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的三個問題

2020-06-30 10:12柴雙政
讀寫月報(高中版) 2020年6期
關鍵詞:青花瓷考題語句

柴雙政

作為傳統的、基本的試題類型,論述類文本閱讀進入高考語文試題已經近30年,盡管在《考試大綱》中該文本的名稱幾經變換,但檢驗、考查考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基本目標始終未變。2017年,做了重大修訂的《考試大綱》明確指出,論述類文本選材將包括中國與外國的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類文本。從近三年全國卷考題看,為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達成“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考題選材多為國學、文藝學、政論等方面的社科文,國外論述類文本尚未涉及(但這并不意味著今后可以忽視此類文本)??碱}文本材料文字量一般控制在千字左右;試題均以客觀題形式呈現,三道試題,每題3分。命題主要集中在“理解重要句意”“論證分析”“篩選整合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等幾個考點上,能力層級則穩定在B級的“理解”和C級的“分析綜合”上。盡管試題的考點層級并不是太高,但從相關數據及綜合比較看,這三道試題往往屬于全卷考題中難度大的那一部分;且該題又居于卷首,是現代文閱讀也是整個語文試題的開卷之題,故學生戲稱其為“奪命9分”。題目難度大首先與考題所選材料的陌生化和邏輯性強有關,加上試題命制者刻意而為,干擾項極具迷惑性,因而許多考生視這道大題為“攔路虎”,亦將作答過程視為畏途。

經過多年應考的實踐探索,各地師生總結出了解答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的一些基本要領,比如“通覽全文、把握主旨”“梳理思路、抓關鍵句”“大膽勾畫、仔細比對”“審清題干、吃透選項”“洞悉干擾,謹防陷阱”等等;但也有一些或新或老的問題一直未獲澄清和解決。筆者從中擇取了以下三個問題,略陳淺見,以為引玉之“磚”。

問題一:“推斷”去哪兒了?

縱觀歷年的《考試大綱》,我們看到,當年“大綱卷”的《考試大綱》,現代文閱讀考點之二“分析綜合”中的第⑤條曾列有“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其對應考題是“現代文閱讀”的第3題(全卷第7題),題目要求“根據原文的內容”,選出考題所列“推斷”中“不正確的一項”?!罢n標卷”的《考試大綱》則似乎取消了“推斷”這一考點,對應試題的題干也變成了選出“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或選出“說法正確(不正確)的一項”。從“大綱卷”轉入“課標卷”,不少一線教師都認為“推斷”這一考點已成為歷史,或雖曾心存疑惑,卻終未深思深究。

那么,“推斷”去哪兒了?

其實,“推斷”并沒有走遠,它在今天的考題中并未“缺位”,而是融合在“分析綜合”這一考點及相關試題中了。

試看下面的例題:

例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017年全國Ⅱ卷第3題)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為商品大量生產和外銷,青花瓷可能就不會崛起。

B.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可見青花瓷興盛的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

C.青花瓷外銷掀起世界性的中國風,可見青花瓷對明代的世界影響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領了世界時尚,由此帶來的啟示是,應注重社會的多元和開放。

這是一道典型的“推斷”試題。題干“根據原文內容”,表明了推斷的前提、基礎和依據來自原文(但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對原文內容信息進行整合)。選項中“如果……就……”和兩個“可見”以及“由此帶來的啟示是”等表述形式就是典型的推斷性語言的標志,表明選項的后句是推斷的結論(說明某一事物的結果、影響,以及對它的開放性認識)。

明確了題目考的是推斷,我們可得出以下結論,并進而歸納出答題的規律:

(1)題目考查的是考生整合文本信息(有時涉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而后進行推斷的能力;

(2)根據原文內容所整合出的信息一般都沒有問題,且大多是作為推斷的基礎、依據和前提而存在;

(3)推斷的結論,要么是依據選項的前提推論得出(如前述例1的A、B、D項);要么于原文有據(如前述例1的C選項,原文第三段“明代中國正是通過與海外交流而走向開放和進步的”等語句表明明代社會對世界具有影響,進而可判定“可見青花瓷對明代的世界影響起了重要作用”一句是正確的推斷);

(4)在理清選項內容的來龍去脈之后,再對照諸如“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無中生有”“因果顛倒”“混淆條件”“范圍不清”等常見設置干擾項的手段去進行分析判斷,即可找到考題的答案。(例1之B選項就是典型的“偷換概念”和“以偏概全”。該項的前提是“時尚興盛是社會快速變化的標志”,這一表述來自對原文第三段的概括,正確無誤;然而“青花瓷興盛”并不能與“時尚興盛”畫等號,因此,由“青花瓷興盛”而推斷出“成化年間社會變化很快”,屬于錯誤結論。)

問題二:答“論證分析”題所需要的“必備知識”是什么?

