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達佩斯尋故

2020-06-29 04:06
化石 2020年2期
關鍵詞:克萊匈牙利化石

鄧 濤

克萊佐依先生

當2004年5月我在德國魏瑪參加第四紀哺乳動物學的國際會議時,非常吃驚地在學術委員會名單中看見了克萊佐依(Miklós Kretzoi)先生的名字。吃驚之處在于,我一直認為先生是一位“古人”了。因為,我經常閱讀的他的文獻大多數寫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實際上,他的第一篇古脊椎動物學論文發表于1927年,恰巧與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奠基人楊鐘健先生的第一篇古脊椎動物學論文發表于同一年。楊老于1979年去世,我在1980年才開始學習古生物學,與楊老未曾謀面,所以完全沒想到竟然有可能見到與楊老同時代的克萊佐依先生。

但還是沒有這樣幸運。魏瑪會議的組織者卡爾克(Ralf-Dietrich Kahlke)博士告訴我,由于克萊佐依先生已是97歲高齡,他們也擔心從匈牙利布達佩斯到魏瑪的旅途對他來講是不安全的,所以最后還是沒敢冒健康的風險迎接他前來。還真是謹慎的考慮,因為很不幸,克萊佐依先生在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的3月15日,就在他快要成為世紀老人,已步入生命的第99年時去世了。

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報》的論文

克萊佐依在野外發掘

以前只是看克萊佐依的文獻,他甚至1987年時還在古脊椎所的《古脊椎動物學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評歐亞晚新生代生物地層對比”。很有意思的是,他的論文署名方式跟別人不太一樣,經常都寫成“M. Kretzoi,匈牙利布達佩斯”,名縮寫為“M.”,沒有單位只有城市。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克萊佐依就跟布達佩斯緊緊聯系在一起。本來2019年國慶期間我只是到布達佩斯來度假,但必定會想到克萊佐依,那一定要設法在這個他生活工作了一輩子的城市尋覓前輩的足跡。

匈牙利有悠久的人類演化歷史,史前考古發現證實,35萬年前就有人類在多瑙河畔居住。當羅馬人在公元前3世紀來到這一地區時,將其命名為潘諾尼亞。該區域居于歐洲中心地帶,分布著溫帶草原、濕地和森林,還包括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捷克、斯洛伐克及奧地利的部分地區。

匈牙利國家博物館

自然博物館的標志和館名

而在地質上,潘諾盆地對研究新生代的地層和古生物具有重要的意義。正是在新生代時期,地中海的海水經現代羅訥河谷穿過瑞士西北部至德國巴伐利亞州南部的一個狹窄的通道,進入被喀爾巴阡山脈所環抱的潘諾盆地,并由喀爾巴阡山北麓進入現在的黑海、里海、咸海,甚至一直到中國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以及以北的歐亞大陸平原地帶,形成一個廣闊而聯通的內陸海,稱為副地中海。在潘諾盆地,上部地層由海相沉積逐漸向陸相轉變,被命名為潘諾階(Pannonian),其哺乳動物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之前的中新世中期的安琪馬動物群轉變為中新世晚期的三趾馬動物群。

匈牙利的國名讓一些人聯想到匈奴,由此關于匈牙利人的起源有了眾多爭議。然而,匈牙利的國名實際上在匈牙利語中稱為馬扎爾,這是他們自己認為其種族是來自烏拉爾山區附近的馬扎爾部落的緣故,跟匈奴沒有什么關系?!靶傺览币辉~是“10支箭”的意思,指當時以馬扎爾為首的10個部落。匈牙利在公元1001年被教皇批準為一個獨立的王國,其歷史在市中心的匈牙利國家博物館中有精彩的呈現。而由匈牙利國家博物館分出的匈牙利自然博物館位于佩斯南部安靜的Ludovika廣場之中,是我要前往的另一個博物館,特別是因為克萊佐依曾擔任博物館礦物和古生物部的負責人,為博物館的收藏增添了許多化石。

匈牙利自然博物館也是一座古老的博物館,未分開之前的國家博物館創建于1802年,最早的藏品是匈牙利的礦物。在1811年開始收藏古生物和動物標本,此后藏品數量快速增加。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博物館專門組織到國外采集標本,一開始是到非洲、朝鮮、越南和蒙古;從80年代開始,更多的亞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國家成為他們的采集目的地。

目前博物館的藏品超過1000萬件,涵蓋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其中有超過65000件的正型標本。動植物占了博物館收藏的主要部分,動物學部的800萬件標本是東歐南部最大的相關收藏,同時也包括除北美以外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重要標本,如巴爾干半島、亞洲腹地、東南亞、新幾內亞和非洲等地。植物學部收藏有200萬件標本。這些藏品代表了匈牙利和喀爾巴阡山獨特的自然歷史,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重要標本,博物館每年吸引30萬人參觀。

