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農作物的那些事

2020-06-01 07:19王新立
陜西文學 2020年2期
關鍵詞:紅高粱蕎麥高粱

麥子

當我說出麥子二字時,我很想在她的前面加上親親的修飾語,這樣做,不是因為矯情,更不是為了追求語言的時尚,這是我從心底發出的最真摯的呼喚。在我心目中,那金燦燦的麥子啊,就像與我生死相依的戀人一樣,曾給過我太多的愛撫,太多的力量,太多的憧憬。

每年麥子剛剛泛黃時,我就會伴著布谷鳥的叫聲,一大早跑到離家最近的那塊被大人們稱為“洼腰地”的麥田邊。一陣清涼的夏風掠過麥梢,撩起陣陣麥香,發出沙沙的聲響,恰如最美妙最動聽的天籟之音。這時,我會彎下腰,學著大人的樣子,扯下一根飽滿的麥穗,和著晨露在手心一搓一揉,然后吹掉麥芒,剩在手里的是一撮壯實的淺黃,再揀一粒放到嘴里,用牙一咬,嚼一口,一股綿筋筋甜絲絲的清香就在嘴巴里彌漫開來。

又過幾天,最多一個星期,時令到了芒種。農諺說:“忙不忙,三兩場?!痹谶@個節氣里,村子里所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講老弱病殘,只要有一點能力,都會加入到搶收搶打麥子的勞動中。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搶收麥子簡直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時麥收工序相當復雜:先用鐮刀把麥秧一把一把地割倒,再堆成一個個小堆,然后用鐵叉扎起,裝到架子車上,一趟趟運往打麥場,攤開、曬干、碾壓、翻場、揚場,直到弄干凈才可以裝袋運回家中,最后再把碾壓過的麥秸跺起來,麥收才算徹底結束。這段時間沒有十天半月是不行的。

提起收打麥子,我忘不了滿手掌心磨起的水泡,忘不了胳膊上被麥芒扎出的道道血印,忘不了爺爺、父母被汗水模糊的臟兮兮的灰臉,忘不了父親站在火辣辣的太陽地里趕著牲口碾麥子的情景:兩頭瘦牛拉著沉重的石磙和一面青石雕琢的硓石,緩慢地在攤滿麥秧的曬場里滾動著,父親一手拉著牛撇繩,一手揚著長長的鞭子,用沙啞的聲音吆喝著拉磙的老牛。慢慢地,父親的臉曬成了褐紅色,皮膚曬爆了皮,汗水順著臉頰、脖頸與脊背上的汗水匯合,形成一道道細細的水線,無聲地滑落在干燥的麥場上,與焦黃的土融為一體……如今,麥子熟了一茬又一茬,莊稼人也換了一代又一代。

在告別村莊多年后,我像一只鳥兒在城市的夾縫里翻飛覓食,我常常獨自站在城市高高的額頭上眺望故鄉那金黃的麥子、高高的麥垛、肩負重軛的老?!?/p>

紅高粱

不經意間,我的眼前會晃動著這樣一幕情景:廣袤無垠的豫南大地上,齊整整地生長和搖曳著一桿桿,不,是一片無際的紅高粱。它們熱熱鬧鬧地擠在一起,相互摩挲著,溫存著,廝守著......夏天的風,像一把牛角梳子從它們的頭頂掠過,它們舒服得將頎長的腰肢一扭一閃的,讓我不由得想起正月十五元宵節舞動在村頭的那條彩龍。不過,彩龍翻飛的幅度遠遠沒有高粱們扭動的那么夸張,那么肆意。

這時候,我的眼前還會閃現這樣幾個情節:

