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你需要大膽地表達出來

2020-06-30 10:08潘楷文
世界博覽 2020年11期
關鍵詞:華生阿爾伯特道格拉斯

潘楷文

在心理學史上,最早用科學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恐懼情緒的,就是那位備受爭議的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開創者、廣告心理學大師約翰·華生(John Watson)。華生1878年出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維爾,小時候非常聰明、爭強好勝、獨立自我,不服從老師的管教。1894年華生進入伏爾曼大學,隨后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在讀博期間,他開始對心理學產生興趣。1908年,他留在芝加哥大學當講師,開始了大量的動物行為實驗,成果豐碩。后來,華生獲得了霍普金斯大學正式教授的職位,并在這里開始了他一系列極有爭議的兒童行為實驗,逐漸形成了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系統的理論體系。

華生有一句名言被后世廣為流傳——“給我一個健康的小孩,給我一個我自己能夠定義的環境,我保證能夠將他培養成為醫生、律師、藝術家或者工程師,甚至可以是乞丐、小偷,而這些與這個小孩本身的天分、個人傾向和種族都沒有任何關系?!睋Q句話說,華生認為,只要給他一個他想要的環境,他就可以把任意一個孩子塑造成任何他想要的樣子。這句話,在今天看來,的確是狂妄又荒謬,但如果回到當時華生所在的20世紀初,他的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當時人類整個思想領域,受到“機械論”的絕對統治。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可被計算、可被控制”的,并且認為,人也是“機器”,也是可以通過類似“齒輪”的機械傳送原理來控制的。華生的思想在當時還是很先進的,只是那個時代,最后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可憐的小阿爾伯特

華生真正出名并且被后世一直詬病為“毫無人道”的心理實驗,就是小阿爾伯特實驗(Little Albert experiment)。華生通過大量觀察,發現許多孩子對黑暗會感到恐懼,而在成人世界中,許多女人在看到比如蟑螂、老鼠、蛇時,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恐懼心理,這些恐懼情緒到底是從哪兒而來呢?華生想出一個極為大膽的辦法——用嬰兒做實驗來驗證。在他看來,嬰兒是沒有受到“經驗”污染的,也沒有受到文化與教育的影響。如果實驗讓一個嬰兒害怕某樣東西,那就可以充分說明,恐懼情緒可由實驗操作而來。

帶著這種今天來看很不人道的思路,華生開始了他的實驗。他找到一名11個月大的嬰兒,名叫阿爾伯特。為了保證實驗質量,華生與小阿爾伯特一連相處了好幾個月。在這期間,華生也沒閑著,對小阿爾伯特進行了一系列基礎情感測試。他首先把猴子、狗、兔子、有頭發和無頭發的面具、棉絮、焚燒的報紙等物品,依次呈現在小阿爾伯特面前,讓他去觸摸,看看他對這些“帶毛”的東西是否害怕。結果顯示,小阿爾伯特對這些東西沒有絲毫恐懼感。

接著,就在小阿爾伯特11個月零3天時,華生帶小家伙開始了正式實驗。在這次實驗中,華生將小阿爾伯特放在實驗室正中間的桌子上。然后,將一只小白鼠放到他面前,小阿爾伯特的注意力被跑動的小白鼠所吸引。在好奇心的趨勢下,小阿爾伯特試著用手去觸碰小白鼠。這是小阿爾伯特出生以來第一次觸碰小白鼠,而華生只是在旁邊觀察,并未阻止他。

隨后小阿爾伯特跟小白鼠共處了3天。華生又把小白鼠放了出來,但這次,華生準備加入一個刺激條件,就是用一把鐵錘去敲擊一根鐵棍。憑借一般經驗,巨大聲響在一般情況下,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喚起人的恐懼情緒。而最讓人驚詫的是,華生為了找到最能讓孩子害怕的響聲類型,他又找了一批孩子,幾乎把所有能敲擊出聲音的材料都試了一遍,比如斧頭劈柴、錘子砸桌子等。最后發現,當用錘子敲打一根寬為1英寸、長3英尺的鋼條時,所發出的聲響引起的恐懼效果最好??梢哉f,華生把“科學怪人”演到了極致,當然他也支付了孩子父母相當豐厚的實驗報酬。