2017年,新修訂的《考試大綱》增加了“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這一考點,凸顯了試題的語文學科特性。相關考題(新課標卷的第2題)也相應地設計成了對原文的論證進行分析的新題型。

那么,解答這種“論證分析”題所需要的“必備知識”是什么呢?我們不妨對出現這一考點、題型以來近三年的全國卷做一個梳理。

整合上述表格內容,我們不難看出,新增的“論證分析”試題,主要考查了論述類文本的如下相關知識:(1)文章整體論證思路,包括論證前提及文章的結構框架;(2)局部的論證思路(段落內論證思路);(3)論點與論據的關系;(4)論證方法(理論論證、例證、引證及其作用,特別是對比論證及其作用);(5)邏輯與推理(與論證相關);(6)寫作動機;(7)重要細部內容分析。

明確了“論證分析”的考查點,我們在閱讀論述類文章時,就應做到知曉文章寫作動機,明白作者的觀點及其支撐論據,精準掌握論證方法及其作用,特別是要理清文章結構和論證思路。這一點至關重要,不僅有助于答好論證分析題,對于答好其他兩題也不無助益,可謂“一石三鳥”。

問題三:“不懂原文,只需比較語句”就能答好試題嗎?

盡管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已經連續考了幾十年,但由于受“語文閱讀的重點是文學閱讀”的片面意識的引導,不少老師、同學對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有排斥心理,認為考題設置的干擾項是在做文字游戲,因而考生讀沒讀懂文本材料沒有關系,只要找準選項和原文對應區域、仔細比較相關語句就能得出答案。

其實,這種認識是極其錯誤的。

首先,閱讀文章的終極目的就是讀懂文章,準確獲取信息,而不僅僅是答完(猜出)選擇題的答案;做題只是檢測考生是否正確、準確理解文章的一個手段,答好試題的前提是必須讀懂,這和《考試大綱》與《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一致的,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上述的誤判誤認,則唱了一支“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反調,讓我們還未進入復習,先對它產生了排斥心理。

其次,從近幾年的考題看,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的命制手法可分為“句命”和“意命”。所謂“句命”,就是對原文語句加以抽取和變形,運用一些干擾手段設置試題選項。用這類手法命制的試題往往選項和原文有段落甚至語句的對應,只要仔細比較原文和選項就能選對答案,甚至不怎么懂原文,也能答個八九不離十;在眾多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中,這類命題較多,答題不難。所謂“意命”則是從原文內核出發,依據對文意精髓的準確理解設置選項。用這類手法命制的試題有時是生發開去,涉及課外知識,檢驗考生準確靈活的理解力和課外知識的積淀;有時一個選項往往要跨越幾個段落甚至整個文本,許多選項或選項中的語句在原文中無法找到清晰的對應語段或語句。此時,若仍用簡單比對原文語句的方法作答,不是舉棋不定左右為難,就是誤入歧途選擇出錯。只有從宏觀到微觀,對文章的主旨、段意和語句都能精準理解,才能準確命中鵠的。這類命題雖不多,但難度較大。試舉例分析:

例2.下列各項中,其性質不屬于原文所論悲劇的一項是(2014年全國課標乙卷第1題)

A.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外出求學,為追求愛情自由,面對封建勢力的巨大壓力,拒絕委曲求全,最后觸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戰中,清軍致遠艦在中彈累累、艦身傾斜、彈藥耗盡的情況下,開足馬力,沖向日本吉野艦,最后被魚雷擊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壯烈殉國。

C.在電影《狼牙山五壯士》中,五位八路軍戰士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及當地群眾安全轉移,阻擊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進攻,彈盡糧絕之后,跳下懸崖。

D.老舍筆下的祥子,純樸善良,勤勞能干,有著駱駝般堅韌的精神,在飽受舊社會、舊制度的沉重打擊之后,淪為自甘墮落的行尸走肉。

這是一道典型的“意命”試題,也是一道被考生稱為“奇葩”的考題。說它“奇葩”,是因為這道題雖然考的是對“悲劇”這一概念的理解(扣的是《考試大綱》中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這一考點),但四個選項的內容都是“生發開去”的,全然不在文中,然而不少考生又都耳熟能詳(這是以往考題和任何模擬題都沒有涉及到的)。要答好這道題,關鍵是要讀懂文章,準確理解“悲劇”這一概念在文中的意思。從原文看,文中所論“悲劇”為藝術悲劇,而四個選項所列備選對象依次是:A.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民間藝術);B.甲午海戰致遠艦勇沖敵艦(歷史史實);C.電影《狼牙山五壯士》(電影藝術);D.老舍小說人物祥子的悲?。ㄎ膶W藝術)。顯然,除了B項所列為現實悲劇,其余三項均為藝術悲劇,故考題的答案為B。這道題的難度系數為0.340,這意味著做對的同學僅有34%(不排除其中還有一些是蒙對的)。整個考卷的第1題就如此出新,可謂當頭棒喝,這就難怪考生要驚呼“奇葩”了。

例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018年全國Ⅰ卷第3題)

A.對經典進行文本??焙臀墨I編纂與進一步闡發之間,在歷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對中西思想的交融與互動,“新子學”應該同時致力于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建構。

