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及推廣應用對策分析
——以農戶、合作社等中小型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發展為例

2020-06-13 09:17王五明張學軍
農產品加工 2020年9期
關鍵詞:初加工山西省機械化

王五明,張學軍,安 邦

(山西省農機發展中心,山西太原 030010)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行業已經成為支撐現代農業的關鍵力量,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已由依靠人畜勞動力轉變為機械動力,農業機械設備改變了農產品初加工的方式,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發展。

在中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山西省財政專項資金等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和帶動下[1],山西省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得到了長足發展,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存在著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業產業鏈條短、加工技術裝備保有量不足、生產工藝落后、產品品質差等問題。鑒于此,結合山西省農產品生產實際,簡述山西省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現狀,介紹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的實際經驗,并結合基層調研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加快山西省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1 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概述

1.1 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作用及意義

1.1.1 農產品初加工的概念

農產品初加工是指對農產品一次性的不涉及農產品內在成分改變的加工,即對收獲的各種農產品(包括紡織、纖維原料等)進行去籽、凈化、分類、烘干、剝皮、漚軟或大批量包裝,以供應初級市場的服務活動,以及其他農業產品的初加工活動。

1.1.2 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的意義

當前,面對我國農業從業人口銳減、國際糧食產品競爭激烈等嚴峻形勢,我國進入了“機器換人”的農業機械化新時代。目前,我國農村存在的農業生產關系落后,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村發展活力不足。在國家農村政策的調整下,農業的生產經營向集約化、效率化、規?;l展,涌現了大批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村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此時,發展農業機械化,完善農業生產鏈條,發展產前、產中、產后農業裝備和技術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技術基礎,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2]。

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的發展和推廣,是完善現代化農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農戶、家庭農場與現代農業銜接的重要紐帶,是由遍地開花向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然過渡的技術支撐,也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加快提升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有利于農產品產地形成特色優勢,有利于實現農超對接、擴大產地市場,對于保障食品安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等意義重大。

1.2 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現狀

我國的農產品初加工行業近年來保持著快速發展的趨勢,基本覆蓋大宗產品,已經成為產業關聯度高、行業覆蓋面廣、帶動作用強的基礎性、支柱性產業。但從整體上看依然存在著大而不強的問題,農產品加工機械化規模小、程度低,企業研發動力不足,與高??蒲袑硬粔蛉?,上游基礎產業嚴重落后,與下游連接方式松散,造成了生產效率低、產品品質差、資源浪費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產品機械化的健康發展。

相比其他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糧食加工業歷史悠久,加工技術與設備水平較高,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一般是農業產值的2~4倍,且農產品精深加工程度在90%以上,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僅是農業產值的2.1倍。此外,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占制造業比例較大,如荷蘭13%,美國9%。他們的一些定制化服務、標準化運作和政策化支持很值得借鑒。比如,德國和日本合作組織發達,通過農機協會與農業協會、農場主聯合會充分對接、定期溝通,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生產商與使用者信息交流完全通暢,可以及時了解終端使用者需求,實現定制化、個性化生產與服務,同時也為發展農業機械化建立了配合良好的服務體系;再如,美國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和倉儲都有明確的操作規范和執行標準,成為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生產企業的重要生產指標等;多數發達國家對農產品加工提供了各類補貼、貼息貸款和鼓勵政策,這些扶持措施為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2 山西省農產品加工裝備技術示范推廣概況

2.1 山西省農產品及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概況

2.1.1 山西省農產品種植情況

山西是內陸省份,位于黃河中游東岸,華北平原西面的黃土高原上,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北部寒冷,南部溫和,南北氣候差異明顯,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夏季南長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氣候多變,風沙較多;秋季短暫,天氣溫和;全境日照充足,熱量資源較豐富;晝夜溫差較大,“十年九旱”。獨特的氣候特征造就了山西獨有的農作物,山西不僅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主糧,同時也因盛產小米、蕎麥、高粱等特色小雜糧,被譽為“小雜糧王國”。

山西農產品大體可以概括為南部種植水果、棉花,晉中東部種植核桃,呂梁地區種植土豆,北部種植蕎麥、莜麥,中部種植玉米,全部地區種植大棗,以及晉中平原種植谷子、黍子、大豆、高粱等。

