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幼兒情感的培養

2020-07-04 02:04王桃艷
青年與社會 2020年37期
關鍵詞:培養情感幼兒

王桃艷

摘 要:幼兒期是幼兒情感培養的最佳時期。良好的情感可以催人奮進,可以促使他們去憧憬未來,去追求美好的事物。情感教育不是理性的灌輸,而是靠心靈的感受。在孩子們的眼里,世界萬物都是美麗的,可當暴風雨來臨的時候,就需要我們用自己的愛對孩子進行情感上的教育,讓他們學會用適宜的方式表達情感。培養幼兒對人或事物的積極態度和情感,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變得積極、主動、樂觀、自信。

關鍵詞:情感;幼兒;高級情感;培養

人在認識客觀現實中的種種對象和現象時,常常伴隨著各種不同的態度,或喜愛、興奮、愉快、贊賞,或厭惡、痛苦、憤怒、恐懼。這種種表現,就是情感。一般幼兒自出生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周圍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到入學前,都可能具備對周圍現實的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還要重視幼兒情感的培養呢?

首先,情感在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們行動的動力,高尚的情感推動高尚的行為。比如,對祖國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促使戰士們戰斗中奮不顧身、英勇殺敵;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使科學家們在科學研究中廢寢忘食,付出畢生精力。相反,卑微的情感也會導致人的卑鄙行為。情感在人行動中具有這樣重要的作用,對于幼兒也是如此。一個具有同情心、愛心的孩子,可以為別的小朋友的快樂而把自己心愛的圖書讓給他看,把喜歡的玩具讓給他玩;而粗暴、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則有好東西就獨搶獨占,誰要是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就有打有鬧;一個有互助感的孩子能為小朋友的進步感到高興,向他學習,為小朋友的落后感到著急,主動關心幫助他;而一個自私嫉妒的孩子,則當小朋友進步時就不服氣,挑人的不足,當小朋友退步時就瞧不起他,不愿和他在一起。幼兒期正是兒童各種情感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也可能形成消極、不健康的情感。因此,注意幼兒良好情感的培養,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情感對幼兒的認識過程也有著很大的影響,不論是在感知、注意、記憶過程中,還是在思維、想象過程中,都可以明顯地看到情感因素的作用。有一個實驗,請A、B、C三組小朋友,分別觀察一張主題、內容完全相同、但色彩不同的圖片:A組觀察的圖片色彩鮮艷,B組觀察的圖片色彩暗淡,C組觀察的圖片無色彩,看幼兒觀察圖片時注意集中的時間和觀察后的記憶效果。結果表明,A組注意集中的時間最長,記憶效果也最好。因為幼兒喜歡觀察色彩鮮艷的東西,而不喜歡觀察色彩不鮮艷的,更不喜歡無色彩的東西。實驗結果也表明,當幼兒情緒輕松愉快時思維最活躍,想象力最豐富。如在畫意愿畫時,老師給幼兒以充分的精神自由,積極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大膽表現,想畫什么就畫什么,讓幼兒沉浸在輕松愉快、自由自在的創作情緒中,兒童往往能畫出許許多多新鮮的題材,表現出意想不到的豐富構思,而如果老師急于將自己的主觀意圖強加給兒童,一會說這樣不好,一會說那樣不好,橫加干涉,無理責怪,幼兒就會精神緊張,畫出來的畫往往主題單調、構思簡單、內容貧乏、形象呆板??梢?,要培養幼兒良好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培養幼兒靈活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就先要考慮培養幼兒積極、愉快的情感。

第三,幼兒情感的發展與幼兒個性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一方面,穩定的情感會逐漸成為幼兒的性格特點,如老師常要求幼兒幫助比自己小的小朋友疊被,慰問生病后回班的小朋友,主動攙扶摔倒的小朋友;要求幼兒午睡起床上廁所時,注意輕手輕腳,不影響別人;上課做作業時,注意相互謙讓不擠著同桌等等。這樣就能使幼兒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同情心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幼兒情感的發展影響幼兒性格形成的方向。比如,在集體中感到愉快,喜愛集體活動的幼兒,容易形成熱愛集體、活潑開朗的性格;但在集體中感到拘束,不喜愛集體活動的幼兒,則容易形成孤僻、冷漠、怯懦、憂郁的性格。所以,從小培養幼兒具有什么樣的情感,直接關系到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我們應該從兒童很小時候起,就注意培養、發揚其積極的情感,并克服、消除其消極的情感,為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打好基礎。

