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策略研究

2020-05-03 13:57吳兆明
職業技術教育 2020年3期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

吳兆明

摘 要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職業化發展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核心基礎。通過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職業化發展現狀分析,在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以及其深層次原因剖析的基礎上,從做好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頂層設計、構建“一主多元”協同合作機制、引導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創新職業教育與培訓模式4方面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農業供給側改革;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0)03-0025-06

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逐漸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農業供給側改革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主攻農業供給質量,加強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供給[1]。在這一背景下,傳統農業生產已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誰來種田、怎樣種田”成為重要的新時代命題。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后期更是明確新型農民是專門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職業身份。2012年,中央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新型農民”和“職業農民”有機結合起來,明確職業化的新型農民即新型職業農民。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對農業生產經營人力資源的新要求。此后每年的“中央1號”文件均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其作為破解“誰來種田、怎樣種田”問題的國家戰略之一。

要讓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力量,并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發揮重要的人才支撐作用,不僅需要培育足夠數量的新型職業農民,更需要培育具備職業發展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對個體而言,需要農民成為將農業確定為職業,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的職業農民。此外,職業發展不僅表現為收入的增加,還體現為職業層次提升[2],即具備職業發展的能力。從現代農業發展全局而言,需要培育大量具備與農業現代化發展能力要求相匹配的新型職業農民?;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更應關注其職業能力的提升,促進其職業化發展。

一、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的內涵和特征

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由傳統農民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并持續發展的過程。具體而言,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層面是農民向職業農民不斷轉變的過程。從定義來看,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且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其收入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從主要發展方向看,可以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三類。從職業發展能力看,需要具備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等職業發展能力。第二個層面是新型職業農民持續發展能力是從低到高不斷提升發展的轉變過程。包括經營收入提升、就(創)業競爭能力提升、崗位晉升等方面。因此,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既需要其具備上述定義特征和能力,還需要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這一要求既是新型職業農民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的客觀要求。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建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戰略選擇和重點工程,是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更是有中國特色農民發展道路的現實選擇[3]。自2012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培育經費投入力度不斷加強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經費投入力度。自2014年起,全國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5年累計投入20.9億元。2016和2017年中央財政投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金13.9億元和15億元,2017年中央帶動省級投入資金超過5.8億元[4]。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數量大幅提升

新型職業農民在培育總量上有了大幅提升。根據2016、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2016年年末,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分別達到120萬人、140萬人以上,2017年突破1500萬人[5]。按照這一趨勢,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數量有望在2020年達到2000萬,實現《“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總量的目標。

(三)新型職業農民示范培育范圍明顯擴大

2017年和2018年,農業農村部根據《關于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遴選工作的通知》,先后遴選了200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2017年全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農業縣(區、農場)從487個擴大到2027個。這些培育基地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為主體,2017年開展培育的農業縣(區、農場)中有1041個縣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414個縣開展專業技能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471個縣開展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育[6]。

(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內容與方式實現擴充與創新

根據全國調研情況,各省市地區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新要求,圍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培育內容中對綜合素質、生產技能、經營管理等都有一定擴充;培育模式上在分層分類、分段培養、教學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進一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統和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

三、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情況

職業發展一般包括晉升發展、薪酬發展和能力發展等維度[7],為了解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概況,本文從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經營規模情況來窺探其晉升發展情況,通過經營收益來分析薪酬情況,通過職業發展的影響力以及對發展預期和職業轉換能力的調研來分析其能力發展現狀。

(一)獲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和經營規模情況

根據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中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結構情況顯示,大多數新型職業農民沒有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者未參與評定。2016年末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中高級技師僅占0.20%,技師僅占0.86%,高級技能僅占2.48%,中級技能占5.96%,初級技能占7.69%人,而沒有或未評定占比達到82.83%[8]。當前新型職業農民技術技能還明顯不足,同時占絕大部分比重的新型職業農民沒有或未評定,也反映了其職業能力提升的意識還不強,引導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提升職業能力以取得更高職業成就的發展意識還任重道遠。

規模經營方面,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進行調研。種養大戶:豬肉、牛肉、羊肉、淡水養殖產值分別是普通農戶的15.46倍、2.36倍、2.22倍、9.02倍;家庭農場經營者:其平均經營規模達到357.36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截至2016年底,全國農民合作社總數達到156.30萬家,經營收入達5806.92億元,上繳國家稅金達31.63萬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其平均經營規模達到408.17畝。從經營規模來看,新型職業農民具備了一定的經營規模,根據進一步的調研分析,經營規模與文化水平呈明顯的正相關,以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經營規模為例,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經營規模是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3倍多。然而,從學歷數據顯示,文化程度以初中學歷為主,初中及小學占比達到70%以上,大專及以上的僅占6.06%[9],當前亟需大力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