2.1.2 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情況

山西省農產品豐富,多種農產品產量排在全國前列。2018年底,谷子、核桃、蘋果、紅棗產量和質量均居全國前列。

山西省2018年度部分農產品年產量見表1。

表1 山西省2018年度部分農產品年產量/萬t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谷物烘干機達到644臺(不含果蔬烘干機250臺),保鮮貯藏設備1 730臺。較2010年底,谷物烘干機400臺,保鮮貯藏設備700臺,分別增加了61%和147%[3]。

2.2 山西省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項目建設情況

2.2.1 項目實施總體情況

2006—2019年,共利用山西省財政支農資金2 261萬元在山西省11個市的96個縣(市、區)扶持建設農產品產后處理及初加工裝備技術示范項目376個,其中小雜糧加工技術示范項目99個,油料作物提煉食用油加工技術示范項目78個,果蔬中草藥烘干、冷藏、保鮮、加工技術示范項目76個,紅棗、核桃等特色農產品加工技術示范項目54個,糧食、薯類的倉儲、烘干技術示范項目44個,植物秸稈壓塊機械化技術示范項目25個,帶動市、縣財政投入1 500余萬元,用于扶持和建設農產品產后處理及初加工裝備技術示范項目269個,引導農民、合作社等個人和企業自籌資金投入4 500余萬元,推廣農產品加工裝備及配套設備2 162臺(套),淘汰落后裝備達800臺(套) 以上,引進新型工藝節能20%以上,農副產品種植面積增加200 hm2以上,培訓新型機械裝備操作與管理人員4 000人次以上。

2.2.2 項目取得的成效

從項目運行的反饋信息來看,各項目運行效果良好、示范作用明顯、輻射作用顯著。其中,小雜糧加工技術示范項目通過引進一系列先進裝備,實現了從原糧買賣至成品銷售的轉變,使得農民收入增加,效益增值明顯,解決了小雜糧加工轉化難的問題;油料作物提煉食用油加工技術示范項目通過引進先進的壓榨、灌裝、過濾設備,不僅可以生產優質的胡麻、大豆、油葵等植物食用油,而且油料渣餅還可以轉化為上等飼料,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延長了產業鏈條;果蔬智能平衡脫水烘干與冷藏保鮮項目通過推廣先進環保的烘干與保鮮設備,徹底取代了土房烘烤和地窖貯藏,有效實現了減損增收,促進了節能減排,進一步提高了生產加工效率;核桃機械化加工項目使核桃在剝青皮、洗滌、烘干、分級、硬殼破碎和制油等主要環節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投入產出率,解決了制約核桃產后處理的瓶頸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階段性人工短缺問題;紅棗機械化加工項目中清洗、去核、分級、烘干、包裝等主要工序的機械化處理和加工,彌補了偏遠地區種植戶加工品種單一,無法融入產業化發展中的不足;飼草秸稈壓塊示范項目加工生產的飼草料不僅滿足了當地畜牧養殖業的需求,而且銷售到周邊區縣,經濟效益顯著。

通過對主食糧、小雜糧、油料作物、果蔬、紅棗、核桃、飼草秸稈等農產品初加工裝備技術及示范推廣,淘汰了落后的加工工藝和設備,進一步提升了全省農產品初加工裝備水平、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水平與基層加工戶的應用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了加工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為建設“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示范村、基地縣提供了技術裝備保障,同時進一步改善了全省落后的農產品加工現狀,推動了農產品初加工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3 農村磨坊油坊改造助推農村農產品加工升級

近年來,農村磨坊油坊為農民提高農產品價值、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經過近10年的努力,農村磨坊油坊升級改造建設工程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成為為民謀福利、為廣大農民群眾謀福祉的惠民工程,做成了“小磨坊,大民生”的大文章。

截至2019年底,農村油坊磨坊升級改造建設共利用山西省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與財政支農資金1 497萬元,引導個人或企業自籌資金投入1 543.5萬元,在全省范圍內扶持建設農村磨坊油坊349個,改擴建建筑面積2 640 m2,新增建筑面積9 070 m2,新增硬化面積3 000 m2,項目覆蓋全省11個市、58個縣(市、區)、325個村,受益農民群眾達30萬人以上;帶動太原、晉中、呂梁、陽泉、晉城等市相繼投入項目資金7 000余萬元,扶持建設農村磨坊油坊升級改造建設項目1 221個;更新農村磨坊油坊米、面、油加工裝備及配套設備3 710臺(套),淘汰落后加工裝備數量達900臺(套)。

