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飄》譯文對比賞析

2020-06-29 09:38賽子木
大眾科學·中旬 2020年7期
關鍵詞:選詞翻譯策略對比

賽子木

摘要:對比學習翻譯作品,不但能加深對原作的理解和感知,更重要的是能取長補短,從中學習翻譯技巧,以此提升自己。本文就《飄》原作的片段,對戴侃等人的譯本與李美華的譯本進行對比賞析。主要分析兩個譯者在選詞和句式方面的不同處理方式,并結合兩位譯者不同翻譯策略的優勢給出更佳的譯文。

關鍵詞:《飄》對比;選詞;句式;翻譯策略

前言

戴侃等人的譯本主要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但是不忠實于原文的內容。李美華的譯文主要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和女性主義的翻譯策略,注重了原文意義的理解,但也有存在不符合中文表達的問題。因此,為了忠實于原文的意義并且注重譯文的可讀性,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和女性主義的翻譯策略為主,符合中文表達習慣的歸化翻譯策略為輔更有助于優化譯文。

注:譯文1為戴侃等譯文(文中直接用1代替)/譯文2為李美華譯本(文中直接用2代替)

一、選詞

譯者對詞語的理解和表達是篇章翻譯的基礎。真實語境中的詞語絕非孤立的個體,而是與其所處的句、段、篇、乃至更寬泛的非語言環境如情感、文化、社會等因素密切相連。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十分注意對詞語的選擇,要時刻銘記“牽一發而動全身”,謹慎為重。兩個譯本在選詞方面的對比如下:

(1)Mammy emerged from the hall, a huge old woman with the small, shrewd eyes of an elephant.

1.嬤嬤從堂屋里走出來,她是個大塊頭老婆子,但眼睛細小而精明,活像一頭大象。

2.嬤嬤從過道里出現了。她是個身材高大的老婦人,卻和大象一樣有雙精明的小眼睛。

首先對于“the hall”的選詞,根據當時英國莊園房屋的設計來看譯文1用的“堂屋”比譯文2的“過道”要準確些。其次在形容嬤嬤身材時譯文1用“大塊頭老婆子”而譯文2“身材高大的老婦人”相比之下,李美華的譯文在描寫女性外貌時用詞更加柔和,維護女性的尊嚴,體現了女性主義翻譯策略。漢語的四字格詞語,有時也稱四字詞組,或直接稱四字格,是漢語中一種獨特的詞匯現象(陳宏薇,李亞丹, 2005:113)。因此漢語在描寫人或物的態貌時常用簡短或四字格疏散排列的形式,呈現漢語流散型的句式特點。結合兩位譯者的優勢,和漢語四字格的特點以下是本人重新整合的譯文:

“嬤嬤出現在堂屋里,這位老婦人,身材高大,眼睛小小的,卻和大象的眼睛一樣精明?!?/p>

(2)She was shining black, pure African, devoted to her last drop of blood to the OHaras, Ellens mainstay, the despair of her three daughters, the terror of the other house servants.

1.她長得黑不溜秋,是純粹的非洲人,把整個身心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奧哈拉一家,成了愛倫的左右手、三個女孩子的煞星和其他家人的閻羅王。

2.她黑色的皮膚亮閃閃的,是個地地道道的非洲人。她為郝家盡心盡力,是埃倫的左右手,卻是她三個女兒的眼中釘,也是屋里其他仆人眼里的母老虎。

“黑不溜秋”一詞屬于中國東北的方言,譯文1試圖想用歸化的翻譯策略。這個詞表現的是黑的非常難看的意思。而譯文2用“黑色的皮膚亮閃閃的”,準確譯出了“shining”一詞的含義,并且在形容女性外貌時用詞委婉也體現了女性主義翻譯策略?!吧沸恰币辉~在中文有“邪惡”的意思,這個詞的選擇屬于歸化的翻譯策略。而譯文2“眼中釘”指“討厭的人”,從全文中嬤嬤的人物形象來看,她對小說中的女主是教導嚴格,但并沒有惡意。因此李美華譯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采用的詞更加精確?!伴惲_王”在中國代表“死亡之神”而譯文2用“母老虎”指“兇悍”,譯文2在選詞上雖然多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但更加貼近原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最后在翻譯“pure African”譯文2 的“地地道道的非洲人”比“純粹的非洲人”選詞更加委婉,這里體現了譯者在選詞的時候考慮了保護黑人女性尊嚴這樣一種意識,也體現了女性主義翻譯策略。

七十年代,美國語言學家李納(C. N. Li)和湯普生(S. A. Thompson)提出新的語言類型學觀點,認為英語是“注重主語的語言”,漢語是“注重話題的語言”(Li and Thompson, 1976)。因此根據漢語不太喜歡給出主語,習慣根據上下文自己尋找。尤其是同一句話內主語出現一次就夠了,比如這句話中譯文2中多余的“她”應該省去:

她是個地地道道的非洲人,黑皮膚, 亮閃閃。為郝家盡心盡力,是愛倫的左右手,卻是三個女兒的眼中釘,也是屋里其他仆人眼里的母老虎。

(3)Mammy was black, but her code of conduct and her sense of pride were as high as or higher than those of her owners.