就這樣,當小阿爾伯特準備觸摸小白鼠時,站在小阿爾伯特背后的華生,拿著鐵錘重重地敲擊鋼條,并發出刺耳的響聲。小阿爾伯特嚇了一跳,他猛地一驚,然后迅速把手縮了回來。此時的小阿爾伯特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非常詫異,但他并沒有哭。片刻之后,華生再一次把小白鼠放在小阿爾伯特面前,他又伸出手去觸摸小白鼠。就在他剛剛觸碰到小白鼠時,華生再次敲擊那根鋼棍。和上次一樣,小阿爾伯特猛烈地驚跳起來,然后摔倒在墊子上。但不同的是,小阿爾伯特徹底被嚇哭了且哭得非?!皯K烈”。這次實驗之后,小阿爾伯特的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華生注意到了這種情況,擔心孩子會出什么意外,于是叫停了實驗,并計劃把下次實驗放在一個星期之后。

時間到了小阿爾伯特出生后的11個月零10天,他又被帶到了實驗室,準備再次接受“殘忍”的實驗。和上次實驗一樣,華生依舊把小白鼠放在小阿爾伯特面前。而這一次,當小阿爾伯特看到小白鼠后,并沒有想觸摸它的意思,只是一動不動地盯著它。隨后,華生把小白鼠放到了離他更近一點的地方。這時的小阿爾伯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準備去觸摸它,但手剛伸過去,馬上又縮回來,顯得非常害怕。

為了保證實驗的進行,華生開始用積木對小阿爾伯特進行安撫,等他的情緒緩和一點之后,實驗繼續。華生依舊在小阿爾伯特沒有準備的條件下敲響了鋼條。小阿爾伯特再次被驚嚇到,身體沒坐穩,向右邊翻了過去,助理用手扶住了他。這時的小阿爾伯特雖然沒哭,但神情已經呆滯。華生沒停下來,接著把小白鼠拿到他面前,小阿爾伯特最終直接皺起眉并開始大聲哭泣,而且伴隨著身體猛然退縮的行為,不敢再看小白鼠了。以后,只要小白鼠再出現,小阿爾伯特在看到它的一剎那就會哭起來,而且馬上將身體后退,并以極快的速度向后爬行,想要逃離。

恐懼,讓悲劇不斷延續

到此為止,小阿爾伯特對原本自己一點都不害怕的小白鼠產生了恐懼感。然而,實驗還沒有結束,可憐的小阿爾伯特還得繼續被拿去做實驗。這是在他出生后的第11個月零15天,這一次華生想看一看,小阿爾伯特在經過對小白鼠形成條件反射后,如果再碰到其他“帶毛”的東西,比如兔子、狗甚至頭發,他會有怎樣的反應?

小阿爾伯特再次被帶回了實驗室,華生先在他面前放了些積木,小阿爾伯特正玩得高興時,華生再次把小白鼠拿了出來,小阿爾伯特的反應很本能地想趕緊躲開小白鼠。接下來,華生給小阿爾伯特面前依次呈現了兔子、狗、海豹皮衣、棉花和人的頭發,想看看他的反應如何?結果,無論是兔子和狗這種帶毛的動物,還是海豹皮衣、棉花、頭發這種帶毛的物品,小阿爾伯特看見后馬上就逃,絕不會用手去碰,并且哭到上氣不接下氣,甚至把臉都埋進了墊子里。而且,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經過這么幾輪的折騰,原本很喜歡搭積木的小阿爾伯特,后來只要看到積木,他就用手將積木高高舉起,然后再用很大的力氣摔在地上,這明顯表明他的憤怒和暴力。

到這里,實驗終于結束了。小阿爾伯特的父母按約定拿到了高額的實驗報酬,華生則拿到了“珍貴”的數據和實驗記錄,大家看似是“雙贏”了。但是,小阿爾伯特的噩夢才剛剛開始。后來,真有研究人員去查閱資料,想看一下被華生幾番“蹂躪”的小阿爾伯特后來如何了。研究人員查閱了大量史料,發現1919年3月9日,的確有一位22歲的白人女性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產下了一名男嬰,這個男嬰的名字叫道格拉斯·梅里特,而他出生的時間,正好與小阿爾伯特出生的時間吻合。