C.“照著講”內含“接著講”,雖然能發揚以往的思想,但無助于促進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學”要參與世界文化的發展,就有必要從“照著講”逐漸過渡到“接著講”。

這也是一道“意命”痕跡很重的試題。A項是對原文觀點的推斷,涉及對文本第二、第三、第四段的準確理解?!拔谋拘?焙臀墨I編纂”屬于第二段的“照著講”,“進一步闡發”屬于第三段的“接著講”;要準確把握這一點,必須準確理解文本中“照著講”和“接著講”的含義。接下來,還要準確理解第四段的段意:“‘照著講與‘接著講二者無法分離”“總是相互滲入”。從而發現該項后半句說二者“在歷史上是互相隔膜的”的推斷是錯誤的。B項前提“面對中西思想的交融與互動”體現在第三段,無誤;那么要斷定“‘新子學應該同時致力于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建構”的說法是否正確,則要準確理解第三、第四段。從第三段后半部分相關語句可斷定,“新子學”在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化的同時,還應致力于世界文化的建構;第四段說“‘新子學應追求‘照著講與‘接著講的統一”,也再次證明“新子學”這種創造性思想建構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故B項正確。C項,如果對“照著講”和“接著講”的內涵及二者的關系理解準確,再對照原文第四段相關的關鍵語句,就能斷定關于“照著講”“無助于促進新思想生成”的說法是錯誤的。D項是對原文整體意思的錯誤推斷。原文強調“照著講”和“接著講”都有重要意義,今天的“新子學”應追求“照著講”與“接著講”的統一,沒有厚此薄彼或者由此階段過渡到彼階段的意思。故D項錯誤。

要答好這道試題,僅靠簡單的語句比對是不能夠完成的,必須立足全文,對文章主旨、段意及核心概念均有準確的理解。

例4.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019年全國Ⅱ卷第3題)

A.杜甫之前的詩人,或以感性見長,或以理性見長,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備。

B.杜甫勇于嘗試各種詩體,在七言律詩上謹守傳統,在五言古詩上則作出革新。

C.對逃避、被擊敗與正面擔荷這三種回應危機的方式,作者在情感態度上一視同仁。

D.杜甫詩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來自嚴肅與幽默之間、擔荷與欣賞之間的平衡。

這道試題基本以“句命”為主,四個選項均可找到對應區域和相關語句。但C項的后句則體現出較濃厚的“意命”色彩,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這一考點的分析推斷能力。從全文看,作者對杜甫的“健全才性”給予高度評贊,而“面對悲苦的正視與擔荷”正是其“健全才性”的重要體現,列舉“逃避”和“被擊敗”這兩種回應危機的方式,是為了通過正反、正誤的對比來突出對杜甫“正面擔荷”精神的肯定。所以,說作者對“逃避”“被擊敗”與“正面擔荷”“一視同仁”,顯然屬于錯誤的判斷。

“意命”試題既可以出現于對概念、句意的理解分析題中,也可以出現于推斷分析題中;既可以出現于一道試題的多個(或所有)選項中,也可以出現于一道試題中的某個選項中。要答好“意命”試題,必須注意如下幾點:

(1)平和心態,端正認識。由于該題居于卷首,文本邏輯性強,強調抽象思維,加之設題干擾度大,考生易于心浮氣躁。因此,要克服對這類試題的浮躁、畏懼心理,心平氣和地讀文答題;同時,要糾正這類試題是文字游戲的偏頗認識。

(2)通覽全文,把握主旨,理清思路,概括段意。通覽全文時,宜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①文章論點(或論述對象)是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特別注意:文末標明的文章出處,往往會讓我們快速把握文章主旨或主要內容,或立論背景);②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的?結構、段落層次是怎樣安排的?每段的段意是什么?各段落的觀點和論據分別是什么?(特別提醒:平常復習時,應養成總括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結構、概括段落大意等分析文本的基本習慣)

最后,順帶說說關于精選習題的建議:真題為主,模擬題為輔,趁熱打鐵,及時訂正。論述類文章閱讀題的編制,要求思維縝密,稍有不慎便不能自圓其說。精選高考真題作為復習題,一是因為它邏輯嚴密,是命題專家千琢萬磨、殫精竭慮之作,且經過高考檢驗精準無誤;二是因為它典型性強、類型較齊、涵蓋較全,有利于了解這類試題的選材特點、命題意圖,進而掌握答題技巧。對模擬題,可選少量有較高信譽度的題來做。做論述類文本閱讀題“冷卻”速度較快,容易做了就忘,因此,要“趁熱打鐵”,及時跟進訂正答案,如此,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歡
青花瓷考題語句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不翼而飛的青花瓷
對一道研考題的思考
追蹤考題,曬曬考點
青花瓷里覓南山——江西
蔣宇濤??《青花瓷》
一道考題的多解
聚焦絕對值不等式熱點考題
基本算法語句
我喜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