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行為理論視角下移動新聞傳播分享化對新聞價值標準的重塑

2020-05-15 13:35安淑月
新媒體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新聞價值移動互聯網

安淑月

摘? 要?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傳播分享新聞,“公民記者”由此產生。作為新聞傳播的“二次把關人”,“公民記者”分享新聞時的衡量標準是否與傳統新聞價值要素保持一致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研究表明: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新聞價值要素發生嬗變,如時效性向實時性轉變,趣味性地位提高并向娛樂性轉變,地理接近性被弱化,情感接近性受到重視;關注度取代知名度成為顯著性的衡量標準。同時新衡量指標出現并影響著用戶新聞分享,包括共通性、社交性、情境適用性和從眾性等。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新聞傳播分享化;新聞價值;理性行為理論

19世紀中后期,西方報刊業逐漸步入商業化,新聞價值理論應運而生,1918年,徐寶璜將新聞價值的概念引入中國,并定義新聞價值為“注意人數多寡和注意程度深淺之問題也”,后來學者又從不同的角度對新聞價值進行定義。在傳統媒體居于壟斷地位的時代,新聞價值作為記者選擇和衡量事實的標準,貫穿于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全過程,直接影響著新聞工作者對新聞的取舍和排序以及哪些新聞事實可以進入初級傳播渠道。

但是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智能終端的發展為新聞傳播領域帶來了巨大變革,傳受主體關系被重塑,新聞傳播分享化對新聞影響力的擴大效應日益顯著,成為傳播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因此理解是什么讓一條新聞能夠被成功分享成為研究新聞價值的重點,互聯網用戶是否也依據傳統新聞價值來分享新聞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已有研究提出,新媒體的發展消解著部分傳統新聞價值,強化并新生了部分新價值要素[1]。所以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傳統新聞價值要素帶來了怎樣的沖擊,又為新聞價值體系帶來了哪些新要素?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展開了關于移動新聞傳播分享化對新聞價值標準重塑的調查研究。

1? 文獻綜述與問題提出

新聞價值是19世紀上半葉西方社會報刊商業化的結果,最早對新聞價值進行研究的是李普曼,他認為新聞價值是事變、驚奇、地理上的接近性、個人的影響和沖突,20世紀初新聞價值理論引入中國。綜觀中外學者對新聞價值的定義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標準說”:新聞價值是記者選擇和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二是“關系說”:將新聞價值看作人與新聞事實之間的需求關系。三是“素質說”:指事實能夠構成新聞的種種特殊素質的總和,這些素質的共同特征是要能夠引起廣大受眾的興趣和關注。四是“功能說”:某些新聞事實所具有的在滿足收受者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顯在的和潛在的作用。由于定義的不同,西方學者們對于新聞價值應包含的要素也難有統一意見,總體而言他們在主要標準的確定上較一致,主要包括:影響力、接近性、異常性、顯要性、及時性、沖突性和趣味性等[2]。徐寶璜是國內第一位對新聞價值做系統全面論述的學者,他提出新聞價值應包括事實重要性、公眾關注性、傳播及時性和地理接近性,后來邵飄萍將興趣要素列入其中。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對新聞價值應包含要素的討論一直在進行,主流觀點認為作為選擇報道事實的標準,新聞價值應包含六大要素: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和真實性;作為事實所包含的引起社會各種人共同興趣的素質,新聞價值包括五大要素: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

新聞分享不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才有的概念,而是與新聞消費相伴而生,“口耳相傳”就是早期最典型的新聞分享行為,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聞分享變得更加快捷高效,成為新聞消費和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移動新聞傳播的分享化成為近年來學界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綜觀國內外已有對于新聞傳播分享化的研究均集中于社交媒體平臺、聚合類新聞網站以及短視頻平臺。目前國外主要采用實驗法和內容分析法,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沉默效應、感知信息效用等探究新聞分享的動機、影響因素等,基于兩級傳播和信息擴散理論探究新聞分享傳播模式。相比于通過網站和郵箱的新聞分享,社交媒體平臺的新聞分享影響力更大,夸克等人在研究Twitter中的新聞分享現象時運用實驗法發現新聞一旦在Twitter初次傳播之后便會開啟高速病毒化傳播,一天之內達到飽和①。國內對新聞分享的研究一類是以微信和微博兩大社交平臺為研究對象,開展分享行為和分享效果研究,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是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另一類是通過理論論證探討新聞傳播分享化的特點、成因、影響,討論聚合類新聞網站和社交媒體平臺的社交傳播特點等。

