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域外之鏡:新世紀以來奧斯卡獲獎紀錄片深度觀察*

2020-06-04 00:52顧亞奇張馨尹
藝術百家 2020年1期
關鍵詞:奧斯卡題材紀錄片

顧亞奇,張馨尹

(1.中國人民大學 藝術學院,北京 100872;2.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中央新影集團,北京 100088)

紀錄片被稱為人類的生存之鏡,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紀錄片在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奧斯卡從1942年起開設紀錄片單元,截至2019年共有157部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紀錄片斬獲奧斯卡獎項。這些紀錄片題材多樣、風格各異、內涵豐富,匯成了記錄時代與世界的影像文獻與文化景觀。

雖然“最佳紀錄片”并不是奧斯卡最引人矚目的獎項單元,但在世界范圍內數以千計的各類紀錄片獎項中,它仍被人們認為是最具規模、權威和聲譽的獎項之一。紀錄片以40分鐘的長度為界分為長紀錄片與短紀錄片,奧斯卡每年評選出一部最佳紀錄長片和一部最佳紀錄短片,獲獎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審美標準。本文以新世紀以來(2000—2019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的40部作品為研究對象,從題材類型、文本特點、價值內涵等維度進行分析,以期把握其藝術特點與創作規律,為紀錄片研究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啟發中國紀錄片從業者的創作實踐,提升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水平。

一、題材偏好:社會現實類占主導地位

奧斯卡每年都會提前公布所有獎項的評選規則,規則中明確了它對紀錄片的界定:在強調事實非虛構的情況下,紀錄片可以是對真實事件的拍攝,也可以運用部分情景再現、資料、劇照、動畫、單格拍攝以及其他拍攝技術。[1]1在非虛構的前提下,奧斯卡參評紀錄片的內容與題材豐富多樣,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藝術、歷史、科學等多個領域。好題材常常是獲獎的關鍵,在歷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評選中,以選題取勝的紀錄片不在少數。為便于分析,本文將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的題材歸納為四個主要類型,即社會現實類、人物傳記類、自然生態類、歷史文獻類。(表1)梳理20年來不同題材類型紀錄片的獲獎情況,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奧斯卡紀錄片評選的“題材偏好”。

表1 2000—2019年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簡況①

在2000年至2019年的40部獲獎紀錄片(其中5部存在題材交叉情況)中,最受奧斯卡青睞的題材是社會現實類,可以歸入該題材的作品共有20部;人物傳記類也是奧斯卡熱門題材,此類作品共有16部;歷史文獻題材的紀錄片獲獎率較低,一共有6部;自然生態類是最難突圍的奧斯卡紀錄片題材類型,20年來此類獲獎作品僅有3部。

2000年至2019年奧斯卡最佳短紀錄片的題材特征與總體趨勢基本保持一致。大部分獲獎作品題材集中在社會現實類和人物傳記類,歷史文獻類獲獎作品僅有3部,占比較小。與總體趨勢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奧斯卡最佳短紀錄片中沒有自然生態題材的作品。

我們通過對整體趨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20年來評委們都更傾向于社會現實題材作品。社會現實題材有時也被稱為社會問題題材,該題材的紀錄片是基于對社會生活的紀實寫照,被認為是“新聞調查”的延伸和深化。這些優秀的紀錄片記錄著世界范圍內人類的生存狀態和社會百態,傳遞著各民族、各階層的聲音,這些聲音中有希望、夢想,更有反思。盡管這些作品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政治、文化色彩,但仍不失為人類的一面生存之鏡。

二、文本分析:鮮明的藝術特點與審美特質

20年來獲獎的40部奧斯卡紀錄片特色鮮明,我們從中能看到美國直接電影、法國真實電影、人類學紀錄片等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影子。通過對典型文本的分析,本文意圖剖析獲獎作品共有的藝術特點,以便把握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的創作規律及其審美特質。

(一)戲劇化敘事:“鴻溝”式結構處理

戲劇化的敘事方式,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部分,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戲劇化敘事拋棄了平鋪直敘的手法,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表現一個相對完整、連續的矛盾沖突過程,可以充分挖掘和運用各種戲劇元素。采用這種敘事方式的紀錄片一般在真實題材的基礎上,合理加入細節、鋪墊、重復、高潮等戲劇化元素,使 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如同藝術化的電影故事一樣,有喜有悲,有正有反,更具故事性和觀賞性。這種充滿戲劇性的紀錄片,可視性遠遠高于“原生態紀錄”的故事,節奏感和沖擊力更強,能為主題表達提供充沛的動力。