2.4 山西省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技術推廣經驗

2.4.1 瓶頸技術裝備的引進研發與探索

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山西省引進烏克蘭榨油技術,研制出了6DZ-75/1200型低溫冷榨油機、核桃仁榨油機與渣餅擠壓機,加強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制了全自動紅棗去核機、全自動核桃破殼機、保溫型波紋板金屬筒倉、普通型波紋板金屬筒倉、鍍鋅網倉等糧食“三防”倉儲設備。

在山西省內組織實施了低溫榨油技術、大中型糧食清選技術、全自動石磨、油料免煉凈化系統、紅棗防裂技術和紅棗脆化技術、防霉防鼠糧倉技術、果蔬智能平衡脫水烘干技術、核桃產后機械化處理及加工技術、紅棗產地機械化初加工技術、糧食產地機械化烘干減損增收技術等11項農產品加工新技術,并進行了試驗、示范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4.2 果蔬烘干設備技術的深入推廣

果蔬智能平衡脫水烘干技術的推廣,比傳統果蔬烘干工藝節省了50%的烘烤時間,節約了60%的煤炭損耗,減少了50%的污染排放,而且交替風烘烤技術的應用有效避免了傳統烘烤熱風脫水速度不一致、烘烤不均勻的現象,減少了人工倒盤程序,減輕了勞動強度,節約了人工開支,克服了物料含水差異的不足,解決了傳統烘烤時物料的收縮變形快,成色、風味有劣變的問題,提高了果蔬干制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2.4.3 核桃等干堅果機械化處理設備技術的推廣

核桃產后機械化處理及加工技術的推廣,通過對核桃剝青皮、洗滌、烘干、分級、硬殼破碎和劣品制油等主要工序的機械化處理和加工,實現了核桃產后處理在主要環節和關鍵加工過程的全程機械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投入產出率,減少了因漚制不當而造成的損失10%以上,比人工削皮法效率提高400%,堅果外表品質率提升了20%,桃仁完整率提高了30%,彌補了偏遠地區種植戶加工品種單一、無法融入產業化發展中的不足,滿足了種植戶對核桃機械化加工、處理的需要。

2.4.4 紅棗產業機械化技術推廣

紅棗產地機械化初加工技術的推廣,通過利用小型清洗設備對紅棗進行清洗、除垢,代替了人工清洗作業,提高了紅棗市場化品質;通過利用先進的紅棗分級機械進行分級處理,代替了簡陋的分級設備,實現了紅棗的快速分級,提升了紅棗的綜合效益;通過利用先進的紅棗去核機進行高效率的去核作業,代替了靠手工和簡單的單顆沖核設備,增加了紅棗銷售的新渠道;通過利用自動紅棗烘干設備對紅棗進行就地干燥,代替了自然晾曬和傳統舊式烘干設備,完成了不受氣候影響的快速干制,避免了紅棗的霉變漚爛,提高了紅棗的品質。

2.4.5 主要糧食作物烘干技術推廣

糧食產地機械化烘干減損增收技術的推廣,在各省一年兩作區和特色作物種植區的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中起到了顯著的示范效果,該技術通過先進適用的糧食烘干設備的使用,代替了傳統的人工晾曬方法,起到了節省干燥時間、減輕勞動強度、減少產后損失、節約勞動成本、提高處理能力和糧食品質的作用,通過示范點的引領,探索出了一個適合山西省不同地區、不同作物品種的機械化糧食產地烘干模式,依靠使用可靠、節能環保、操作簡單、經濟適用和高效便利的糧食烘干設備,提升了農業生產應對惡劣天氣和受制于天的能力,實現了農業豐收和農民增收。

2.5 中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促進了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發展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的發展。據統計,2010—2019年,全省共補貼發展農產品加工機械49 217臺(套),使用國補資金13 134.16萬元,省補資金50.63萬元,其中收獲后處理機械24 997臺(套),使用國補資金6 238.06萬元;農產品初加工機械2 670臺(套),使用國補資金1 386.57萬元,省補資金27.83萬元;飼草加工機械21 511臺(套),使用國補資金5 509.53萬元;包裝機械39臺(套),使用省補資金22.8萬元[3]。

