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對參與院校的影響
——基于90所院校的調查分析

2020-06-19 02:33王巨山張盼盼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20年0期
關鍵詞:學院計劃院校

王巨山 張盼盼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浙江金華,321004)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普及培訓計劃(簡稱“研培計劃”)是原文化部于2015年開始在全國試點開展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作,是振興中國傳承工藝和相關非遺項目的一項重要舉措,其目的是通過大范圍組織研修和培訓,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提高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學習能力,進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幫助非遺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豐富參與院校的學術和科研積累,完善相關學科體系建設,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1)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文旅非遺發〔2018〕4號),2018年。。

“研培計劃”的開展過程中,受訓對象是作為非遺中堅力量的傳承人群,文化主管部門、高等院校以及諸多設計企業等是重要參與力量,尤其是高等院校承擔“研培計劃”具體項目的實施,包括項目的調研、方案的擬定、教學的實施、后勤管理和回訪工作等?,F有的研究成果中,更多關注“研培計劃”對非遺項目影響研究,對各個參與方的作用與影響研究呈現的是缺失或薄弱狀態。2018年5月,課題組制作了不同的專題問卷,針對“研培計劃”參訓學員和參與院校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收集到參加問卷調查的院校共計90所,其中綜合性院校占比64.44%,職業院校占比24.44%,專業院校11.12%;同時課題組還閱讀分析了各高等院校每年的年度總結,以了解和把握“研培計劃”對高校的影響。

一、“研培計劃”參與院校概況

2015年,原文化部在中央美術學院前期試點的基礎上,通過院校申報、實地考察和匯報座談的形式,確立了首批全國試點院校,共有23所高校成為全國首批試點院校。2016年參與院校保留原來19所院校,4所院校退出“研培計劃”,新增38所院校,參與院??倲禐?7所。2017年,全國有78所院校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第一批院校仍為19所,第二批院校保留35所,第二批院校中3所院校退出“研培計劃”,新增院校24所,參與院??倲禐?8所;2018年,參與院??倲禐?12所,其中第三批參與院校保留76所,2所院校退出“研培計劃”。

2015年23所院校有綜合院校7所,高等專業藝術院校8所,職業院校8所。2016年的57所院校中,綜合院校33所,專業藝術院校13所,高等職業院校11所。2017年的78所院校中,綜合院校48所,專業藝術院校17所,高職院校12所,特殊教育院校1所。2018年112所研培院校中,綜合院校63所,專業藝術院校20所,高職院校28所,特殊教育院校1所(如圖1)。

圖1 2015—2018年“研培計劃”參與院校數量與類別

1.研究基礎與辦班依托

調查顯示,90%的院校有非遺理論研究或項目研究基礎。在學科和專業依托上,依托民族學為主要學科的占比5.6%,依托社會學為主要學科的占比27.8%,依托藝術學為主要學科的占比63.3%,其他學科占比3.3%。需要注意的是,所謂學科依托并不是單一的,大多數機構都能整合社會學(含民俗學)、藝術學、法學、設計學等多學科師資開展研培工作實踐,而研培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施也恰恰需要多學科支持。

2.主體實施部門與管理人員

在“研培計劃”實施過程中,18.9%的院校依托繼續教育學院,66.7%的院校依托獨立二級學院或專業,6.7%的院校依托學校培訓部門開展研培實踐,7.8%的院校依托其他機構開展研培實踐。在后續工作中,文化和旅游部已經關注到依托機構問題,要求各院校須依托獨立二級學院或專業開展研培,各院校也已陸續調整研培依托單位。在“研培計劃”實施過程中,有74.4%的院校設有專門負責研培的機構,25.6%的院校沒有設立專門負責開展研培的機構。在人員配置上,參加調查的90所院校中,研培管理團隊3人(不含)以下的占比2.22%,3—5人占比36.67%,6—9人占比37.78%,10人以上23.33%。即有3人以上負責研培管理的院校占比97.78%,這一數據充分表明研培院校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

3.校內支持及其他情況

除了必要的人員配備,各院校還給予研培工作在經費、場地、人員等多方面支持。根據調查,給予經費支持的院校占比43.3%,給予場地支持的院校占比93.3%,給予人員支持的院校占比91.1%,但也有部分院校沒有支持。

