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道今猶在?格物致新知

2020-06-21 15:08趙豐周旸徐崢
文化交流 2020年6期
關鍵詞:絲綢絲路博物館

趙豐 周旸 徐崢

探索篇

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沿線積淀了無數寶貴的文化遺產。而如今,絲綢之路不僅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一帶一路”愿景的重要基礎。

“一帶一路”建設,文化應該先行。作為一家研究型專題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希望以一種科技保護的獨特視角切入絲綢之路研究,講好絲綢之路故事。

2014年6月22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成功。配合“一帶一路”愿景,促進文明互鑒,弘揚絲路精神,近6年來,中國絲綢博物館連續舉辦絲路主題系列展覽。

2015年首先推出“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展,以中國境內考古出土的絲綢及相關文物闡述絲綢的起源、傳播與交流,列舉了關于絲綢起源的考古學實證;

2016年舉辦“錦繡世界:國際絲綢藝術”展,展示來自各大洲的絲綢將世界裝扮成錦繡的過程;

2017年則是“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科技保護成果”展,從科技研究、修復保護的角度講述絲路故事;

2018年推出“神機妙算:世界織機與織造藝術”展;

2019年6月21日至9月8日推出“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展覽;

2020年6月19日至24日則升級為“2020絲綢之路周”,主題為:“絲綢之路:互學互鑒促進未來合作”,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在杭州主場與浙江省及國內百余家文博機構共同參與,以主題展覽、學術活動、線上直播互動等形式,進行線下線上聯動。

2014年6月,由中國、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代的絲綢之路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消息傳來的同時,中國已開始進入絲綢之路的后申遺時代,國家文物局于9月22日在西安召開了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保護管理工作會議,中國境內的絲路遺產點及主管部門全部到會,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和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陳同濱作為專家應邀出席。

會后,趙豐接受了國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長的一個重要任務:絲綢之路申遺成功了,但絲綢在中國起源的話題在這次審議絲綢之路的UNESCO世界遺產多哈會議上有不同的聲音,某些國家的代表在發言中稱,他們的絲綢生產早于中國。所以,我們要加強對絲綢起源的研究和普及。

當然,UNESCO是一個政府間組織,會議代表的發言不是學術交流,沒有注明出處,也無從下手辯論。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擺明事實,加強傳播,做好絲綢研究,講好絲路故事。最后大家達成一致,由國家文物局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浙江省、陜西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河南省、湖南省和湖北省文物局聯合舉辦,中國絲綢博物館推出了“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大展。展覽匯集了各省、自治區26家文博單位收藏的140余件絲綢及其相關出土文物,較為全面地展示了絲綢在中國的起源、傳播以及東西方紡織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交流過程。

“絲路之綢”是中國絲綢博物館在近年開展絲綢之路研究工作過程中逐漸提出的一個概念。

顧名思義,“絲路之綢”就是絲綢之路上的絲綢?!敖z綢之路”與“絲路之綢”是兩個伴生概念,各有側重且相互關聯——前者的關鍵詞是“路”,后者則是“綢”。

展覽的理念正是突出絲綢之路上的絲綢。研究證明,絲綢起源于中國,從東向西傳播,繼而東西方相互交流。也就是說,絲綢之路上的絲綢,指的就是以桑樹為主的家蠶絲,它原產于東方中國,絲綢以及養蠶絲織技藝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并實現了絲綢生產技術的當地化,對世界各國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此后,隨著交流的不斷加深,西方的織造風格又反向影響中國的絲綢生產,中國的傳統絲織物上也開始出現西方的題材和設計形式。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

源起東方

作為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特質之一,由中國先民最先創立的以桑蠶絲為特色的蠶桑絲織技藝及由此衍生的絲綢文化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有很多關于絲綢起源的史料記載和神話傳說,而通過近代以來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蠶繭、紡織工具、絲綢殘跡等實物,則在科學上充分證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世界東方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就已出現了蠶桑絲綢業,到了秦漢時期,中國絲織技術的古典體系已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西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鑿空西域,并經過此后不斷的經營,基本上打通了中原地區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的交通,成為對蠶桑絲綢業生產影響巨大的事件。數百年間,強盛的漢唐帝國控制著這條橫亙歐亞大陸的絲綢貿易通道的東端,促進了絲綢在生產和技術上的傳播、交流和融合。

大道開遠

長安的開遠門外,就是西去絲綢之路的大道。出蘭州之后以河西走廊為主要通道,漢代已在此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及陽關和玉門關二關,即所謂“列四郡,據兩關”,以管理此中西交通要道。而作為軍事重鎮的河湟之地,則有“河南道”連接中原和青藏高原及其以西地區,它又稱“青海道”,成為中國東部溝通西域的咽喉要道。

西域交融

出陽關以西的區域即史書所載的“西域”,大致為今天的新疆地區,絲綢之路經由天山南北開始出現數條分道,各國商隊由此將中國所產的絲綢源源不斷地販運到世界各地,同時也把中國先進的養蠶絲織技術傳播出去。另一方面,由于歷史上這里民族多樣、語言紛繁、宗教林立,各民族、各地區的不同文化和技術在此匯集、融合,也使得該地區成為絲綢之路中國境內對外文化交流的最前沿。