第四,兒童小時候的情感,是以后情感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我國一直有“三歲看大,八歲看老”的古話。國外也傳著“三歲之魂,百歲之才”的說法。這同樣使用于幼兒情感的發展。很難想象,從小連父母、老師都不愛的孩子,長大了能熱愛人民;從小連自己所生活的幼兒園、學校家鄉都沒有感情的孩子,長大了能愛祖國;從小就不愛賞花草樹木,不愛音樂、繪畫的孩子,長大了能有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因此,為幼兒將來成為一個情感健康、豐富的人,我們需從小就培養幼兒具有高尚、豐富的情感。

兩歲左右,兒童的高級情感開始萌芽。到幼兒期,隨著兒童社會性需要的發展,在正確教育影響下,兒童的高級情感注解形成。

幼兒的高級情感是指由幼兒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引起的社會情感,主要體現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方面。

道德感:道德感是幼兒評價自己或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行為標準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開始,幼兒的道德感主要指向個別的外部的行為并且往往由成人的評價直接引起。比如受到父母或老師的夸獎就高興,受到他們的責備就難過。以后,幼兒的道德感逐漸與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相聯系,如:幫小朋友疊了被子,完成老師委托的任務或畫畫是全班畫得最好時心里產生快感,感到美滋滋的。相反,違背了游戲規則或做錯了事時則羞愧不安,有的女孩子甚至眼淚汪汪。從幼兒中期開始,學前兒童不僅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道德感,而且開始對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也產生明顯的情緒體驗。例如,喜歡和對小朋友好的幼兒做游戲,佩服、尊敬學習認真、會唱歌、會畫畫的同伴,譴責、批評說難聽的話、強霸玩具的幼兒,對淘氣搗亂、不遵守紀律的小朋友表示生氣和憤怒。熱愛老師,同情多病的幼兒,當小朋友不小心碰撞了他時,能友善地諒解,敬佩英雄,憎恨壞蛋,將圖書里的“好人”抹上紅臉,“壞人”涂上黑臉,這些都是幼兒道德感的表現。

美感:美感是人的審美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引起的內心體驗。很小的幼兒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襪是美的,“紅紅綠綠”是美的,喜歡看鮮艷悅目的顏色,喜歡聽優美動人的音樂。到四五歲時,愛美的情感更為明顯和強烈。他們對形象可愛、會動會發聲的玩具愛不釋手,看到色彩鮮艷、情節生動的圖片會高興地手舞足蹈,并會以極大的注意和熱情,去欣賞美妙動聽的音樂,畫他熟悉和喜愛的事物。到學前晚期,幼兒對美的標準的理解和美的體驗較之中期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喜歡去參觀公園、動物園,喜歡觀賞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喜歡觀看海上的日出和晚霞,喜歡觀察夏夜的星星和月亮。在唱歌、跳舞、繪畫、建筑、朗誦兒歌或散文等活動中,他們能得到莫大的喜悅和快樂。同時,對人們的服裝穿著,對環境的布置,對唱歌跳舞、繪畫朗誦等藝術活動,他們都提出了更高的美的要求。比如,衣服的顏色不光要鮮艷,而且要配合的協調;玩具柜的玩具不僅要擺得整齊,而且要擺得有規律、對稱均衡;唱歌不能都“放聲歌唱”,要根據歌曲的要求,唱得有抑有揚、有輕有重。這些鑒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發展,標志著幼兒美感達到了一個新的較高的水平。

理智感:理智感是與幼兒的認識活動、求知欲、解決問題、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聯系的內心體驗,求知欲的擴展和加深是幼兒理智感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對任何新鮮事物,幼兒都想“探索”一下,他們好看、好摸、好動、好拆,更突出的表現是這時期的幼兒很喜歡提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這個為什么會發亮?”“那個為什么響?”問題一個接一個。到五六歲,幼兒不僅積極提問,而且能主動、努力地去尋求答案,并會由于得到問題的答案而感到極大的滿足與快樂。他們也非常喜歡看書、聽童話,喜歡進行各種智力游戲和需要動腦筋的活動,比如下棋、猜謎語等等。學前晚期的幼兒,對老師不再是絕對相信和崇拜,而是逐漸帶有批判性的態度,如果老師常?;卮鸩怀鲇變旱奶釂?,畫畫、跳舞都不太行,老師在幼兒心目中威信就會逐漸將低,這也是幼兒理智感發展的一種體現。