綜上所述,目前學界對于新聞價值的研究幾乎全部采用理論研究的方法,從傳統記者視角出發開展研究,而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受眾主體地位日益凸顯,新聞分享相比于初級傳播對新聞影響力的擴大效應更加顯著。同時國內學者對移動新聞傳播分享化的研究數量可觀,但是研究話題、研究結論的雷同度較高,將其與新聞價值結合進行的研究幾乎沒有。因此本研究從“公民記者”分享新聞和用戶接收新聞分享的角度出發,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探究移動互聯網時代產生于報刊商業化時期的傳統新聞價值理論在新技術的沖擊下發生了哪些嬗變?同時一個新聞事實是否有價值不僅取決于傳播者對新聞事實的取舍,而且與受眾對新聞的選擇有著重要關系。因此對新聞價值的考量不應該僅從傳播者出發,接收者對新聞的選擇也應該被重視?;诖?,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分享化對新聞價值的重塑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Q1:移動新聞傳播分享化背景下,傳統新聞價值要素發生了哪些嬗變?

Q2: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分享新聞時的選擇標準有什么新特點?

Q3: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依據什么標準閱讀他人分享的新聞?

2? 理論模型

理性行為理論由美國學者菲什拜因和阿耶茲于1975年提出,是一個用于解釋和預測人類行為的理論模型。該理論假設人是理性的,認為態度和主觀規范決定人的行為意向,進而帶來行為的發生,如圖1所示。

由于記者在衡量和取舍新聞事實時所依據的標準主要來源于對該事實素質的分析,所以基于理性行為理論模型,筆者將影響行為發生的態度和主觀規范具體界定為對新聞事實的態度認知和與新聞事實相關的主觀規范,而不予考慮行為主體的其他因素對行為本身的影響,而且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界定了對新聞事實態度和與新聞事實相關的主觀規范的變量指標,修整后的理論模型如圖2所示。

3? 研究方法與結果

3.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數據分為前測和正式調查兩部分,前測收集71份數據,訪問部分參與者對于問題設置、語言表述等方面的建議,在此基礎上對問卷進行評估修改,并檢驗了量表信效度和問卷設計的合理性。正式調查通過社交平臺以滾雪球方式進行抽樣,共回收問卷336份,剔除不符合條件的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320份,有效回收率為95%。運用SPSS軟件檢驗問卷信度和效度,問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89,高于0.8,信度理想,問卷中量表題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962,高于0.9,量表信度非常理想,KMO數值為0.956,效度十分理想。

3.2? 研究結果

3.2.1? 用戶分享新聞時的選擇標準在傳統新聞價值體系基礎上加入新要素本研究采取作為記者選擇新聞事實標準的“六要素”新聞價值體系:時效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和真實性。在閱讀梳理文獻的基礎上加入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用戶新聞分享新的衡量標準,共確立10個變量,采取五分里克特量表進行調查,詳情如表1所示。

傳統新聞價值體系依舊在發揮作用,但各要素比重有所變化??傮w而言用戶在分享新聞時傳統新聞價值體系的各項變量指標均值都高于3,說明這些要素依然會是用戶選擇分享新聞的標準。在均值分布上,真實性最高,其次分別是時效性、接近性、重要性、趣味性,顯著性最低。在六大維度內部,按照新聞的定義“新聞時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傳統意義上的時效性應該是新聞報道了近期發生的事實,但在本次調查中用戶對時效性的要求提高,由“新近”向“實時”轉變;重要性層面用戶更傾向于選擇對宏觀大局更重要的新聞進行分享;顯著性在新聞價值體系中權重有所降低,向關注度轉變,用戶不再僅僅關注著名的人物、地點等發生的新聞,反而會因為他人對某一事件的關注而進行分享;接近性層面,地理接近性被弱化,情感接近性日益凸顯;用戶對趣味性的要求更加注重幽默風趣,而不是一味追求獵奇。

在傳統新聞價值體系之外,共通性、情境適用性、社交性和主動從眾性均會是用戶分享新聞時的衡量指標,其中共通性和社交性較為顯著,尤其是觀念共通、興趣共通與強關系傳播三大指標題項均值僅次于傳統新聞價值體系中的真實性和實時性。人群性主要分為主動地從眾和被動的規范性壓力,根據理性行為理論,人群性屬于主觀規范范疇,會對分享行為產生影響,但是調查顯示人群性對新聞分享行為的促進作用不顯著,被動性的規范性壓力反而不利于分享行為的發生,因此這里將被動性的規范性壓力從人群性中去除,將人群性改為從眾性。

