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節令圖像中的民俗事象和文化心理

2020-06-19 02:33劉頌巖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20年0期
關鍵詞:乞巧牛郎織女織女

劉頌巖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安徽合肥,230000)

七夕節,亦稱乞巧節、女兒節、雙七節等,有著千余年的歷史文化沿襲。最初是在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和乞巧風俗的文化土壤中逐漸發展起來。人們在這一天往往會穿針乞巧、浮針乞巧、貯巧水、陳瓜果、登樓拜月、做巧果、種生、拜魁星等以此來表達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而描繪這些節慶風俗的圖像也很喜聞樂見,在繪畫、年畫、瓷器、剪紙、紡織物、泥塑等中都可以見到。既是節日繁榮盛況的真實再現,也體現了民眾對傳統文化的代代傳承和喜愛之情,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民俗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與中國其他傳統節日一樣,雖然七夕節在歷史長河的演變中無論是外在所彰顯出的具體民俗事象,還是對內傳達著的特定思想內涵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變更,但其被賦予的一系列祈禱、娛樂、競技等活動歸根到底依舊是民眾祈福納吉、驅邪避兇的祈愿心理的呈現。

七夕圖像沒有復雜的道德寓意,但是卻有無數青年男女美好的期待與良好的祝愿,由于是主題下創作,故而內涵與意義基本上是固定的,這就必須從民俗藝術學的角度做深入的挖掘,民俗心理也在繪畫中得以彰顯。如果我們僅僅作為一幅人物畫來解讀,那么,其風俗內容缺位,就難以從學術維度上去把握其真實的內涵。這類圖畫所反映的七夕的節令民俗內容與文化心理是真實的,且值得關注與探討。

一、祈求祥瑞豐收的耕織文化心理

中國許多傳統民俗節日從產生到繁盛與衰落,往往都伴隨著從充滿迷幻色彩的神靈崇拜到世俗生活化的轉化現象,也包含著先民對于天體崇拜與對民俗事象的混沌認知。七夕節的起源在最初也并不是現如今廣為流傳的具有浪漫愛情色彩的牛郎織女傳說,而是基于對星象、神靈的崇拜。古代時期,先民們觀測牛郎星和織女星來辨別物候和季節,《夏小正》中有云:“七月……初昏,織女正東鄉?!?1)〔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卷二),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2頁。由此可知,當織女星在七月的黃昏時最先出現在天空的正東方,人們便知道秋天已經到來了。而秋天又是農作物即將成熟、收獲之季,因此每到七夕時節,人們仰望夜空,觀星之明晦,以此來辨別收成的好壞,祈禱祥瑞與豐收。在傳統農耕思想的主導下,牛郎星和織女星也逐漸被賦予了世俗化的牛郎織女傳說。如南陽白灘漢墓中發現的《牛郎織女》(如圖1)畫像石中,就刻有牛宿和女宿,表現了星辰位置與“牛郎織女”形象融合的畫面。再如,四川郫縣新勝出土的石棺棺蓋上的《龍虎牛郎織女圖》(如圖2)中牽著牛的牛郎和拿著紡織工具的織女,展示出濃厚的生活氣息,仿佛是“男耕女織”社會經濟體制的折射?!短接[》中引《日緯書》曰:“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2)〔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三十一·時序部十六),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201/03tpyl/0030.htm。由此人們還會在這一天舉辦祭祀田公、陳瓜果祭織女的風俗活動??梢?,無論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演化趨向還是一系列風俗活動的產生,都體現出民眾對春種秋收、富足安定生活向往的深層次心理訴求,反映出農耕社會中國人民對于豐衣足食的生活意愿。