在20年來獲獎的奧斯卡紀錄片中,大部分作品都采用了戲劇化的敘事方式?!兑量逅埂贰栋最^盔》《天堂大塞車》《危機熱線》等作品反映的是正在發生的事件,在后期剪輯時均采用了戲劇化的處理方式?!锻绞峙蕩r》《第四公民》《辛普森:美國制造》《海豚灣》等作品突出的戲劇性效果不僅在于題材本身,更在于拍攝手段、敘事結構、音樂音效的烘托等。

不少紀錄片的戲劇沖突甚至比電影來得更加強烈?!逗k酁场返墓适率加趯а萋芬住てに够羲古c里克在國際會議上的一場相遇,為揭露海豚被殘殺的真相,兩人結伴來到日本大地町啟動實地調查。他們的拍攝與探訪讓當地漁民和政府十分警惕,在重重監視與阻撓下,里克和路易最終克服困難,冒著生命危險采集到大地町漁民殘殺海豚的影像證據,并公之于眾。戲劇化的敘事讓《海豚灣》比很多奧斯卡電影更精彩。正如美國學者悉德·菲爾德在談及電影劇本寫作時所說,“尋找沖突,制造困難,盡可能多的困難,這能增加緊張感”[2]141。戲劇性能帶來難以抵抗的緊張感與懸念感,觀眾永遠猜不到路易和里克會如何應對一次又一次的困難與危險。

好萊塢劇作家麥基在《故事》一書中提出了“鴻溝”的概念。鴻溝就是阻礙主人公行動的矛盾,他認為“主人公的第一個行動已經激發了對抗力量,阻擋了其欲望的實現,在預期和結果之間橫亙了一道鴻溝,粉碎了他對現實的幻想,使他與世界處于一種更大的沖突之中,并把他推向了更大的風險”[3]124。20年里許多獲獎紀錄片就是充分利用了“鴻溝”的處理方式架構整個故事,這種結構方式迫使人物在越發艱難的情境中不斷解決矛盾、化解危機,從而把故事不斷推向高潮。當然,奧斯卡紀錄片的過度戲劇化也受到一些專家的批評,如美國著名導演麥克·摩爾認為,現在對奧斯卡紀錄片的評選太類似于評選奧斯卡最佳電影。也許,未來奧斯卡紀錄片的評選會有所改變,但是就最近20年的最佳紀錄片來看,戲劇化依然是最受歡迎的敘事策略。

(二)影像風格:多樣化的探索與突破

通過對20年來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這些作品的影像風格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導演在影像層面進行了大量探索與突破,力求與題材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

1.極限:超越常規的視覺體驗

所謂“極限”不僅是指極限運動題材,同時也指在極限環境下所運用的拍攝方式、所擁有的拍攝狀態,以及在這種拍攝狀態下誕生的視聽奇觀。法國哲學家米歇爾·??聦⑸眢w提升為體驗美的容器,把身體快感納入審美快感的范疇內,對身體快感進行審美合法性的辯護。這種美學思辨蘊含了身體文化的一種解放:身體的極限體驗導向一種自由的身體審美實踐,肯定人的身體在生命中的地位。[4]155

很多奧斯卡獲獎紀錄片在鏡頭語言上追求極限之美,力圖建構超越常規的視覺世界,其中最典型的作品當數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紀錄片獎的《徒手攀巖》。徒手攀巖是指除了攀巖鞋和粉袋之外,不借助其他保護設備(如繩索、機械塞等)的單人自由攀登。危機四伏的極端拍攝帶來了不一樣的景觀,鏡頭下的酋長巖巍峨聳立、震撼人心,約塞米蒂國家公園一覽無余,極端視角為觀眾呈現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壯美圖景?!蹲咪摻z的人》描寫在兩棟摩天大樓之間有一條橫跨天穹的鋼索,走鋼絲的人在身體和心理的極限考驗中完成了一次驚悚瘋狂的“藝術犯罪”。極限之美有時也體現在特別事件和人物的心理狀態中,如《周日早晨謀殺》揭露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謀殺案中的不同細微心理,使觀者感受到極限環境中人物的心理變化。

