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工林特點及發展對策探析

2020-06-28 08:01肖前輝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 2020年1期
關鍵詞:喬木林蓄積清查

杜 志,胡 覺,肖前輝,馮 強,賀 鵬,李 銳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南調查規劃設計院,長沙 410014)

2019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英國《自然》雜志相繼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地球與20年前相比有了更多的綠色,綠化面積增加了5%,中國植樹造林貢獻最大[1]。人工林是全球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長期以來,我國持續開展植樹造林,大力推進林業重點生態工程,人工林面積蓄積得到顯著增長,人工林規模居世界首位[2]。當今,全球氣候變化不斷加劇,并成為世界上最為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我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人工林建設也從以木材生產為主,逐漸轉向木材生產和發揮生態功能并重。人工林能有效緩解天然林采伐和有效補充木材供給,在生態修復、景觀重建和環境改善等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我國人工林現狀與動態情況,旨在客觀評價我國在人工林建設中所取得的成效,揭示人工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推進我國人工林建設和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及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1 數據來源

基于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數據(未包括臺灣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數據,下同)分析全國人工林的數量、結構、質量等現狀特點。對比1973—2018年9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人工林統計成果,研究我國人工林動態變化情況。

2 人工林特點與評價

2.1 人工林現狀特點

2.1.1 面積總量大,綠化國土貢獻突出

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成果顯示,全國人工林面積7 954.28萬hm2,蓄積338 759.96萬m3。其中:喬木林面積5 712.67萬hm2,占71.82%;竹林面積250.78萬hm2,占3.15%;特殊灌木林面積1 990.83萬hm2,占25.03%[3]。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廣西人工林面積最大,為733.53萬 hm2,占全國總面積的9.22%,西藏為7.84萬 hm2,人工林面積最小。

全國人工林面積占森林面積的32.94%,約1/3的森林為人工林,占國土面積的8.31%,在綠化國土、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持續推進的各項人工林重點生態工程,生態成效顯著,特別是三北防護林工程,自1978年工程啟動以來,已累計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積0.292億hm2,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從5.05%提高到2016年的13.02%[4],工程區內各省份荒漠化土地面積均有所減少[5],為北方構筑起了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

2.1.2 用材林比重大,個體所有占優勢

全國人工林面積中公益林與商品林之比為33∶67。其中,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用材林、薪炭林和經濟林分別占30.75%,2.55%,41.05%,0.23%和25.42%。從人工林各林種比例分析,人工林更注重木材生產能力,但也兼顧生態服務功能。隨著天然林資源保護力度逐漸加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人工林木材供給能力更為重要。目前,人工喬木林中,用材林面積3 084.03萬hm2,占53.99%;蓄積194 075.95萬m3,占57.29%。人工林中用材林比重占優勢,是滿足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體現。

隨著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持續深化,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將集體所有的林地分配到林農個人,確定了林農對于林地的使用權、經營權和林木的所有權。林農獲得了林地的經營自主權,有力調動了廣大農民造林育林的積極性和愛林護林的自覺性。全國人工林林木所有權為個體所有的面積達5 668.97萬hm2,占人工林面積的71.27%。

2.1.3 齡組結構呈反J型,針闊比例相當

林分齡組根據主林層優勢樹種(組)的平均年齡確定,劃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林分齡組結構情況作為林木采伐的重要依據,是反映木材供給能力大小的指標。全國人工喬木林中,幼齡林面積2 325.91萬hm2,占40.72%;中齡林面積1 696.8萬hm2,占29.70%;近熟林面積808.61萬hm2,占14.15%;成熟林面積658.81萬hm2,占11.53%;過熟林面積222.54萬hm2,占3.9%。從幼齡林到過熟林面積逐漸減少,齡組面積結構呈典型的反J型分布(圖1)。人工喬木林的齡組蓄積分布中,幼中齡林蓄積共169 985.64萬m3,略大于近成過熟林蓄積168 774.32萬m3。

圖1 人工喬木林按齡組面積、蓄積分布圖

人工喬木林面積按優勢樹種(組)歸類,針葉林面積2 626.73萬hm2,占45.98%;針闊混交林面積387.36萬hm2,占6.78%;闊葉林面積2 698.58萬hm2,占47.24%。針葉林與闊葉林面積比重相當,混交林(含針葉混交林、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林)面積比率達到19.02%。森林資源清查工作中,將人工喬木林按優勢樹種(組)劃分近90個樹種(組),優勢樹種(組)面積位居前10的是杉木林、楊樹林、桉樹林等,合計面積達3 635.88萬hm2,占人工喬木林面積的63.65%;蓄積231 954.73萬m3,占人工喬木林蓄積的68.47%。說明我國人工林樹種結構單一狀態仍然存在。