機變新樣

絲綢之路上的蠶桑絲織技藝向西傳到新疆及中亞一帶后,隨著交流的不斷加深開始了“胡化”。首先是絲綢生產技術的當地化,新疆乃至費爾干納一帶在3~4世紀開始已生產絲織物;與此同時,中國的傳統絲織物上也開始使用西方的題材和設計形式。隋唐之際,粟特地區的絲綢織造技術飛速發展,成為有名的粟特錦或波斯錦,其織造風格又反向影響唐代的絲綢生產,最后形成較為定型的大唐新樣。近代以來,源于束綜提花織機的賈卡織機傳入中國,促進了近代絲織技術的革新,并由此誕生了一批新型絲織品種。

2015年9月15日,“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展在西湖博物館正式開幕。10月11日,展覽又增加了重量級展品——2臺成都老官山出土的漢代提花機模型,在展覽現場展出了5天。同時,中國絲綢博物館與成都博物院共同發布漢代提花機的復原研究成果。10月12日,“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國際學術報告會在展覽現場召開,來自世界各地20家絲綢之路沿途機構和研究絲路之綢的機構宣布成立“國際絲路之綢研究聯盟”。

“絲路之綢”展覽是中國絲綢博物館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絲綢之路成為世界遺產之后舉辦的第一個絲綢之路主題大展。此后,中國絲綢博物館每年都推出一個絲綢之路主題的特展,漸漸形成了國絲自己的展覽系列和風格。

2017年6月22日至10月8日,由國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浙江省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甘肅省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協辦,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的“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科技成果展”(以下簡稱“古道新知”展)在杭州舉辦。

展覽以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8世紀為時間范圍,選擇了8個絲路沿線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遺址點的144件(組)展品,遺址點包括哈薩克斯坦薩爾馬特女祭司墓、哈薩克斯坦伊塞克金人墓、甘肅省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新疆尉犁營盤漢晉墓地、唐長安李倕墓、敦煌莫高窟遺址。

第一單元:草原之路——絲路發端

先秦時期,諸戎逐鹿,興衰離合,馳騁在草原綠洲上的游牧民族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從河套地區、蒙古高原,經由哈薩克斯坦丘陵及草原到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歐亞大陸上存在著一條草原之路,將西方的亞述、希臘、波斯和東方的中國聯結成歐亞文明共同體,為東西方打開了地理、民族和文化視界。該單元包含了哈薩克斯坦薩爾馬特女祭司墓、伊塞克金人墓和甘肅馬家塬戰國墓。

第二單元:秦皇漢武——絲路開啟

所謂政得秦皇而后行,境得漢武而后定。秦滅六國中央集權,漢經文景國力日盛,至武帝鑿空西域“列四郡,據兩關”,以國家的名義正式開啟絲綢之路,從此打破了游牧民族對絲綢之路的壟斷,開啟了東西方文明互鑒與交流的新歷程。該單元包括秦始皇帝陵、敦煌懸泉置、新疆營盤漢晉墓地三個遺址點。

第三單元:都城西陲——絲路繁榮

盛唐的國家統一與多元開放,為絲綢之路帶來全面繁榮的新格局,各色人種、奇珍異寶、技術產品、語言宗教沿著絲綢之路大動脈自由流動,賦予那個時代極為充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該單元包括唐長安李倕墓,敦煌莫高窟兩個遺址點,長安作為交通頻繁與賓客輻輳的都城,儼然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敦煌雖偏居西陲,由于地處東西交通要道,也逐步發展成為“華戎所交大都會”。

這個展覽還有一個亮點:科技。

科學技術在文保領域的應用展示是該次展覽的重點和特色。為凸顯科技的應用,策展團隊從以下角度切入展陳。

認知角度:例如甘肅省張家川馬家塬遺址的金器,為幾千年前貴族所使用,而向觀眾展示的信息不僅局限于其紋樣形制,還包括通過科學技術檢測而得知的純度、產地、冶煉技術等;再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保團隊,對俑的色彩進行材質成分分析,確定古人用的顏料成分及制作工藝,并按照分析結果復原了將軍俑;再如新疆營盤漢晉墓地遺址中M15美男服飾,策展團隊通過科技研究所獲得的材質和產地判別結果,向觀眾展示了東西方地區在藝術文化和材料技術上的多重交流。

保護修復成果展示:如秦始皇帝陵的石鎧甲,剛出土時層層疊疊地疊壓在一起,非常脆弱;馬家塬戰國墓地的車輿飾、李倕墓公主的冠飾,都有類似情況。策展團隊希望觀眾了解這些文物最原始的狀態、文保工作者又是如何通過科技手段進行保護修復等。

