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對“大疫”“天下疫”的記錄

2020-05-14 13:37王子今
月讀 2020年3期
關鍵詞:太史公南越史記

在中國古代,“疫”通常指流行性傳染病?!墩f文·廣部》記載:“疫,民皆疾也?!薄凹惨摺薄鞍O疫”即急性傳染病的較大規模發生與傳播,往往導致民生苦難、社會危機。

對于“疾疫”的發生,歷朝政治史文獻中往往予以鄭重記載?!稘h書·五行志》寫道:“《公羊傳》曰,大災,疫也?!被仡櫹惹貧v史,《左傳·昭公元年》載錄“晉侯有疾”時子產的話:“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于是乎祭之?!彼^“癘疫之災”很早就和嚴重危害農耕的“水旱”等自然災害一樣,影響著正常的社會生產與生活?!秴问洗呵铩氛f:“(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薄埃敬海┬邢牧?,則民多疾疫?!薄埃ㄖ傧模┬星锪?,則……民殃于疫?!薄埃ㄖ俣┌l蓋藏,起大眾,地氣且泄,是謂發天地之房。諸蟄則死,民多疾疫,又隨以喪?!薄抖Y記·月令》中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它們都強調了違背自然規律行事,會導致“疫”“疾疫”,甚至“大疫”?!独m漢書·五行志》專列“疫”條。后世史籍也多有關于“疫”的專門記述。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史家記錄“疫”的表現和危害,最早始于《史記》。

《史記》中對“民疫”“大疫”“天下疫”的記錄是有明確時間與空間的,這對于研究流行病史、醫學史、衛生史具有開創意義?!妒酚洝分杏嘘P“疫”的記錄,也體現了太史公對于健康的重視,對于生命的尊重,對于民眾生存條件的關心。

一、秦獻公十六年“民大疫”

《史記》中關于秦國災異的記錄,從自然史、經濟史和社會史的角度體現了其內在的文化含義,對于我們深入認識秦史以及理解秦文化,都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妒酚洝ち鶉瓯怼酚涊d:秦獻公十六年(前369),“民大疫。日蝕”。這一史事未見于其他史籍,應當看作非常寶貴的歷史信息(參見王子今:《秦史的災異記錄》,《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學第五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其資料來源,應當出自《秦記》。

《史記·秦始皇本紀》可見關于“焚書”的記載,丞相李斯在嚴禁私學的建議中明確說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蓖瑯拥恼f法還見于《史記·李斯列傳》。所謂“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就是各國歷史記載悉數毀棄,只保留秦國的史籍?!妒酚洝ち鶉瓯怼吠聪еT侯史記之不存,又說:“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彪m然《秦記》自有缺失,但就戰國至秦代的社會演變進程而言,其所載錄的歷史事件具有真實性,是可取的。司馬遷由此還認為,因“見秦在帝位日淺”而產生鄙視秦人歷史文化的偏見,是不應該的。

司馬遷說:“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鼻孬I公時代,秦史出現了重要轉折。清代《史記》學者程余慶稱之為秦“由弱而強”(《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三秦出版社2011年,第237頁)的歷史階段。而經歷“民大疫”的生命史、社會史歷程,以及行政處理的成敗得失,雖記載“略不具”,卻有著非常寶貴的有關史學研究的提示意義?!妒酚洝ち鶉瓯怼酚嘘P秦獻公十六年“民大疫”的文字,是中國正史文獻中第一次有關“大疫”的正式記載,這對于中國醫學史和中國史學史都具有特殊價值。

《秦記》雖然“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也就是說其中的史事系年大致明確,卻沒有“日月”標識,且文字簡略而未能具體,但是關于年度歷史記載,依然是可取的。至于其“日月”,有些可以參照其他文獻予以推定,如秦王政四年(前243)“天下疫”之事。

二、秦王政四年“天下疫”

秦王政四年發生的災情,《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所記述:“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薄盎认x從東方來,蔽天”,《史記·六國年表》寫作“蝗蔽天下”;而所謂“天下疫”,則是《史記·六國年表》沒有記載的災異?;葹暮鸵咔檫@兩起災難,不知是否有某種關聯。由災情發生于“十月庚寅”之后,可以推知“天下疫”應當是在冬季。

這一記載很可能也是根據《秦記》的記錄。這里雖然說“天下疫”,且當時有“唯秦雄天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秦地半天下”(《史記·張儀列傳》)之說,秦昭襄王時“秦自置為西帝”(《史記·趙世家》),《史記·太史公自序》亦言“昭襄業帝”,但是,此時秦人距離全面實現兼并“天下”的事業尚有很大距離。