(二)農業經營收益情況

2017年新型職業農民的人均經營純收入達到2.78萬元,27.7%的新型職業農民人均農業經營純收入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已連續多年快于城鎮居民。從收入水平的角度可以看出,新型職業農民有著較好的發展預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吸引力有望進一步增強。

(三)職業發展影響力情況

當前新型職業農民主要通過推廣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積極創辦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主動聯系對接小農戶,引領帶動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統計數據顯示,68.79%的新型職業農民對周邊農戶起到明顯的輻射帶動作用,平均每個新型職業農民帶動30戶農民[11]。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實施,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在促進農村產業鏈延伸發展等方面將發揮更大更深遠的作用,也將有利于帶動更多的農民就業、創業發展。

(四)個人發展預期和職業轉換能力情況

為進一步了解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現狀,課題組于2018年7~10月期間,通過問卷星向江蘇省無錫、蘇州、泰州、揚州、常州、南京、徐州、宿遷、連云港、鹽城等地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問卷調研,主要通過聯系地方農委等相關政府部門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進行,累計回收473份有效問卷。調研數據顯示,對個人發展預期調研中的“是否達到個人發展預期”題項,52%以上的人表示未達到;對“現從業發展情況比較穩定”題項,50%以上的人表示不同意或者不確定。職業轉換能力情況調研中的“如果轉行,我能找到更適合自己能力的農業相關行業或者崗位發展”題項,近40%的人表示不確定或者不同意;“我能找到更高待遇的農業相關行業或崗位發展”題項,近50%的人表示不確定或者不同意;“我能找到更能拓展自己能力的農業相關行業或崗位發展”題項,近55%的人表示不確定或者不同意??梢钥闯?,雖然新型職業農民在經營規模、經營收入等方面有著比較好的態勢,但對于自身職業發展能力不足還存在較明顯的擔憂,這也印證了前述職業技能證書獲取率不高的現實。

四、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職業教育與培訓供給層面

1.職業教育與培訓供給能力不足

當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主要以全國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主,涉農中高職院校、相關培訓機構參與農民培育和教育培訓力度還明顯不夠。2016年,全國共有省級農廣校36所,地(市)級校302所,縣級校2113所,與千萬以上體量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培訓需求相比,培育機構數量明顯不足。在培訓內容方面,主要聚焦于農業生產技術性方面的職業培訓,而對經營管理、創新創業等非技術性職業能力方面的培訓還不足。從江蘇省調研數據來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內容主要以一般基礎技術技能培訓為主,而農民對于中、高級職業技能培訓則有著更多期待,59%以上的農民期望獲得中級(比較專業的知識技能)和高級(專業、管理和創業知識技能)培訓。

2.新型職業農民中長期發展的政策規劃指導相對缺乏

基于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勞動者形成職業工作能力后,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內外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其職業化發展同樣也會經歷強化、弱化到轉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職業工作能力從積累強化提升,進而隨著自身及外部如科技發展等變化出現知識老化、技能過時的弱化,再到工作能力發生轉移,且以原職業工作能力為基礎,轉移與之相關聯、相近似或相交叉的職業。因此,新型職業農民自從事農業相關工作開始,其職業能力需求也是變化發展的,這就需要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有長期戰略性的規劃與支持。盡管從國家到地方相繼出臺多項支持政策,特別是在培育經費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扶持,培育人數上也取得了突破,但現有的培育政策以及具體落實的培訓項目依然以解決新型職業農民當前生產技能需要和現實困難為主,而關于新型職業農民中長期職業化發展方面的政策指引和培訓引導還相對匱乏,特別是對于新型職業農民持續職業能力的提升,及其動態職業能力的政策支持相對不足,而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的持續提升對于其職業化發展則顯得尤為重要。從短期看,盡管現在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有利于積極培育足夠數量的新型職業農民,但從長期而言,現有政策支持還需要更多關注新型職業農民中長期職業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3.職業教育與各類培訓供給機構協作機制還不完善

