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能力體系建設的五個維度

2020-05-29 09:05劉杰
農村農業農民·B版 2020年5期
關鍵詞:鄉村振興維度

劉杰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關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大局,能否順利推進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在于不斷完善鄉村振興自身的能力構成,推動鄉村振興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方面的協調平衡發展。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以創新之力推動產業興旺,以生態之力構筑生態宜居,以文化之力促進鄉風文明,以開放之力建構現代治理,以共享之力實現生活富裕。

關鍵詞:鄉村振興;能力體系;維度

走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質量興農之路、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走鄉村善治之路、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這一決議,為未來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理清了思路、提出了要求、明確了任務。會議要求要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找準鄉村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癥結,不斷增強創新力、生態力、文化力、開放力、共享力,切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一、以創新之力推動產業興旺

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不難看出,中央描繪了鄉村振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凸顯了鄉村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有機統一,從生產關系的反作用入手,推進鄉村振興現代化目標的實現。而創新作為鄉村發展全局的核心要素貫穿其中,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金鑰匙”,推動“三農”工作的“牛鼻子”,支撐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臺柱子”。鄉村振興的創新引領應堅持“立足傳統、突破傳統,依托現實、推動變革”。

樹立創新力就是核心競爭力理念。鄉村振興的理念具有根本性、整體性和長久性,用什么樣的理念振興鄉村,鄉村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結果,對鄉村發展全局帶來的也必將是根本性、整體性和長久性的變革。用創新之力促進農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要緊緊抓住農業生態系統修復工作,逐步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堅持“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迸⑥r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生態農業新格局,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有效路徑。

立足鄉村發展全局融入創新力。當前,一些中國傳統村落的日漸消亡、鄉村傳統建筑的日漸消失,以及農村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悄然流失等問題,主因在于鄉村傳統“破與立”中沒有處理好發展、傳承、保護的關系。只有把創新發展放在鄉村振興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實現創新規律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新飛躍,進而促進鄉村事業向更高層次邁進。鄉村振興創新之力的本質特征在于革故鼎新。在政治上主要是解決基層組織失序、基層自治失靈、基層法治失范、基層德治失效問題,探索新時代現代村級政治治理新架構,實現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新突破;在經濟上主要是以形成新的生產要素的組織化為核心,提高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的效率,融入現代化的生產要素,改變生產方式,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在思想文化上主要是引導鄉村文化的走向,在鄉村文化生產和傳承的動態過程中塑造合宜的鄉村文化再生產方式,用文化創新凝結鄉村“歷史”與“當代”的二維鄉村社會格局,實現鄉村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譯與承續,以及鄉村新思想、新觀念、新風尚的再生。

二、以生態之力構筑生態宜居

生態宜居環境的營造是包含人居硬環境和人居軟環境的共同生態集合。鄉村人居硬環境屬于鄉村自然環境的范疇,涵蓋居住條件、生態環境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服務村民,為村民所用。但當前有些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依然還存在投資無主和城鄉公共服務不平衡的問題,以及因村民環衛意識不強、垃圾處理方式簡單、垃圾處理設施不足等帶來的鄉村公共衛生問題,這都將影響到鄉村人居硬環境的建設。人居軟環境是指村民在利用和發揮硬環境系統功能中形成的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人與社會之間無形的人居社會環境,體現在行為規范的社會秩序和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供需體系,以及生活便捷度與舒適度中的人際關系、生活樂趣、信息交流和溝通等。建設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和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重要基石,是硬環境和軟環境的有機結合,凸顯了鄉村振興為了群眾美好生活的價值追求。因此,人居硬環境和軟環境互促互進,是衡量鄉村生態宜居程度和環境、社會、經濟三種效益統一程度的重要標尺。

樹立生態立鄉理念,把強化生態力度貫穿在鄉村環境整治措施上。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責任意識,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集中對大氣、水、土壤污染進行整治,加快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嚴控糧食作物化肥使用量,努力營造碧水、藍天、凈土和綠色引領、健康生活的良好局面,努力開啟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

把強化生態力度貫穿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善上。嚴格落實中央要求,建立健全問責機制,嚴格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防止層層傳導責任變為層層推卸責任,杜絕層層壓實責任變為層層責任下移,將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以文化之力促進鄉風文明

2017年12月10日發布的《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列出傳統村落保護的五大挑戰,包括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過度商業開發、“空心村”現象日益嚴重、千篇一律建設,以及居住改善與傳統保護存在矛盾等。這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鄉村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再度引發人們的思考:我們今天的鄉村振興,應該如何破解傳統鄉村文化的秩序危機,重塑鄉村文化序列,實現鄉村價值重建?

