根據本研究的調查結果,高校專業分流政策出臺之前,多數學校相關人員并未對學生的專業分流意愿進行調查了解。調查結果顯示,在學校制定高校專業分流政策方案前,大多數(68.4%)學生表示學校不曾了解過其分流志愿,只有少數(31.6%)學生表示其分流志愿被學校調查了解過。本研究通過對樣本高校的進一步調查發現,7所高校中只有3所高校出臺了高校專業分流的政策或方案(辦法),而另外4所高校的專業分流多是一種大家知曉但尚未制定明確的實施方案和文件辦法。

2.高校專業分流程序指導力偏弱

根據高校專業分流實施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在高校實施專業分流過程中,高校專業分流程序指導對專業分流結果滿意度呈現正相關。那么對于高校專業分流而言,高校專業分流程序指導至關重要,高校專業分流的對象是學生,高校應充分發揮服務育人作用,幫助指導學生在分流中做出理性的專業選擇。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和系統分析,學生對高校專業分流程序指導的滿意度并不高。主要表現在分流專業的宣傳介紹、分流專業的課程導讀、專業分流程序說明、專業分流咨詢工作、學生專業分流意向調查和職業規劃指導等六個方面。通過調查數據不難看出,六個方面學生的滿意度均不足50%,尤其在分流專業的宣傳介紹和職業規劃指導等方面,這些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我國高校專業分流的程序指導工作仍有待加強。

(三)專業分流效果忽視長效性

高校專業分流效果分為即時效果和后期效果,即時效果是高校將學生分流至不同專業,這一結果包括學生專業選擇志愿達成或未達成兩種可能;后期效果是學生在分流后專業的適應與認同情況。理想的高校專業分流不應局限于學生專業分配工作本身,而應著眼于將學生分流至其適學、樂學的專業中,即關注高校專業分流的長期效果。本研究引入“專業承諾”概念,意指對某種專業的認同與卷入程度。在高校中,學生的專業承諾指的是學生喜歡、認同所學專業并愿意為之付出相應努力的積極態度與行為。[5]

根據本研究中學生專業承諾水平的調查數據,對專業分流承諾水平“較高”及以上的學生占比42%,這與學生對專業分流結果的滿意程度(55%)存在一定差異,這表明了高校專業分流的實施效果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弱化的趨勢。

本研究通過訪談的形式對專業分流承諾水平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簡要的分析,獲知除了政策設計、實施方案、分流結果滿意度、程序指導以及學生知曉度以外,課程設置與學校管理對后期專業承諾也有顯著影響。調查顯示,47.7%的學生對分流后學校對志愿未達成學生的疏導表示“比較滿意”或“非常滿意”;59.1%的學生對專業分流后的課程安排表示“比較滿意”或“非常滿意”;46.0%的學生對專業分流后的學校管理表示“比較滿意”或“非常滿意”。

(四)專業分流系統缺乏共生性

在高校專業分流系統的外部環境中,高校大類招生培養系統與高校專業和課程建設系統是其最直接的外部系統。然而,不少高校的專業分流系統未能與其外部系統和諧共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缺乏配套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根據調查結果,大多數高校在實施大類招生改革時都普遍存在專業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建設等配套改革滯后的問題。例如,在培養方案修訂時,由于只有參與改革的專業參與,因此,僅考慮了專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的調整,對于大類招生寬基礎所需要的通識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等調整較少,在同一大類內招生的專業在修訂時互相間的溝通也不足,參與也不夠深入,這導致很多專業的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方案還保留有很多按專業招生模式的痕跡。

2.缺乏配套的學校管理

高校專業分流必然會改變學生的學籍、所在班級甚至寢室。學生的這些改變給高校的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不少高校的管理還處于滯后狀態,尚未建立適應專業分流的高校管理機制。專業分流后的改變難免會使學生對新環境產生不適,而滯后的管理工作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參與新班級活動的積極性下降,甚至影響其學習的積極性。