隨后,研究者又找到了認識道格拉斯母親的人,并且從此人手中,得到了一張道格拉斯嬰兒時的照片,正好也跟華生在實驗中留下的影像資料匹配上了。原來,“小阿爾伯特”的真名就叫道格拉斯。但可惜的是,道格拉斯在1922年就患上了腦積水,1925年就夭折了,年僅6歲。這件事和當時已經退出學術圈的華生來說,好像沒什么關系了。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華生的實驗是造成道格拉斯最后的患病和去世的直接原因,但道格拉斯在幼年時期卻實實在在被恐懼所折磨,這對還是嬰兒的“小阿爾伯特”來說,是巨大的心理創傷,并會在接下來嚴重影響他的身心發育。

更悲劇的是,華生不但因為隨后出軌導致名譽掃地,家庭破裂,而且他還用自己的孩子做實驗,并且把其畢生創立的理論“毫無保留”地用在了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希望他們能成為優秀的人。結果,上帝跟華生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的大兒子因長期受驚嚇并缺乏關愛,患上了抑郁癥,曾多次自殺,并最終在三十幾歲時自殺成功;二兒子則整天如行尸走肉般流浪,和父親感情淡漠,從來不回家;小女兒整天酗酒,多次產生自殺念頭,甚至連他的外孫女也“深受其害”,一生中多次嘗試輕生自殺。

恐懼的療愈:你需要表達出來

不少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有“童年陰影”,我該怎么辦???首先告訴大家一個數據,在全世界,沒有經歷過童年心理創傷的人不會超過25%,也就是說,有將近75%的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童年心理創傷,比如酗酒暴力的父親、父母離異、遭到校園欺凌、情人離世,等等。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能夠從童年陰影中走出來,這是為什么呢?

有一項關于兒童大腦的研究發現,孩子大腦的杏仁核活動越強的時候,他的“布羅卡區”就越不活躍。所謂“布羅卡區”,就是掌管我們語言表達的地方,也就是說,當孩子的杏仁核調動起來的時候,他就開始害怕、緊張,并且壓力激素迅速上升,同時孩子的語言系統也關閉了。而語言系統,對于孩子大腦的成長發育至關重要。蘇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就曾把語言比作人類心理的“工具”,只有會使用這把“工具”,孩子的心智才有繼續發展的可能。

想想看,一個正在經歷巨大恐懼的孩子,你問他發生了什么事兒,他可能完全說不出來。所以他就完全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那些經歷。于是這些傷害,就會以情緒記憶的形式存入大腦。當這個孩子再次遇到類似的場景,孩子的杏仁核會馬上“get”到信號,并啟動“信號 → 杏仁核 → 行動”的神經通路,根本不會經過理性思考。等孩子長大,這種神經通路還會終身伴隨,就像甩不掉的“影子”一樣,即使他的理性再努力,不斷告訴自己不要怕,但一點用都沒有,因為這已經由不得他了。所以,心理創傷會直接抑制住孩子的“布羅卡區”,關閉孩子對這種傷痛的語言表達,并直接影響孩子的心智發育。

約翰·華生的“小阿爾伯特實驗”被世人用是否人道的眼光所詬病,其曲折的人生軌跡也是備受爭議。

難道“童年陰影”就沒辦法療愈了嗎?當然有。既然杏仁核能關閉語言表達功能,那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心理學的辦法,來“重啟”我們的語言表達系統,“打破”我們大腦內部的恐懼惡性循環。關鍵就在于能否重新體驗到情緒和情感,并且能否能用語言把體驗到的情緒和情感給描述出來。

猜你喜歡
華生阿爾伯特道格拉斯
為何我們今天必須聽聽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合眾國的危險源頭》演說中發出的警告 精讀
維多利亞女王的婚姻
沒有過錯并不等于是對的
心理學失落的嬰兒被試“小阿爾伯特”的身份探究
謝麗爾的生日是哪天?
只有你
幽默
聰明人
《福爾摩斯》
道格拉斯·斯高特·霍爾(1940-201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