構建起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活秩序”。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長期以來,依托于鄉村生活的農民,以鄉土為根基,以鄉情為紐帶,形成了難以割舍的戀鄉情結。農民對鄉土的情結構成了鄉村生活秩序的內核,隨著城鎮化迅速加快,農民往返于城鄉之間,一部分農民市民化成為新市民,一部分依然是穿梭于城市的農民工,在實現自身生活質量提升的同時,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帶來的農村“空心化”成了鄉村美好生活秩序建構的障礙。留住并豐富鄉村文化情結,重塑城鄉文化關系,需要農民從“離土離鄉”實現“返鄉留鄉”的回歸。

構建起道德交往空間的“儀式秩序”。鄉村社會系統內外交往空間的秩序是由鄉村共同體的態度、觀念、信仰系統、認知環境等文化變量建構的儀式支撐,是由儀式在鄉村社會本體中形塑道德交往規范,在儀式里彰顯鄉風文明的前世今生,蘊含著鄉村潛移默化的文化靈魂。當前,農民不再“安于現狀”和“固步自封”,農村學子立志讀書“離鄉”和學有所成“留城”,鄉村人際的儀式秩序就是在“離”與“留”的循環往復中漸漸消退。多數農村學子不再懂得父輩踐行的傳統習俗,農村青年農民不再愿意傳承鄉村的優良傳統文化。鄉村的儀式秩序就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碰撞中解構,慢慢消退直至傳揚斷裂。因此,鄉村文化發力,要從鄉村儀式感的找尋上作為突破口,實現人對鄉村民風習俗和現代社會新風的重拾與踐行。

四、以開放之力建構現代治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開放之力的推進,核心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解決城鄉內外聯動發展問題,目標是提高融合發展質量、構建現代化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推動鄉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開放發展。

堅持主動開放。把開放作為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更加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開放,這是鄉村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必由之路。要統籌好“鄉內”和“鄉外”兩個局面,化解因農村地域的封閉性和二元制度的隔離性而無法有序、有效與外部交流帶來的思想固化、發展滯后等問題。把既符合鄉村利益又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作為處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基本準則,推動鄉村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堅持雙向開放。城鄉融合發展就是堅持人力資源、資金投入、產業項目等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有效結合,也是未來鄉村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的重要特征,還是統籌城鄉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種關系、兩類規則的有效途徑。在引進來方面,要適應加快轉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要求,著力提高招商引資質量,注重引進現代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注重現代農業生產和小農戶生產的有機結合,注重“三農”科技知識的推廣和深化,注重培養和吸收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高素質人才隊伍。在走出去方面,尊重鄉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一方面,深入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辦法,將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同時,鼓勵農民走出去學習新知識,走出去習得新技術,走出去提高新本領,切實提升農民的整體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另一方面,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支持鄉村產業走出去拓展業務,推動鄉村產業、產品走出去,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城鄉之間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堅持共治開放。當前,鄉村行政管理走向鄉村全面治理,鄉村主體發生轉變,鄉村功能全面轉型,鄉村治理時機出現,鄉村治理社會倒逼。共治開放是在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機統一中加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擴大村民自治的開放量度,嚴守法治的開放底線,提升德治的開放包容,有序解決體制不順、職責不清、多龍治水、力量薄弱以及管理方式簡單粗放等問題,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營造鄉村共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五、以共享之力實現生活富裕

“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鄉村振興的能力體系建設應始終圍繞增強為人民謀幸福的能力構建。

堅持全民共享,助力共同富裕。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民共享指的是共享主體的范圍,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共享而是所有人的共享,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生活富裕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也是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

堅持全面共享,突出重點領域。全面共享是指鄉村振興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方面的共享,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新年賀詞中指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是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養老、居住、環境等方面的事情”,而這恰好是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需要,也是民生建設的重點領域。鄉村振興應在補齊民生短板上用力,加大民生事業投入,擴大民生的共享范圍,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服務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堅持共建共享,突出合作共生。共建,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提升全體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參與度,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全面激發民力,實現聚沙成塔、積水成淵的共建目標。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的合作共生機制,而非一部分人努力,一部分人觀望,一部分人掣肘,無法形成合力,從而成為鄉村振興的障礙。

堅持漸進共享,突出協同共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發展必將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即使達到很高的水平也會有差別?!编l村生活富裕一定是在漸進中實現,在協同中漸進,在漸進中共進,最后實現協同共進的效應。共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框架下,人人主動改革開拓,人人主動謀劃發展,實現管理理念有所提升、鄉村振興特色各有顯現、農村專業人才隊伍的水平拾級發展,農民文化素養漸漸提升、農產品質量逐步提高、“三農”發展品質不斷優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加快的良好態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2020-4-01.

[2]董峻,王立彬.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光明日報,2017-12-30(01).

[3]馮俊,王友明,胡云超,余佶.中國農業與農村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49.

[4]鄶艷麗.鄉村管理走向鄉村治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111-113.

[5]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5-10(02).

[6]習近平.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O一八年新年賀詞[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31/c_1122192418.htm,2017-12-31/2020-4-01.

[7]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J].求是,2019.10(5)

(作者系中共玉溪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講師)

猜你喜歡
鄉村振興維度
理解“第三次理論飛躍”的三個維度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光的維度
“五個維度”解有機化學推斷題
人生三維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