3 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面臨的瓶頸和存在的問題

3.1 農村農產品初加工點基礎條件較差,整體水平低,滯后農業發展需求

農村油坊磨坊大多屬于家庭作坊的模式,廠房簡陋、配套設施不全、環境條件較差、無專業人員操作和維護,且多為間斷性生產,空當期時,設備和廠房閑置,無人管理,灰塵覆蓋,衛生條件差[5]。例如,陽泉市平定縣柏井四村的磨房,設在原村委閑置的辦公房內,門窗老舊,不遮風雨,主要由村里的電工負責管理,平時落鎖關門,村民加工米面時才開啟。此外,大多數農村磨坊,主要是方便村民自加工滿足自己食用,近年來不少加工點開始增加營銷活動,通過收購原料再加工成成品后進行銷售,但多數無足夠資金配套化驗、檢測等設施設備,更沒有專業技術人員,因此無法取得相關資格認證,成品不能直接進超市銷售,只能通過網絡自銷或農村集市銷售,效益差,收入低。

3.2 農產品加工機械化項目及相關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制約初加工機械化發展

近年來,山西省為適應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需求,出臺了一些支持項目和配套政策,但是總體情況看來,支持力度嚴重不足。比如,農產品初加工裝備技術推廣示范項目,近年來一直維持在每年250萬元左右,既要突出重點扶持方向,又要照顧到全省的覆蓋面,資金量有點捉襟見肘,每個項目扶持資金只能保持5萬~8萬元,效果不明顯。同時,受人工成本提高、加工利潤微薄、經營不善等因素影響,部分加工項目也存在難以為繼,瀕臨倒閉的境況。根據項目回訪情況統計,省級財政支農資金扶持的725個項目中,有68個項目因舉步維艱已不復存在,占項目總量的9.3%,79個項目慘淡經營,占項目總量的10.8%。

3.3 農產品加工機械化科研生產能力薄弱,創新裝備技術發展儲備缺乏

山西省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生產企業有一定存活能力的僅10余家,同時存在生產技術、工藝、條件落后的問題,缺乏先進技術支持、創新設備的引進,而新裝備新技術引進沒有強大的生產經營產業平臺,也無法發展壯大。山西省農產品加工裝備技術的發展停留在“用別人的、看別人的”階段,嚴重制約了全省特色農產品加工的機械化發展。

3.4 強農惠農政策未能完全發揮其應有效用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10多年以來,為山西省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逐步實施的過程中,該政策的邊際效益在逐年減弱。當前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有關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補貼的問題主要是2個方面:一方面是山西省農產品加工需求機械同列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的農機產品存在偏差。主要表現為山西省適用的農產品機械因資質條件等原因無法納入補貼,而列入補貼范圍的農產品加工機械多數為全國通用機械(如大米加工機械等),在山西省使用較少。另一方面是各種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的補貼額度不盡合理,額度不夠。主要原因在于山西省農機工業相對薄弱,相關產品較少,同山西省有相同農業條件省份達到補貼資質的農產品加工機械企業產品也相對較少,因此在進行產品分類分檔和測算補貼額時,樣本數據很少。按照相關原則測算后,補貼額度合規但是不盡合理。

4 影響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4.1 農產品加工技術從業人員不足,高素質科技型、管理型人才缺乏

目前,山西省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存在人才隊伍素質不高、數量不足的問題。人才和人力資本是制約全省農產品加工機械化發展的關鍵因素。一是缺乏有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農產品加工農村從業人員素質亟待提高[5]。二是缺乏專業農產品加工技術推廣人員,多數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無法在基層深入全面得到推廣。而且各市、縣從事農產品加工推廣工作的人員大多身兼數職,部門人員學習不夠深入、不夠系統全面,把握形勢、了解大局不深不透,人員配置及推廣隊伍知識結構都存在很大提升空間。三是缺乏農產品加工機械化科研人員的培育和引進,技術人才和研發力量薄弱,結合山西特色農產品針對性的設備和技術研發太少,缺乏對國內外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研發。

4.2 農產品初加工裝備技術推廣手段單一,資金渠道、資金額缺乏

近年來,農產品初加工裝備技術示范項目資金渠道只有財政支農資金,加上貧困縣對項目資金的整合,對資金量本來就少的農產品加工項目影響較大[6]。按照省委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統一安排部署,2017—2019年農產品產后處理及初加工裝備技術示范項目的750萬元項目資金中,有近500萬元下達全省58個貧困縣,3年來項目平均被整合率為58.5%,近300萬元被統籌整合,全省實際用于農產品產后處理及初加工裝備技術推廣資金僅為450萬元,平均每個示范項目扶持資金為5萬~8萬元。如果僅僅依靠這些資金項目,在推廣全省農村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因此資金來源單一、推廣手段不足是限制山西省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4.3 農機工業相對落后,農機工業化化生產力薄弱