2.2 人工林動態評價

2.2.1 人工林面積增長趨緩,西南省份增量較大

從1973—2018年,分析我國9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人工林面積由改革開放初期(第二次清查期間)的2 219萬hm2擴大到現在的7 954萬hm2,人工林面積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圖2),我國成為全球人工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最新連續兩期連清成果對比發現,人工林面積增長速度放緩,第九次清查人工林面積凈增673.12萬hm2,比第八次清查的凈增量838.82萬hm2減少165.70萬hm2,下降19.75%。

圖2 全國人工林面積、蓄積變化

各地區的人工林面積動態變化與全國整體變化趨勢基本保持一致,但受限于經濟、自然等條件,各地區人工林面積增速不一。在我國4個區域的發展格局中,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人工林面積凈增量分別比第八次清查的凈增量下降23.42%,25.84%,12.96%和64.58%。東北地區人工林面積凈增量下降幅度最大,增量下降明顯;西部地區凈增量下降最少,該地區近5年人工林面積凈增438.06萬hm2、占全國人工林凈增面積65.08%。

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有28個省級單位的人工林面積保持增長。其中位于西部地區的廣西、云南、貴州等西南省份人工林面積凈增量較大,3省份合計凈增加263.37萬hm2,占全國人工林面積凈增量的39.12%。而浙江、江蘇和黑龍江3省份的人工林面積呈負增長;分別減少13.88萬hm2,5.99萬hm2和3.27萬hm2。

2.2.2 人工林蓄積快速增長,低緯度地區凈增顯著

隨著生態保護意識逐漸增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逐漸加大,人工林面積持續增長,幼中齡林為主的人工林快速生長,到近成熟齡期的穩定生長,人工林蓄積處于快速增長期。從圖2對比可知,近4次清查人工林蓄積凈增量逐次增加,第九次清查人工林蓄積凈增90 435.11萬m3,增幅36.42%;比第八次清查的凈增量52 272.57萬m3,增加38 162.54萬m3,增幅73.01%,增速加快。

人工林蓄積凈增量大小按省份排序,廣西的凈增量最大,為122.44萬m3,其次為云南、四川、廣東和海南,排名前五省份的人工林蓄積凈增量合計為43 837.49萬m3,占全國人工林蓄積凈增量的48.47%。凈增量較大的省份基本分布于熱帶或亞熱帶低緯度地區,光熱水資源豐富,利于林木生長。人工林蓄積凈增量最小的五個省份為山東、青海、寧夏、西藏和天津,凈增量合計582.61萬m3,占全國凈增量的0.64%。凈增量最少的省份為天津市,73.24萬m3??梢娙斯ち中罘e凈增較少的省份分布于西部自然條件相對較差或高緯度地區,各省份人工林蓄積凈增量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是影響林木生長的重要因素。

2.2.3 各類結構有所改善,人工林質量明顯提高

人工林建設的目標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往兼顧經濟效益與充分發揮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發展,更加注重通過改善森林結構,提升森林質量來實現人工林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通過對比分析全國第八次和第九次清查成果,全國人工林低齡化、純林化狀況有所改善,人工林齡組結構有所調整,中幼林面積比率減少1.49%,降至70.42%?;旖涣置娣e比率提高4.19%,達到19.02%。紅松、水杉、紅豆杉、水胡黃、樟木、楠木、檫木等珍貴樹種面積增加22.47萬hm2,達到76.14萬hm2?!敖】怠钡娜斯棠玖置娣e比率提高了8.35%,達到86.4%。

全國人工林質量提升明顯,體現在人工喬木林單位蓄積量、單位面積株數、平均郁閉度和單位年均生長量等方面。人工喬木林單位蓄積為59.3 m3/hm2,增加6.54 m3/hm2,增幅12.4%,增幅比第八次清查的7.65%提高4.74%;人工喬木林單位面積株數達994株/hm2,增加110株/hm2,增幅12.44%;平均郁閉度為0.53,增加0.02;人工林單位年均生長量增加0.66 m3/hm2·a,達到6.15 m3/hm2·a,單位年均生長量的增量比第八次清查的增量0.36 m3/hm2·a增加0.30 m3/hm2·a,增幅83.33%。

3 人工林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優質造林空間減小,擴大總量難度加大

雖然人工林面積、蓄積規模持續增長,但增速趨緩不容忽視,擴大森林資源總量的難度正逐漸加大。一方面,人工造林成林面積減少,全國人工造林成林面積為1 659.65萬hm2,比第八次清查的成林面積1808.26萬hm2減少148.61萬hm2,下降8.22%。根據《中國林業統計年鑒》,各省份清查期對應年度的人工造林規模較第八次清查期減少21.71%,清查結果與其反映情況一致。未成林造林地成林面積較前期減少幅度較大,本期清查未成林造林地成林面積為395.32萬hm2,同比減少224.25萬hm2,減幅為36.19%。