四、完善我國高校專業分流制度的思考與建議

(一)重視專業分流政策設計

首先,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在專業分流政策制定之前對學生專業分流開展意向調查。通常情況下,高校和分流試點機構的話語權都能較好地體現,而學生的訴求卻有被忽視的傾向。因此,我們要倡導高校專業分流政策充分體現話語民主,通過對學生分流意愿的摸底調查,將學生的訴求體現在專業分流政策之中。

其次,在整個優化院系和專業之間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專業分流覆蓋面。在擴大學生個性成長選擇空間方面,擴大專業分流選擇面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因此,我們提倡高校加強對學科大類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適當擴大學生的專業選擇面。

最后,根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分流時間,同時在專業容量范圍內,充分考慮學生分流志愿。高校專業分流目的在于賦予學生專業選擇權、擴大學生個性成長選擇空間,這也是高校專業分流價值理性的體現。

(二)培育學生專業選擇能力

1.培育信息意識與能力

培養學生養成意識和習慣,主動獲取對專業分流有價值的信息,包括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專業的發展方向、學科基礎、教學水平、就業前景等等。學生應盡早、盡可能多地掌握信息,有利于在專業分流時結合自身情況作出理性選擇。

2.強化“自我發展”意識

在高校專業分流活動中,學生應該加強對自我的認識,明晰自身興趣與個性特點,并從內心悅納和相信自己能夠作出合理的選擇,在實踐中開展理性選擇。

3.加強職業生涯探索

出于理性選擇專業的需要,高校學生應積極開展職業生涯探索,在認識自我的同時,充分認識專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未來的人才需求,以期在專業選擇時將自身個性、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進行匹配。

(三)加強專業分流的程序指導

1.開展專業分流的全面介紹

一是通過學生手冊、專業介紹文本材料,以及專業介紹網站及微信自媒體的宣傳。二是運用專業分流導讀課程,讓學生在專業分流前進入課堂,了解掌握相關專業的知識概況,接觸有關專業教師。三是開展專業介紹活動,通過學生與各專業教師、高年級學長的接觸,進一步了解各分流專業具體情況。

2.加強對分流程序的說明

通過每年高考招生咨詢活動和高校的校園開放日,積極宣傳高校實施大類招生和專業分流的概況、要素、程序及實施方案。通過主題班會、主題晚點名的形式加強對專業分流政策的解讀和程序的說明。

3.建立學生專業選擇指導機制

建立本科生“導師制”,加強對學生專業分流的指導和引導。本科生導師可以更加準確和及時地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學習方法、專業選擇意向等情況,從而更加細致的進行針對性指導,進一步加強專業認知教育。此外,高校還可以創新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形式,為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將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選擇相結合[3]。

(四)建立專業分流長效機制

高校應建立高校專業分流補償機制。高校專業分流不應止步于學生專業分配工作,而應當致力于長期服務學生,使得所有學生能夠分流至其適學、樂學的專業,充分發揮其興趣愛好。因此,對于哪些專業分流志愿未達成的學生以及分流后發現所在專業與其個性特點匹配度不高的學生,應適時采取多種補償性措施。然而,在當前高等教育資源緊張以及教學管理配套制度不夠健全的情況下,實現真正意義的補償難度很大,但是這是未來高校專業分流的可能路徑,改革之路任重道遠,需要多方努力,盡力專業分流長效機制,進而服務于高等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澤芳,陶能祥.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論與探討[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18.

[2]孔慶聰.我國本科高校大類招生背景下的專業分流制度研究—兼與美國四所高校專業分流制度的比較[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4:10-12.

[3]劉占柱,梁春花,戴海燕,李欣宇.大類招生模式下專業分流的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20(3):17-19.

[4]譚穎芳.選擇與引導:大類招生背景下高校專業分流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151-152.

[5]嚴瑜,龍立榮.大學生專業承諾的心理結構及影響因素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90-97.

(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海棠九號書院)

猜你喜歡
問題剖析大類招生
大類招生背景下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山區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剖析與解決辦法
淺析加強和改進新時期礦區統戰工作
涉農專業大類招生的探索
大類招生模式下大學生專業分流的影響因素分析
新課改下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探究
對“大類招生,分類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淺論大類招生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與對策
C2C電子商務模式的問題分析與對策
高中數學教輔資料的現狀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