1.雖然嬤嬤是個黑人,但她的行為規范和自豪感卻與她主人一樣高或者還要高些。

2.嬤嬤是個黑人,但她的行為準則和自尊心跟她的主人們相比并不遜色,甚至準則還更高,自尊心還更強。

“行為規范”一般用于比較大的機構、活動所設置的規范。而“行為準則”偏向于個人的一種思想、禮儀上的一種原則。因此這里在形容嬤嬤的行為,譯文2 的用詞更加準確。其次就是在翻譯“her sense of pride”,譯文1用“自豪感”,然而在當時南方的黑人作為奴隸,沒有什么自豪感可言。因此譯文2的“自尊心”更加貼近原文的語境;“遜色”一詞多用于一些作品或者藝術品之間的比較,此處指行為準則和自尊心,用“不亞于”這樣的詞更恰當些。結合兩個譯文給出譯文如下:

嬤嬤雖是個黑人,但行為準則和自尊心并不亞于主人們,甚至準則還更高,自尊心還更強。

(4)She had been raised in the bedroom of Solange Robillard, Ellen OHaras mother, a dainty, cold, high-nosed Frenchwoman, who spared neither her children nor her servants their just punishment for any infringement of decorum.

1.她是在愛倫·奧哈拉的母親索蘭吉·羅畢拉德的臥室里養育大的,那位老太太是個文雅的高鼻子法蘭西人,無論對自己的兒女或者仆人只要觸犯法規便不惜給以應得的懲罰。

2.她是在埃倫的母親索蘭格·羅比亞爾的閨房里長大的,而埃倫的母親是個舉止優雅、冷靜嚴肅、鼻子高挺的法國太太,不論是她的孩子還是家里的仆人,只要他們禮儀不周,就絕對逃脫不了公正的懲罰。

在人名翻譯上更欣賞譯文1,因為女主一直從母親Ellen的溫柔、善良中獲得了力量,母親是帶有“愛”的一種女性,因此用“愛倫”比男性化的“埃倫”更好一些。從用詞方面“bedroom”譯文1直譯為“臥室”而譯文2用“閨房”指女子的房間,舊時孩子一般都由女子來帶大,因此此處譯為“在閨房里長大”更加貼切?!癷nfringement of decorum.”中的decorum,查字典可發現主要指“禮儀”而譯文1用“觸犯法規”偏離原文的語義內容,譯文2用“禮儀不周”更恰當。從句式的表達來看,譯文2用四字格來形容母親,表達上符合中文的習慣。句式呈現流散型的特點。以下給出的譯文根據四字格、斷句等漢語的流散型句式。并且省去了多余的“她”這樣的代詞。

嬤嬤是在愛倫的母親索蘭格·羅比亞爾的閨房里長大的,而愛倫的母親是個法國太太,舉止優雅、表情嚴肅、鼻子高挺。不論是孩子們還是仆人們,只要禮儀不周,就絕對逃脫不了公正的懲罰。

(5)Whom Mammy loved, she chastened.

1.嬤嬤要是寵愛誰,就會嚴加管教。

2.只要是嬤嬤所愛的人,她都要加以調教。

“管教”有賞罰分明的教育,重點在賞罰不在育人的含義,而“調教”是帶著愛,在心智上進行的教育。因此這里結合嬤嬤的人物形象,應該用“調教”一詞更好。在以下自己給出的譯文中,去掉了多余的代詞“她”,符合中文的表達。

只要是嬤嬤所愛的人,都要加以調教。

(6)“Is de gempmum(gentlemen) gone? Huccome you din ast dem ter stay fer supper, Miss Scarlett?

1.“那兩位少爺走了嗎?你怎么沒留他們吃晚飯呀,思嘉小姐?

2.“那兩個先生回家去啦?你為啥沒留他們吃晚飯呢,思嘉小姐?

此句是嬤嬤的黑人口語化的表達,兩個譯文用了“先生”“少爺”,個人認為用“小伙”符合嬤嬤的語言風格。還有“din ast dem ter stay” 這句用“你咋沒留…”也是同樣的原因。譯文如下:

“那兩個小伙回家去啦?你咋沒留他們吃晚飯呢,思嘉小姐?