2.留白:搭建文本的召喚結構

留白是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的一種方法,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留白讓文本形成了“召喚結構”,這樣的藝術創作理念,在奧斯卡獲獎紀錄片中同樣有所呈現。在《徒手攀巖》中,除了主體的攀巖故事情節,還有大量與攀巖看似無關的情節作為留白,比如大量的生活片段以及對自然風光的詩意描寫。如Alex寫攀巖日記時,作為前景的草地和他身后陡峭的酋長巖融為一體,如壯美山河圖;又如Alex練習攀巖時,身后的瀑布上倒掛著一道絢麗的彩虹,畫面中彩虹、巖壁、山澗平衡構圖,使得畫面更具感染力。這樣的藝術風格突出了影片的層次,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質感。

《徒手攀巖》全片一共100分鐘,但只有結尾的 20分鐘記錄了主角正式徒手攀登酋長巖的過程,前面的80分鐘主要講述人物的個人生活、異于常人的大腦,介紹這項運動的快樂與危險。前面的“空白”與“瑣碎”做足了鋪陳,才讓觀眾覺得最后的20分鐘合乎情理又撥人心弦,命懸一線的每一時刻都烘托出主人公的生命光輝。紀錄片中這些與主題偏離的情節看似無關緊要,實則能幫助觀者感悟畫外之情、言外之旨,進而更透徹地理解影片。影片在留白之處將個人的情感、精神的自由、人生的思考表現得淋漓盡致,“留白”帶給觀眾的是如謎一樣可以暢想、品味的廣闊空間,而這種“填空”的過程也是觀者獲得審美快感的過程。

(三)紀實理念:尊重現場與強化真實感

獲獎紀錄片的又一鮮明特點就是對現場感與真實感的把握,這體現了奧斯卡紀錄片對“紀實”的理解與呈現。本文拋開理論闡述,從實際操作層面解析典型作品,總結其“紀實”風格塑造方式。

1.以故事內容主導鏡頭與畫面

強烈的矛盾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畫面構圖,有時為了保持故事的完整,影片甚至可以忽略一些轉換畫面。比如,人物A正在說話,此時人物B突然說了很重要的話,鏡頭可以迅速不穩定地從人物A搖到人物B。為了尊重“現場”,奧斯卡獲獎作品一般直接保留這種鏡頭的跳轉。

2.不進行無理由的鏡頭運動與燈光使用

任何鏡頭的運動必須有充分的理由,莫名其妙的推、拉、搖、移動作,以及過度的燈光照明會增添濃厚的主觀色彩,從而削弱紀實感。反之,在需要鏡頭運動時,影片不必刻意追求畫面的構圖與平穩?!逗k酁场愤\用熱感攝影機偷偷記錄夜間秘密行動,雖然畫面不夠清楚,聲音不夠清晰,但是“現場”真實,令人信服。其中,偷拍漁民殘殺海豚的第一次夜間行動被巡邏隊發現了,拍攝者急忙逃回車上,高速晃動的鏡頭不僅增強了現場感與紀實感,還營造了緊張氛圍。(圖1、圖2)

圖1第82屆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海豚灣》中的偷拍畫面

圖2 第82屆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海豚灣》中熱感攝影機拍攝到的畫面

3.特別重視同期聲的運用

在對重大事件的記錄中,同期聲尤其珍貴。在拍攝與后期剪輯中保留純粹而原始的現場聲,是奧斯卡紀錄片常用的手法。即使在拍攝中因不可預測性未能拍攝到畫面,但如能收取人物對話與交流的同期聲,也能推動劇情的發展。在第90屆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伊卡洛斯》(圖3)中,導演完整保留了布萊恩與格里戈里視頻對話的同期聲,沒有音樂渲染,劇情由兩個人微妙而真實的交往推動。這種方式在《第四公民》《海豚灣》《象牙的交易》中均得到了充分運用。