另一方面,耕地上森林的不穩定性,難以保障人工林規模持續增長。人工林凈增面積中近半數來源于耕地造林,本期人工林面積凈增673.12萬hm2中,來自于耕地上造林凈增面積有322.91萬hm2,占人工林凈增面積的47.97%,此部分造林分布于地勢較為平緩、未規劃為發展林業的土地上,容易發生逆轉。此外,現有宜林地立地條件較差,造林難度加大。全國宜林地2/3分布在西北5省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干旱、半干旱地區,17.99%的宜林地規劃于25°以上的陡、急、險坡上,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造林成本高。

3.2 人工林木材依存度增加,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

在國家大力加強天然林保護,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業性采伐的背景下,人工林成為木材供應的主要來源。人工林因采伐更新轉為未成林造林地和采伐跡地面積為251.85萬hm2,比第八次清查的面積238.30萬hm2增加13.55萬hm2,增幅5.69%,人工林木材的依存度正逐步增加。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木材進口國和第二大木材消費國,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關于林產品統計[6],2016年我國工業用原木、鋸材、紙漿、回收紙及紙板進口額分別為4910.1,3 281.3,2 186.9萬m3和2 921.5萬m3;進口額均居全球第一。我國消費量方面,木質燃料16926.3萬m3、工業用原木21 339萬m3、鋸材10971.9萬m3、人造板20 013.3萬m3、紙漿3 234.3萬m3、回收紙及紙板8 271.4萬m3、紙和紙板10947.7萬m3,各類木材產品消費量均居世界前列。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超過50%,木材安全形勢嚴峻?,F有人工用材林的近成過熟林面積僅占28.74%,可利用資源少。大徑材林木和珍貴用材樹種更少,木材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3.3 總體質量不高,地區差異大

人工林質量正處于持續提升中,但總體水平仍舊偏低,單位面積蓄積量低、混交林比重小、林分密度不合理、枯損量高等問題仍然突出。我國人工林單位蓄積量僅為59.3 m3/hm2,遠低于天然林的111.36 m3/hm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31 m3/hm2的1/2,僅為德國等林業發達國家的1/5左右。人工喬木林樹種組成中,純林面積比例占到80.98%,混交林比重僅占兩成。林分過疏過密的問題依然突出。人工林枯損量由第八次清查的1 060.04萬m3增加到本次清查的1 627.35萬m3,增加了567.31萬m3,增幅高達53.52%。

由于全國各地區立地條件、自然條件和經營管理水平等綜合因素影響,各省份人工林質量參差不齊[7-8]。全國31個省份中,人工林單位面積蓄積量新疆最高158.44 m3/hm2,為平均水平的2.7倍,最低為陜西,30.07 m3/hm2,不足新疆的1/5,兩省單位面積蓄積量差距明顯。福建在單位面積株數和平均郁閉度方面均領先全國其它省份,兩者分別為1 704株/hm2和0.61;而西藏則處于最低水平,單位面積株數僅為398株/hm2,平均郁閉度0.35。人工林平均胸徑最大的省份是我國唯一的熱帶省份海南,平均胸徑16.3 cm。樹種結構中,混交林面積比重最大的省份為重慶,有40.24%,而寧夏的混交林僅占3.23%。由此可見,水熱條件較好的地區,人工林質量相對較高,反之則差。

3.4 人工林面積損失增加,不規范采伐仍較普遍

我國實施更加嚴格的天然林保護,促使部分必要的建設項目使用林地選址偏向于人工林范圍,清查結果顯示,人工林面積損失變為建設用地和采伐利用面積均呈現增加趨勢。全國人工林因采伐、自然災害、改變用途等原因減少的面積為986.53萬hm2,較第八次清查的969.44萬hm2略有增加。人工林因改變用途轉為非林地損失的面積為343.09萬hm2,同比增加31.36萬hm2,增幅10.06%。其中,轉變為建設用地面積為116.35萬hm2,同比增加20.58萬hm2,增幅高達21.49%,國家工程建設用地對人工林需求形成的壓力增加。因采伐更新轉為未成林造林地和采伐跡地面積也比第八次清查增加13.55萬hm2。