二、“研培計劃”對參與院校的影響

“研培計劃”是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非遺保護實踐,其效用和影響不僅體現在參與研培的學員身上,也對提供學術資源和智力支持的參與院校產生了深遠影響。根據課題組調查和掌握的資料,總體來看,認為“非常有幫助”的院校占比59%,認為“有較大幫助”的高校占比23%,認為“有幫助”的高校占比14%,認為“多少有點幫助”的占比4%,沒有高校選擇“沒有幫助”(如圖2)。

圖2 參與院校對研培作用的認識

同時,各高等院校認為“研培計劃”對自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促進科研和學科建設、促進師資與教學團隊建設、促進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等方面(如圖3)。

圖3 高等院校認為“研培計劃”對自身的作用與影響

1.“研培計劃”促進參與院校學科、專業和師資隊伍建設

參與院校是開展“研培計劃”的實施主體,承擔著培養計劃制定、課程設計、教學設計、師資安排等主要任務。承擔“研培計劃”的院校大都有相關學科和專業支撐,而研培實踐實際上又成為檢驗各院校學科和專業支撐的路徑。通過“研培計劃”,各院校充分認識到了自己專業、學科的優勢和不足,借著研培的東風大力發展相關學科和專業,產生了積極影響。

自2015年以來,很多院校順勢而為,積極發展與非遺保護有關的學科和專業,或設立相關研究方向,或建設研習教學基地,或成立非遺研究中心、實驗室等。如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成立手工藝術學院,學院下設5個專業13個方向,主要涉及傳統手工和非遺傳承領域。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在2017年將“傳統手工技藝”作為目錄外專業進行了申報。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民族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專業和工藝美術設計專業獲評“貴州省職業院校民族民間文化教育重點支持專業”,并承擔教育部傳統手工業(非遺)技藝傳習傳承專業教學資源庫子項目。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在相關學科下增設了“非遺文化傳承”“非遺影像傳播”“多民族文學與文化遺產”“國學與文化傳承”四個研究方向。石河子大學在相關學科下增設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新疆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方向,招收培養研究生。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與綿竹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在綿竹授牌并成立四川大學民間藝術研習基地和四川大學寫生教學基地,通過與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合作成立了四川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為四川大學非遺學科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新疆大學設立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廣研究中心,并響應“一帶一路文化倡議”,從新疆多民族聚居的區情出發,依托國家級名錄,分享共通技藝、實現對一體多元中華文化觀認同的原則,圍繞學校雙一流學科建設,開展實施項目。石河子大學成立了新疆手工藝文創設計研發中心,清華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等院校結合研培建設了學科實驗室,探索研究傳統工藝保護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科建設與發展;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成立了“傳統工藝與設計生活”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在設計創意學院成立非遺研究中心。

很多參與院校將非遺調查和非遺創意實踐作為本科專業實踐和學生暑期實踐的主體,如云南藝術學院、東華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很多院校都是如此。東華大學師生通過與非遺學員的交流回訪,把貴州非遺元素應用于設計,創作出30個系列產品,大大提升了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天津工業大學通過研培指導學生獲批2項國家級及省部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項天津市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截至目前共建立了“陶瓷工作站”“葫蘆雕刻工作站”“木版年畫工作站”“雕刻工作站”等10個工作站,為后期的非遺培訓實踐、學生手工藝實踐等提供了實訓場地。

研培實踐也加強了參與院校與行業、業界的聯系,豐富和充實了專業教學資源。一些院校聘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人擔任兼職教授,完善了院校師資結構。如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內建立了13個大師工作室,覆蓋了所有專業方向,建設了20余個校外工作室,為學生提供實踐支持。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聘請了7位綿竹年畫代表性傳承人為學院非遺培訓的年畫導師,浙江師范大學聘任一批傳承人任兼職教授,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部分學員成為蘇工美術相關專業的特聘教授、實訓教授,承擔相關專業的核心技藝課程的授課,大理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都是如此。南京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立項相關教學優秀團隊1個。

在課程建設上,一些院校將傳承人請進課堂為本科學生授課,同時,也結合非遺保護和研培實踐開設相關課程,編寫教材。如2017年10月,凱里學院非遺培訓教師團隊申報貴州省一流課程“苗侗非遺課程群”成功立項。天津工業大學《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賞析》獲批全國大學生素質教育通選課,出版了《中國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教材1部。沈陽師范大學主編了由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基礎美術教育教材1—18冊(非遺課程),編寫非遺培訓相關教材20部。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傳統手工業作品賞析》課程建設,并取得積極成效。