圖3 第90屆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伊卡洛斯》海報

4.以對親歷者的采訪替代解說詞

奧斯卡紀錄片運用了大量對親歷者的采訪以及親歷者的現場同期聲,在進行必要的背景闡述時才使用解說詞。采訪比解說更具有真實感,尤其是對親歷者的采訪,一字一句都透露著強烈的、真實的感受,更能令觀眾信服,同時也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導演的主觀介入。電影理論家比爾·尼克爾斯(Bill Nichols)說:“這種策略很有趣,它使得影片的‘嗓音’變得更加復雜。它給匯編的歷史素材加入了一種當下的、個人化的聲音,并且不像一些過度評論那樣改變了素材的原始含義?!盵5]264甚至,很多紀錄片全篇用采訪與同期聲鋪陳,沒有任何解說詞,也是為了增強紀實性。

三、意蘊表達:潛在的價值訴求與人文內涵

奧斯卡獲獎紀錄片不僅有鮮明的題材取向與典型的藝術特征,而且蘊含著相似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訴求。通過深入分析奧斯卡獲獎紀錄片,我們可以把握作品特有的價值觀與主題內涵。

(一)美國視角的“燈塔”意識

所謂價值觀,是指引導和規范人類生活實踐的看法和觀點,是判斷行為正確與否的準則,也是特定群體的集體共識。美國政治家阿瑟·施萊辛格曾驕傲地宣稱:“美國不僅要成為優于并為其他民族所仿效的國內民主生活的燈塔,而且還要成為在道德上優于他人的國際行為的楷模?!盵6]54美國人究竟有著怎樣的核心價值觀?美國學者羅賓·威廉姆斯和艾瑟爾·阿爾伯特認為,美國人崇尚的自由、民主、平等、自力更生、樂觀進取、成功、講求效率和實際等應當引起特別重視,它們是美國人對本民族最重要的價值觀念的概括。[7]117奧斯卡金像獎深度參與了美國價值觀的塑造與傳播,我們從獲獎紀錄片中可以看出美國的道德優越感。

以獲得2019年第91屆奧斯卡最佳短紀錄片獎的《月事革命》為例,該片以短短26分鐘的篇幅記錄了印度女權運動,關注印度的私密話題“月經”。印度傳統觀念將月經視為“不潔”的象征,女孩們因為月事內心深感恥辱,男孩們則用一個“病”字看待月事,印度女性為此付出了慘痛的健康代價。一些具有現代意識的印度女性主動出擊,傳播正確的月事知識,推廣衛生巾,掀起了一場社會革命。

簡而言之,奧斯卡獲獎紀錄片關注全球題材,是美國道德與行為“燈塔意識”的體現。

(二)“美國夢”的意識形態訴求

對于“美國夢”,長期以來,學術界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認為“美國夢”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從廣義上講,“美國夢”指自由、民主、平等的國家理想;從狹義上講,“美國夢”指任何人不論性別、出身、地位,只要努力奮斗,最充分地發揮自然稟賦,就一定能在北美這個充滿希望的大陸上得到認可,進而過上幸福生活的個人理想。[8]164“美國夢”不僅是美國人民的夢想,還是爭相踏上美國土地的各國移民的心中愿景。這是美國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它已成為美國人的一種精神訴求與價值觀念。大部分美國本土題材獲獎作品實際上都是在宣揚美國夢、美國道路、美國模式。

奧斯卡紀錄片通過記錄、揭發、批判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存在的社會問題以及處理全球問題的行動,彰顯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本世紀初“911事件”沖擊了“美國夢”,金融危機、槍支泛濫、環境惡化等社會問題給美國蒙上了焦慮的陰影。值得認可的一點是,奧斯卡紀錄片不回避對美國自身存在問題的披露,它們直面問題展開批評。比如,《第四公民》暴露了美國對大量外國政要及本國市民的監視,披露了美國的人權問題。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美國愿意對外傳播一個敢于自我修正的大國形象。

(三)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

個人英雄主義源于個人主義,它一直是美國文學與影視作品的精神內核。正如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貝拉等指出的,“個人主義是美國人最深刻的民族特性,是美國文化的核心……我們相信個人的尊嚴,乃至個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對于我們自己,對于我們關心的一切人,對于我們的社會和整個世界,我們最高尚的愿望都是和個人主義息息相關的”[9]78。個人主義崇尚的是平等、自由和競爭的理念,它既提倡個體的完全自主又強調個人尊嚴的不容侵犯,同時呼吁通過自力更生來實現自我完善。