圖1 河南南陽白灘漢墓畫像石《牛郎織女》

圖2 四川郫縣新勝場1號石棺《龍虎牛郎織女圖》

二、祈求愛情甜蜜的婚嫁理念

初秋的七月初七,由于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也格外富有一絲浪漫色彩。天上的牛郎織女夜半相會,凡世間的人們借此也傳遞著對甜蜜愛情的渴望。如傅抱石用寫意筆法描繪出牛郎織女遠遠相望的場景《七夕圖》、河北蔚縣剪紙作品《牛郎織女》、山東楊家埠年畫《七月七日鵲橋會》、安徽黃梅戲《牛郎織女》、清代粉彩青花《鵲橋會》瓷碗等,都是人們將牛郎織女故事經過世世代代的相傳和藝術再創作的傳統民俗文化的衍生,是對愛情與婚姻的祈愿。不僅如此,歷代文人墨客也熱衷寄情于七夕,像白居易的“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李清照的“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皆是作者內心在此情此景中的真情流露。其實,由于牛郎織女具有悲情色彩的結局,一時間曾有過七月初禁婚嫁的習俗,但到東漢左右,逐漸發展出了牛郎織女由喜鵲搭橋得以相會的情節,從而使得這一傳說增添了許多喜劇元素,變成了祈求美好愛情的吉日。每到七夕夜,人們聚在庭院中,仰望星河想要望見牛郎與織女的相遇,坐于葡萄藤下又欲聽到他們的悄悄密語,期盼著分享他們重逢的喜悅,也憧憬著自己的甜蜜生活。世間萬物總有憾事,但人們渴望幸??鞓返男睦硪彩羌姺笔澜缰锌少F的期待。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在這一天女性梳妝打扮,歡度七夕蘊含的婚嫁理念可以反映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強制性婚姻的反抗,以追求兩情相悅、婚姻自由的美好愛情。中國自古以來對婦女的倫理品行就有著嚴格的規范,尤其是封建的婚嫁理念,直接導致了許多愛情悲劇故事的產生?!拔醇迯母?,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三從”理念始終禁錮著婦女的心靈。因此,在七夕佳節,女子們便紛紛向牛郎織女祈禱能遇到一個心儀的郎君,擁有一個幸福的婚姻生活以及不甘于命運的束縛和強烈的自我解放意識。其二則是對永結連理、忠貞不渝的姻緣的向往。追求團圓美滿一直是中華民族兒女內心生生不息的情懷,尤遇佳節良辰,更是少不了對團聚的渴望,這在中國的許多節令文化中都不斷地體現與升華著。而夫妻之間的和睦團聚也是家庭美滿、生活幸福的一種象征,因此女子不僅會努力精進巧藝,例如下文所提到的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求智巧,在某種層面上也是希望可以做一個被時代所認可的優秀女性,即聰穎勤快、賢良淑德、相夫教子,以便可以嫁得好人家,相攜到老。所以,人們也在這一天許下對純真與專一愛情的愿望,求婚姻和諧。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關于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在內容與形態上也不斷發生著變化,但其中對愛情的追尋一直沒有消失。在婚戀相對自由的今天,“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的誓言常常作為男男女女表達愛意的常用語,這也是人們憧憬忠貞不渝感情的文化心理再現。我國的七夕節,雖然看起來與愛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實則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牛郎織女在自由選擇婚姻之后,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的生活方式也生發出了一系列與此相關的民俗活動和俗信思想,令七夕節增加了豐富的文化底蘊。

三、祈求平安長壽、子嗣綿延的生命俗信思想

正如民間廣為流傳的七夕乞巧歌“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所唱的,七夕節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心理,便是中華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對生命的尊崇之情,更是女子對于個人幸福與自我價值實現的真摯訴求。在這一天,人們往往以瓜果蔬菜為主衍生出一系列民俗活動,流露出濃厚的生命俗信思想。而之所以選取瓜果蔬菜為主要象征物,一是取初秋為農作物成熟的月份,應季的瓜果蔬菜是人們向天上的牛郎織女星祈禱豐收與表達謝意;二是枝葉茂盛、果實繁多的瓜果蔬菜,在傳統思維認知體系中,一直被意化為“平安長壽”“子嗣綿延”的企盼,是長壽觀、生育觀的心理呈現。如仇英的《乞巧圖》中,描繪了許多女子在庭院中慶賀七夕的場景,其中案桌上就擺滿了鮮花、瓜果、乞巧用的器具以及一種被稱作“摩睺羅”的泥孩兒塑像,體現的便是求子的生殖崇拜心理。摩睺羅在宋代時頗為風靡,《夢粱錄》中云:“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內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名‘摩羅’?!?3)〔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四·七夕),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20559006.html?!稓q時廣記》中也記載在杭州街市中,摩睺羅買賣極其旺盛,并且以蘇州所做最為精巧。其既是供奉之物,也可作玩物,有著“求子”“乞智”的美好寓意,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論是成年男女還是稚嫩孩童都對之極為喜愛。除此以外,“谷板”“種生”也是七夕極其重要的節俗活動,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七月七夕……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語之谷板?!庇衷疲骸耙跃G豆,小豆,小麥,于瓷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縷束之,謂之種生?!?4)〔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七夕),http://www.wenxue360.com/sikuquanshu/5262.html。人們將各種谷物種于土中或水中,如果植物發了芽,生長旺盛,就代表著乞子成功。每到七夕時節,女子為向織女乞巧,還會制作形狀多樣的“果食”、圖案豐富的“花瓜”來送巧。一方面,用以企盼擁有一雙巧手,寄托對美滿愛情的憧憬;另一方面,如石榴、魚、鳥、向日葵、蘋果等圖案造型,也展現了人們對富貴、長壽、多子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傊?,這些由許多特定的文化內蘊所對應的民俗活動,無疑也增添了節日的多樣形態,同時也展示出特定節日的文化主題與文化訴求。