我國對農民的職業教育主要以中職教育為主,目前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僅有個別省份如浙江省開展了相關探索,參加高等職業教育學習的新型職業農民比例則更低。職業培訓方面,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任務的主體是各類培訓機構,以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涉農高職院校培訓部門、職業農民指導站以及社會培訓機構為主。然而在共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農民還存在承載職業農民綜合職業能力提升的職業教育組織和承載職業技能培訓的培訓機構難以實現有效協作的問題,農民在培訓機構參加的培訓尚不能在職業院校中得到相應學分,培訓機構與中高職職業院校未建立的有效合作機制。

4.培育機構缺乏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的有效指導

課題組調研中“主要參加過哪些方面的培訓?”題項,占比前五的分別是“種植、養殖技術”“農業機械的使用與維護”“農產品銷售”“病蟲害防治”“農產品加工”等,可見,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組織的職業培訓,主要以滿足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發展的實際需要為主,重點在于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和種養殖技術、農產品市場開拓等方面。相對而言,對于創新創業發展、經營管理能力提升,特別是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背景下,創新農業經營管理方式等事關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訓和指導還明顯不足,而職業發展能力的提升關系到新型職業農民的長期穩定發展,也關系到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吸引力。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不管是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要,還是從職業農民自身職業化發展來看,都需要關注其現實職業技能的培訓,更應重視其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相匹配的長期職業能力的提升。

(二)新型職業農民自身層面

1.職業發展能力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不匹配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提質增效,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積極培育農業“新六產”,統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提升農業發展競爭力,持續深化改革。這一現實背景下,不僅對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其管理創新發展能力、知識吸收與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素養也提出了要求。然而,目前職業農民普遍存在年齡和知識老化嚴重,學習和創新能力弱,自我職業發展的能力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不匹配等問題。根據課題組對江蘇省的調研數據,927名已經參加過職業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問卷結果顯示,對自己職業能力表示滿意的不足60%,認為自己能找到更高發展前景的農業相關行業的占比不足50%。由此可見,當前職業農民職業發展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其職業化發展。

2.缺乏職業化發展規劃意識

新型職業農民與大學生、城市務工的農民工不同,他們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指導,因而在職業發展的策略選擇方面往往呈現隨機、盲目等特征,沒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以及為達到目標,需要提升的自我素養,特別是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學習提升計劃等。課題組在對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進行的調研發現,關于“對未來發展是否有明確的發展規劃”這一題項,65%的人選擇為“沒有”,20%的人表示“不確定”。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在于新型職業農民對自身發展定位認識不足,缺少現代農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以及農業知識和管理素養導致其對產業發展未來預判能力不足。

3.自我能力提升的主動意識不強

新型職業農民主體有三大特點:一是年齡結構偏大。2016年末的數據顯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以41~50歲年齡段為主,占比達42.21%。二是整體文化程度偏低。從全國范圍來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整體文化程度仍然偏低,2016年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初中文化程度占48.4%,高中(含中專)占7.1%,大專及以上的僅占1.2%,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高達43.3%。三是從業經歷以普通農民為主。如農場主的從業經歷是普通農民的占73.8%,大部分都是從傳統農民轉變過來。這一主體年齡結構和主體受教育程度的特點,知識結構和學習認知水平等相對固化,導致其對自我能力的提升,特別創新開拓、持續學習的意識等相對較弱,因而對自身職業化發展缺乏中長期規劃。

五、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做好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頂層設計,建立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的“育訓融合”機制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總體規劃上,政府不但要注重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還要堅持職業能力提升和職業化發展并重的原則。從戰略規劃上看,既要充分考慮職業農民短期職業教育與培訓,還要考慮中長期職業教育,以及不同類型的新型職業農民群體中長期職業發展方向,根據不同發展方向做好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專業性和針對性。

具體而言,在現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下,一方面,緊跟農業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加強職業農民的職業培訓,提高其現代化農業生產和經營能力,在培訓導向上兼顧農業從業和職業發展的雙重目標,以提升培育成效;另一方面,加強非技術性能力提升需求,非技術性能力往往很難通過短期高強度的培訓獲得,需要通過長期性、有戰略引導性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相結合來實現。從國外先進經驗來看,德國、法國通過設定從低級到高級的農業培訓證書,將職業培訓與不同等級的證書結合起來,實現職業能力的持續提升。以色列、日本等國除了職業培訓外,還通過中、高級學歷教育來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學歷教育除了提升職業技能外,還注重非農業技能的綜合職業能力,通過將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結合起來,形成促進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立體體系。因此,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做法,在職業教育供給方面,既做好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培訓,同時規劃職業農民職業教育,通過加強與涉農中高職院校的合作,引導職業農民參與職業教育獲取職業能力的長期提高。在政策支持方面,可以出臺關于規劃新型職業農民中長期職業發展的扶持政策,為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提供保障條件。