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需要教師富有智慧的呵護和快樂情感的滋潤,寬松和諧的情感環境、豐富多彩的感受和體驗情境、自由暢快的情感培養??鞓肥且环N積極的情感體驗,是否擁有快樂的情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那么,什么樣的環境與師幼互動能給孩子帶來快樂?

一、在寬松和諧的情感環境中互動

生命的成長需要寬松和諧的氛圍。只有在和諧的氛圍里,孩子們的表現力、創造力才會源源不斷地流淌。因此,幼兒園需為孩子創設寬松愉快的生活氣氛和充滿關愛的精神環境,使幼兒經常處于積極的情緒情感狀態。良好的生活環境,合理的有規律的作息制度,無壓抑感、充滿關愛、激勵的情感氣氛,使幼兒感到安全和愉快,產生親切感,易于接受教育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幼兒才能思維敏捷、想象豐富、活潑開朗、充滿自信和創造。

(一)采取與幼兒年齡相適應的問候方式,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

托小班的幼兒非常喜歡教師的擁抱、撫模式的問候,中大班的幼兒更樂意教師采用點頭、握手問候。通過與孩子肌膚相親,教師柔和的語氣、親切的眼神、愉悅的表情能給孩子母親般慰藉,讓孩子感受“老師像媽媽”的溫暖。

(二)采取與幼兒個性相適應的互動方式,滿足幼兒的情感交流需求

冷淡式、命令式、權威式的互動方式極易導致幼兒對教師的畏懼,心情易處于緊張壓抑的狀態。要使幼兒在園保持快樂的情緒,教師宜采取鼓勵式、感染式、親情式、回應式的互動方式。同時,對于內向膽小的孩子,教師主動發起的親切問候更似靈丹妙藥,使幼兒倍感關懷,在園情緒也特別穩定、愉快。

二、創設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

生命只有在體驗和感動中才能快樂成長。一個健康的、心理發展正常的幼兒,總是經常保持著活潑愉快、飽滿積極的情緒狀態。如果孩子經常無精打采,對一切冷漠無興趣,甚至經常愛發脾氣、哭鬧,如果不是由于身體不適或病痛,那么就是由于不良的環境與教育所造成。幼兒的生活內容如果過于單調枯燥,經常處于缺乏刺激,缺乏玩具、游戲,缺乏書籍與友伴,整天處于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的狀態,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不良的情緒反應。

此外,人對幼兒如果過分地嬌慣,無原則地溺愛,什么都不讓孩子動手,一切愿望與要求(包括不恰當或過分的愿望與要求)都予以滿足,就會養成孩子依賴、任性、自私等不良的品質。這樣的孩子反而會得寸進尺、永不滿足、無理取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不會經常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緒。因此,在教育方面,成人既要關心孩子,又要對孩子有適當的要求;對待孩子的態度既要親切,但又不能過分地嬌縱,更不能因自己情緒的波動對孩子忽喜忽怒;成人不應對孩子要求過高,整天板著臉,動不動就呵斥打罵。從小要注意動靜配合,不要使孩子過度地興奮與勞累,否則孩子往往會“樂極生悲”。

幼兒期是情感培養的重要時期。埃里克森在描述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中指出,個體基本的信任感產生在乳兒期,自主感產生在嬰兒期,主動感產生在學前期。如果失去在特定時期的培養,幼兒的情感就不易得到良好的發展。在幼兒期建立以快樂興趣為主色調的情感教育,符合幼兒的心理發展規律,能夠為他們一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丁祖萌.幼兒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陳國眉,沈德立.幼兒心理學[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

[3]丁祖萌.兒童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4]朱智賢.兒童心理學(上冊)[M].北京:民教育出版社,1979.

猜你喜歡
培養情感幼兒
如何讓幼兒愛上閱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讓幼兒的每一天充滿陽光——論幼兒自信心的建立和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