2.“研培計劃”提升參與院??茖W研究實力

科學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使命之一。在“研培計劃”實踐期間,各參與院校也在不斷探索、反思和研究非遺保護理論和研培實踐,并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帶動了學??蒲心芰μ嵘?。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申報并獲批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1項,陜西師范大學申請并獲批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鄭州輕工業學院先后申報并獲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河南省社科聯項目2項,2017年度獲得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懷化學院實施與侗錦和侗族傳統文化相關科研項目20項,共有4項與侗錦直接相關的科研項目。云南藝術學院先后獲批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項、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天津工業大學獲批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1項,獲批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1項,此外獲批天津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4項、天津科委科普項目1項、天津科技發展戰略項目1項。武漢紡織大學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1項。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少數民族紋樣藝術(蠟染、織錦、銀飾)創新設計青年人才培養”進入了2018年國家藝術基金申報的復試階段,并獲得省級科研項目2項,省級教改項目1項。四川大學申報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年畫藝術創新人才培養”獲得立項。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將非遺人群的普及培訓與學院承擔的國家級課題“民族文化藝術傳承與創新精準脫貧的路徑研究”結合,認真研究如何依托民族文化藝術傳承與創新來幫助這些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黃山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教師主持和參與了“雕刻藝術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徽派雕刻大師工作室建設”“非遺技藝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課程化開發研究”等課題項目研究,并加強研究成果的轉化利用。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獲“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子庫——百工錄:中國工藝美術非遺傳承與創新”國家級項目1項、教育部“工藝美術行業人才需求與專業設置指導報告”課題1項;牽頭“黔東南民族工藝品制作工藝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獲省級科技重大專項立項。石河子大學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婦女手工藝精準扶貧問題研究”1項,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新疆少數民族刺繡及衍生品設計人才培養”1項,還啟動了“非遺研培教學研究項目”,為非遺研培提供智力支持。

在實施“研培計劃”,提升傳承人群能力的同時,文化和旅游部也委托各院校開展專項課題研究,如委托北京大學開展“海外傳統工藝保護優秀案例研究”,委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開展“傳統工藝代表性行業振興措施研究”,委托上海大學開展“口頭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研究”,委托中央民族大學開展“口頭傳統(民間文學)類非遺保護制度研究”,委托北京師范大學開展“儀式、節慶類非遺保護制度研究”,委托河南師范大學開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類非遺保護策略方法研究”,委托浙江師范大學開展“傳承人認定制度研究”和“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實效研究”。同時,支持各地針對列入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項目開展技術瓶頸科研攻關。

在著作與論文方面,天津工業大學出版《中國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中、英、日三種語言)、《京津冀鞋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專著3部。吉林藝術學院發表非遺保護傳承相關論文20余篇,東華大學2017年發表論文3篇。懷化學院2017年發表侗錦織造技藝相關論文17篇,江南大學研培項目組在核心期刊發表紡織類非遺保護傳承相關論文13篇。南京旅游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發表關于青海土族刺繡論文3篇、外觀專利產品4項。福建師范大學編著《中國民間剪紙集成(閩南、閩東卷)》《八閩百工》福建傳統手工藝叢書、《中國民間工藝全集——福建卷》《海峽兩岸傳統工藝口述史研究》等。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中國“非遺”傳承人口述技藝 剪紙技藝》《中國“非遺”傳承人口述技藝 葫蘆技藝》《中國“非遺”傳承人口述技藝 陶瓷技藝》《中國“非遺”傳承人口述技藝 木版年畫技藝》初稿已經完成,后續陸續出版。云南藝術學院完成《云南鶴慶白族銀器工藝》《云南紅河彝族花腰刺繡工藝》《云南個舊錫工藝》《云南劍川石雕工藝》《云南騰沖、瑞麗玉雕工藝》等的編著出版,為地方文化研究和弘揚提供了有力支持。

3.“研培計劃”打開了社會服務新空間,拓展和提升參與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

社會服務是高等院校教學與科研的延伸,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職責和使命之一。圍繞“研培計劃”展開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同時,參與院校也與學員、公司和相關社區建立了緊密聯系,利用自身優勢積極為社區發展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持。

首先,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一些院校圍繞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主線,拓展了工作領域和空間,與地方合作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帶動非遺保護和社區可持續發展。2016年3月以來,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院校、企業和相關單位在新疆哈密、貴州雷山、青海果洛、浙江東陽、湖北荊州、云南大理、重慶榮昌設立了11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其中研培院校參與情況如下(如表1)。

