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地之名,品古詩文之味

2020-06-29 07:27楊歡楊凱
大眾科學·中旬 2020年7期
關鍵詞:古詩文傳統教材

楊歡 楊凱

摘要: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眾多的古詩文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而地名文化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地名是人類認知實踐活動的產物,地名的出現與變遷展示著人類精神活動與文明的發生發展,因此,利用地名,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地理環境、歷史變遷、語言種類、社會活動、聚落部族等多方面內涵,是一種跨學科的文化現象。挖掘古詩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地名文化,就是不斷挖掘古詩文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不斷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地名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引言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加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比重,最大的特點就是增加了古詩文篇目,進一步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古詩文內涵豐富,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語言、文章、文學、文化,更是多方面地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傳統節日文化、禮儀制度文化、古人姓名文化、飲食文化、傳統建筑文化、民俗風情、地名文化等,都能從古詩文中尋找來源,因此古詩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價值巨大。

初中古詩文教學也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存在字字落實、句句清楚,教學模式機械化,課程篇評價單一化,文化傳承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更多被“工具性”所打壓,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所以初中古詩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目標被弱化。

一、初中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的價值

地名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定的社會群體在交往過程中為特定地域所約定的專有名稱,

它是人類語詞中最早出現的一類。地名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符號,它還蘊含特殊意義,因此地名是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地名的語言、語音、語義共同構成地名文化。地名語言、語音是人們創造的物質成果,反映著我國社會形態的基本政治、經濟制度、歷史變遷等;地名語義是人們創造的精神成果,反映著我國地理環境、資源位置,還有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認知方式等。地名的語言、語音、語義共同構成地名文化,反映中華文明。地名文化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實踐的各個方面,反映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進程。地名文化是中華文明進程的記錄者、印證者、踐行者,地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學更多的是注重對知識的傳授,而不太關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很多教師很難找到一個將語文知識傳授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導致初中語文教學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出現脫節的現象。

部編本教材中古詩文共計126篇。含有地名的古詩文有86篇,其中蘊含的地名卻有161個。古詩文中的地名是一面棱鏡,多角度折射出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資源、政治制度、民族變遷、語言、經濟、民俗歷史、地域文化等,通過對其學習,學生才能理解地名文化的豐富內涵,這就是初中生傳統文化“理解力”的來源和文化認同感的來源。初中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是初中古詩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地名文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提高古詩文教學效率,達成傳承地名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二、初中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的組織方式

地名文化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呈現方式或者組織方式,既可以簡單的分解成很多“點”,也可以清晰地分解成許多“線”和“面”。古詩文地名文化的傳承,不是一篇課文,一次教學就能完成的一個目標,它需要多次、整體,甚至全部教學目標去完成這樣一個大的工程,因此,地名文化在部編本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呈現方式可采取以下三種方式進行:

(一)興趣拓展

學習動機理論認為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有三個原始點:好奇心、求知欲和興趣點。學習動機中的興趣點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興趣點不是直接進行學生認知建構的過程,而是通過將學生學習情緒狀態的喚醒、增強、學習意志的提升來影響學習效果。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將古詩文地名文化作為一個突破“點”,就是初中古詩文教學中那根翹起地球的木棍兒。就單篇古詩文教學時,古詩文中有價值的地名知識、故事、傳說、取名緣由作為古詩文教學的背景介紹,中間穿插情境拓展,最后可進行知識拓展,目的就是為古詩文教學增色、提升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興趣“點”可以有效刺激學生,不僅使學生學習過程變成對知識本身的接受,而且看到知識的力量,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認知內驅力,它能夠幫助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闡釋和解決問題,對學生有持續、穩定而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也是學習活動中最持續、最穩定、最重要的內部學習動機。學生這種求知的欲望也會成為古詩文教學中的良好驅動方式,提升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的效果,也就能提升古詩文教學的效果。

(二)專題教學

如果說“興趣拓展”教學是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的“點”,那么“專題教學”則是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的“線”。語文課程教學不斷改革的進程也是教師尋找新的教學突破口的進程,專題教學就是一種對固有教學模式的超越、對自我經驗的挑戰。初中古詩文地名文化專題教學是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傳承地名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對部編教材中具有相關性的古詩文地名文化內容進行選擇、整合,從中提煉專題,是對單篇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的整合或者多篇相關性以及教材內課外古詩詞整合的一種探究性的教學組織方式。奧蘇貝爾說: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生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組織和重新組織的過程就是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對于“線”性的專題教學,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時語文教師需要把握幾個設計理念:1.地名知識的碎片化到地名知識的整體化、結構化、區域化;2.教師為主導到學生興趣的自主選擇;3.以教材為依托,從知識的傳話筒到高質量的文化建構。

(三)課程開發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發揮學校主陣地的作用。同時,鼓勵各地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語文課程資源十分豐富,課程的開發是初中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的有利保證,是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的“面”。古詩文地名文化課程的開發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學校環境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另一個是軟化語文學科的界限,改變以學科邏輯組織課程內容的方法,進行學科融合教學。

總之,從“點—線—面”相結合的教學組織方式能夠有效傳承初中古詩文中的地名文化,也是營造傳承民族文化的大環境,進而能更好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三、結束語

初中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和洗禮的重要途徑。為提高初中古詩文教學效率,更好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筆者以初中古詩文地名為視角,挖掘古詩文中有價值地名文化,促進歷史、文學、地理等多學科的融合,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不斷提高初中古詩文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好古詩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子,因勢利導,對于提高學生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古詩文學習興趣,提升古詩文教學效果,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初中古詩文地名文化教學,以地名之名,品古詩文之味,傳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望語文教育的工作者們能受此啟迪,挖掘初中古詩文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如聚落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方言文化等,不斷提升初中古詩文教學效果,滋養學生的心靈,更好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如龍.漢語地名學論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第1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3]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S].教育部,2014

[4] 張心科,文藝,趙瑞萍.教材研究框架的建構及使用——以語文教材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9(01)

猜你喜歡
古詩文傳統教材
教材精讀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
高中教育如何從古詩文中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強化古詩文教學中的“素讀”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少年力斗傳統
何處覓詩意 添翼其自飛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