這里所謂“天下疫”之“天下”,其空間指向大概不宜簡單理解為與《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盡并天下”“秦方以天下為事”“秦王得志于天下”“徙天下豪富”“聚天下兵器”,以及瑯邪刻石“秦王兼有天下”“天下和平”,之罘刻石“經緯天下”“闡并天下”,碣石刻石“天下咸撫”,會稽刻石“天下承風”中“天下”的概念完全一致。

對于秦王政四年“天下疫”中“天下”的規模,應當注意當時東方“六國”皆強勢存在的史實?;蛟S可以參考“秦地半天下”之說來理解當時“天下疫”的疫區,可能大致包括現今區域地理觀之所謂西部地區,也可能涉及部分原“六國”的地方。

三、局部地區的“民疫”“大疫”

讀《史記·趙世家》,可以看到其中對于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7)發生疾疫的記錄:“二十二年,大疫?!彪m然史稱“大疫”,而發生疫情的區域規模其實是有限的?;蛟S類似于四年前,即《趙世家》記載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事:“十八年,秦拔我石城。王再之衛東陽,決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薄皼Q河水”導致“大潦”,經由“漳水”排溢?!按笠摺迸c“大潦”語句對應,疫區很可能只限于趙國境內,也可能稍波及鄰國。

《史記》記錄的另一起局部地區的疫情,發生在漢景帝時代。太史公在《史記·孝景本紀》中記述,漢景帝后二年(前142)十月,“大旱。衡山國、河東、云中郡民疫”。這次“民疫”所波及的地區,據張守節《正義》的解釋:“衡山國,今衡州。河東,今蒲州。云中郡,今勝州?!卑凑罩苷聱Q對于漢初衡山國政區地理的考論(《西漢政區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7-48頁)與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2冊第22-23頁,第24-25頁,第15-16頁,第17-18頁)的標示,疫區包括今安徽、湖北、河南、山西和內蒙古部分地區。大致形成了南北縱向傳播的趨勢。

此次疫情發生在“十月”,也是冬季,同樣值得我們注意。

漢景帝后二年發生在局部地區的這次“民疫”,《史記》有“十月”的明確標示,與《秦記》“不載日月”的記述方式有所不同,應當完全出自太史公筆下。

四、嶺南“暑濕”與“士卒大疫”

《史記》使用“大疫”一詞對疫情進行記述,除前引《史記·趙世家》一例外,又見于《史記·南越列傳》。在呂后專政時代隆慮侯周灶率軍進擊南越國的記述中:“高后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佗日:‘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并王之,自為功也?!庇谑勤w佗自號“南越武帝”,宣示不再臣服于漢王朝,又發兵進攻長沙王邊邑,侵擾數縣。呂后派遣將軍隆慮侯周灶征伐南越,然而,“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一年多以后,呂后崩,于是“罷兵”。漢王朝遠征南越國的部隊“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是生態條件影響戰爭進程的特殊記錄。

《南越列傳》篇末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說到此次戰事:“隆慮離濕疫,佗得以益驕?!彼^“會暑濕,士卒大疫”,這里直接稱作“濕疫”?!皾褚摺敝f,“二十四史”中僅此一例。

漢初政論家在回顧秦對南越戰爭的艱難時,有這樣的描述:“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邊,輸者僨于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戍?!保ā稘h書·晁錯傳》)按照顏師古的解釋,“能”應當讀作“耐”,“能暑”就是“耐暑”,“不能其水土”,就是“不耐其水土”。也就是說,北方軍人不能耐受以“暑”為突出特征的當地氣候條件。嶺南“暑濕”,是所謂“濕疫”發生的環境條件。中原居民對嶺南“暑濕”氣候的嚴重不適應,導致了可以稱為“疫”的病理現象。這種情形的發生,可以影響戰爭的勝負。史家稱之為“士卒大疫”,強調了事態的嚴重性。后來,漢末的赤壁之戰,曹操一方也曾經以“遭離疫氣”“以避惡地”來解釋戰敗的原因([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

據《史記·南越列傳》記載,漢文帝時代,漢王朝與南越國的關系有所緩和,陸賈再一次出使南越,南越王趙佗“甚恐,為書謝”,放棄“武帝”名號,自稱“蠻夷大長老夫臣佗”,解釋“前日高后隔異南越,竊疑長沙王讒臣,又遙聞高后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以故自棄,犯長沙邊境”的情形,又說:“且南方卑濕,蠻夷中間,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宣布“愿長為藩臣,奉貢職”?!稘h書·南粵傳》的記載大意略同,只是更為詳細,其中也有“南方卑濕”語。