表1 參與院校與地方合作建設的傳統工藝工作站

續 表

從實際效果看,在參與院校和多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下,雙方取長補短,互利互惠,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當地社區開展項目保護、項目培訓、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等,“在傳統工藝振興方面取得了寶貴經驗和不少成功案例”,也為當地傳統工藝注入了人氣和活力,工作站涌現了一批帶頭人,以點帶面,有效帶動了當地民眾就業增收,促進了鄉村發展與振興。

其次,參與院校與地方企業積極合作,服務地方社會發展。如石河子大學與地方合作,創新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運行模式,探索出“新疆某地區農民手工藝促進協會”與“新疆某地區農民手工藝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二位一體的運行模式、以職業經理人為代表的現代企業制度與農民合作社政策的深度融合模式。青海師范大學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互助縣文化館[今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區(1931年)]、金盤繡公司合作成立“媽媽制造·土族盤繡合作社”,產品在互聯網平臺唯品會銷售,給土族婦女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路徑,實施了文化精準扶貧。蘭州交通大學聯合甘肅首顯文化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與甘肅省婦聯、蘭州市婦聯、蘭州市安寧區婦聯以及安寧區農工辦等機構合作,開展“隴原巧手”培訓計劃,拉動社區就業,形成“非遺培訓+巧手+訂單”的絲綢之路染纈產業模式,并與甘肅首顯文化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深圳貴州省布谷鳥民族實業有限公司、藍續綠色文化發展中心、杭州華粹元絲綢有限公司、杭州綠瀾服飾有限公司等開展合作。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師生在個舊錫工藝產業園區,嘗試深入進行錫工藝新產品研發整理工作。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等院校與多家學員企業簽訂了非遺實踐基地,促進產教融合。

再次,“研培計劃”為各院校參與非遺保護、研究和傳承實踐搭建了平臺。天津工業大學成立天津工業大學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學研聯盟,涵蓋了京津冀、甘肅和青海等省市,36家企業加入聯盟,開展校企合作。2016年5月27日,為聯合和促進中國手工紙制造發展,“中國手工造紙聯盟”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實驗室宣告成立,加入手工造紙的加盟品牌有:安徽涇縣紅星牌宣紙、安徽涇縣曹氏宣紙、江西鉛山連四紙、福建連城連史紙、貴州丹寨石橋構皮紙、陜西西安楮皮紙和新疆和田桑皮紙。同時,中科大還與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巢湖掇英軒建立產學研基地,共同開展研學合作。

正是在研究與反思中,在逐年的摸索實踐中,一些院校逐漸對中國非遺“研培計劃”提出了自己認識的理念,如中央美院提出了“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認為研培不是“設計+非遺資源”,而是“培育具有自我造血機制的文化和市場主體”,因此提出了“以傳承人群為主體,以傳統文化為本位”的研培理念,沈陽師范大學提出“設計是非遺與當下生活的紐帶”,浙江理工大學提出了“民俗文化為本源,多元融合展新容”,等等??梢钥隙ǖ卣f,沒有對非遺保護深入的思考和對研培工作本身的反思,是不可能提出如此理念的。

三、參與高校在“研培計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參與院校缺乏非遺研究基礎,導致研培課程定位不準確

調查顯示,部分院校非遺理論研究存在缺失,雖然有90%的參與高校有一定的非遺研究基礎,但也有10%的參與高校沒有非遺理論研究或項目研究背景,這直接導致其對非遺保護政策理解不充分,在“研培計劃”實踐中對相關問題認識不清。非遺理論研究的缺失會導致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對“研培計劃”的精神理解不準確?!把信嘤媱潯钡哪康牟⒉粌H僅是傳承人群藝術素養的提升和眼界的開拓,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傳承人群認清當前非遺保護的知識、政策、形勢和趨勢,以增強依法保護和依規保護的意識,增強傳承人群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增強傳承自信和傳承使命,這應是“研培計劃”的首要目的。二是對非遺理論研究缺失會導致辦班定位不準確,課程設計不合理。在對各個高校課程方案梳理中我們發現,一些高校課程設置定位不清晰,不能準確針對研修、研習和普及培訓學員的特點開展課程設置,有些參與培訓院校的研修與普及培訓的課程差別不大,并沒有真正體現研修應有之義。