在20年來的奧斯卡獲獎紀錄片中,美國本土紀錄片對個人英雄主義進行了充分表達?!逗k酁场分哉鸷橙诵?,是因為片中主人公大部分時間要通過個人力量來解決問題,這是典型的“美式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同樣,在《第四公民》中主人公愛德華·斯諾登抱著自我犧牲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秘密潛入香港,將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機密文件披露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等新聞媒體,還原了“棱鏡門”的真相。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主義正不斷影響著其他國家,“個人英雄主義”情結也提升了人物傳記題材在奧斯卡紀錄片評選中的熱度。

(四)“荒野悲劇”的生態關懷與反思

雖然2000年至2019年間以自然生態為題材的奧斯卡獲獎紀錄片數量較少,但這并不代表媒體對生態的思考與關注不重要。生態之問不僅包括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注,更涉及人對自身命運的認識與思考。在生態美所依存的系統中,人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在奧斯卡獲獎紀錄片中常常表現為一種批判與反思。

世界范圍內關注生態的紀錄片有很多,在表現被破壞的自然和依然保存著美感的自然之間,法國紀錄片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平衡點。在紀錄片《帝企鵝日記》中,觀眾可以看到相親相愛的極地企鵝,導演呂克·雅蓋選擇以美的事物傳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用一種更為溫和的方式闡釋生態之美,批判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不少作品選擇以悲情視角引發觀眾對“荒野”的反思。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造成了一片又一片“荒野”,這無疑是一場災難深重的“悲劇”。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10]297。文藝作品中悲劇的焦點是“人”,生態題材紀錄片中悲劇的主角是“荒野”。在環境倫理學中,“荒野”不僅是一個名詞更是一種美學思考,它是指“人類未涉足的地方,土地和水的位置、大氣蒸發、熱波動、植物分布都未受到人類影響,是一切價值之源,也高于一切價值”[11]30。在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中,從大地到海洋都成為“荒野”元素的代表,影片充斥著一種被現代文明摧毀的荒涼感:遮天蔽日的煙囪、消融的冰川、干涸的河流、光禿的枝丫,每一幀畫面都展現了“荒野”這種“最高價值”被毀滅的悲劇。為數不多的自然生態類奧斯卡獲獎紀錄片,以“荒野悲劇”的呈現與表達呼喚著生態文明,尤其發人深省。

四、對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的啟示

20年來,中國僅有兩次叩響過奧斯卡紀錄片評選的大門,一次是美籍華裔楊紫燁導演的《潁州的孩子》被評為2007年第7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另一次是2010年的《劫后天府淚縱橫》獲得第8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提名。這兩部作品都是以中國社會現實為題材,由于多種原因,兩部作品均未在國內公映,國內媒體對其也鮮有報道,影響較小。

目前,中國本土尚無問鼎奧斯卡獎項的紀錄片,但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出現在奧斯卡之路上。在2019年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不但多位華裔導演的作品入圍、被提名并最終獲獎,而且中國資本也參與其中,評委陣容里不乏中國紀錄片人的身影。2019年,華裔導演金國威的《徒手攀巖》獲得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獎,這不僅見證了這些年來華裔紀錄片人在好萊塢的發展,也為中國導演踏上奧斯卡之路提供了啟示。

(一)凸顯紀錄片的社會責任,關注現實,關注“人”本身

20年來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的熱門題材是反映社會現象與問題的現實類。其中,很多紀錄片直擊各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領域的重大事件,足見奧斯卡紀錄片評選特別強調紀錄片對現實的關懷以及對媒介責任的堅守。

《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9)》顯示:2018年中國收視不俗的紀錄片有《必由之路》《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年》和《醫道無界》,這些紀錄片平均收視份額均在6.7%以上;美食紀錄片仍然備受觀眾青睞,如《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風味人間》均取得很好的收視成績。[12]53這說明,中國紀錄片仍著眼于對中國傳統文化、人文、歷史進程的表達。從國際傳播的維度看,中國紀錄片應對題材進行拓展,不僅要關注中國的社會現實,還要關注國際問題,如疾病、制度、人權、犯罪等,也包括對重大國際事件的還原與揭秘等。題材常常決定影片的成敗,要想沖擊奧斯卡紀錄片獎項,中國紀錄片在題材的甄選上需要更廣闊的視野。