多年來,山西省“一煤獨大”的狀況,造成了其他工業發展相對較慢的局面。對省內農機工業的戰略忽視,造成了農機工作生產多年的發展真空,導致農機研發引進生產推廣的平臺缺失,失去了農業機械化長足發展的重要助推器。近年來,雖然山西省對工業布局和發展有了很大調整,但是農機工業依然屬于弱勢產業。山西省農機工業化本身基礎底子薄、發展較為落后,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生產企業同樣也存在生產能力落后、規模小,缺乏技改支持、創新設備的引進等問題,更沒有針對當地農產品進行專門和特色化裝備設計和開發的能力[7-8]。當前,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不能適應山西省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的迫切需求,成為影響山西省農產品機械化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5 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對策及建議

5.1 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整合資源,全面推動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

當前一段時期,山西省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總體要求,結合“三大省級戰略”的目標,重點滿足山西農谷特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和山西南部林果業加工機械化的發展需求,整合各方面資源,加強引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提質增效為核心,加快特色優勢農產品初加工的設施裝備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逐步實現農產品初加工由傳統工藝向采用高新技術轉變,為山西省進一步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提供設施裝備與技術,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農民對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生產的需求。

5.2 用好中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最大限度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發展

農業農村部在2019年7月剛剛修訂的《2018—2020年全國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2019修訂)》中,涵蓋了有關農產品加工業的2個大類(收獲后處理機械、農產品初加工機械)28個品目的產品種類。為此,農機部門應同農產品工業管理部門加強溝通,同時深入了解當前山西省農村對初加工機械裝備的需求,將調研后匯總的這些設備按照政策要求,對照公布的28個品目屬性,盡快完成有關的農業機械推廣鑒定和檢驗。通過多方面、多部門合作,召集有關專家,科學合理地確定這些加工設備機械的分類分檔和補貼額,在符合政策要求的范圍內,盡可能多地將山西省急需的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設備納入山西省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最大限度地滿足農產品加工業對機械裝備補貼的需求[9]。

5.3 緊扣政策方向,拓寬資金渠道,規范項目管理

堅持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方向,在擴大現有省級財政支農資金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全省農業農村廳有關項目資金。在農產品初加工裝備技術推廣示范項目點的布局與規模選擇上,既要考慮覆蓋面,又要處理好服務與效益的關系,增加管理服務功能,開展多種形式、全方位的市場經營指導、引導,促進良性循環和持續健康發展,增強項目發展的存活率。同時,農村油坊磨坊的升級改造并未完成,仍在路上,要重視油坊磨坊建設,適度增大建設數量,積極造勢,擴大影響,帶動各級政府資金投入。做受老百姓歡迎的事,讓小磨坊凸顯大民生,初加工帶動大產業。

5.4 對標一流,創新思路,探索農產品加工機械化產業發展新途徑

對標全國一流農機事業蓬勃發展的省市,向全國農產品產業發達的山東、江蘇、河南等先進省份學習,加大輿論宣傳力度,營造好農產品發展的外部環境,落實和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配套的各項措施,積極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探索一條適合山西省農產品產業發展的新道路[10]。

5.5 加快山西省農產品加工裝備技術人才與隊伍建設

在調研和總結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經驗的過程中發現,行業的發展好壞關鍵在于從業人員數量和質量,缺乏專業人才和技術的產業舉步維艱。因此,山西省要充分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社會力量,加快儲備一批具有國際視角、先進技術、多元化管理的農產品加工技術人才隊伍[11-12]。同時,加快培養先進技術人才,為下一步全省農產品加工業應用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和智慧化管理儲備人才,為把山西省建設成農產品加工機械化強省,促進農產品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基礎。

猜你喜歡
初加工山西省機械化
橡膠初加工廢水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固定化修復
四川道地藥材初加工研究現狀
山西省右玉縣的生態建設及其啟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大棚有了機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關于水稻一種兩收機械化栽培技術要點探討
山西省打開農產品供深通道
山西省文聯扎實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活動
從騾馬化到機械化、信息化
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范圍劃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