“卑濕”作為評價地理條件,屢見于兩漢史籍。較為著名的有“長沙卑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江南卑濕”(《史記·貨殖列傳》)、“南方卑濕”(《史記·南越列傳》)等。在漢武帝對南越用兵之前,淮南王劉安曾立足于反戰立場,言“南方地形”即戰區環境的不利,也說:“南方暑濕,近夏癉熱,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癘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雖舉越國而虜之,不足以償所亡?!保ā稘h書·嚴助傳》)對于所謂“近夏癉熱”,王先謙《漢書補注》引王念孫的解釋:“‘癉熱即盛熱,言南方暑濕之地,近夏則盛熱?!逼鋵?,“癉”字從“廣”,似不應解為“盛”。所謂“癉熱”,當是指“南方”濕熱之疾,很可能與前說“會暑濕,士卒大疫”的情形接近?!端貑枴っ}要精微論》:“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蓖醣ⅲ骸鞍D,為濕熱也?!眲菜^“癉熱”,很可能是說濕熱之疾流行。下文“疾癘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的警告,正是以呂后時“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的戰史作為教訓的。這種軍中“大疫”,又有東漢初年馬援南征,“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后漢書·馬援傳》)。這可能反映了北方居民對南土環境的不適應,即《后漢書·南蠻傳》所謂“南州水土溫暑,加有瘴氣,致死亡者十必四五”,這與我們討論的急性流行性傳染病的危害有所不同(參見王子今:《漢晉時代的“瘴氣之害”》,《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第3期)。而太史公在《史記·南越列傳》中最早保留的“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的歷史記載,作為生態環境史及區域開發史的重要資料,是值得我們珍視的。

五、“民不疾疫”“民毋疾疫"與“民疾疫無疾"“民疾疫無死”

戰國時期,社會上對“民不疾疫”的愿望,已見諸《史記》?!妒酚洝ぺw世家》載錄“蘇厲為齊遺趙王書”,其中說:“甘露降,時雨至,年谷豐孰,民不疾疫,眾人善之,然而賢主圖之?!焙汀懊癫患惨摺鳖愅奈淖直憩F形式,是《史記·龜策列傳》中所謂的“民毋疾疫”。

梁玉繩《史記志疑》評價《史記·龜策列傳》,以為“史公此《傳》亡,褚生補之”。劉知幾《史通·敘事》以為其內容“無所取”,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有“煩蕪鄙陋”的批評。不過,褚少孫的生存年代距司馬遷不遠,“褚生補”《史記》的內容,也可以從一個側面透露出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妒酚洝敳吡袀鳌分杏嘘P“疾疫”的文字或許有值得學者關注的價值。我們看到,“病”“疫”是求問“靈龜卜?!钡闹饕獌热?。除“卜占病者祝日”“卜病者祟曰”很可能是針對個別病患外,“卜歲中民疫不疫”,則是在卜問較大規模的“疫”是否會發生及其危害程度。有關“卜”命的字句中,涉及“疫”的文例,“民疫”1見,“民病疫”1見,“歲中有疾疫”1見,“民疾疫”15見??磥懋敃r社會對于“疫”“疾疫”“民疾疫”的擔憂,成了較為寬廣的心理關注點。而“民毋疾疫”2見,與前引《史記·趙世家》“民不疾疫”相同,可以看作對于不發生“疾疫”的期盼。又“民疾疫少”1見,“民疾疫有而少”2見,體現了對減少“疾疫”發生次數的愿望。而“民疾疫多病”1見,“民疾疫有病甚”1見,是疫情嚴重的反映。相反,又有“民疾疫無疾”1見,“民疾疫無死”1見,表達了對即使“疾疫”發生,但疫情并不嚴重,不致于損害民眾生命的希望。

“民不疾疫”“民毋疾疫”“民疾疫無疾”“民疾疫無死”等卜問和期待,說明當時“疾疫”對于百姓生活的威脅是比較嚴重的。而“民不疾疫”“民毋疾疫”以及“無疾”“無死”意念的表達,也體現了人們生命意識的覺醒。戰國秦漢時人命名,或用“無傷”“去病”“去疾”“病已”等詞匯,雖然只是個體,但也可以與大面積發生、可能導致嚴重社會危機的“疾疫”聯系起來分析。

六、“疾疫"考察與“天人之際”探求

人類活動應當順應自然規律?!妒酚洝分刑岢?,這樣做方能避免“疫”的危害?!妒酚洝窌纷窇浀蹐驎r代的理想政治:“明時正度,則陰陽調,風雨節,茂氣至,民無夭疫?!边@在自然與人的關系方面,是非常清醒的認識和理念?!懊駸o夭疫”,也就是“毋疾疫”。