四、祈求智慧與巧藝的人倫世俗觀念

俗話說:“一夫不耕天下為之饑,一婦不織天下為之寒”,尤其是在封建社會的思想認知下,女性最重要的勞動便是做女紅,也是勤勞賢淑與否的一種基本判斷標準,而紡織、刺繡等生活技藝,已然成了貫穿我國古代女性一生的生命符號。因此,每到七夕大家便會拜織女,向善于織布的織女乞巧,企盼手指靈活,技藝精巧,將織女的德行奉作女子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從目前關于乞巧習俗的記載可知,漢代便已興起,唐宋元之際頗為興盛,到了明清時期便流于形式,意興闌珊。南宋趙伯駒的《漢宮圖》(如圖3)中描繪的即是七夕節宮中女性登樓拜月乞巧的盛況,裝飾精美的宮殿,衣著華麗的嬪妃、眾多隨行的宮女、車輅無不顯示著七夕乞巧的熱鬧景象?!秴怯讶绠媽殹分小镀呦Υ┽槇D》描繪了庭院中,女子高抬雙手對月穿針的場景,比賽誰穿得又準又快,便是“得”巧。清代陳枚的《桐蔭乞巧圖》(如圖4)中,左邊的幾位女子圍在水碗旁,小心翼翼地將針投入水中,表現的即是浮針乞巧的風俗游戲?!堆嗑q時記·丟針》中有云:“京師閨閣,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笔钦f未出嫁的女子在七夕當天,將針投到被烈日曬過的碗里,使之浮于表面,觀察針影子的形狀以此來判斷手的靈巧與否。此外,還有在晚上摸黑尋找巧物的“斗巧”習俗、捉蜘蛛觀察蛛網形狀的“喜蛛應巧”、互送彩線等,都是女子追求心靈手巧、生活順遂富足的心理折射。雖然七夕節俗整體是以女性參與為主,但據記載,從宋代始逐漸有男性參與其中,像在部分地區出現了拜魁星的習俗,主體便是男性讀書人、官員等于七夕魁星生日的當天,拜祭主文運的魁星,以求考運順暢、金榜題名?,F如今中國許多地區都有魁星樓,如江蘇高郵市魁星樓、山東淄博市魁星樓等,皆是代代人民心中魁星信仰的物化呈現。秋夜微涼,月掛星空,女子供織女,男子拜魁星,家家戶戶熱鬧一堂,許下愛情學業雙豐收的愿望,是七夕豐富節俗文化的彰顯,也體現了代代人民對靈巧智慧、功名利祿的渴望。

關于七夕圖像的基本主題大致如此,當然還會有其他一些寓意,限于篇幅本文不再橫生枝蔓。和很多節令繪畫一樣,七夕圖像不為主流繪畫所接納,有些人認為這類繪畫的主題性突出,應用范圍不廣與文化品位不高,但因其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功能與民俗心理,而長期以來在民間,尤其受到女性群體的喜愛與歡迎,實際上也是在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時也是研究其他節令繪畫的一個理想的參照與范式,是先民生活記錄的回響,其中的種種文化內涵也在無形中傳承著中華傳統美德。這類繪畫中的時效性和風俗內容,民俗與藝術互動的體現,真實的心理與浪漫的想象的有機融合,借此表達良好的祝愿和鮮明的節令主題。

圖3 趙伯駒《漢宮圖》

圖4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之《桐蔭乞巧圖》

五、結 語

本文探究七夕節令繪畫,主要是為了立足于七夕特定的文化視野,探尋這一主題繪畫所折射出的既有愛情的純粹性與理想性,亦有民族、民俗文化生活的活態性。這類圖像一方面沿襲這傳統節令繪畫的常規表現方法;另一方面,究其文化內涵而言,這類繪畫也有與其他節令繪畫不同的愛情與乞巧的特殊內涵。通過圖像的呈示,傳達喚醒的是國人們對于傳統節令文化的一種記憶,七夕對于每個乞巧的女子來說,盡管她們的訴求不盡相同,但她們對生活寄予與理想婚姻的訴求在七夕主題繪畫中的展現,卻值得發掘與探尋,尤其是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如西方的情人節)和社會文化轉型的當下,七夕節俗在不斷演變中顯現出傾向于對愛情主題宣揚的趨勢,以符合如今的文化心理和需求,但這使得許多其他的傳統因襲的民俗元素逐漸游離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其所蘊含的傳統道德觀念和民俗心理認知也在不斷地被歲月所消磨,甚至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我們通過對各種七夕節令圖像的重新審視,依舊可以發現,作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七夕的確蘊含著豐厚的文化積淀和真誠的俗信心理。因此,我們應該合理探尋其中遺留的優質因子,融合時代精神,使這一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得以不斷傳承,節令文化資源得以不斷被利用。

猜你喜歡
乞巧牛郎織女織女
七夕節
——坐看牛郎織女星
潭山乞巧
乞巧文化在中學教學中的意義
乞巧七夕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渡鵲橋
吟織女圖
是織女,更是吃貨
08版鵲橋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