展品信息的科學采集及信息記錄成果展示:如哈薩克斯坦的考古和文保專家第一時間關注、保存、提取考古現場信息,并據此經兩年多時間的研究完成的服飾復原展示。再如敦煌320窟、懸泉置遺址的《四時月令召條》都因其體量較大、文物本體脆弱,實物難以轉移展出,如何針對這類文物進行信息采集與保存,數字化保護技術就顯得極為重要,該次展覽也特地將此類技術的應用融合在展陳中。

而在“古道新知”展期中,中國絲綢博物館特別策劃了“長安之夜”和“敦煌之夜”活動,通過傳統曲藝、詩詞等表現形式,向觀眾展示了長安和敦煌曾經的輝煌,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的觀眾來關注傳統文化,關注傳統文化的展示方式。

到了2019年的“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展覽,不同于以往宏大敘事下反映絲綢之路全貌的綜合性大展,也不同于以音樂、外銷瓷為著重點的專題性展覽,它選擇了一個前人從未涉獵過的切入點——“絲路之人”,并試圖用13個時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人生經歷不同的“絲路之人”所遺留下來的歷史碎片,來重塑在風云變幻的絲路歲月中,這些“小人物”或精彩似傳奇、或平凡如你我的一生,進而拼貼出那個積淀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大時代”,從而多視角地再現了不同時期絲綢之路沿途不同地區的時代特征及文化碰撞。

絲綢之路是中國彰顯度最高的一個集成性文化線路。中國絲綢博物館希望通過不斷的努力,在絲路題材的展覽、研討會、國際研究合作平臺的搭建上形成一種模式,作為一個范例,為絲路其他元素的研究提供參考。若“絲綢”采取的這種模式能獲得大眾認可,絲路沿線的音樂、舞蹈、青金石、宗教文化等或許都可以此為參考,去構思更完善、更包容的文化研究與傳播架構,使得不同國家、民族和不同學科、技術都可以在這里面找到自己的訴求和表達。

On June 22, 2014, UNESCO designated a 5,000-km stretch of the Silk Road network from Central China to the Zhetsyu Region of Central Asia as a new World Heritage Site called 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The corridor spans China, Kazakhstan and Kyrgyzstan and includes 33 new sites and several previously designated heritage sites.

On September 22, 2014,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 held a meeting in Xian 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and administering the Chinese part of the newly inscribed World Heritage Sites of the Silk Roads. Zhao Feng, curator of the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CNSM) based in Hangzhou, attended the meeting. During the meeting, Tong Mingkang, deputy director of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 talked with Zhao Feng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the fact that silk originated in China. What led to the talk was a situation at the UNESCO congress in Doha. Some representatives spoke at the congress that silk production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was earlier than in China. The speeches at the UNESCO were not academic exchanges and the claims were made without providing substantial textual and archaeological support. And there was no way to debate. So there was an initiative proposed at the meeting in September in Xian to establish the fact that silk originated in China. Participating provinces unanimously agreed to hold an exhibition in 2015.

The CNSM held the exhibition titled from September 15 to October 15, 2015. On view were over 140 exhibits from the 26 museums and archaeological institutions across the country.

“Silks from the Silk Road” i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irst put forward by Zhao Feng in 2009. Archaeological finds and studies confirm that silk originated in China and it spread from China to the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overland Silk Road was a major rout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silk from China to the west in ancient times. The transmission happened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bloomed. So at the 2015 exhibition, the concept was fully corroborated and substantiated. At the exhibition, the exhibits traced the origin of silk to region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over 5,000 years ago. Sericulture took shape in China. Over 2,000 years ago, China had already had a fully developed sericulture industry. Zhang Qian explored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Han Dynasty (206BC-220AD) twice, opening up trade routes from China to Central Asia and Europe. The Central Asian sections of the Silk Road routes were expanded in 114 BC largely through the missions and explorations of Zhang Qian. This event impacted the silk production in China hugely. In the Han Dynasty, military outposts were set up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long the major silk routes that went westward. As silk was carried on to the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sericulture began to take form in Xinjiang and regions in Central Asia. In the 3rd and 4th centuries, these regions began to produce their own silk products. Over time, some of their products came back to China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was the first major exhibition featuring Silk Road at the CNSM. Since then, the CNSM has been holding a major exhibition on Silk Road every year 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 in the future.

Since 2015,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has held a series of exhibitions featuring the Silk Roads in different spotlights. From September 5 to December 5, 2016, ?was held at the CNSM featuring ancient embroidered silk exhibi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June 22 to October 8, 2017, ?featuring the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ed to preserve culture and heritage of Silk Road was held at the CNSM. From May 30 to September 15, 2018, ?was held at the CNSM featuring textile looms and parts of looms used in ancient times across the world. Held at the CNSM from June 21 to September 8, 2019, ?endeavored to feature little stories during the great age of the silk trade routes. The show provided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exhibits unearthed from 13 tombs, reflecting thirteen stories from people who once lived along the Silk Road. Nothing more is known about these individuals. Silk was the something we know they all shared. ?is scheduled to run from June 19 to August 23, 2020 at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猜你喜歡
絲綢絲路博物館
博物館
絲路夢
遙望“絲綢路”
絲路
夢絲路
路上絲綢
絲路謠
露天博物館
絲綢情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