一群不知名的鳥雀扇動著靈巧的翅膀,撲棱棱地竄過來,將瘦骨嶙峋的雙爪牢牢的落在紅紅的高粱穗上。這一瞬間,挺拔的高粱桿似乎不堪重負似的,不自覺的扭動著紅紅的頭顱,在有限的空間里有節奏的晃動著。再看高粱穗上的鳥雀兒,竟然定定的站著,小巧的眼睛里沒有一絲驚慌。它們啁啾著,張望著,相互傳遞著心中美妙的信息。其中,有那么幾只雀兒,也許是唱累了,就低下頭,用尖尖的小嘴去啄腳下尚未成熟的高粱米。不大一會兒,雀兒的嗉子便變得飽滿起來。此時的雀兒渾身充滿活力,加上眼前的景物已經讓它們厭倦,于是,伴著一片呼啦啦聲響,所有的鳥雀兒一個彈跳,便沖向云霄,眨眼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鳥雀飛得不見了,那一片紅高粱仍舊晃晃悠悠。斑駁的陽光在層層疊疊的高粱葉上跳躍、曼舞著,無際的微風輕輕撫摸著高粱紅亮亮的籽兒,使它更加膨脹,更加豐盈。

又過了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時序進入中秋,高粱真的紅透了。正如農諺所說的那樣:“立秋三天遍地紅”,指的就是高粱進入收獲的季節。上百畝的高粱地一片通紅,像西下的夕陽,照紅了整個鄉村,給無際的曠野平添了美麗的光環。鄉親們拉著架子車,車上放著镢頭、鐮刀等農具,大清早就來到了高粱地頭,一字排開,在镢頭、鐮刀“噗噗”入地的悶響中,開始了收獲。男人們彎腰撅腚,揮動著胳膊,砍殺著高粱;女人們手握短短的釬刀,將粗大的高粱穗從高粱桿上端截下來。高粱穗、高粱桿順順的排列在田野里,享受著秋陽的最后一次暴曬;孩子們則如鳥雀一樣一頭扎緊尚未倒地的高粱叢中,追逐嬉戲著。驀地,他們會在一片空地里發現一個花皮大西瓜,大家歡呼著撲上前,一雙雙小拳頭直接砸向花皮西瓜,不堪重擊的西瓜頃刻變得四分五裂,孩子們各自搶上一塊,嚴嚴的捂到小嘴巴上,立時,一陣錯落響亮的“吧唧,吧唧”聲便在高粱地里回響起來,至于高粱地里怎么會長出西瓜的原因,大家已無心深究。

更讓人難忘的是,成熟后的高粱穗被運到曬場曬干揚凈后,母親和村里那幫媳婦們便開始做當年第一頓新鮮的高粱飯。她們先把紅高粱用熱水稍煮一會,撈出曬到半干時,用石臼脫皮篩凈后,一遍一遍磨成紅紅的高粱面,然后摻上一些時鮮的菜蔬,拍成薄薄的餅子,在鐵鍋里進行烘烤??臼斓母吡伙灱t撲撲的,蘸著辣椒、醬油、蔥花做成的醬汁,吃起來別提多爽口了。要么,她們還會做一種名叫“花卷子”的饅頭,故意去調孩子們的胃口。由于高粱面沒有白面那樣有韌性,做母親的先把高粱面和好后,另外在和些白面包著紅面,切成四棱四正的饅頭,放鍋里蒸熟。等到饅頭出鍋時,紅白相間,頗能勾人食欲。父親說,你甭看高粱食品算不上美食,可是,它的營養價值忒豐富,經常食用不僅可以補氣健脾,還可以養胃、止瀉,食療作用大著哩。

記憶中的紅高粱,就是這么盛大、壯觀,就是這么耐人尋味。尤其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紅高粱》播映后,更給紅高粱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內涵和人性感知。我又一次明白,在山東高密那片血紅的高粱地里,竟齊整整的掩蓋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和一場血淋淋的戰爭。如今,當鄉村逐漸被城市邊緣化時,紅高粱這種傳統的農作物,竟然變得那樣稀缺。我們已經無法看到當年那一望無際的火紅,即使有那么幾棵,也是零星的長在密集的玉米地里,像立在雞群里的鶴,勾著腦袋,和玉米姊妹們竊竊私語。

遠去了,紅高粱!