2.參與院校辦學實踐條件有待完善

文化和旅游部對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課程設置有著明確的要求,即實踐課程要達到一定的比例。在實踐中,各個高校根據培訓對象情況酌情設置實踐課程比例,因此在各個參與院校的研培方案中,實踐課程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這就要求研培院校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改善實踐環境、配齊配強實踐設備,滿足參與培訓學員的實踐要求。從對參訓學員的調查看,少部分學校的實踐條件不能滿足實踐需要。在對學員調查中,傳統戲曲研培的場地問題是學員反饋比較多的情況,大部分學員對場地比較滿意,也有部分學員對場地、服裝、音響等實踐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研培班級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有待加強

“研培計劃”實踐中,規范、科學、有效的管理是順利開展研培的前提和保障。對參培學員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學員對研培院校的管理還是比較滿意的,也有少部分學員存在不滿意的現象(如圖4、圖5)。在不滿意選擇上,研習大于研修大于普及培訓。

圖4 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學員對研培管理滿意度分布

圖5 傳統戲曲學員研培管理滿意度分布

對于研培學員意見的進一步分析可見,傳統戲曲研培學員對管理和配套服務提升的意向主要體現在餐飲、師資配備、交通、培訓條件上。選擇“其他”選項的比例雖然最高,但涉及的依然是師資問題、圖書資料借閱、進出校門管理問題。有一條需要特別注意,一些學員認為班級內學員水平參差不齊導致進度過于緩慢,這是招生實踐和教學實踐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四、提升參與院校研培實踐效果與影響的對策

1.強化非遺基礎理論研究,提升參與院??蒲蟹丈鐣芰?/p>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雖然已經與國家戰略相銜接,但具體實施還需要各級文化管理部門層層落實,由研培院校具體操作執行。因此,負責研培招生和管理的非遺主管部門以及研培院校的管理團隊應在非遺理論研究上有所布局,設置方向、專業或研究基地,引進人才,建設研究梯隊,認真開展非遺保護理論研究工作,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參與院校的科研水平,也為后續研培實踐儲備人才,為開展實踐提供智力支持,確保準確落實研培政策文件精神;同時,各參與院校應充分利用研培實踐活動作為案例,研究非遺保護與教育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豐富非遺保護與教育理論研究、非正規教育與非遺傳承研究、非正規教育與傳承人群技藝發展研究等課題,不斷提升科研能力,為非遺保護提供智力支持。

2.完善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提升參與院校實踐教學水平和美譽度

各參與院校不僅要注重理論教學,更應注重實踐教學及實踐教學條件的完善,這不僅是“研培計劃”本身所決定的,也是非遺所具有的實踐性決定的。在對參與培訓學員的調查中,學員也更希望通過實踐消化、吸收所學知識,或將所學知識能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培訓期間的實踐運用到自身技藝發展中。因此,對于承擔“研培計劃”任務的高校,應盡力完善硬件條件,提供充足、必要的實踐設備、實踐場地和實踐材料,這不僅有助于滿足參與培訓學員的實踐要求,提升教學實踐水平,也有助于通過研培豐富自身的教學資源,為今后自身發展提供支撐。

3.加強管理服務的規范化與人性化建設,提升參與院校社會服務力

從參與調查學員反饋的意見看,學員對部分參與院校在餐飲、住宿、交通以及管理服務、實踐、實訓、考察、師資、課程安排等方面依然有更高的期望和訴求,參與院校應及時回應學員的期待,聯合校內各個部門建立研培院校管理團隊,解決管理團隊缺、弱、散等現象,同時通力配合,在吃、住、行等方面及時滿足學員的訴求;在校內出臺相關管理細則,促進研培班開展過程的規范化,培訓中期及時收集學員意見和建議,及時做出管理、后勤、服務以及課程上的調整、反饋。加強與文化主管部門的溝通和其他院校的橫向聯系,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研培計劃”取得實效和預期成效奠定基礎,進而提高學員滿意度,提升參與院校的美譽度。

四年的實踐中,“研培計劃”對參與院校從多個方面、不同維度起到了積極的建設作用,且其影響和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不僅是眼下的,更是長遠的。當然,目前參與院校所開展的工作依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還需多方共同努力,多方合力,才能給參與研培學員更好的校園生活體驗、更豐富的知識給養、更開闊的發展視野,從而推動非遺的當代實踐,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

猜你喜歡
學院計劃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暑假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學做假期計劃
海盜學院(12)
海盜學院(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