(二)完善政府引導支持政策,調動多元主體參與積極性,構建“一主多元”協同合作機制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深入,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能力需求將進一步呈現多樣化和多層級性,僅靠政府主導下的培養培訓很難適應其需要。尤其是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既需要具備農業生產技能,同時更需要提升農村產業經濟發展、農業生產鏈、經營管理、創新發展等方面的能力。這就需要構建協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提升的合作機制。這一合作機制需要政府在把握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能力提升總體戰略方向的基礎上,強化對各類教育主體的協調職能,見圖1。

如圖1所示,政府部門主要通過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組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府相關部門通過一定的政策扶持如財政專項資金、企業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等形式引導涉農企業、農業園區、合作社等企業組織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引導其與農廣校、農機站等教育機構共建實訓基地、生產經營現場教學基地等,為農民提供期望的培訓場所和教學條件;企業組織與教育機構開展協同合作,如農場主、農業生產帶頭人等可以為教育機構提供農業生產能手作為師資的補充,教育機構通過培育具有職業化素養的新型職業農民,也將有利于進一步發展為創業型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三)注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引導,提高其職業能力持續提升意愿

應有效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發展的引導,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引導,形成職業能力的進階提升路徑,促進其職業化長期發展的意識。具體而言,在開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中,除要注重職業能力的培訓,還需要注重加強職業規劃方面的指導。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規劃具有自身特殊性,既需要結合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宏觀政策環境,還要考慮農業實際特點,特別是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現狀,還要結合農民自身發展經歷、受教育水平、學習能力、職業能力和職業發展現狀等實際情況,綜合各類因素做好綜合規劃。

(四)創新職業教育與培訓模式,提升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供給質量

一是要構建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體系。面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需要進一步明確各自主體責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如職業教育主要以中長期的學歷教育形式進行,主要責任主體是涉農中高職院校,重點關注新型職業農民從初級到高級綜合能力的持續提升。職業培訓則以短期的培訓班形式進行,主要責任主體是相關培訓機構,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具體性、實操性的職業培訓,相比學歷教育,雖然培訓時間以短期周期性為主,但可以長期開展,為職業農民提供終身職業教育,滿足持續職業能力提升的需求。二是加強教學內容的組織,充分結合區域農業發展特點,做好學員培訓需求調研分析,根據職業農民學員的文化層次、技能需求,科學制定系統的教育培訓計劃,分層分類做好教學內容組織和教學資源建設。三是創新教學和培訓方式,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特點,結合教學內容,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如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觀摩教學、在線教學、跟蹤指導教學等多種形式進行,提升學習滿意度和獲得感。四是加強考核與監管。既要關注對學員學習成效的考核,也要關注對培訓機構的考核;既要有定性評價,也要有定量考核評價;既要有主管部門開展的考核,也要有第三方評價;既要有激勵性獎勵,也要有約束性考核。通過構建完善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切實提高教育與培訓質量。

參 考 文 獻

[1]馬桂萍,趙晶晶.習近平關于“三農”問題理論思維述要[J].理論視野,2019(5):31-38.

[2]李俊.職業培訓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發展[J].中國青年研究,2014(12):52-58.

[3]唐明霞,程玉靜,等.試論創新視角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1):6-14.

[4][6][8][9][10][11]韓大棚,向朝陽.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

[7]寧本榮.新時期女性職業發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J].西北人口,2005(4):24-27.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New-type Vocational Farmers under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Wu Zhaoming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ew-type vocational farmers are the core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new-type vocational farmer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edicament faced by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ew-type vocational farmers and its deep-seated cau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from the four aspects: Doing a good job in top-level design of new-type vocational farm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one main and multiple subjects”cooperative mechanism,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new-type vocational farmers, and innov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new-type vocational farmer;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Author? Wu Zhaomi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Wu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uxi 214125)

猜你喜歡
新型職業農民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的思考
運用微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
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 推動我國農業健康有序發展
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全面建設現代農業園區
明確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能力構成 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策略
基于參訓意愿分析的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培訓研究
四平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生產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探析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長效機制初探
宜昌市職業農民培訓需求調查與培育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