玉米

靜靜地站在一片無際的玉米地前,雙手摩挲著玉米闊大的葉子,鼻翼輕輕翕動著,暢意地呼吸著玉米淡淡的清香,眼前又一次映現出少年時我與玉米結成的一串串故事……

我自小生活在豫南平原一個叫周莊的小鄉村。這個小村和江蘇的周莊鎮同名,但是,彼此間的名氣及差異卻是天壤之別。我所在的這個周莊沒有山環水繞,沒有黛瓦回廊,有的只是一片黃黃的土,一排低矮的房,還有一臉菜青色的父老鄉親。在這樣的生活氛圍里,侍奉莊稼是順理成章的事。

曾記得,麥子收割后,順序進入秋種、秋收時節。秋天的早晨,已有了深深地涼意,而我還沉浸在溫柔的酣睡中。就是在這樣一種時刻,總是聽到母親高一聲底一聲的呼喚:“孩子,快起床了,吃完飯咱們該去掰玉米了!”,那時沉浸在甜夢中的我,會戀戀不舍地從沉靜優美的古典意境中走到世俗的現實。

從過道里拉出那輛半新不舊的架子車,再用心的把用柳條編制的“櫞(yuan)子”架在車子的兩端,我就在半睡不醒的狀態下跟著父親迷迷糊糊的出發了。那時,屬于我家的玉米地正沉浸在美妙的酣睡中,縷縷紅纓在清涼的晨風中無序的飄浮著,似乎在展示自己成熟后的魅力。

我把架子車停在地頭,一轉身鉆入無際的玉米地里。深秋時節的玉米,每個籽粒都長得那樣飽滿,那樣豐盈,尤其是竄出包衣的那些玉米粒,更像一個個頑皮的孩子在晨陽下擠眉弄眼,煞是可愛。我站在高高的玉米桿旁,把帶著包衣的玉米一同掰下,堆成一堆。盡管這時的勞動是單調枯燥的,但我的心中卻集蘊著豐收的喜悅與欣喜。尤其是在掰玉米的過程中,我的腳下會忽的竄起一只野兔,抑或踢動幾枚泛黃的甜瓜,那時心中快樂的心境真是用任何語言都無可比擬的。

當金燦燦的玉米拉到場院里,母親會像侍奉嬰兒一樣,為每一棒玉米脫去包衣,然后再精心的把它們編制成串,一嘟嚕一掛的懸掛在場院的木桿上或房前屋檐下,任其秋陽的曝曬。

當我和父母一起在場院里忙碌時,幼小的我怎么也不會想到,在那剛剛收獲過的玉米地里,滿頭銀絲,步履蹣跚的奶奶正在打掃我們收獲后的“戰場”。在每一棵玉米桿前,奶奶會掂起小腳,揚起枯瘦的右手,對每一片焦黃的玉米葉用心的摸索著,唯恐漏下一棒玉米。在窸窸窣窣的聲音中,一棒棒干癟的被遺忘的玉米,被奶奶認真的掰下放入腳下的草筐里。

當奶奶把一筐金黃的玉米背到場院里時,我和父母都有些驚詫了。我們不敢相信,在我們用心收獲過的土地里,竟然會有這么多的遺漏。面對我們的一臉驚愕,奶奶說,這些東西長這么大,不容易哩,你們以后要當心啊,它們都是有靈性的啊.......

多少年過去了,當我再次走進玉米地,我的步伐顯得有些遲緩或者笨拙。玉米們發出的清香,不能說不使我陶醉,在陶醉的一剎那,我又想起我的奶奶,想起奶奶出自骨子里的那份愛糧情結……

蕎麥

這些天,我的耳邊一直回想著一個抑揚頓挫的童音,那是一個有關農作物的謎語:長紅桿,掛綠葉,開白花,結黑籽。透過這稚嫩的童音,我會心一笑的說出謎底:那是農作物家族成員中,最瘦弱的一位女子———蕎麥。

