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小說三要素的“困厄”例談

2020-06-15 06:35鄭夏薇張林華
課外語文·上 2020年6期
關鍵詞:困厄

鄭夏薇 張林華

【摘要】隨著小說文本特質的變化,現代小說層出不窮,用傳統小說三要素包打天下的企圖已經走入困境,這直接挑戰著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和語文知識系統。本文主要以三篇現代小說為例,探討傳統小說三要素的局限性,希望對小說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小說三要素;現代小說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6-0048-01

【本文著錄格式】鄭夏薇,張林華.傳統小說三要素的“困厄”例談[J].課外語文,2020,19(16):48,50.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知識呈爆炸式增長,舊知識被覆蓋的可能性不斷增加,這一背景決定了語文知識也發生著變化,但實際上,語文知識系統卻以其相對保守的封閉性而難以吸納更前沿的學術成果,這直接導致很多現代文本更深層的價值被遮蔽,出現了不少削足適履式的強行解釋現象。其中,傳統小說三要素在現代小說解讀中的“困厄”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中國傳統小說源于市井,為了吸引聽眾,招攬顧客,講故事的人必須讓“故事”具有吸引力,于是,構造跌宕起伏的情節,設計強烈的矛盾沖突就成了傳統小說的需要。而且善于講故事的藝人,為了讓聽眾再次光顧,通常還要在精彩之處“賣關子”——“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試想,如果《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魯達一聽說金翠蓮的悲慘遭遇,馬上沖到肉鋪打死鄭屠,這一故事還能成為經典橋段嗎?因此,水滸故事的講述者之所以善于講故事,就在于他善于控制故事的節奏,安排更多的情節,更加突出鄭屠之“可惡”,體現典型的社會環境,讓魯達的行動具有“正義性”,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粗豪的性格中有精細和講求策略的一面。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學作品的特質已和傳統大異其趣。在功能上,小說家不是僅要告訴讀者“一個故事”,不是簡單地滿足讀者“獵奇”的心理或者實現某種勸誡的目的,而是“為自己所要表達的靈魂找到合適、嚴密的容器”。同時,隨著教育的普及,讀者群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若是一個讀小說的人僅滿足于情節的過癮、人物形象的鮮明和環境的典型,說明這個讀者仍像茶館酒肆的客人一般,仍然用簡單淺陋的小說知識在讀小說,無法讀出一些現代小說的深刻內涵。例如有的人對著獲得公認大獎的小說斥責道:這也是小說,其實是在說外行話。中學語文課堂在現代小說閱讀上很多時候就是在說外行話,不得要領。

先看余華的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語文版語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單元“成長如蛻”)?!啊淝楣澮蚬紭O其荒誕。小說中的人物、行事的原則。顯然不合情理,違背常識。這樣怪誕的人物和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這篇小說卻成為了當代小說的經典之作。從藝術上來說,其探索性非常明顯,肯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現實小說?!奔热徊皇莻鹘y意義的現實小說,如果用傳統三要素閱讀,概括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簡單講述一個十八歲的剛成年的小伙子出門的故事,忽略其中的象征和隱喻,很有可能會得到諸如“莫名其妙”“神經病”之類的閱讀印象。小說中一系列的沖突,并非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而是兩個世界的沖突,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沖突。十八歲的節點有象征意味,紅色的背包有象征意味,哪怕是微小的一個遞煙的動作也有象征意味。十八歲是剛剛步入成年稚氣未脫的象征,盡管年齡上已經達到成人的標準,其實實際思維、行事風格等并沒有達到,帶著紅色的背包則是主人公融入成人世界的熱情、憧憬,遞煙則是一種友好的對成人世界的模仿。只有讀懂了這些象征,才會理解主人公受到的各種不合常理的遭遇,正是主人公那種前教育的“友好”(如遞煙)“正義”(如和搶蘋果的人斗爭)在現實成人世界得不到完全對等回饋的反映,才會讀懂那些看似荒誕的故事背后實際上是一種超越現實表層“純粹善”的“真實”——這個世界,你給予別人善意,別人未必會回饋給你善意,像主人公那樣遭遇過無數次挫折的成人對此應該有更深的體悟。