《史記·天官書》說到“天一”星,張守節《正義》寫道:“太一一星次天一南,亦天帝之神,主使十六神,知風雨、水旱、兵革、饑饉、疾疫?!薄凹惨摺笔呛汀帮L雨、水旱”一樣的自然災異,由“天帝之神”主管?!短旃贂酚终f“亢”星“主疾”,“氐”星“主疫”。司馬貞《索隱》引宋均說:“疫,病也?!闭J為“主疫”就是“主疾疫”。還說到當時的“八風”“占候”,風從“東南”來,“民有疾疫,歲惡”。

對于“疾疫”的發生,秦漢時人多有在巫術思想及數術文化影響下的解釋。如東漢蔡邕《獨斷》有“疫神”“瘟鬼”之說。他在《月令問答》中寫道:“著《令》者,豫設水旱、疫癘,當禱祈?!边@一說法,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呂氏春秋》和《禮記·月令》中有關“疫”的內容。不過,太史公也敏銳地注意到自然條件與“疾疫”的關系?!妒酚洝窌凡捎昧恕稑酚洝肥返恼f法:“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睆埵毓潯墩x》解釋說:“寒暑,天地之氣也。若寒暑不時,則民多疾疫也?!边@樣的認識也是有悠久淵源的?!对姟ば⊙拧す澞仙健罚骸疤旆剿]瘥,喪亂弘多?!编嵭{:“天氣方今又重以疫病,長幼相亂而死喪甚大多也?!薄疤臁薄疤鞖狻薄疤斓刂畾狻笔亲匀灰蛩?,都會影響“疾疫”“疫病”的發生及其危害程度。而“疾疫”“瘥”“喪”的破壞是否嚴重,則與社會秩序是否“甜”有—定關系。

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的篇末以“太史公曰”的方式,提出了應當高度尊崇“天”之“日月”與“地”之“陰陽”的原則:“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仰則觀象于天,俯則法類于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圣人統理之?!彼f,自文明初期以來,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乃至夏、殷、周,都繼承了崇拜尊重日月、陰陽的傳統,因此獲得成功者就是所謂“圣人”。他認為,對于“天數”“天運”“天變”“天道命”的探索,是文明史進步的重要主題,也是史家的責任?!疤饭乒盘熳?,未有可考于今者?!薄洞呵铩分杏嘘P于天文與人文相對應的論說。而戰國以來,“爭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饉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褸祥候星氣尤急”。這種考察是艱難的文化工程,而“疾疫”則是探索的重要對象之一?!疤饭弧边€有這樣的文句:“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此其大數也。為國者必貴三五。上下各千歲,然后天人之際續備?!边@里涉及長時段的歷史文化思考??梢哉f,司馬遷將闡述“疾疫”等歷史現象所體現的“天人關系,看作自己“究天人之際”的一個光榮的文化使命。

《史記·天官書》“太史公曰”還寫道:“夫常星之變希見,而三光之占亟用。日月暈適,云風,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大運。然其與政事俯仰,最近天人之符?!痹谄渌麍龊?,司馬遷還說過:“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τ谧匀慌c人文的關系,即所謂“天人之際”的思考,是司馬遷史學追求的一個方向,也是他偉大的史學貢獻的重要內容。而他的這一文化探索,是包括對“疾疫”的特別關注的。

還應當注意到,對于“天人”關系的說明,是司馬遷生活時代中許多執政者、政論家與諸多文化人共同探求的主題。如漢武帝曾說:“朕垂問乎天人之應,上嘉唐虞,下悼桀紂,寢微寢滅寢明寢昌之道?!保ā稘h書·董仲舒傳》)他征詢諸儒“天文地理人事之紀”:“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天命之符,廢興何如?”(《漢書·公孫弘傳》)董仲舒對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保ā稘h書·董仲舒傳》)司馬相如的文章中也有“披藝觀之,天人之際已交,上下相發允答”之句(《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盡管如此,其他人討論“天人”關系,或出自“興”的行政追求,或通過“藝”的文學視角,它們與司馬遷視野寬闊的文明史考察和敘說不可同日而語。而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司馬遷傳》)的偉大,表現之一就是在歷史學與社會學上對“疾疫”“大疫”“天下疫”有較早、較直接的關切。

猜你喜歡
太史公南越史記
“太史公牛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南越華文文學的“家”與“國”分離書寫
漫畫史記
趙佗時期南越與西漢的博弈分析
漫畫史記
漫畫史記
漫畫史記
多元文化影響下的秦漢南越國包裝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