想起蕎麥,我會想起我的家鄉,想起家鄉那片貧瘠的土地。麥收了,當父輩們把金燦燦的麥子運到生產隊的倉庫里,正準備搶種諸如玉米、高粱、紅薯等秋作物時,一場秋雨在鄉親們毫無思想準備的狀態下,不疾不緩的飄落下來。開始,父輩們看著這如絲如織的秋雨,會長舒一口氣:忙了一個夏天了,趁著這雨天,舒張一下筋骨也是一種享受。不曾想,這場秋雨竟瀝瀝拉拉下個不停。半個多月過去了,裸露著麥茬的土地變得一片稀松,如果你把腳踏上去,腳下立馬會集起一汪清涼涼的水。這時候,人是無法進地了,牲口,鐵犁,更是無法進地了。就這樣,人,牲口,鐵犁.....一起都在默默的等待著。直到有一天,天放晴了,陽光暖暖的,一兜雨水的土地在陽光的撫摸下,可以經得起牛的踐踏,鐵犁的耕耘了,但高粱、玉米等秋作物的最佳播種時節已經錯過去了。

面對著被雨水浸漚得泛黑的土地,鄉親們會趕緊起身,牽上一對老牛,扛上犁耙走向田間,將一壟壟泥土翻得篷松,然后播下一粒粒棱角硬利的蕎麥種子。此時,正是立秋時節。

說起蕎麥,那是一種營養十分豐富的作物。前不久,我查找了一份權威資料,那上面曾這樣記載:蕎麥,含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含量高達百分之十以上,由其制作的食品易消化,易吸收,能有效預防結腸癌、冠心病、肥胖等病癥,適合老年、兒童、病人食用,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但是,那時的人們,對此功效并不了解,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想辦法讓它填飽肚子,幫助妻兒老小度過漫漫的冬夜。

事實上,蕎麥也確實是一種易種易收的作物。她的生育期很短,只需兩個多月便可成熟。正如農諺所說的那樣“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說的便是蕎麥的整個生命歷程。在我的記憶中,蕎麥播種數天之后,一株株小苗便會探出頭來,稀稀疏疏的散立于田間。盡管單株獨立,莖干細小,弱不禁風,但無數株蕎麥簇擁成片,布滿田野,便呈現出了一派勃勃生機。轉眼間,秋分已過,白露臨近。這時候,嬌小的蕎麥花朵次第綻放。遠遠望去,粉紅一片;及至近前,便可聞到一種特殊的芳香。

進入深秋時節,蕎麥果實已將暗紅的莖桿壓得腰彎背駝。這時,鄉親們紛紛拿起鐮刀下地收割。鄉親們將蕎麥齊蔸割斷,運至曬場,稍加翻曬之后,便用連枷一遍遍拍打。就在一片“啪啪”聲中,蕎麥籽粒紛紛從秸桿悄然脫落。籽粒曬干后,先行脫殼,然后再將脫殼后的籽粒磨成粉末。

當蕎麥由籽變成面的時候,鄉親們會使出各自的拿手本領對蕎麥面進行精心炮制。蕎麥的食用方法很多。磨好的蕎麥粉可以做成蕎麥糊、蕎麥餃等多種食品。其中,最讓人難忘的是蕎麥煎餅這種食品。

在我的記憶中,奶奶先是將蕎麥面與小麥面按照比例摻和后,再加上芫荽、蔥花伴水攪勻后形成漿糊。當原料備齊后,點燃灶火,燒熱鐵鍋,加入少許菜油。待油在鍋內發出滋啦啦的聲響時,將蕎麥漿糊用勺子均勻的倒入鍋內,并迅速抹開抹平,文火慢煎。不一會兒,一張薄薄的蕎麥煎餅便出鍋了。這時候,你若拿起一棵大蔥裹上蕎麥煎餅送入口中,個中滋味真是無以言表。

現在,在廣袤的田野上,蕎麥已成為一種稀有農作物漸漸淡入人們的視野。不過,作為一個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我一直無法忘記蕎麥那瘦弱的身軀,細碎的白花.......

責任編輯柳江子

作者簡介:王新立,男,河南省作協會員,汝南縣作協主席,現在河南省汝南縣政府辦公室工作。

猜你喜歡
紅高粱蕎麥高粱
紅高粱
高粱紅了
變黑的蕎麥
莫言自稱再也寫不出《紅高粱》了
蕎麥
走近紅高粱
野高粱
雨后
蕎麥
蕎麥花兒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