二、句式

句子是最重要的翻譯單位。如果句子處理的不好,不易于讀者理解原作表達的情感,也影響了原作的可讀性。兩個譯本在句式方面的對比賞析如下:

(1)“Oh, I was so tired of hearing them talk about the war that I couldnt have endured it through supper, especially with Pa joining in and shouting about Mr. Lincoln.

1.“唔,他們盡談論戰爭,我都聽得煩了,再也忍受不了同他們一起吃晚飯,尤其怕爸爸也參加進來大叫大嚷,議論林肯先生?!?/p>

2.“哦,我太討厭聽他們談論戰爭了。若晚飯期間他們還要繼續談論此事,特別是爸爸也會來湊熱鬧,大喊大叫什么林肯先生,那我怎么受得了?”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英語對語法形式極其重視,一個合格的英文句子,往往要求所有的句子成份都得以體現。而漢語缺乏英語的形式機制,它對語法意義的表達,是通過詞匯手段實現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漢譯英時注意語言的組織性和邏輯性,在英譯漢時盡量符合漢語“流散”、“疏放”的表達特點(張海濤,1999:23)。本句中“couldnt have endured”是表推測,譯文1“再也忍受不了…”根據漢語意合的特點也可以理解這句話。而譯文2“若…”把內在的邏輯關系直接表達了,略顯翻譯腔。此句本人更欣賞譯文1。

(2)“You ain got no mo manners dan a feel han, an affer Miss Ellen an me done labored wid you.

1.“你可像個女孩一般不知禮了,虧你媽媽和俺還辛辛苦苦教你呢。

2.“雖然俺和埃倫小姐在你身上花了不少工夫,可你的禮儀并沒比一個干農活的人好多少。

首先譯文1“你可像個女孩一般不知禮了”讀起來不通順,會產生歧義。到底是說像女孩一樣,還是像一般女孩一樣,意思比較含糊。并且也沒有體現原文的feel han(field hand)。譯文2根據漢語重點在后面的特點把原文的語序調了個位,使用了“雖然……可”這樣的句式,把內在的邏輯關系表達的很清晰。譯出了原文,但也略帶翻譯腔。結合兩個譯文的優勢給出譯文如下:

你媽和我辛辛苦苦教你,你卻跟個干粗活的人一樣沒禮貌。

(3)An hyah (how)you is widout yo shawl! An de night air fixin ter set in!

1.還有,你怎么沒披上你的披肩呀?夜風快吹起來了!

2.你怎的沒披披巾坐在這呢?夜風正當面吹過來!

英文中的好多連詞“and”只起到一種連接的作用,有時不需要翻譯出來。還有“夜風吹起來了”不屬于中文的表達,根據嬤嬤的語言風格和漢語流散型的句式的特點給出譯文如下:

你咋光著肩膀,沒披披肩,晚上起風了。

(4)Ah done tole you an tole you ‘bout gittin fever frum settin in de night air wid nuthin on yo shoulders.

1.俺一次又一次告訴你,光著肩膀坐在夜風里要感冒發燒的。

2.俺不是跟你說過,肩上沒披東西,夜里的涼意會讓你受涼發燒的。

兩個譯文都譯出了原文的意思,但如果把這里的“夜風”用歸化的翻譯策略處理為 “寒氣”更為地道。此句又是嬤嬤叨嘮的話語,所以根據漢語句式的重復(要…..,要……)以及斷句多屬于漢語的流散型句式的特點,處理的譯文如下:

俺跟你說了一遍又一遍,這樣寒氣要鉆進去,要發燒的。

結語

從選詞和句式的處理來看,戴侃等人的譯本多使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句式呈“聚集型”,英式思維還保留著。而李美華作為一名女譯者多使用女性主義翻譯策略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句式呈“流散型”,多用四字格,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因此更欣賞李美華的譯文,無論在忠實原文、傳達異域文化,還是符合目的語讀者表達方式上都更勝一籌。當然,戴侃等人的譯本也有閃光點,本人結合兩個譯者的優勢重新整合的譯文在表達原文意義與可讀性上都做到了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 Li, C. N. & S. A. Thompson.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in C.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C], 457-489.Academic press,1976.

[2]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13

[3]瑪格麗特·米歇爾.飄[M].戴侃,李野,莊繹傳, 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90.

[4]瑪格麗特·米切爾.飄[M].李美華, 譯.南京: 譯林出版社,2010.

[5]張海濤.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中國翻譯,1999(01):23

猜你喜歡
選詞翻譯策略對比
選詞寫故事
讀一讀,選詞填空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研究
中日兩國膠囊旅館業的發展對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馬洛與陶淵明田園詩的對比
漢語疊詞及其英譯
國際會展用語特點及口譯策略
英國電影中“憤青”與“暴青”對比研究
參考答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