如果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還能讓我們看到一定的情節的話,那么阿城的《峽谷》簡直讓我們感到失望。一道峽谷,一個騎手來了,在店里吃了頓飯,走了,來之前鷹在天上盤旋,走之后鷹又在天上盤旋,有完整的跌宕起伏的情節嗎?沒有。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嗎?似乎其中的人物也不算突出。硬要說“三要素”的話,整篇小說似乎更突出的只有峽谷里典型的自然環境。這里的環境,切斷了歷史,切斷了故事情節,呈現給我們的不是整個“參天大樹”,而是樹的“橫截面”,這個騎手的身份是什么?來這里有什么目的?來之前是干什么的?走出峽谷之后又準備做什么?吃飯、喝酒、算賬……倒有幾分水滸人物的做派,是武俠人物嗎?像武松路過景陽岡那樣嗎……一切都是未知數,充滿了無限的開放性,正是因為這樣的開放性,讓這篇小說具有更高的價值。也許作品展現出的那種原生態的生存之美、陽剛俠客的豪爽,是在鄙薄著蠅營狗茍的追名逐利的生存狀態。也許作者有意拉開了原始峽谷布景與現代商業都市布景的距離,是為了讓我們去感受那種豪放的陽剛之美。也許這篇小說是“尋根文學”的反映,如張承志的《漢家寨》那樣,如散文般,讓讀者思考情節、人物以外更加深遠的東西,讀者思考到了,作品就成功了。也許小說是對“文革”或建國以后很長一段時間的語言環境的一種反叛和重構,是個性話語權的一種追求。也許還有很多的內涵……也許這正是這種小說更深層的魅力,要領略這樣的魅力,就不是用傳統小說的三要素去代入解讀能辦到的。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指出,小說文本展現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內容在冰山以下,要聰明的讀者才能體悟到位。福州市2017年質檢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擇的是海明威的《印第安營寨》,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尼克的孩子跟隨醫生父親去給印第安婦女接生的故事。在這故事的主體下,我們看到了醫生父親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給印第安婦女做剖腹產,看到印第安產婦的極度痛苦,看到印第安丈夫的自殺,看到醫生庖丁般的“躊躇滿志”……這實際上是驚心動魄的生死問題,是兩個世界(所謂的“現代文明”與“原始”)的沖突,而非簡單的小孩尼克的成長故事。當然,進入考題的文本已經經過二度創作,考慮到學生理解的難度,做簡單處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只就傳統三要素去解讀小說,可能就忽略了冰山水面以下的內容,沒有真正讀懂現代小說更深層的內涵。

其實,早在上世紀初,魯迅那一代人就開始了對現代小說的探索。魯迅先生的很多小說已經帶有濃厚的現代小說的色彩,甚至后現代小說的色彩,比如《孔乙己》的“復調”,《鑄劍》的“象征”和“隱喻”。而我們的教學卻仍然更多地只套用傳統小說三要素進行解讀,簡單概括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分析一望而知的淺層人物形象,或再貼上反封建的標簽,這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讀到小說的內核。正如謝有順教授所說:“假若小說只剩下情節和沖突,而不再對世界進行有情的寫實,不再通過一種物質外殼的建構來安頓一種生命的情態,小說也就失去了藝術的韻致?!眰鹘y小說三要素,就知識而言,自然有其價值,只是如果把這知識當成是唯一正確的標準,妄圖用這一標準去解決所有問題,恐怕它遭遇“困厄”就是很難避免的了。

參考文獻

[1]謝有順.成為小說家[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9.

[2]孫紹振.經典小說解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

猜你喜歡
困厄
人工智能時代課堂教學的困厄與澄明
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文化創新管理的困厄思考
困厄與出路我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發展的策略研究
成為人
傳統小說三要素的“困厄”例談
喚起
無事章之一
困厄時看靈魂
淺議提高語文成績的有效手段
淺議提高語文成績的有效手段
——挖掘試卷中的有效暗示信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