總之,根據變量值對10個變量進行排序,依次為真實性、共通性、時效性、社交性、接近性、重要性、情境適用性、趣味性、從眾性和顯著性。

3.2.2? 用戶接收他人分享的新聞時,接近性和共通性是主要衡量指標

對數據分析發現,共通性是用戶在接收他人分享的新聞時最顯著的衡量指標,其次為接近性、趣味性和社交性。從具體的指標題項來看,興趣共通、專業共通、觀念共通、獵奇性以及強關系傳播是用戶接收他人分享新聞的最高頻原因。與用戶分享新聞的衡量標準相比,二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共通性對于新聞分享的傳收都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情境適用性、顯著性和人群性對新聞分享過程傳收的促進作用不顯著,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用戶在接收他人分享的新聞時會忽視對新聞真實性的考量,接近性層面更加重視利益相關性,趣味性層面更加關注獵奇性新聞。

總之,根據變量累計百分比對10個變量進行排序,依次為共通性、接近性、趣味性、社交性、時效性、重要性、人群性、情境適用性、顯著性和真實性。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共通性、時效性、社交性和接近性是用戶在選擇分享新聞和瀏覽他人分享的新聞時均較為關鍵的衡量指標。具體而言,興趣、情感、個人利益以及社交互動是新聞分享過程傳收兩個環節中對用戶影響最大的因素。下面從傳統新聞價值體系嬗變、新聞分享標準新特點、接收新聞分享的選擇標準三個方面對本研究進行總結。

從傳統新聞價值體系嬗變來看,用戶對時效性要求提高,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時效性成為新聞事實的內在素質,而不再是附加條件,隨之而來的是用戶對時效性的要求向全時性轉變;地理接近性在新媒體技術的渠道下被淡化,情感接近性得到凸顯,人們對新聞的傳收不再受地理空間的限制,更青睞于與自己情感共通的新聞;關注度代替知名度成為衡量顯著性的指標,社交媒體時代,普通大眾被媒體曝光的門檻降低,概率增大,所以報道對象高知名度對讀者吸引力降低,用戶的關注度成為衡量新聞事實顯著性的量化指標;趣味性向娛樂性轉變,用戶更加注重愉悅體驗,趣味性是指使人愉快,感到值得品味,而與之相關聯的概念“娛樂性”是指使人感到快樂,本次調查顯示娛樂新聞是用戶分享的高頻新聞類型,用戶在分享新聞和接收他人分享的新聞時更加注重搞笑幽默、新奇的新聞內容,這表明用戶追求的趣味性正在向娛樂性轉變。

從用戶分享新聞的新選擇標準來看,共通性、情境適用性、社交性和主動從眾性是用戶分享新聞時的新衡量指標。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分享新聞更加注重興趣導向和價值觀導向,新聞傳播者、傳播渠道、傳播量的增加使得受眾在新聞消費時有了更多選擇,所以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者與自己價值觀相符和內容。社交媒體的發展使得人際傳播由線下擴展到線上,在新聞流通過程中的重要性也得以提升,關系越密切,雙方信任互惠程度越高,越可能產生利他意愿,將新聞信息分享給他人,所以關系導向在新聞分享過程中更加顯著。

從用戶接收他人分享新聞的衡量標準來看,共通性、接近性、趣味性和社交性是用戶選擇頻率最高的四個衡量指標。與分享新聞的選擇標準一致之處在于興趣導向、價值觀導向和關系導向依然是三大顯著因素,不同之處在于用戶瀏覽他人分享的新聞時更加關注獵奇性而忽視了真實性,所以在新聞分享日益成為新聞流通過程中重要一環的過程中,“假新聞”更加容易呈現病毒式傳播,危害新聞生態和輿論穩定。

注釋

①Kwak.H&Lee,C&Park,H& Moon,S.What is Twitter,a social network or a newsmedia?In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New York,2010.NY:ACM. doi:10.1145/1772690.177275。

參考文獻

[1]劉揚.網絡時代新聞價值再思考[J].青年記者,2017(4):21-22.

[2]徐耀魁:西方新聞理論評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1):137.

猜你喜歡
新聞價值移動互聯網
新聞人要做好社會的“瞭望者”
豪車交通事故報道中媒體刻板心理及對策分析
微美學
策展新聞視角下的中美新聞APP比較研究
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鍵智能報警系統設計與實現 
O2O電子商務模式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大數據環境下基于移動客戶端的傳統媒體轉型思路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