全國存在采伐活動的人工喬木林面積2 394.72萬hm2中,防護林面積787.68萬hm2,占32.89%;用材林面積1 530.84萬hm2,占63.93%。人工防護林超強度采伐面積285.48 hm2,占人工防護林采伐面積的36.24%,與第八次清查人工防護林超強度采伐的面積比率41.7%相比下降5.46%;人工用材林超強度采伐面積548.16 hm2,占人工用材林采伐面積的35.81%,較上期的比率39.74%下降3.93%。雖然人工林中防護林和中幼齡用材林超強度采伐有所好轉,但超強度采伐所占面積比率依然較高,不規范采伐行為仍然普遍存在。湖南、貴州、江西、黑龍江、四川、廣東、吉林7省份人工防護林超強度采伐的面積較大,合計138.52萬hm2,占全國人工防護林超強度采伐面積的48.52%;廣西、廣東、湖南、河南、四川5省份人工中幼齡用材林超強度采伐的面積較大,合計318.59萬hm2,占全國人工中幼齡用材林超強度采伐面積的58.12%。

4 人工林資源發展對策探討

4.1 深入推進國土綠化,多方位拓展生態發展空間

我國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行穩致遠。但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現狀依舊存在,生態發展空間仍需進一步擴展,國土綠化應深入推進。一是要充分挖掘現有林地的成林潛力,提高林地利用率,目前我國跡地和宜林地面積達5 240.28萬hm2,對于西部地區立地條件較差的地塊,遵循“宜喬則喬、宜灌則灌、適地適樹”的原則,在掌握地區林木生長歷史和人工引種經驗的基礎上,加大科技投入、克難攻堅,篩選培育良種,確保人工造林成效;二是持續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通過防護林體系建設、防沙治沙等重點工程建設、擴大退耕還林范圍等帶動來實現國土綠化;三是開展城市、鄉村綠化,通過森林城市、森林小鎮、鄉村片林、景觀通道、庭院綠化、四旁綠化、鄉村綠道、休憩公園等建設,逐步營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綠色生活環境;四是持之以恒開展義務植樹,領導干部率先垂范,多方面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共建共享綠色生態成果。

4.2 優化人工林結構,增強木材供給能力

人工林經營目的已從單一的木材木質產品提供,發展到兼顧生態服務效益的發揮提升,但我國人工林的低齡化、低質化、純林化等結構狀況仍然存在,優化人工林結構,綜合發揮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勢在必行。借鑒德國、新西蘭等國外成熟的人工林發展思路和實踐經驗,通過調整人工林的水平分布格局、樹種混交比例等,將低質低效針葉人工純林改造成生產力高、固碳能力強、物種多樣性高的高質、高效多功能的針闊混交林[9-10],營造出生態系統穩定、生態效能供給能力提升的人工林。推進國家儲備林等工程建設,通過人工林集約經營、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措施,著力儲備培育一批珍稀大徑級森林資源,逐步扭轉我國珍稀和大徑材長期呈結構性短缺的現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對優質木材的需求。

4.3 強化科學經營管理,提高人工林資源質量

針對我國人工林資源質量總體水平不高、功能不強、單位蓄積量低等情況,要推進森林經營規劃和森林經營方案制度建設,抓好重點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根據不同立地條件和林分狀況,從林班或小班的層面上進行更新造林、撫育間伐和低產林改造等精細化的人工林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提升重點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的森林資源質量,通過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引導周邊人工林經營管理。分類實施森林質量提升,重點國有林區培育長周期、多目標的復層異齡混交兼用林;國有林場培育珍貴樹種、大徑級優質良材;集體林推進適度規?;?、專業化經營,將撫育經營措施落實到山頭地塊。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驅動,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和交流,組織實施重大林業工程科技支撐項目,加強人工林資源質量精準提升的科技支撐。

4.4 加大監管力度,切實保護好造林綠化成果

當前,我國正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森林資源的監督管理逐漸強化,在年度森林督查暨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更新工作中,正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國、分級負責、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常態化森林資源監管機制。對于人工林資源較為普遍的超強度、不規范采伐現狀,應加快推進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完善森林采伐管理政策,分類管理分區施策,根據各地區實際采伐情況,合理配置并嚴格執行地區采伐限額。同時,提升森林資源監測的信息化水平,實現資源常態化監管。將森林資源“一張圖”的管理切實落實基層林業部門工作中,借助多時空遙感影像,對年度內發生的森林資源占用、采伐等情況進行監測。通過森林督查和林政執法,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毀林開墾人工林資源的違法行為,切實保護好造林綠化成果。

猜你喜歡
喬木林蓄積清查
新羅區大池鎮喬木林碳儲量估算
海洋資源資產清查系統設計與實現
撫遠市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價
重慶市喬木林資源動態變化調查與分析
海倫市護林林場森林資源現狀及特點
從固定資產清查視角探討高校固定資產管理
孫吳縣沿江林場資源結構及特點
新開道林場森林資源現狀與特點
林分特征值六株木法測定效果分析
淺談黑龍江省遜克縣新立林場資源現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