動物剝制標本

古生物學部保存的喀爾巴阡盆地的化石標本超過10萬件,包括在匈牙利首次發現的恐龍化石,產自晚白堊世地層。最重要的化石收藏涵蓋有孔蟲、頭足類、苔蘚動物、腕足類和脊椎動物,特別是中、新生代的標本,包括我最關心的新近紀和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人類學部保存了代表喀爾巴阡盆地整個更新世之后人口的5萬個個體,Subalyuk洞穴的尼安德特人遺存和Vác鎮自然形成的木乃伊受到最大的關注。礦物和巖石學部收藏了8萬件標本,主要來自匈牙利本土,也有相當數量的標本來自世界各地,其中的隕石和月巖樣品具有突出的國際意義。

2019年10月5日下起了小雨,正好適合室內活動,所以選擇這一天去自然博物館。博物館的主體建筑在Ludovika廣場一片開闊的樹林和花園之后,館前露天陳列著一些大型的巖塊,向觀眾傳授巖石學的知識。博物館的標志很特別,是一只蜥蜴趴在一個圓球上,令人印象深刻。博物館不大,與匈牙利的國土面積相比也是合適的,但一進門就是一件巨大的展品,一具鯨魚的全身骨架懸吊在大廳上空。

產自巴西的白堊紀魚類化石

博物館的永久陳列布置在兩層樓的展廳,其中古生物占了相當重要的部分。一樓除了開篇的礦物展示,其他部分幾乎都是化石,尤其是脊椎動物的化石,包括許多中生代的水生和陸生爬行動物。有不少來自德國的標本,而在匈牙利發現的恐龍化石是重點。展出內容有化石標本、組合骨架、復原雕塑等,展板圖文并茂,使用匈牙利語和英語,使本國和外國的參觀者都能很好地理解展出的內容。二樓從新生代早期一直講述到現代,有匈牙利代表性的樹木、草本植物、昆蟲、鳥類、哺乳動物以及化石等標本。其中有一列犀牛、斑馬等各種動物標本魚貫走入一條木船之內,就是“諾亞方舟”,這個設計近乎完美地體現了一個自然博物館的本質。

Iharkút是匈牙利的第一個恐龍化石地點,位于西部維斯普雷姆州(Veszprém)的一個露天礦坑。該化石地點于2000年發現,地質年齡為8500萬年,地層為一套泛濫平原與河流相沉積,包含大量砂質粘土層與砂巖層,屬上白堊統桑托階。在Iharkút發現了超過一萬件化石標本,至少有30種不同的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滄龍、翼龍和鱷魚,以及恐龍和早期鳥類??铸堄腥N食草類型,即匈牙利龍(Hungarosaurus)、奧伊考角龍(Ajkaceratops)和凹齒龍類(Rhabdodontida)。匈牙利龍是甲龍類中的一種結節龍,并且是結節龍科的基干類型。奧伊考角龍的標本較少,但能夠估算出身長可達1米。

恐龍生態復原

人類狩獵猛犸象,遠處背景為“諾亞方舟”

匈牙利魯達猿

魯達班亞的嵌齒象化石

克萊佐依研究的魯達班亞(Rudabanya)地點的化石陳列在二樓,遠遠就瞧見有一個復原的古猿,走近看連身上的毛發都做得非常逼真。魯達班亞遺址位于匈牙利東北部,其地層就屬于潘諾階,因此除了古猿化石,還產出了大量哺乳動物和其他動植物的化石,包括三趾馬動物群典型和廣泛的代表,如三趾馬、無角犀、嵌齒象等,使這一地區的古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能夠精確地重建。在1000萬年前,魯達班亞是潘諾海的一個半島,氣候比今天更加溫暖濕潤,生物繁盛,海濱覆蓋著沼澤森林,而靠近內陸的植被則是開闊的草原并分布有溪流,這些沼澤的沉積物最終變成了這個地區現在的褐煤。

魯達班亞地點的化石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發現的,古猿化石非常豐富,有相當多的頜骨和牙齒化石,克萊佐依1975年在《自然》雜志發表的論文中就包括20個個體的84枚牙齒和18件頭后骨骼。他認為這些古猿可以分為3種類型,都是他之前已建立的新種,其中就包括他在1967年命名的匈牙利魯達猿(Rudapithecus hungaricus)。魯達猿身高1.2~1.3米,體重25公斤,其雄性比雌性個體更大、更強壯。它們的生活環境為沼澤森林地帶,依靠四肢運動,偶爾會在樹間懸吊穿行,以柔軟的果實為食。關于魯達猿的演化存在較大的爭議,一些研究者相信它們屬于一個絕滅的支系,沒有現代的直系后代;也有一些古人類學家認為它們隨著亞熱帶森林的消失而返回了非洲,并成為人類、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共同祖先。

對魯達班亞古猿化石的研究只是克萊佐依的眾多學術成果之一,他在20世紀的絕大多數時間里都是古人類學和古脊椎動物學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他深厚的學識得益于他的成長和學習經歷??巳R佐依于1907年2月9日出生于奧匈帝國治下的一個布達佩斯家庭,從小接受到基礎寬廣的教育、旅行、語言和科學訓練。他是一個語言天才,他的第一語言是德語,在青年時代掌握了匈牙利語,后來又精通了意大利語、法語、英語、俄語和西班牙語,這使得他能大量閱讀世界各國的古生物文獻。