除了強調社會責任之外,紀錄片在題材選擇上還可以更多地關注現實生活中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表現他們自由、積極、冒險、熱愛生活的精神內涵。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并不缺乏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這類人物傳記題材的作品既彰顯了人性光輝又不帶有政治色彩,記錄的是非常適合講給世界聽的中國故事。

(二)摒棄“以我為主”的單向立場,尋找價值中間地帶

細數20年來奧斯卡獲獎紀錄片,我們能清晰地發現,它們要么強調社會責任與問題反思,要么倡導意志精神、人性光輝、自由夢想,折射了普適性的人文關懷與人道主義。講好中國故事是為了對外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中國主流媒體在制作紀錄片時,大多傾向于打造弘揚中國文化、積極正面、代表中國夢、弘揚民族精神的紀錄片作品,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厲害了,我的國》《蘇東坡》《舌尖上的中國》等。顯然,這類紀錄片作品與美國奧斯卡的價值體系有所不同。雖然在價值維度上中國紀錄片應當堅持“以我為主”,但一味強調單方面地輸出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與外界的對話與交流。我們不妨尋找中西方價值體系的中間地帶,從而打造出中外都認同的文化作品。

在第90屆奧斯卡評選中,在中國備受稱贊的紀錄片《二十二》代表中國沖擊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獎項,可惜未能獲得成功。雖然《二十二》與奧斯卡擦肩而過,但是它是站在人性的視角去彰顯價值觀,在中外價值觀的維度上實現了平衡?!抖酚涗浟恕拔堪矉D”制度受害幸存者的生活狀態,希望人們銘記歷史,銘記戰爭對國家、社會以及人的心靈的侵害,這種“日常敘事”式的人文關懷很容易贏得國際認同。

(三)在藝術表達上,應回歸紀實、樸實與真實

中國當前主流紀錄片的紀錄風格與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的紀錄風格大相徑庭,大量紀錄片仍然采用以解說詞鋪滿整個作品的方式,如《厲害了,我的國》《舌尖上的中國》等。以關注度最高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該片還采用了大量擺拍模式,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展現食物的美味。對于技術、技巧的刻意追求,凸顯了廣告味與商業色彩,使紀錄片喪失了紀實感。從奧斯卡對紀錄片的界定來看,《舌尖上的中國》或許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

如上文所述,奧斯卡紀錄片在藝術表達上強化的是“紀錄”本身,即使對重大事件進行記錄,也會選擇生動的個體視角,讓人物自身完成敘述。近年來,國內創作的《生活萬歲》(2018)、《四個春天》(2019)等作品,在敘事風格上與奧斯卡獲獎紀錄片有相似之處,但在戲劇化敘事上又與其差別較大。在筆者看來,紀錄片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對話——創作者與現實或歷史的對話、觀眾與被記錄者的對話、觀者自我的對話、個體與社會的對話、人與環境的對話。其實,影像表達就是要自然、樸實地呈現這種對話。

當然,參與奧斯卡紀錄片評選能否獲獎,除了作品本身的因素外,評選機制、商業公關與營銷運作也至關重要。如從國別來看,長期以來獲獎的多是歐美導演與制作人,這顯示出奧斯卡紀錄片評選的偏見與弊端,當然這些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傮w來看,對20年來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的分析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有價值之處在于它提供了“域外之鏡”,不僅幫助我們理解身處其間的世界,還有助于我國紀錄片從業者拓寬視野與思路,提高制作水準,增強作品跨文化的對話能力,這也是中國紀錄片人在國際傳播時代應有的擔當與使命。

①圖表根據奧斯卡官網整理,在題材分類上有些紀錄片存在交叉情況,可以歸入不同的兩類。

猜你喜歡
奧斯卡題材紀錄片
軍旅題材受關注 2022年03月立項表分析
《少年的你》獲得奧斯卡提名
廣電總局關于2020年4月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公示的通知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成龍:奧斯卡來找我,不是我找奧斯卡
2016年9月,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117部、4552集
動物奧斯卡
歷史題材電視欄目中的“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