克萊佐依的專業知識受教于布達佩斯大學(當時稱為Pázmány Péter大學,也是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的母校),于1929年畢業并取得地質學學位。他一開始作為志愿者在匈牙利地質研究所工作,這是東歐最老的此類機構,收藏了匈牙利大多數的地質和古生物標本與樣品。1933年他在匈牙利-美國石油公司擔任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的工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轉到匈牙利國家博物館并成為礦物和古生物部的負責人。從1950年開始,他又回到地質研究所,一直工作到1970年,并在1956-1957年期間擔任所長。1970年他調到匈牙利德布勒森(Debrecen)的科蘇特·拉約什(Kossuth Lajos)大學,擔任動物學與人類學系主任,于1974年退休。

克萊佐依在退休后繼續從事研究工作,撰寫了大量關于中新世人科化石的論文,其中包括1975年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非常有影響的魯達班亞古猿化石的論文。他最終成為一個傳奇的古生物學家,發表了許多關于小哺乳動物、食肉類、靈長類、有蹄類、長鼻類、鯨類、腳印化石、鳥類和其他類群,以及舊石器考古學方面的學術論文。但據克萊佐依的同事說,沒有人準確地知道他到底發表了多少論文。

克萊佐依最為人知的是他創立了數量龐大的拉丁文學名,因此許多古生物學家認為他是一個在分類學上過度的分裂派(splitter),提出了太多的分類階元,尤其是他最感興趣的食肉類和小哺乳動物。不過,他非常精細地遵循了動物分類法規的條例,所以其提出的幾乎所有學名都是有效的,即使現在不被使用。他也深深著迷于全球的古生物學,撰寫了許多文章來及時向匈牙利人介紹北美、亞洲和非洲的古脊椎動物學家,包括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家。

克萊佐依與許多古脊椎動物學領域的大師齊名,并由于他的長壽,非常令人驚奇地連接了過去和現在的古脊椎動物學。他在2002出版了關于魯達班亞地點的古猿及其伴生哺乳動物群的專著,并于2004年在匈牙利國家博物館舉辦了一個專題展覽。盡管他的這本專著由于對靈長類演化的解釋存在爭議,但仍然是人科化石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

在我從事的犀類化石研究方面,也對克萊佐依的學識和風格深有體會,山西犀(Shansirhinus)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德國人舒羅塞(Schlosser)1903年依據一些從中國的藥鋪購買的孤立的牙齒描述了一個獨角犀屬新種Rhinoceros brancoi,其牙齒形態非常獨特。瑞典人林斯頓(Ringstr?m)1927年描述了一個帶完整頰齒列的上頜,產自山西榆社,鑒定為R. aff.brancoi,其牙齒與舒羅塞描述的標本相似但也有差別??巳R佐依在1942年發表的論文中認為R.brancoi的特點相當獨特,為其建立了一個新屬山西犀(Shansirhinus),以化石的產地命名,模式種即為布氏山西犀(S. brancoi)。他還根據林斯頓的R. aff. brancoi上頜創建了另一個種林氏山西犀(S. ringstroemi),以最初的研究者的名字命名。

林氏山西犀頭骨

克氏熊貓復原圖(自網絡)

由于山西犀的材料僅有上面提到的牙齒標本,所以其真正的性質長期無法得到深入的了解,也就未被人使用。直到1998年,我們在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的上新世紅粘土沉積中獲得一批保存完好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包括一個完整的犀牛頭骨及其關節在一起的下頜骨,其牙齒特征與山西犀完全一致,而頭骨和下頜骨特征清楚地區別于其他無角犀類,由此在2005年發表的論文中證明當時克萊佐依的修訂是完全正確的。

克萊佐依還研究過熊貓的起源問題。1942年在潘諾盆地中匈牙利哈萬(Hatvan)地點700萬年前的沼澤相地層中發現了一件食肉類動物的右下牙床,他對這件標本進行了分析研究,根據其牙齒的性狀建立了一個新屬新種葛氏郊熊貓(Agriarctos gaali)。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葛氏郊熊貓被看作是東亞熊貓的祖先,直到1989年才被邱占祥院士等人發表的在云南祿豐盆地800萬年前同為沼澤相地層發現的祿豐始熊貓(Ailurarctos lufengensis)所取代。

但在歐洲確實有熊貓的遠親存在,2012年西班牙古生物學家Abella等人將在加泰羅尼亞地區發現晚中新世的一種原始熊類命名為新屬新種Kretzoiarctos beatrix,屬名正是為了紀念克萊佐依,稱為克氏熊貓。命名者認為大熊貓的直系祖先可能來源于亞洲,但與歐洲更古老的種類也有著聯系,克氏熊貓是已經滅絕的旁支,這也被我們后來的研究所證實。

克氏熊貓已經滅絕,而克萊佐依先生也已仙逝,但都會被人們永遠記住,因為它和他已共同深深扎根于人類的知識體系之中。

猜你喜歡
克萊匈牙利化石
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嗅一嗅
意外的結果
意料之外的結果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
意外的結果
對匈牙利第四次修憲的一點思考
關于匈牙利的轉型
“闖禍精”克萊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